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字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5 14:05:28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05 14:05:28   小编:

《三国史话》是一本介绍三国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和有趣的故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和人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战争和人性。这本书值得一读。

三国史话读后感第一篇

与《三案始末》相同,本书也以造成当时历史背景的几个要点——宦官、外戚、董卓之乱始,讲述了三国历史某些事件和人物的个人观点。

我从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史观是——质疑。就三国历史来看,已经有很多人提出对于史料的质疑,但大多是对于裴松之注的质疑,而作者甚至对《三国志》本身记载进行质疑,是我之前所没有想过的。

个人认为本书中最重要的章节莫过于《替魏武帝辩诬》,算是为曹操进行了一次大翻案。本篇以曹操所作《己亥令》为根据,来证明曹操本无篡汉之心,只想做手握重权的忠心之臣。例如,以蒙恬对比,即使手握重兵仍听命于秦;又以周文王自比,虽坐拥天下三分之二,却事殷而不反(要知道周武王反了啊)。个人对于曹操是持好感的,但对于是否篡汉仍不敢下有定论。对于此篇有些许疑虑: 1.为何不质疑《己亥令》之真实性? 2.周文王未反,却是为周武王之反做铺垫;蒙恬之于秦,并不会做出违背纲常之事(如杀伏皇后等)。 3.进魏王,加九锡,真如其所言乃是自保?

其次,《司马懿如何人》是给司马家扣上了顶大帽子。看了《军师联盟》后对司马家越发反感,此剧越洗白反而越反感,这也有我本是曹魏粉之故,只怪曹家一代不如一代,倘若曹丕活的如孙权一样久(“生子当如孙仲谋”),只怕司马家、晋,乃至五胡乱华都会避免了吧。司马家没什么可辩解,靠权谋与诈骗而立国,连自家明帝都羞愧满面。

再次,《替魏延辩诬》也甚是有趣,分析了诸葛亮死后所谓魏延叛变之事。试想,倘若杨仪被诛,魏延与姜维延续丞相之志,蜀国虽仍无法避免宦官弄权之祸,却不止于北伐如此窝囊了。

还有一个便是《赤壁之战的真相》中对于孙权主战理由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我的印象中乃是鲁肃那句“头像了曹操,我仍可做官,陛下您呢”才导致的孙权主战,但就作者看来,乃是乱世之下孙权的“反”心,乃是周瑜、鲁肃等人的“抱负”。倘使孙权主降,天下早早归一,既没刘备什么事,更没司马家什么事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第二篇

小学毕业那一年不知怎的迷上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非闹着家里给买一套不可。当时姥爷答应我若是小学毕业成绩出色,就一定给我买一套。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有这个做动力,那一年我的成绩确实很好,姥爷也信守诺言给我买回了书。

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就深感惭愧,算起来书是买回来有二十年之久了,但是我却从未从头到尾的逐章逐句读完过。不过是高兴了捡着几章感兴趣的看看,至今这书还让我读的七零八落的。小时候总以为《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恐怕现在持有这一看法的人还是不在少数),后来才知道那不过是罗贯中根据历史所写的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当历史逸闻故事看看还行,断不可当做是正史来读。

当看到《三国史话》的作者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本书应该是挺靠谱的。毕竟吕思勉先生的名气在那里摆着,之前也读过基本吕思勉先生所著的历史书籍。知道他是以推广白话文通史而闻名,其阅读书籍量是是史学界公认最多之人。他所著的这本《三国史话》从讲述方式来看,应该是通俗易懂;而从真实严谨方面来瞧,也应该是尊重史实、内容详实的。

粗略翻阅一番后,更加印证了之前的那番感觉。全书读来言语通俗流畅,没有生硬枯燥之意,而内容却并无丝毫戏说之意更具真实之感。书中还加入了大量的人物以及知名历史场景版刻画,能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通过这些插图更好的去体会历史人物以及事件。

之前读《三国演义》罗贯中是以刘备为正统,而到了《三国志》中则是更推崇魏武帝。在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三国史话》中,则让人感觉更加公允一些,既没有博人眼球的抛出惊世骇俗的言论,也没有忘记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客观评判。此书看起来似乎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所组成,实则又似一部三国通史,再加上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了解以及严谨的历史问题探寻研究,使得读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不仅仅能够了解三国时代人物所演绎的历史故事,更加能够从中学习到诸多与历史有关联的小知识、小常识。

《三国演义》原著那大部头不好啃,但是小家大书中的《三国史话》却是小巧可人阅读起来还挺轻松且有滋味。若是真的对三国历史感兴趣,倒是不妨先看看这本《三国史话》。吕思勉先生所讲述的三国故事,也是很不错的。

三国史话读后感第三篇

因由着整个社会再掀经典阅读的新高潮,我跟着家中小娃一起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是一部中国文学史山的经典之作,但是它同样也让我进一步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真实三国历史的好奇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历史毕竟早已经过去久远。《三国演义》有着太多文学上的着墨添彩,却难免对真实的历史刻画有了不少不相符合的偏颇。而我手头如获至宝的大家小书系列之《三国史话》无疑充分滴引领着我踏上一个更为尊重历史史实的三国世界!

对于大家小书这个系列读物,我其实早已经耳闻已久。作为一套集结了诸多文化积累,经过时间考验,读者认同的著作,它无疑集百家之特色地分享着文化的精粹。尤其是当我看到这套系列丛书中的《三国史话》时,我更是迫不及待滴投入了其中的阅读。站在吕老先生的肩膀上,我得以畅快地看一个以史支撑而起的更为真实的三国。

既然是说史,那么书中的篇目自然自始至终地围绕着经得起推敲的三国历史障碍。宦官,外戚,黄巾,历史和文学,后汉的地理-----乃至于本书的附录之中还有这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答。诸如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司马氏之兴亡,晋代好梦斗富等等细节点评。作者基于丰富渊博的学识,时不时地引经据典,夹叙夹议,穿插入可供推敲的历史典籍资料进行信息支撑。读者在看书的过程中不仅仅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三国社会,读者更可以由此及彼滴感受着那个时代那些风云人物们的所思所想。尽管这些历史人物早已经作古,但是他们那些遗留至今的典籍文字记录无疑是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最为真实的解说。考虑到读者阅读能力的所限,本书编者还很是有心地结合着古文,又加以现代通俗易懂文字的解说进行旁白备注,这无疑相当深刻透彻地向有心的读者还原着一个最为生动客观的真实三国。剔除了那些演义类作品虚构夸大的创作元素,我们无疑收获到的是一个更为生动真实的三国历史。而这又无疑可以让我们由此及彼滴换个角度走入三国。以历史的真实客观来重新认识一个与众不同的三国故事。

除此之外,这本书中除了引经据典外,我们读者还可以看到不少的三国人物画像,场景刻画。图文并茂地加深着读者对三国的认知和感悟。这无疑也给予我们了一个更加生动的对三国的了解。

大家小书之《三国史话》让我收获颇丰地进一步加深着对三国的认知。同时,我也更期待着我可以从这套系列经典读物中领略更多丰富的文化精粹!

三国史话读后感第四篇

如果说陈寿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没有几个人曾经读过的话,那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呢,那一定可以称得上是观者如云了!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家言,是当不得正史来看待的——譬如,小说中的曹操,和正史中的曹操,虽然相似度很高,却包含了太多的虚构成分,作为了解民间观感还可以,但期望通过读《三国演义》来代替读《三国志》,那就注定会不得要领了!但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洋洋洒洒六十五卷,却依然具有行文简洁的特点,而且缺项甚多,不很符合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所以传世的《三国志》实为经过裴松之作注的版本——举一例可证,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而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了。

尽管有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版本,但毕竟要想通过它来了解三国史还存在不少困难,而且似乎也没有很大的必要——除非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者研究者,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一些必要的三国知识,估计也就足够了。在这一方面,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三国史话》,就是一位史学大家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学者卓识来写给一般人和历史爱好者的“入门级”三国史学知识科学读物。

这本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属于“大家小书”系列。同样兼有学者、教授身份的袁行霈先生认为,“大家小书”系列,作者确实都是大家,学术性都很强;而“小书”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罢了。以这本《三国史话》为例,当代史学家梁满仓认为,它的“通俗中却包含着渊博的知识”——梁满仓以这本书中的第一篇“宦官”为例进行了介绍。“宦官”篇幅不算长,却包含着若干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首先,吕思勉先生认为,宦官在东汉光武帝之前,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而之后宦官才悉用阉人——证据就是,《后汉书·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这显然和一般人的认为不相一致。为了解决这个疑惑,吕思勉先生运用了训诂的方法,对“宦”字由来和实质进行了很有力度、兼顾通俗性与深度的考证——那确实是一种只有史学大家才能达到的高度。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三国史话》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中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以及作为一名史学前辈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客观真实性,即做到了如梁满仓所说的“小中见大,通俗中见高雅”。除“楔子”外,吕思勉先生写了二十六篇短小精干的文章,就把一部极其简略又内容十足的“三国”以史话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他显然知道读者们更想要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也想到自己对“三国”的研究心得让更多的读者知晓。作为一位精通经史子集的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一生著述颇多,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专门史,以及《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著作。《三国史话》在他的史学代表作中似乎难觅踪迹,却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真正价值。

而且,从《三国史话》这本“小书”中,是的确可以很显著地“看到”吕思勉先生那一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的——这一点尤其具有价值。

三国史话读后感第五篇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三国史话》里,作者吕思勉的开篇之文。

你是陆游笔下的说书。古代老百姓会用说书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因为说书会有底本,所以人们将说书的底本加以修饰,以供众人浏览。而行销最广泛的底本,是三国中的人物与战事。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这是三国史话》里,作者吕思勉所写的有关宦官之文。

你是自古以来人们谈之色变的宦官。三国纷争时代,源于后汉灵帝宠信十常侍。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皇帝宠信十常侍---政治紊乱---黄巾起义—刘备、孙坚起兵----灵帝死少帝继位—国舅何进诛杀宦官---董卓进京---废立少帝----袁绍、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天下大乱。

可以看到,大乱与宦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三国史话》里,作者吕思勉把宦官的历史渊源进行了通俗的解说,从宦字的解说,到古代的五刑(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从上古时代到三国时代,为皇帝相信宦官进行学术性的解读。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是“一代枭雄”曹操。在这本《三国史话》里,作者吕思勉谈起有关曹操的篇目一共六篇: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曹孟德移驾幸许都—袁绍和曹操的战争-----赤壁之战--替魏武帝辩诬的真相----论魏武帝。以《三国志》为范例,吕思勉对曹操进行了自己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叙述与评价。

你是一代贤相诸葛亮。在这本《三国史话》里,作者吕思勉谈起有关诸葛亮的篇目一共两篇:

诸葛亮南征考---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吕思勉在本书中对诸葛亮进行了自己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叙述与评价。

在这本《三国史话》之《替魏武帝辩诬》篇中,作者吕思勉这样写到:“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生忘死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

经常论及的书籍,是《三国演义》。而本书《本国史话》中再次提到了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作者认为《三国演义》所传播的历史知识有不少不符合历史真实,在作者看来,文学的趣味在于充满了离奇变幻的情节,使人听了拍案惊奇。而历史的事情理性而真实。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再一次从这段历史入手,准确的认知了这段历史知识,也认知了吕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既是吕先生作《三国史话》的初衷,也是我从此看待文学书籍的角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