《吃土的十二个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一个家庭为主角,展现了他们在现代都市中艰难度日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细节,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同时,电影也提醒了我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并思考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部电影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一)
平淡中带着对生活的热忱,有种天人合一之感,很治愈。唯一的败笔,就是和真知子的感情线,要么去掉,要么平淡的相伴也是很好的。却在老头心梗之后莫名其妙的折腾中,丧失了影片一直以来平淡欢喜的氛围,尤其是最后真知子要离开并结婚的桥段,有点突兀,更让我生出这老头就是个固执、自私的普通老头的念头,严重影响了观影感受。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二)
一开始以为是小森林那种类型,但是真的太做作了,对着毫无油水和食欲的饭猛夸好吃,就和日综那些不走心的试吃节目一样浮夸。老头心脏坏死三分之二,照样能天天下地干活不用人照顾。。。
还有那个写作的时候非要点个煤油灯,黑乎乎的,视力2.0的年轻人彻夜看书都得看瞎了眼,又不是古代没电,你屋里明明就挂着电灯,厨房里点着煤气灶,至于吗,真的好做作。
要不你就干脆学李子柒,就彻底原汁原味一点,弄的不土不洋半吊子的,真的是太刻意太用力过猛了
近年有好多这样为了“治愈”而“治愈”的电影,套路感满满,真是看的人审美疲劳。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三)
《吃土的十二个月》被称为“老年版小森林”不算离谱。前半段确有一番“地里有菜、家里有狗、屋里有书、独自生活”的趣味。男主虽是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老婆已去世十三年,但并未从他身上见到老年人的衰老感,他每天在田里、山间劳作,缅怀着亡妻,并认真地生活着。他甚至愿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向女主提出一起住的建议。中间男主岳母去世,引入关于死亡的话题。接着男主心梗住院,出院后回家哆哆嗦嗦地掏出钥匙开门,这才变成一个“空巢老人”,看起来忽然需要陪伴和关心。小王看到这以为这电影会迎来一段老夫少妻的圆满结局,因为女主此时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但他最终没有接受,他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尝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每天都做好第二天醒不过来的心理准备,又继续过着他一个人的生活。最后男主一边做饭一边悠闲哼着《铁臂阿童木》主题曲的片段,让小王笑得很开心。这电影对上了小王的电波,小王很喜欢。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四)
《小森林》是如何在喧哗中沉静下来,从土地中汲取力量再走出去。
这部老年版同样是回归土地和美食元素,但是加上了对禅和死亡的思考。葬礼上忙碌而不悲痛,和血亲的一对比,就不会显得冷漠,以为一个没什么社交的普通人的死亡,不会激起什么风浪,确是高估了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原来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会引起一些人的回忆,葬礼在同辈人欢声笑语的诉说中完成,对于活着的人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
忘年恋的片段给这部平静的片子加入一些情欲的色彩,两个人的不同注定不会有结果,要不然就太狗血了,影片最后一身红装的松隆子和男主一对比更是凸显出两个人类似爷孙的差别。
对于现代人有什么值得思考的东西吗,或许不是太多。卷入工业化的浪潮,每个人想躺也是躺不平的,没有一定的积蓄,土地又不会有太多的产值,注定无法回归乡土生活。社会性的动物无法脱离其他个体生存,攀比既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又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五)
6.9
毕竟说了些我会想听的道理 时间是按二十四节气来行进的 人、时间、土地的共生关系 但 未见透 还差比较远吧
老头子还是寂寞的 曾经应该也是个“色X”?
菠菜的根可以吃?
菜不是种一点就是靠采了 天暖以后 不是水煮就是火燎 没有油 也未见荤 已过清明了
黄昏后的蓝是真漂亮
时间接近了就必须考虑“死亡”的话题 “死”和“生”向来是共生的一对母题 所以 考虑“死亡”的同时也应该好好想一想“活着”的必要
这样的环境对“死”或“生”应该都是友好的
独居 可能还是好的
可能 真知子的婚事才是他决意畅然独居的开始吧(之后的乐音也好像在庆祝一般 人生也便如斯)
不解为啥样样都要腌制 后来才明白农耕时代文化的传承和现实的考量 不像我们现在可以随时吃到新鲜的 实在太太太幸福啦 所以 不可以浪费啊!
几乎没见到过肉 厉害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六)
一个老男人该如何面对生命的落寞与记忆的稀落?导演中江裕司用一年四季的轮回与山间土物的味道来给出一个或许有点儿“世外桃源”般的答案。
避世而居在东亚文化圈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人们应对艰难时世和个人挫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节气的物候,孕育了应季的食物,人们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食物中品味着自己与大自然的连接,也试图去接续那根被剪短了的脐带。
在这部有着《小森林》气息的《吃土的十二个月》里,避居山间的阿勉以自制食物和写作来度过一生的四季。而松隆子的存在似乎是那仅有的一丝来自外世的诱惑与连接,最后时刻,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一人,去感受那份人生注定的孤独。
食物在东亚文化中饱含着生命的意义,日本人对待食物有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催生了他们更多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稍加烹调的做法里,人们用味蕾感受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一份感恩的滋生之处。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七)
“人类真是不可思议的动物,在嘴里享受味道的同时,却翻出莫名的往事,连同回忆一起咀嚼。既然吃进嘴里的东西出自于泥土,那么心灵深处就会翻阅过去的经历,土地的羁绊使味觉更加醇厚。”
《吃土的十二个月》以老年版《小森林》开局,对于情感的羁绊及执念则是通过自食其力的日常(主打一个味噌+万物即可腌制),一点一滴满满浸润了整个故事。
葬礼的桥段仿佛《没有养老的资金》乱入,为片子略微增加一点戏谑鲜活的氛围,作家的半隐居生活瞬间从小清新小美好的云端跌入了凡尘的市侩烟火修罗场,这是一个很秒的转折点。
同样是关于传统、孤独、衰老(死亡)、老年人的情感、生活方式、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索与描绘,这片子与《饮食男女》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静一动,一个孑然落寞一个阖家欢乐。
本作最后的侧重点是“与死神和睦相处”(体面、从容的接受死亡的现实,有点《入殓师》《河畔须臾》的味道),把余生的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后者则是积极、闷骚、闹腾了许多(激活隐藏技能“忘年恋”,生命+10,士气+30)。
合聚大家庭吊打告白失败的独居老人,真·不讲武德。
松隆子的戏份使得片子有趣了不少,来来来老头子贫道来教你来唱“差一点,你就是我的女人,差一些,手牵手的完整,却在对的时间错过对的人,抓不住幸福时分”。
开局一条狗,结局一条狗,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还是踏踏实实喂狗吧(“山椒”真悲催,跟着老头一年四季吃时蔬拌饭,换成哈士奇早就革命了)。
人生无常就是人生日常的一部分。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做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放下执念,给自己松绑,方能过得舒心,活得洒脱。
另,对于故土与故情的讲述,《用九柑仔店》则是更为详实与生动。
时间调养土地,土地调养自然,自然就把人调养好。
时光是无声的农夫,在我们不经意的流失之中,把经历过的,甚至淡忘的,都酝酿成果实。
被留下来,不一定是被抛弃。
让时间慢慢的发酵,也许会找到重生的奇迹。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八)
我也不确定以下有没有关键情节透露,如果看到这些碎碎念的你觉得被透露了,那我向你说一声:非常抱歉。
周五的夜晚独自看完一遍,作为一个标准的吃货,很喜欢,准备再看一遍。
我感觉本片就像是小森林的老年版,以节气为线,将独居山中的男主阿勉的三餐四季一一呈现。
和小森林又很不一样,没有什么自己耕种的画面,更多的是跟着阿勉在山里在水边寻找各种野菜,看他慢慢仔细清洗食材,料理食材,最后送入口中。每次看到吃到他做的饭菜的客人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就觉得好像尝试做这样的简单素食也挺不错。一边心里开始盘算,下次回老家我也要跟老妈多学学只有在老家能吃到的时令蔬菜的做法,来年春天也要尝试去山上采蕨菜。
片中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阿勉给丈母娘选的遗照制作完成摆好的那一刻。守灵夜,本来只准备了一点小吃,却没想到来了一屋子送别的乡亲,阿勉才知道自己眼里古怪孤僻的丈母娘竟然人缘这么好,慌里慌张赶制加餐,乡亲们边吃边聊和老太太相关的往事,是个很温馨的守灵夜。看到那段,想起在老家老爸去世的那个守灵夜,也是来了好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大家一起熬夜,第二天清晨送他上山直到入土为安。老爸一辈子口直心快言语上得罪过很多人,但作为一个医生他尽职尽责,年少时跟着我爷爷学医,年轻时进入镇上的医院,直到退休后回到村里,一生医治过许多病人,乡人淳朴感念他的救治,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让人动容的是阿勉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救治,独自在家中留守的狗狗山椒日夜等候主人回归的那段。老爸也爱狗,最后养的那只西施犬贝贝陪他在老家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有一年的冬天多亏了贝贝,及时叫醒了没有灭掉柴炉差点一氧化碳中毒的老爸,事后老爸对贝贝更加疼爱,去哪儿都带着它,逢人就说这是救了自己一命的小狗。可惜贝贝没活几年就突然死了,它死的那天老爸伤心极了,写了好多悼念它的文字。
我本来不太明白片中松隆子饰演的女主提出考虑好了她要同住在山里而被阿勉拒绝,后来又特地来气呼呼地告诉阿勉她要结婚了以后都不来了的那段。后来想着也许片中给出了答案,阿勉死里逃生躲过一劫,却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身体已经老去的事实,女主害怕他一人独居再次遇上心梗突发的意外,他却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想要独自面对随时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死神。
之后的夜晚,临睡前阿勉说永别了米娜桑,漫天雪花直扑镜头,我以为他就这么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看他打开大门我长出一口气,活着,真好。
阿勉独自划着小船将老婆和丈母娘的骨灰撒到了山中清澈宁静的湖中,没有像丈母娘活着时候叮嘱的那样赶紧给他老婆做好坟墓安置好骨灰。这选择真酷。
再后来看到阿勉临睡前说永别了米娜桑,心里还会咯噔一下,想说别死啊还没看够呢。直到最后阿勉做好饭菜坐在桌前,说出那句“いただきます”,镜头戛然而止,我的心才落地了。还活着,真好啊。
看字幕片尾曲竟是饰演男主的演员唱的,演员表里我只认识松隆子,赶紧去搜一下,才知道片中有着肿眼泡大眼袋的男演员年轻时候竟然长下面这样,他是日本殿堂级巨星,日本著名歌手、演员、作曲家及填词人,有“日本大卫鲍伊“的称号,除此之外他的老婆居然是田中裕子,年轻时候饰演阿信,前年在家看过她演的苍穹之昴,超强演技派。他俩的婚姻也能搜到很多震惊眼球的新闻标题。都是有故事的人,真有意思。
泽田研二年轻时候
田中裕子饰演的慈禧
泽田研二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九)
《吃土的十二个月》入选了2022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中江裕司自编自导,日本传奇歌手泽田研二主演。泽田研二有“日本的大卫·鲍伊”之称,年轻时极为前卫先锋,当时的照片和本片里的形象对比简直天壤之别,时间在一个人身上会留下很多痕迹。本片改编自昭和时期著名作家水上勉的散文集《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主人公一直被称为勉先生,有很多现实的影子。台湾地区译名为《舌尖上的禅》,一语道破电影的内核。
作家勉先生妻子去世十三年,独自居住在乡下,过着春种秋收的耕耘生活,在年轻编辑兼女友真知子的推动下,他计划将自己的种田、料理经历记录成书。主要人物除了男女主角,只有短暂出场的木匠邻居,岳母千枝女士,妻弟和弟媳,小时候恩人的女儿,和一只叫“山椒”的狗。
电影的结构类似章节体,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一年的故事,从“立春”开始,到“立冬”结束。
电影前半段,几乎都是作家制作各类料理的场景,这也是片名的来历。“吃土”并不是中文网络用语的调侃含义,电影中做了解释:“看土地办事就是吃时令蔬菜,也就是‘吃土’的意思。”
每个节气,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的瓜果蔬菜,菠菜,竹笋,梅子,黄瓜,茄子,芝麻,蘑菇,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的根、茎、叶,它们带着泥土和大自然的气息走进作家的厨房,冲洗,切割,烹煮,加上简单的配料,成为一道道美食。作家制作的是所谓“精进料理”,类似素斋,1500多年前跟随佛教传入日本,对于获取、处理食材,制作、享用食物有一套完整且严苛的流程和方法,崇尚以简单的调料烹饪出自然的美味。作家做饭的场景多用手持摄影,观感很多时候不像电影,尤其配合上主角的旁白,更像是美食纪录片。
每次品尝料理,作家和真知子都会感慨连连,非常满足。
食物看上去清淡简朴,但生产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制作者花费大量的心力和时间,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山入林,养植采摘,饮风冒雪,是在把整个生命化为食物,再用食物反哺生命,就像作家所说:“活着就是一种劳动”。
这里面藏着电影的另一个主角——大自然。
二十字节气就是人跟随大自然的脚步亦步亦趋的劳作,生活。花鸟鱼虫,日月星辰,风云雨雪,衣食住行,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电影也用大量的镜头展示着山中四季风景变迁。
劳作,烹饪,即是一种融入自然、拥抱生命的“修行”。
作家的过往在片段中逐渐拼凑起来,他的父亲是一名专做棺木的木匠,因为家贫,九岁时他被送到禅寺,十三岁又逃离出来,逐渐走上作家的道路,妻子八重子也是一名作家。真知子早年是八重子的编辑,现在成为勉的编辑,他们之间的所谓情侣关系奇特又微妙,他们有差不多二十岁的年龄差,平时也仅限于作品和料理上的交流,相敬如宾。真知子更像是在关怀照料已成老朋友的作家的晚年生活。
作家的岳母千枝女士存在感贯穿始终,据说她与儿子儿媳相处不融洽,与村民接触也不多,独自一人住在田间木屋中,作家曾去探望,但不久便病故。儿子儿媳所有事情都推给了曾经的女婿,守灵,葬礼,甚至骨灰的保管。生前寂寥,死后孤独。唯一意外的是,大家都以为她生前孤僻,不会有人来悼念,没想到守灵当晚很多村民都来参与。人永远是多面的吧,很难以一己之见盖棺定论。
岳母的遭遇不知道在作家心中会有怎样的影响。
很快,作家自己也遭遇不测,制作陶器的时候因为心肌梗塞晕倒,幸亏真知子及时发现,救回一命。在救护车上昏迷中的他很恐惧,紧握着真知子的手。
出院后,真知子主动提出搬过来共同生活,作家拒绝了。之前作家曾邀请真知子同住,当时真知子婉拒了。真知子生气了,很久没再出现。
他想独处,他厌恶死亡,所以想要思考为什么厌恶死亡。
他开始大量阅读,写作,画面也出现更多山林野草、飞禽走兽、云雾远山。
他甚至决定一回,以便与死神做朋友。
回来的真知子告诉他,她马上要结婚了,与另一个作家。
她离开的时候还问作家,他打算怎么处理一直放在屋里的妻子的骨灰。
所有亲近熟识的人都在逐渐离开,我相信此时是作家心中最困惑的时期。他没有过多表示,没有哀伤,没有蹉跎,偶尔坐在空阔的房间内发呆,然后继续在田野间劳作,写作。
之前的精进料理,也许更多是徒有形式,甚至也成为一种向他人展示的“玩物”,“修行”变了味。经历过家人变故,经历感情的消散,经历生死考验,作家开始真正地把心和神放到包围着他的大自然中。
时间是改变一切的最大的力量。
对食物的眷恋,对感情的牵念,对过去的不舍,都是作家心中的执念,他以为他已经淡却了,但供桌上干净端庄的遗像,年轻编辑身上的红色大衣,历历在目,尘缘难了。
但现在,也许已经是时候了。
他把妻子的骨灰撒在湖水中。
他目送着真知子的远行。
他睡前会做好告别的准备,向夜晚说“后会有期”。
他在早晨会对着即将食用的食物说“非常感谢”。
淘米,洗菜,准备早餐。
还有每次开餐前都不能少的双手合十:“我要开动了。”
很难说电影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告别是最终极的人生主题,在告别前了却牵挂,轻装前行,是无力,是勇气,也是福气。
大自然无需敬畏,因为我们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清醒的认知,从容的面对,去年的雪花还会装饰今年的山川田野,今年的流水还会装载来年的清风明月。
时间,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主角。
《吃土的十二个月》影评(篇十)
作家水上勉,独自生活在信州深山里,有一条叫山椒的狗陪着他。
他吃着山野中的蔬菜和自己种植的作物,感受舌尖上的禅意。
看土地辩事,吃时令蔬菜,也就是吃土的意思,所以电影名字是《吃土的十二个月》。
阿勉的生活引起了编辑真知子的注意,希望他把山间生活写成文章连载。
于是有了料理散文集《吃土的日子》,以及改编的电影《吃土的十二个月》。
01、一些日式料理观念
9岁时因家贫,阿勉被送入寺院,跟竹庵和尚学习过制作料理。
妻子过世之后,他独自一人生活,用自己的方法做菜,用自己的方式种田。
他认为,烹饪食材不能以庸人之眼光看待,必须把厨房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菜色需与田园商讨后而定,从一无所有的厨房内生出食物,就是所谓的精进。
电影中有一段是描写阿勉吃梅干,吃的是几十年前腌制的梅干。
阿勉去山里挖竹笋,想起被父母送去寺院的往事,觉得人非常奇怪:在用舌尖享受美味的同时,翻出回忆,一起咀嚼。
02、平淡的日常生活
一年12个月,阿勉每一天都怀着感恩之心去耕种、采摘、做饭、打扫,做好每一件小事。
立春,一年之初。吃用炉火烤的小芋头,有木头和泥土的芬芳。
惊蛰,生物醒觉。吃埋在雪地深处的菠菜,平时扔掉的菠菜根,洗干净了最好吃。
清明,万物歌颂春天。去山林溪水边同一个地方采摘水芹、黄瓜香、蕨菜、土当归,辽东楤木烤着吃非常美味。
立夏,洗菖蒲澡驱邪避凶。去岳母家拿味噌,吃岳母做的腌菜和米饭。
芒种,雨露之恩均沾。梅子成熟,用竹庵和尚教的方法腌梅干。
小暑,梅雨结束阳光普照。故人来访,请她喝一杯梅子醋,回忆童年旧时光。
立秋,秋蝉啼鸣。成熟的黄瓜和茄子挂满枝头,采摘之后整个腌制起来。
03、葬礼和无常
处暑,谷物结实累累。独居的岳母悄然离世,阿勉收割芝麻,做守夜食物芝麻豆腐,替岳母办葬礼。
白露,露水附在草上。阿勉想为自己烧制盛放骨灰的陶罐,却因为心肌梗死晕倒在窑中,在医院昏迷三天后醒来。
秋分,抵达极乐净土之彼岸。出院回家的路上,彼岸花开得热烈,和真知子一起喝梅子醋、吃之前腌制的茄子。
寒露,大气变寒,天空明澈。对死亡的恐惧,让阿勉重新开始思考人生。
霜降,秋渐深,霜始降。真知子来访,陪着阿勉去山里采香菇,并告诉阿勉自己要结婚了。
冬至,摄取营养,祈求无病无痛。
04、对死亡的思考
作家庆山在小说《夏摩山谷》中写道,人们不管贫富如何、阶层身份如何、生活在哪个角落,不管在繁华城市,还是偏僻乡村,都一样深受生老病死之苦,遭受无常拨弄,心灵不知归宿,无法找到安宁与满足。
六十多岁的阿勉也过不了死亡这一关,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恐惧,成为困扰他的大难题。
他深切感知到自己在一天天老去,走向死亡,所以拒绝了真知子,练习独处,不再依赖幻觉和陪伴。
他开始日夜思考死亡与自己的关系。
妻子去世13年,骨灰依然摆在家中,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妻子的骨灰。当终于想通生死之后,阿勉将妻子的骨灰撒入了河水中。
冬天结束了,阿勉决定与死亡共存。
每天晚上做好明天也许无法醒来的准备,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