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锦集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0 16:40:31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30 16:40:31   小编: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通过描写一位旅行者与大汗对话的方式,展现了一系列奇特的城市。这些城市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的欲望、恐惧和希望。小说通过虚构的城市探讨了现实世界中的人性和文化现象,引人深思。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一

一本由卡尔维诺日常灵感构成的书。以马可波罗向大汗忽必烈讲述旅行所见的方式,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存在于构想中的城市。通过十一个城市系列,卡尔维诺将对城市的感受解构成了不同视角,再借由大量的隐喻和虚构的细节,使得其中的每个城市都如空中楼阁,让人无法切实触摸,但又能在不经意间拨动你脑内关于某个城市的共鸣之弦,久久回响。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二

我去过的城市不多,但每次来到新的城市,总会生出熟悉的感觉。同样的高楼大厦,同样的大街小巷,同样的购物广场,有着一群同样的人。

卡尔维诺虚构出来的这些城市,与其说是看不见的城市,不如说是看不见人的欲望。毕竟,有了人,才有城市。欲望幻化成无穷无尽的城市的形式,以及居住其中的居民。城市总是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当我们描述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这座城市的本质。但不用语言又无法向他人讲述。

也许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看似一样,实际上也千差万别。不知我应当做一个局外人,还是局内人,才能真正看得清楚?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三

1、作者的构思

作者在小说最后的介绍中指出,对于这篇小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积累创作的。确实如此,不仅仅能从目录上看出作者对于小说的架构和思考,从他给这些章节的名称上也有一定的设计,还有是章节、文章结构上的设计也很巧妙。

2、作者的哲思

作者还在每个章回的开始和结束,借马克波罗和可汗的对话,传达一定的思考。其实章回的名称也有。还有就是越往后阅读,哲思越深刻,就仿佛是积累了漫长岁月的老者的积淀。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四

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叙事小说,难得的是内容没有被形式压倒。每一篇都在表达作者,每一个城市都是卡尔维诺的另一面—— 《城市与眼睛 之二》“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城市与眼睛 之四》美是人与物体的实用性之间产生的距离;《城市与死者 之二》讨论生与死。看完全文才发觉开头写得是如此之妙。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城市与天空 之一》地毯、埃乌多西亚和居民心目中城市的形象对应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城市与名字 之四》我们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吗;《城市与死者 之三》镜花水月,我们该如何区分生与死以及梦境与现实;《城市与天空 之二》人类对自我的道德要求过高,是否会适得其反?追求完美的结果是过犹不及;《连绵的城市 之一》人类的欲望就像故事中的垃圾一样永无止境。看似是解决问题,实则是制造了更大的问题。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五

看似拼凑,仔细回味,余香萦绕。就像意大利人的经典美食:披萨。表面是一片散乱,但真的能品尝出浓郁的奶酪香,还有惊喜的香肠、牛肉、黑橄榄……比如:“记忆中的形象一但被词语固定住,就抹掉了。”“人旅行时会发现城市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

很容易翻完的一本小书,就像披萨一会就吃完了。书合上的一刹那所有音译的古灵精怪的名字都烟消云散了,然而它们一定已经扎根于意识的某个角落,在现实中会见到它们的影子,或者它们本就是现实的人类社会缩折射出的海市蜃楼,虽然虚无缥缈,但确实是文化、思想等实相的光学把戏。像披萨,眼前只剩个空盒,嘴里长久存在着奶酪、动物油脂、植物清香混合的韵味,踟蹰徘徊,迟迟不肯散去。

谢谢四叔的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六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作家。一种是边旅行边写作的作家,一种是边写作边旅行的作家。前者游记色彩更重,后者文学意味更重。旅行对于两种作家的意义是不同的,一如平面对三维的意义广阔又渺小。我们说不清Calvino属于哪种,于是来读他这本关于城市的书。可读罢又收获了什么,不过是无数虚构、幻想与个人经历所捏造出的《Le città invisibili》吗?我们最该为他人奉上的解释,可能就是在阅读时的一瞬,关于角落、围栏、刻痕、酒瓶、家庭等独立于个人意志中的特色城市回忆。

就像Kazuo Ishiguro写:“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模糊不清,为我们的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我相信Calvino在写作本书时,绝非安坐伏案,而不过是一个整理文件笔记的过程,最终在身体的某个角落汇聚,与整个城市一起,构建成一张大网,像《漫歌》里所述那样,有时使人窒息。而更多的是提供一块吸水力超强的海绵,在光与影的跛足下,逐渐朝着某一既定方向生长、膨胀。最终成为一座城市,什么样子呢,我想可以用Szymborska在《Gzarna Piosenka》里的一句诗来描述或解构:“时间是石头做的,而城市在火焰上”。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七

在前言之中,卡尔维诺写道:“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些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在他所描绘的这些城市之中,都笼罩着一层奇幻的雾霭,如幸福之城迪奥米拉,衰老之城达伊多拉,欲望之城多罗泰亚、阿那斯塔西亚,在街巷角落隐藏自己完整历史的扎伊拉城,建在高脚桩上的轻盈之城珍诺比亚,交换记忆的城市欧菲米亚……,在这些城市里,你可以跟随他的叙述在喷泉旁、黄昏的街道、月下的小巷或集市的的篝火旁自由思考、漫步,你走在城市里、街道上,或是从旅馆橱窗里望出去,看不见一个有着清晰容貌的人像,他们像影子般沉默,但你知道他们在贸易、在准备新的远航、在求爱、在切割绿松石,在交换远方城市的谈资,或是与阁楼上的老鼠一样等待时间的腐蚀。

穿梭在卡尔维诺笔下的一个个城市就像穿梭在一个个意象与语言之中,由这些散乱、繁复的意象里折射着在城市这个空间之中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这些城市看似不同,但又有令人震惊的相似性,仿佛只是把不同要素打翻之后重组的一个模型,城市的差异性正在消失,在这些城市之中,人类难免迷失,就像那个被困在切奇利雅的牧羊人。

第二遍读毕,仍然没有抓住很多东西,只有一些零星的印象,就像做了一个瑰丽奇幻的梦,醒来时你试图把它写下,发现只是徒劳。

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就像一场穿越奇幻地的旅程。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八

说实话,感觉整本书像是散乱一地的稿纸,捡起来没有排序就装订成册,让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果是像我这样的文字爱好者写出来,没有人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解读”,早已湮没在浩瀚的书籍海洋之中,而正是这些解读使得这本书丰富起来。如果你认为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我承认你赢了。

对于这些虚构的城市的描写,我们并不能获得太多感同身受,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两个字:自由。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的作品,都有一种真正的“自由”。“自由”也有许多种形式或变化,也都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抵达,无论你是读书,学习,听音乐,骑马,唱歌,游世界等等。

隐约瞥见作者对人类的贪婪,孤傲,虚伪的愤懑。人类就是这样,总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试图掌控着阴晴圆缺,揭示宇宙的奥秘。可笑的事,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仍然无法认清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干旱,洪水,飓风,极端天气是无节制的欲望的原因也是必然结果。短期来看,百万年后,地球不会毁灭,但是人类是否仍会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自地球诞生的46亿年以来,地球上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人类会不会是第六次?这要问人类自己。但我悲观地认为:不会!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因为这是由人类本性决定的,除非经过基因编辑技术剔除欲望贪婪基因,产生新的人类。人类才有可能“自救”。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九

那些记忆里的城市。

Siena, 夏夜的傍晚天色渐粉,穿过意大利老式建筑,走进一个巨大凹陷的广场。人群喧闹又静谧,有人在歌唱。

Rocamadour, 我们奔向山下抬头望,小小的钟楼和城墙,像远处的一个梦想。

Montalcino, 托斯卡纳艳阳,伴随着麦田的金黄,还有葡萄酒香。

Cordoba, 人声鼎沸的花巷,抬头有粉色的星光。

Fez, 非洲晚夜的傍晚,嘈杂的广场,身边有当地的孩子们,像是听见了神的微笑。

Kathmandu, 烟尘里静谧的佛塔,俯瞰一整座华灯初上,回忆是爱而不得,又欲罢不能的。

束河,在街边遇到的大松狮,肚子里满当当的饵块,两双拖鞋,一串歌声。

西江,夜幕降临,有篝火烧着木炭的烧烤香。远处那座寨子有很多故事吧,而这儿也有阿。

“他所追寻的永远在自己的前方。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穿过的一道道门廊,伴随着记忆中某个夏天潮热的微风。因为你和一个人的回忆很难改变,是你们的独享。而你往前走着,和不同人产生的回忆,是那座充满芬芳的秘密花园。

“我真不知道你怎么会有时间来走访你向我讲述的那么多城市。我觉得你从未离开过这座花园。” “我所见到的做过的每件事,都是在头脑的空间里具有意义的,那个空间跟着里一样宁静,有同样的半明半暗的光线,同样的树叶沙沙的恬静。”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十

用“浪漫”二字来概括卡尔维诺的这本书最贴切不过。每个城市在他笔下都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这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虚构的城市,是作者写给生活的一纸诗。正如作者所说,«看不见的城市»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借由作者精致美妙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城市图景,繁华与衰败,优雅与粗俗,高楼大厦与棚屋茅舍,鳞次栉比与残垣断壁,每个城市如此不同,又几乎一模一样,仿佛改变的只是他们的组合元素,居住其中居民们虽然更换了演员,却反复演出同样的场景。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哪怕变化了今日的面貌,依然能唤起人们对她过去的怀念,并抒发思古怀旧之情;

城市就像写满字迹的纸页,告诉你它的故事,你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西。“它被卸载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城市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出观看者的内心。“是观看者的心情赋予珍茹德这座城市形状。如果你吹着口哨昂首而行,你对她的认识就是自下而上的:窗台、飘动的窗帘、喷泉。如果你指甲掐着手心低头走路,你的目光就能看到路面、水沟、下受到口的盖子、鱼鳞和废纸。”;

城市又如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在每个观念和每条道路的转折点之间,你都能确立帮助唤起你的记忆的相似或相对立的关系”,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叙述着劳苦、愤怒、幻想、情欲,幸福与不幸的故事。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十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

人口的增长、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技术的迷之自信,现代城市正无节制地扩张,日趋同质化。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于1973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通过诗性的文字,敏锐地捕捉了现代人对所居住城市的感受,是一部现代城市危机的预警。同时,很多城市学者和建筑师也在里面看到了自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后成为重要参考文献。

传统文学作品,叙事的主要对象是人,城市只是事件的“发生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城市拿到了台前,人反而成为陪衬。“看不见”可以理解为这些城市并非真实存在,这跟它的叙事方式有关。小说建立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基础上,主要讲述了马可•波罗到达元大都后,在向忽必烈描述他途中所见到的城市时,忽必烈只听他想听的、他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其他的一概忽略。也就是说,忽必烈理解的与马可•波罗描述的不是一回事,这些城市在头脑中做了片段式的组合,是他想象的。

小说呈现给读者的空间,除了话语描述的外,还有篇章目录构建的。小说中一共55座城市,分11个系列,每个系列五个片段,交替出现。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忽必烈都会质疑、评论这些城市,然后与马可·波罗讨论,读者通过交谈的内容,自行脑补城市的真实性。这种开放式结构,时间线是打乱的,不用从头开始,随便翻开哪一章,随机产生情节。如同一座建筑,有多个出入口和多条行进路线,可随时进、随时出,过程中自行脑补看到的不同场景之间的联系,与小说中忽必烈理解的城市非常相似。

小说中描述的各城市图景以及所到之处的见闻,也不是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得益于作者长期阅读的积累,也有亲身经历,主要来自家乡威尼斯,然后适当的渲染、放大,也有灵感的偶然闪现。

如同《马可·波罗游记》只是西方视角下的一个“东方梦”,与现实有太多不符的地方,卡尔维诺的这本《看不见的城市》也只是送给读者的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在城市生活的理由。城市作为记忆的载体,它总体长什么样人并不关心,反而是蚀刻了岁月痕迹的街巷中的门窗、把手、护栏,即片段式的场景在人脑中一遍遍地“复刻”,唤起的对故乡的记忆更加真实,如同安东尼奥·卡纳莱托(Antonio Canaletto)的油画中用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编造的威尼斯。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十二

《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总能给你想象不到的惊喜。

在他的另一部广为人知的小说《树上的男爵》里,他让主人公在树上生活了一辈子,生命的最后乘坐一个热气球飘向了远方的大海。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因为你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在树上该如何等待生命的结束,卡尔维诺给了一个极度浪漫的可能。

而在这本《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借了马可▪波罗的眼睛,去到一个个风格迥异、充满荒诞主义结构与意象的城市。他将每个城市跟一个词语连接起来,比如城市与眼睛,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等等。每个城市里的人都在一个预设的条件下生活。

比如有一个城市,里面的居民为了抵抗同一种生活的无聊乏味,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集体搬往另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可以做不同的工作,谈新的恋爱,结交新的邻居等等。还有一次马可▪波罗去到一座彼世的城市,那座城市里的人是现世里已经死去的人,在人生的尽头来到这座城市,他看到这些人的脸上充满了苦闷和焦虑,意味着彼世的人也并不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书的书腰上写着:每个渴望生活的灵魂,心中都有座看不见的城市。

在这五十五个想象中的城市里,其实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人生的影子。不论是从循环往复的生活中逃亡,还是对彼岸世界的想象,抑或是在夜间听到看不见的世界传来的吵闹声,都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流动的点滴思绪里找到源头。卡尔维诺把这些转瞬即逝的念头给发散开来,通过想象不同的城市面貌,以排列组合的形式累积成了这本充满隐秘和传奇色彩的小说。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什么样的文明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城市。城市也是文化生活的集合体,融合了高度发展的贸易、教育、艺术、生活方式等文明的所有切面,每一个切面都有无限的探索空间。那些平时面对复杂的庞然大物式的现代城市无以言表的感受,在卡尔维诺的笔下被切割成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又暗含某种关联的城市剪影。

被切割的又何止是城市呢?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在被无限切割。我们的时间和生存空间,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无时无刻不被现代化的运行方式所打断和分裂,生活变成了无数细小的碎片。

如何从这些碎片里再次看到自身,看到某种永恒轮回里生命的全貌,也许只有在那座彼世的城市里才能找到答案吧。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十三

我只在雨天和月光下读这本书。

它属于水和夜晚。它是《看不见的城市》。

我总是在黑暗和雨水中,才能看得无比清晰。

它说,如果你在一个城市中,觉得两个拱廊之中的一个更为惬意,那是因为三十年前曾有个穿绣花宽袖衣服的姑娘走过那里。

它说,日落时分,工作结束,永不完工的建筑工地上空,夜色笼罩,繁星点点,这,就是这座城市未来的蓝图。

它说,在一座城市里,有人看见一个女孩牵着一头美洲豹散步。

它说,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销声匿迹的物种,又在地下蠢蠢欲动,并重新在城市里称王称霸。

它说,城市无始无终,只有名字变换不已……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城市,只有在瓢泼的大雨中和漆黑的夜里,才能看得见。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十四

借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世界各地的城市为名,实则是将作者自己关于城市的随笔串了起来。 有时候我们去旅行,才会发现自己来自的故土是什么样子?我们去的地方越多,有时候才会对自己所来之处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这里面包含很深的怀念,但是一个人上路太久,他会不会担心自己会回不去?他会不会担心自己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呢? 无论我怎样努力,都难以描述出高大碉堡林立的扎伊拉城。我可以告诉你,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级台阶,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屋顶上铺的是怎样的锌片;但是,这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灯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位者来回摆动着的双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栅栏之间的绳索,在女王大婚仪仗队行经时如何披红结彩;栅栏的高度和偷情的汉子如何在黎明时分爬过栅栏;屋檐流水槽的倾斜度和一只猫如何沿着它溜进窗户;突然在海峡外出现的炮船的火器射程和炮如何打坏了流水槽;鱼网的破口,三个老人如何坐在码头上一面补网,一面重复着已经讲了上百次的篡位者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女王的私生子,在襁褓时就被遗弃在码头上。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这座城市对于你好像是全部,没有任何欲望会失落,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由于她欣赏你不欣赏的一切,所以你就只好安身于欲望之中,并且感到满足。阿纳斯塔西亚,诡谲的城市,具有时而恶毒时而善良的力量;你若是每天八个小时切割玛瑙、石华和绿玉髓,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就连商贩在货摊上陈放的商品的价值也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作为符号代表其他什么东西:绣花的护额带代表典雅,镀金的轿子代表权力,阿威罗伊的书卷代表学识,脚镯代表淫逸。你放眼打量街巷,就像翻阅写满字迹的纸页:城市告诉你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西,让你重复她的话,而你虽以为在游览塔马拉,却不过是记录下她为自己和她的各部分所定下的名称。 这是一对像镜城一样的孪生城市,一座在湖畔,而另一座是它在湖中的倒影。湖畔的瓦尔德拉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水中的那个城市完整地再现出来。最有趣的是:瓦尔德拉达的居民都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镜子里的动作和形象,都具有特别的尊严,正是这种认识使他们的行为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即使是一对恋人赤身裸体地缠绕在一起肌肤相亲时,也要力求姿态更美;即使是凶手将匕首刺进对方颈项动脉时,也要尽量使刀插得更深,血流得更多,因为重要的不在于他们的交合或者凶杀,而在于他们在镜中交合或者凶杀的形象要冷静清晰。镜子外面似乎贵重的东西,在镜子中却不一定贵重。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是观看者的心情赋予珍茹德这座城市形状。如果你吹着口哨昂首而行,你对她的认识就是自下而上的:窗台、飘动的窗帘、喷泉。如果你指甲掐着手心低头走路,你的目光就只能看到路面、水沟、下水道口的盖子、鱼鳞和废纸。你无法说这种风貌比那种更加真实。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它。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他。 贫穷过去后,就是快乐的时代。克拉莉切从褴褛的蛹变成华丽的蝴蝶;新的富足,使城市到处充满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移民从外地纷纷涌入;一切的一切都与昔日的克拉莉切大不相同;新城越是在克拉莉切旧城的地址和名称上兴旺发达,就越发现自己在远离她,而且比老鼠和霉菌更迅速地摧毁她。人们虽然为新城的富丽感到骄傲,但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成了不相称的外人,成了篡位者。于是,当初被另派用场而得以幸存的最初辉煌的碎片如今又被重新安置:罩在玻璃罩下,锁在橱窗里,放在丝绒垫上。这倒不是因为它们不再有什么用处,而是人们要凭借它们重现那座已经无人了解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篇十五

如果你骑马一直向东行至天边,会在水雾弥漫的朦胧中看见一座因梦而建的城市——德瑞玛。

传说,德瑞玛原本只是一个偏僻的小镇,城市的建造者是一个失聪的少年,世界上没人能听懂他的言语,他便与美丽的梦神对话,做着各种各样美好的梦。可是他的梦轻盈得像是天鹅落下的羽毛,每当晨风越过屋前的小河溜进屋子,那些梦便消散在风中,不见踪迹。尽管少年努力想要将梦紧紧抱住,那些梦却始终变成调皮的小猫,从他的怀中逃走。

伤心的少年再也不做梦了,他悲哀的脸整日对着辽阔的天空,连天空都被他的悲伤感动得哭泣,一连下了三个月的雨。

直到一个从远方而来的游人路过德瑞玛,他听说少年的故事,送给少年一个红色的木匣,告诉少年可以把梦藏进匣子,便能永远地拥有它们。少年的脸上终于再次浮现出久违的笑容,那一天,少年做了三个不同的梦。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虽然少年可以把匣子搂在怀中,甚至可以听见梦的声音在他失聪的耳里震荡出久久的回响,可是他再也不能看见他们,一旦打开匣子,那些积攒良久的梦便如掉落在烙铁上的水滴,化作一团白汽。少年再次陷入了惆怅。

有一天,少年正坐在街边听梦的吟唱,一群从西方来的商人引起他的注意,他们兜售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有点上火就能飞上天的纸蝴蝶,有能在一秒钟将人脸印在画板的精密仪器……少年对它们都不敢兴趣,他看上了那个装满萤火虫的玻璃罐子。那个透明有如冰块的罐子里,萤火虫或明或暗的尾部清晰可见,像是天上闪烁的星星。少年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买下了玻璃罐,将瓶中的“星星”放归天空,把梦装了进去。

不久,神奇的少年和他怀里玻璃罐中那些五彩斑斓的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潮让小镇人满为患。已经长大的少年带领人们不断地修善这座城市,高楼、城墙、窗格、街巷……一座完美的德瑞玛出现在大地上。如今,当你走进德瑞玛,你会看到城市的中心广场有一座青铜雕像,怀中抱着一个闪耀光芒的玻璃罐。尽管岁月已经将雕像剥啄褪色,玻璃罐也因风蚀布满灰尘,透过时光,你仍能依稀看到一个少年在梦中的美好模样。

如何描述现代德瑞玛的模样,一条笔直的街道穿过广场,将德瑞玛分割为左、右两块地方。

左边的德瑞玛被当地人称为旧城,也是曾经的德瑞玛。在旧城,房屋楼阁像天上的星星洒满城市,春天温暖的风将柳枝扬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鲜花开遍草地,河流像顽皮的孩子在城市间奔跑嬉戏。街上的行人也迈着欢快的步伐,每个人怀中抱着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玻璃罐,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也有完全透明颜色的,有圆形的、方形的、锥形的、喇叭形的……也有没有形状的。这些罐子有的已经装满了或美好、或悲伤的梦,有的正等待着装满它们。

右边的德瑞玛是体积庞大的新城,楼房工厂在其间层层叠叠、耸入云霄。黑夜降临时,新城就像一个巨大怪兽的黑影,凝视着旧城中熟睡的人们。在新城的入口处,有一片梦的墓场,墓场门前的石碑记录着新城的来历:德瑞玛建立起来后,无数的人们怀揣着对梦的虔诚来到这里,日以继夜地做着各种光怪陆离的梦,沉浸在虚构的世界。某一天,人们发现梦中牵手的女孩靠在了别人的肩膀,梦中年轻的倩影变成镜中衰老的模样。于是纷纷去往右边的旷野,在那里将梦深埋,然后在新城开始重复着自己曾在其他城市所经历的一切:生活、工作、直至死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德瑞玛,左边的旧城一直是当初的大小,而右边的新城正不断地膨胀。城市的管理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到访,意味深长地说:人们总是因为旧城来到德瑞玛,可最终都是选择走向了新城。

沿着城市中间的主干道一直向东走到尽头,有一间招牌早已辨认不清的书店,它既不在左也不在右。店门口坐着一个名叫摩耳甫斯的老人,他静静看城中的人来来往往,看着他们曾幸福地拥抱着自己的梦,又决绝地将梦埋葬。据说他的店里找不到哪怕一个盛装梦的容器,好奇的人们问起,他总是微笑着说:

我的梦不装在玻璃罐里,它早已写在纸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