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影评精选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影评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9 01:45:38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影评精选
时间:2024-11-19 01:45:38   小编:

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众多优秀影片和影人脱颖而出,展现出中国电影行业的繁荣和活力。颁奖典礼上,不仅有精彩的表演和感人的获奖感言,还有许多新生代导演和演员崭露头角,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影评(一)

这次金鸡奖比起女主,男主更让我意外。《人世间》让我看到了雷的演技,但是在《第二十条》里面就一般般吧,可以说是正常发挥,毫无水平,甚至觉得女主马丽也一般,感觉两人就像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主角一样的。在我看来《第二十条》这部影片配角比主角更出彩

雷是不是有资本呀?雷靠人世间得奖的时候我还没有多少怀疑,这次金鸡让我怀疑加深了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影评(二)

金鸡奖最重要的奖项有四个: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

2019年的金鸡奖是近年来口碑最好的,最佳故事片流浪地球是国产科幻电影里程碑、最佳男主角王景春和最佳女主角咏梅之前都拿下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导演林超贤凭借红海行动得奖,四个奖项得奖者都很优秀。

后来的金鸡奖遭人讽刺,是这四个最重要的奖项总有一到三个德不配位,明显是在分猪肉。

但是换个角度看,一到三个德不配位,也就是说有三到一个实至名归,维持住了金鸡奖的脸面。

可是今年的金鸡奖,明显是脸都不要了,四个最重要奖项全都不是靠实力拿的。

最佳导演陈凯歌凭借《志愿军:雄兵出击》获奖,这种要口碑没口碑,要票房没票房的电影,不但帮陈大导演拿下最佳导演奖,还捞了个评委会特别奖。

最佳男主角雷佳音(《第二十条》饰韩明),雷大头的经典角色好几个,但在《第二十条》中显然不是最佳状态。

最佳女主角李庚希(《我们一起摇太阳》饰凌敏),京圈小公主的演技只能说及格不出戏,这种水平的演技也能得奖,只能说徐静蕾厉害啊。

最佳故事片《第二十条》,典型的小品电影,一点电影质感也没有。放在电视剧里还不错,但我记得金鸡奖是个电影奖。好比你进饭店要葡萄酒,服务员给端上来一杯葡萄汁算什么事?

顺便说一下,预测今年的全年票房425亿上下,还不如2015年全年440亿的票房,这真是中国电影圈的福报!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影评(三)

最佳影片/影帝:《第二十条》/雷佳音。

《第二十条》的雷佳音拿到影帝,表演不差,也确实是雷佳音的“擅长区域”。碎嘴、体察环境,在“油”中的对家人温情与对社会无奈,努力地生活。

这种表演效果直接作用于作品主题。家庭、喜剧,实际上都是对社会司法系统、严肃批判主题的柔化与包装。男主角用怀柔的方式中和了紧张的氛围,这对应了影片中“现实”的呈现方式与内容。而在影片内部的世界之中,他对家庭外环境的“怀柔”恰恰代表了无力的现实,以及他个人生活中的被迫性。这是在”察言观色”与“溜须拍马”之官场生态中的自处需要,对后者的妥协正对应了对前者的接受。这显然构成了一种更高级别的“现实主义”。男主角的幽默怀柔展现的是对于生活的无奈,他本来身处于最严肃的位置之上,本应拒绝”幽默”,其被迫的幽默就成为了莫大的讽刺。这种设计辐射到了全片的氛围之中,达成了幽默之表与“无奈之严肃内里”的结合平衡。

男主角的碎嘴代表了台词的呈现模式。每个人的念白都非常密集,又在家庭与对外的时候有着相反的氛围。与家人和“绝对正义”的女检察官,它是温情的斗嘴,与外界则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解释、理性的逻辑扯皮。

这是电影非常重要的手法。台词的呈现甚至有了一种“絮叨”的观感,家庭内部的碎嘴子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的亲情氛围,而外部社会的“绕弯子对话”则符合人情世故与吻合规则的油滑,以同样的生活化感受分别对接了截然不同的现实生活部分。这也是影片对“现实指向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言语本身的幽默包装内里表达的严肃。这二者进行着持续的对比与对抗,最终由“亲情”为代表凝聚的本心而获得胜利。张艺谋将男主角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定在了一个非常“小我”的层面上,只有最涉及到自身的亲情才是最不可让步的存在。

它是雷佳音的擅长领域,但在另一方面,可能也缺少了一点“自我突破”。相对突破更大的,可能还是张艺谋在这部作品中对表达尺度的一些尝试。

剧本/影后:《我们一起摇太阳》/李庚希。

对于病痛生活中追逐美好的积极态度,《我们一起摇太阳》设计了比同类作品更丰富的表达层次。这加大了李庚希与彭昱畅的表演难度,需要呈现出更多、更细的层次,互相契合而又保持差异。

并且,配合本片的层次,演员失去了普通同类作品中的“爆发”段落,这往往是最容易做出“情绪打动力”的方式。本片则要求更细腻、更内敛,也更混杂。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爆发与掩饰,始终杂糅在一起,构成了人物的矛盾心境,从矛盾中逐渐开解,却没能走到完全彻底的“粉红泡泡”,复合的状态持续始终。

从一开始对无病生活的虚幻寄托,到逐渐接受了病中生活的苦痛现实,并从中挖掘美好,再到最后的答案:先接受苦痛,随后再淡化它,将疾病带来的不完美现实彻底当作不重要的事情。

它设计了一个多阶段的表达系统,先从病情与美好的“分裂”开始,前者是真实的绝望,后者是“否定病情存在”的虚幻积极,随后二者开始逐渐混合,由“对病情的积极态度”带来基于前者真实氛围的积极化,再进一步地完成“积极态度”的细化,提出情感的真实与由此引出的“寄情于对方之生命延续”,事实上也是普通绝症电影的惯常落点。

但是,在本片中,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以其破除而揭示了其掩盖“逃避病情”的消极真相,带来绝对真实的积极落点。它通向了绝对的积极终点,却以自身的阶段性设计而避免了虚假泡沫一样的虚浮,反而愈发凸显了现实的真切---提出一切可能存在的消极,再解决它们。

这完成了对此前“病情生活中真切希望”的升级,带来了最终的真实积极面。他们深知病情的恶劣,却不能因此丧失对未来的希望,也依然向往着爱情。

明知人难胜天,却依然以情感为力量,相信人定胜天,正是影片层层升级,从“完全虚幻之美好”到“彻底真实美好”的结果。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太阳不会自然地出现,但形式上虚假的“光照”却可以真切地创造改变命运的“太阳式结果”。手术之前,他们依然没有看到太阳,却已经对此不在意了。

这也是绝症生活的全貌,是他们唯一能把握住的东西。影片的真实性愈发具有了说服力,不再是绝症电影惯有的“狗血奇情”。如果是便宜的韩式绝症电影,“捐献器官”无疑会成为最终的落点,终究失之于狗血的奇情和戏剧化。而在本片之中,它则是对“最终真实”的阶段,其带有的积极性含有“躲避治病痛苦”的消极真相,必须被破除干净,二人共同完全面对病情的状态才是最纯粹的积极希望形态,太阳也会在这种努力之下的手术后升起来。

事实上,影片的结局也是开放式的,依然更加强调了主观层面的力量。最终的长期结果仍然未知,但他们“把握命运”的情感却是绝对纯粹而浓烈的。这种精心的设计,混合了happy ending的“积极”与一定程度的现实性确保,前者表达了温情的希望,又不至于完全变成不真实的梦幻煽情,从而失之于过度的戏剧化。

本作强调的不再是“在终点到来前过得好”,而是“对活得更久抱有信心”,它更加作用于现实世界,先直面目前的现实情况,再建立信念去努力改变它。比起此前两部曲,这一次的精神更具有现实的可延续性意义,带着更强烈的力量与信念。

作品不再停留在普通绝症片的落点,那只是又一层“掩盖苦难”的假象,而真正的乐观则是保持对生命延续的期待,以更长久的未来为目标而活,绝非“将每天当做最后一天”的“故作专注当下”,因为那等同于对生命结束之苦的投降。

它承认了客观上的疾病存在,同时又强调了战而胜利的期待未来之精神力量,使得本片既不自说自话、梦幻过度,又具有了可延续发展的积极性。演员的表演,正是对此的重要表现途径。

评委会奖:《雄兵出击》

相对来说,《存亡之战》肯定是更好的那一部。

第一部的PPT感几乎是怼脸式的。梁师长畏惧美军的军备,想“再准备准备“,因此差点贻误战机,而通讯员小杨在首战中受到战友牺牲的打击,消极对待工作,并在李默尹的奋战和的鼓励中复苏。随后接力的是黄晓明所属团队的“血耻”,此前因军备差距的犹豫在下一次的战斗中洗清,这也构成了电影的主要战斗线索。在更细节的部分,还有“先没军裤,随后反脱掉裤子完成渡河偷袭”的“反物质匮乏”表达。

在电影的中后部,伍修权主导的联合国谈判线索出现,带来了一条比较独立的文戏,也是人物口中“必然谈不成”的“第二个战场”。每个片段都自成一体,却又体量极其有限,在浅度的水平下“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浮于表面的重复。

最佳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凡是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它们的主题都会是反战。这让文艺作品具备了强烈的现实意义,且作用于超越具体时代的永恒维度。因为战争会发生于任何一个时代,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中最反文明的一面,是对人性的极度泯灭,由此让文明无法真正地进步,而是停留在原始之中。

在很多经典电影中,战争都会被表现为“人类文明的实质原始”,愈发先进的武器则不过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工业化进步”而已,其本质则是不变的“反人性与反文明”,是对于原始部落的始终停留。但是,这终究是一种戏剧性的创作,即使改编自真实事件,在故事上也会必然地带上创作者的主观视角,而在画面上的雕琢,声画的结合,更是会让作品带有一种外在力量的引导,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最完全的历史真实性。当观众感受到这种“创作性”的时候,他们对作品反战主题的信服力也就相应地削弱了,这与作品的创作水平无关,而是对作品体裁的先天受限。

相比之下,纪录片无疑是更加客观、真实的呈现形式。特别是对战争题材而言,它对真实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映、揭露、优化的意义无比巨大,同时也正是最容易做出“戏剧性”甚至“类型化”的题材。因此,如果真的想要以战争的反战主题为最优先目的,那么纪录片就是最适合的形式。

当然,一般的纪录片终究也会存在一些“创作性”,而对此的最大程度弱化,对“真实”的极致强化,正是方励在《里斯本丸沉没》里的重要工作,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优点。可以明显看到,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它的呈现方式甚至接近了“新闻片”的状态,特别是在建立观众认知、打下影片基调的第一阶段,方励使用了直观且丰富的方式,去格外凸显“去戏剧化”的真实性。他开宗明义而又一反“既有认知”,打出了“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的字幕,而更多的往往是与真实性划清界限的“本片纯属虚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方励在镜头与叙事上的能力缺陷与作品的匮乏,而是游刃有余的运用。作品的开头其实就对作品进行了“定性”:在方励投下的声呐工作之中,里斯本丸的沉船样貌一点点地呈现在屏幕之中,这是事件之“表”的探寻过程,也是作品的核心行动,随后到来的则是对其人文之“里”的探寻与全貌再现。

而在影片的展开之中,方励也尽可能地简化了画面设计的存在感与叙事视角的他者性,却又不是完全的“采访影像”与文献记录。他先给出了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的不同视角受访者,用新闻记录的采访素材来强调真实性,随后引入了让观众更身临其境的形式,即对当时现场的直接“进入”。这是很多伪纪录片创作与普通电影的创作推进方式,以个人的点、心境叙述的简单作为起手,随后带入整体的面,让观众在基础情绪之上获得更直观的体验。

但在本片之中,方励却用了静态画作的方式进行呈现,由此最大地减弱了“后天创作”,而始终伴随的“画面描述”则依然是采访的录音与文字资料。这就形成了真实性与电影创作中“观众共情升级”的巧妙结合,观众的共情力提升了,但这不仅没有削弱真实性,反而由其对现场的直接进入而得以强化。

对真实性的强化必然意味着戏剧性的减弱,大部分纪录片都不会如此选择,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影片的情感与主题输出的单薄,很难让观众持续地跟随上。方励会这样做,恰恰来源于里斯本丸真实事件的巨大感染力。作品不需要额外做什么加分,只要原原本本地还原出完整真相,就足以让观众深度共情了。

方励当然展现了他的叙事专业性,但这并非虚构,而是对真实事件的妥善构建。本片的主题是细化的反战精神,其“细”来自于对战争的“地狱化”本质与人类的“人性”根源的表现,前者剥离人性,后者则是人类对抗前者、且终究会获胜的力量,由此引出了人类终结战争、文明不息的希望。

作品肯定不能过度美化现实,从幸存者个体到“反战反隔阂”都是如此。幸存者们并没有摆脱战争阴影,但都在努力地奔向未来,而现实也并不美好,在探寻过程中反复带到的各国当代社会景象、人们对事件的不知情,都意味着“冲突地狱在当代的仍存”。它潜藏在当代非战争环境的内里,暂时没有爆发,但也因为人们对其存在与危害的淡忘而被忽视。但是,希望始终存在,在战争年代的澳门女孩与英国士兵还是及时成婚,爱情得到了一定的圆满,而当代的美国潜艇长与英国幸存者更是相聚,最后扩展到了中国渔民后代、英国幸存者与其后代的“跨民族、跨代际”交汇,共同缅怀父辈的牺牲与善举,将希望延续到了下一代,以此强调了未来质变的希望。

这部作品无疑是高明的纪录片,它比一般的纪录片更加真实,这来自于它高超的纪录片手法,确保了表达效果与真实质感的兼顾,甚至在确保“不戏剧化”的前提之上做到了对真实性的“强化”。而更重要的是,它的事件本身已经足够“戏剧性”,是对于人性光明与战争黑暗的最极致呈现,对影片来说已经超量,完全不需要再额外做什么加法了。

它是一部值得看的纪录片,更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历史事件

最佳外语片:《奥本海默》

嗯。。有一种小孩表彰大人的感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