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致D读后感摘抄

致D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3 13:30:19
致D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03 13:30:19   小编:

《致D》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D的怀念和思念。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D的深情,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文字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和温暖。

致D读后感(一)

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1/15页

致D读后感(二)

“如果你和一个人结合在一起,打算度过一生,你们就将两个人的生命放在一起,不要做有损你们结合的事情。建构你们的夫妻关系就是你们共同的计划,你们永远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加强、改变,重新调整方向。你们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2/15页

致D读后感(三)

第5页第10行,此处“澳洲”似乎应该为“奥地利”。我看到的英文版中,此处是Austrian. 不知译者参考的版本中是否为Australian?

但从作者的简历上看,应该是奥地利,而不是澳洲!

出色的译者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3/15页

致D读后感(四)

——关于为什么我会推荐这部作品,摘自和朋友的聊天记录——

看到有不少对这本书批评的言论,说作者还是很自恋,写了很多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合理化对妻子的忽视,以及让自己没那么内疚。

4/15页

致D读后感(五)

一种真正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前一直知道,走与不走,你都在我身边,也许这就是一种境界。每个人都知道,但等到做了,才会真正的明白,爱情的含义,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52年的时间成就了他和多莉娜,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人心动,我远远地看着

5/15页

致D读后感(六)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是读过的最动人的情书。透过文字,可以想象高兹自杀前是含着一种怎样的温情和爱回忆自己和D走过的路程。

从一而终,举案齐眉,与子偕老的眷侣,现实中很难找了。而高兹在D患绝症,无法忍受病痛后,毅然选择和D一起自杀,不一人苟活。是需要怎样大的勇气和怎样深的爱!

6/15页

致D读后感(七)

看完了《致D》,感叹人世间有这样的爱情。想到这样的爱情存在的基础,是他们“本质上的相通之处”,那种“不安全的经验”,这大概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不信任。我想到在我身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基础。我的答案是,是的。我和韩寒一样,不信这个世界,但是相信这个世界里的人。难道我只能爱韩寒?

7/15页

致D读后感(八)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地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芒,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心里有太多的感受说不出口····引了书中的这段~···仅此

8/15页

致D读后感(九)

即使年轻如我,对往事的印象也有些模糊了。但作者老人家的记忆力却好得令人惊讶,回忆往事娓娓道来,犹如昨日历历在目。很薄小的一本书,花了几天上班时间站立在地铁看完,心中是欣赏、是疑惑、是微愁、是概叹、是甜蜜。最深刻两点,一是故事平淡语言真挚;二是能有这样一个有独立思想,支持丈夫对现实进行抗争和探索的妻子,一生无憾。

9/15页

致D读后感(十)

#書#

今天讀袁筱一翻譯法國André Gorz的《致D情史》,序文很漂亮,開頭也很好,但讀到第五頁“一個澳洲猶太小子”我就愣住了?老師,他是奧地利人~~Groz出生于維也納猶太商人家庭,這個出生背景帶給他一輩子的不安全感,您把他安排去澳大利亞,情何以堪啊!雖然不影響閱讀,但我總覺得像吃飯咬到沙~~

10/15页

致D读后感(十一)

他一生都在审思和写作,也许一生都用它们来逃避--自我,母亲,身份,经历,最终,爱与生活。

她一生都在维系和赋予,把自己给了他,把他给了他自己。她用生活--丰盛的生活来弥合生活的历史。我不知道在孤独的爱情生活中,她是否终于慰藉了自己少年时忧伤坚毅的灵魂。

只要生活着,只要在一起,只要心们和手们彼此触碰。就很好。

11/15页

致D读后感(十二)

在我看来,《致D》不单是告白,也是安德烈在生命尽头的自省。在爱情方面,他远比妻子迟钝,他总是想逃离存在,总是想用最哲学最理性的方式看待爱情和生活,可他越是深究,越找不到答案。或许是他的妻子,或许是爱,用漫长又短暂的五十八年,让他醒悟,让他正视普通和真实,让他得以在跨入永恒之门前表达出过往一直没能正确表达的爱。

12/15页

致D读后感(十三)

不能同生,但可共死。 终于有人告诉我这不是童话。 我能读出来的爱情观: 即使明知道不太可能也要坚信我们仅凭彼此相爱就可以面对一切,包括死亡。 我知道你像我爱你一样爱着我所以不怕在你面前表现我的软弱、无能与不堪。 如果快乐太难,那我祝你平安。

其实有些部分我看不太懂,我只是关注其中的爱情故事但是同样我也能看到作者作为文人内心的一种敏感与细腻。

13/15页

致D读后感(十四)

被全文的开头吸引的,加上文字也不多,就读了一下,读完之后觉得全篇的内容跟开头的那段话丝毫不兼容。

说是写给妻子的情书,但是文中妻子的存在感却很弱,更像是作者本人的一段回忆录,并为自己这一生所做的事做出的狡猾的辩解。

唯一被流传下来并且深受喜欢的也只剩下开头的那一段话,以价值观来判断文学作品十分卑劣,但这本书确实看得比较难受。

爱么,感觉不到。

14/15页

致D读后感(十五)

高兹是幸运的。

因为大多数人在下决心的时候,没有遇到那个愿意用他/她的智慧赌你的智慧的人。

经彼此而生,为彼此而生。也有些可悲,她用她最美的时光,赌他的智慧,但智慧却姗姗来迟。

并不羡慕这种爱情,但羡慕可以选择共死的勇气。自杀,是人作为主体,最后的、负责任的行动。

太多时候,知道是什么,该怎么做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候。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