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莫斯科日记》,感受到作者对莫斯科的独特观察和真挚情感。书中描述了莫斯科的繁华和历史,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通过作者的文字,读者仿佛置身于莫斯科的街头,感受到了城市的魅力和独特氛围。这本书让人更加向往和热爱这座城市。
莫斯科日记读后感第一篇
“每当看到女人在爱情前迸发的巨大天赋和力量,总令男人感到自卑”——《红项圈》,即使天生浪漫的法国男人,也对爱在男女基因中分布的巨大差异而无奈,然而,男人真的没有女人那样会爱懂爱吗?难道男人就真的认为事业,工作,远比爱情更重要吗?难道爱情真的只是男人生命中的附属品吗?
读《莫斯科日记》,本雅明在结尾写,“我再次当街拉过她的手贴在我的唇边,她久久的站着,挥着手,我也从雪橇上向她挥着手,她似乎转身走了,我再也看不到她,我怀抱着大箱子,流着泪,穿过暮色中的街道向火车站驶去。
整本书大概最令人动容的也唯有此。
本雅明古古怪怪的一生里,阿丝雅是他唯一动用了一整本书去写去记述的女人,从欧洲跑到孤寒的俄罗斯,只为和这已婚女人见一面,而彼时,本雅明也是已婚身份,谁知,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一腔热情,如同被冰雪相迎,阿丝雅身边有另一个男人,也从不避讳在本雅明面前出现,令他极为痛苦,在阿丝雅起起伏伏的冷淡和热情之间,本雅明记录下这过山车般的日子,苦闷非凡,他最终离开了莫斯科,在冰雪中,一颗热心肠已无力跳动。
能令本雅明这样一个冷淡的男人哭泣,这爱情,这女人的力量有多伟大。
可能是古往今来,也只有神经敏感的文学青年才能如斯,他们敏于感受情感的跌宕,一丝亦能牵扯成万缕,他们深情,却不算专情,面对着的那个人,其实更似呼应这情的对象,天生多情的体质,总是需要回应和反馈,在万物之间,才不是孤独,才不算浪费。
我总能被这样的感情动容,可能自己也是这样的体质,却总遭遇冰雪的缘故,久之封闭自己,也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找找感动,读里尔克与莎乐美的书信往来,情深浓烈每每令人读来心柔软如一滴水一片云,他写”我站在城市里,手里拿着几支玫瑰,在花园的入口处徘徊,为了把玫瑰送给您,是的,我不是站在挂着金钥匙的门前把玫瑰递给您,而是捧着玫瑰走来走去,心中怀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在什么地方碰到您,这是,紧张的心情甚至让我全身战栗,就像一个人把一封信扔进大海里,为了想让波浪把信冲到收信的朋友所在的岸边,然而,那封信一定会摇摇晃晃地飘向无边无际的远方,最终沉默。我的玫瑰的命运也是如此,当我忙忙碌碌过后,中午,静静的站住,看见苍白的花朵悲哀的面容时,一阵忧伤寂寞的恐惧感向我袭来“,他还写”你是我的节日庆典,每当我在梦中向你走去,我总在头发里插上鲜花“。
还能说什么呢?我羡慕死了莎乐美,尽管这女人没才华又不美,可是里尔克爱她,为她写下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为她,激发出这样华采闪烁的情感,爱情不过是一个普通男人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多数人不知珍惜,而之于里尔克,则成了盛世华章,凝固了一个平庸女人摄人心魄的美。
每当男人坚硬的心肠为爱而软化时,都令我想哭,那是美在此前分成了两条路,一条路在审美上,看到生而为庸庸碌碌的人类,因爱而升华,而伟大,而封神,另一条路则是在世俗中,从未与此类爱情相遇的遗憾。
再读帕斯基尔纳克与茨维塔耶娃的书信往来,虽然我怀疑这些作家多半写的时候都知道以后这些文字都会拿来发表而多少带上了点粉饰,但依然觉得,爱情里最好的事,大概就是你的爱,恰遇其人其时,得到了完满的呼应。甚至,这爱,令帕斯捷尔纳克平平无奇的文字,迸散出令人眩晕的光芒,他写”你是何人?是一个飞逝的容貌,它能在情感的转折瞬间使你手上的一个女人大得与人的身材不相符,似乎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方为所有曾在你头顶上漂浮的云朵所美化的天空,在我坠入这祥和之光和动听音响的波涛之前,它就已经在冲击你周围的人,这是你所造就的世界状态,它使梦境变得幸福和无限”。
对于此,茨维塔耶娃写“早上六点,一直刮着风,我刚才正沿着林荫小道朝井边跑去,并用顶着风的整个身体在向你问候,大家都还在睡觉—我停下了,抬起头迎向你,我就这样和你生活在一起,清晨和夜晚,在你身体内起床,在你的身体内躺下”。
我又要哭了,没有什么比恰逢其时的两情相悦更美了。
茨维塔耶娃用饱满的激情和才华回应帕斯捷尔纳克,两人灼灼其华的情感从文字里直溢出来,装的满天满天,流的到处都是,别说诗人就是会写情书,而是,有回应的爱,能令平庸的人变成表达之神,当然,这两人都是婚外恋,又是婚外恋,一如上面那两位,婚外恋不会比婚内格外香艳,而是激情本就埋在灵魂的基因里,一触到合适的外物,就会以惊人之力立刻迸发。
可惜,这世界上的绝大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外物,一任爱的力量在内心沉睡。
遇到了,则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不要说只有女人才会闲的没事干每天想着情情爱爱了,不要告诉自己,爱算什么,事业才是男人的支柱和中心,男人啊,爱是无意义的世界中唯一能令凡人找到些许意义的事,爱是再好不过的事,我唯愿男人莫被社会舆论压制,偏要演出一副铁石心肠的样子,我唯愿你的生命里也有这样因爱而迸发光芒的时刻。
生命本应多情。
莫斯科日记读后感第二篇
真是现场感十足的文本,适合晚上观看,畅想着近百年前的革命首都的样貌,外国的政治异见者们·····、激进派、先锋艺术者在此齐聚。莫斯科又是本雅明所说的了,20世纪的首都。这就是莫斯科,在这里漫步吧。可是,这是本雅明所注重的吗?他的目的所在只是一个外貌普通的女子:阿丝雅。
初看日记时,我想阿丝雅竟可以如此俘获本雅明,是本雅明无法拿下的堑壕,必然是一个智识与美貌并存之女子吧。可是日记中展现了女子非凡智慧的,只有对本雅明关于女同性恋之虚无主义的赞同,其余呢,便是一定的冷漠和漫不经心了。反而是拉赫林,在红场旁追逐并跳上电车,显出了些活力,阿丝雅却是如寡居的皇后,仿佛等着本雅明的讨好与陪伴。而照片上的她呢?可能脑门是过于大了些,像是一个有意思的女孩。有意思,这是不是本雅明倾心的原因?说不定,她可以敏锐的抓住本雅明所思所述,这是其余的知识分子无法达到的,天赐的才华让她有能力去发现一个看似不喜欢社交活动却有很多话叨叨的本雅明的才能。《单行道》正是一串密文和解密本,专门为一人创造的密码,显示出了本雅明文字的浪漫。
果然,浪漫的悲情者始终认为,心灵上的连结仍是可以超越一切的。“踏上行程的愿望还是要强于对她的渴望,尽管这很可能是因为我对她的渴望遭遇了许多阻碍的缘故”这是在安慰自己,正话反说吗?还是某种意义上,阿丝雅与异国的城市融为了一体?熟悉却陌生,富有情调却总是被无聊伤害。反而是阿丝雅的话可以描述:“在我的生命中,莫斯科已然成了这么一个所在,我只能通过你来体验它——这是真的,全然不考虑儿女情长、多愁善感等因素”让我想到了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人们体验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的关系。我们是通过其他人在感受这个世界吗?这是一种“移情”吗?你看,再这样说下去,已经无关本文的主题了。若是我们的生活是依靠着他人来感受,这难道不是对于自我至上者的嘲讽——若无他者,又何来自我。可能是这样的感觉吧:每一天,无论是不是一人,我所遇见的美好的、无聊的、可鄙的事物,都是为另一个人而发现,体验的。幸好本雅明没有如此,所感动他的仍有沙皇时代的教堂。真是奇怪,在南京与同学旅行时,也是将教堂和栖霞寺当作了一个避难所,用来逃避着他人对我的逃避。这是我和本雅明一样幸运却怯懦的地方。
阿丝雅究竟迷人在哪一处细节呢?看来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赖希、拉脱维亚的女孩、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将军,都愿意攀谈上去,还有听闻本雅明延长停留时间后的搂抱,真是神经质的体现。不过,不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些特质,才让我们眼中的对方不再是一个偶然的个体,而是生命力的体现。这也证明了我们为何会对一个人如此宽容,就像阿斯丝穿着不得体的裙子,也不妨碍本雅明倾诉衷肠。还有挑选领带的她,可以想象本雅明那观赏的眼神,即使粗野也是真性情的体现;即使突然冷漠不语必然是对我的胆怯;即使向其余无关者举杯,是我胜券在握的旗帜。抱着这样的心理和少许不安,这是莫斯科的小夜曲吧。
“城市居民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波德莱尔所说的,那无聊资产阶 级的审美真是折磨着同样的城市漫游者,也就是抛下负担,一味耽于漫游的”波西米亚人“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莫斯科中本雅明不是外在于城市的游客,而是积极的参与其中。同样没有采取旁观中立视角的,便是一次次对于阿丝雅的宣言。一个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却情感丰富的诗人是在多么费力地抓住一切机会,在宴会上的碎隙里捕捉着一刹那的瞥见。本雅明可不是追求着流水的情爱,是一个可以共同经营的”战斗小队“正如1月27号的日记所记载的:”只有能与她亲近了,我才有希望与她长相厮守“爱情是不能思考并追溯起源的,只可以将每一天当作开始,只有”开始“才使我们可以了解,不会丢失,不会为此懈怠。彼此相拥不是害怕对方失去或是尝试融为一体,只是体验了:你对面的所在、那同样不可完全的感知是我呀。,”这是我们俩在莫斯科所拥有的唯一一次黑夜——在大街上,在一架雪橇狭窄的座位上。“
到底该如何面对孤独呢?没有回应、让人不知所措的孤独、等待的孤独呢?我没有答案,本雅明没有,我知道一位已经被大家贬为疯子之哲人告诉我们去馈赠。我也试图馈赠,不为任何目的,不为有朝一日的手指相钩,可只是无尽的焦虑吧,我无法常态化这个行为,不解决的话只有漫长的自我分析可以延长刑期。
玫瑰,我为什么会忘记了玫瑰呢?圣诞玫瑰开在了街头,真是讽刺——无偿而终的相思正是圣诞的玫瑰,太过细渺无人观赏。虚弱的人呀,只能漫游,漫游前行是他们的目的,黑夜前的黄昏才知晓他们心灵上一无所有以致愁郁。在本雅明的笔下我要坦白出来:或许我是不适合恋爱者,是那排斥的目光看着大众,是那不愿变通而苦苦观望的虚假“中立“,是不知廉耻的靠近与询问。最后也只有成为虚度时光而无法抓住当下之人了。
这是本雅明的日记,我还在里面寻找着一切可以行动的纲领,长沙的夏天只是呼唤着躁动,多情是难以具备的了。如同本雅明一样发出邀舞,只不过是我的庄生迷梦,无法等待了又只能继续,时间上无限地与过去的幽灵搏斗。无法勇于抉择,不敢承担,必要的自我欺骗,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自己行动的人,没有了去爱的勇气,自然也丧失了去政治的力量。“正如面对死亡一样,人只能独自面对爱“
最后,日记是一个这样的文本,对于我来说,它不断影响现在的我,纠缠而分裂,现实的我不断调整的阅读的姿态与视角。本雅明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只是离别的流泪与不断嘱咐来信。。我也期待,有一天,可以说出,或是妄想听到“倘若你和我生活在一起,你将不会像现在一样动辄感到恐惧或悲伤“。
莫斯科日记读后感第三篇
摘要:恋爱中的本雅明的文本化有生活与思想之间的复杂纠缠,更有本雅明的自我投射渗透其间。因而,有身体的本雅明并非"本雅明工业"的肉体化狂欢,无身体的本雅明亦非其思想灵韵的女性隐喻。本雅明的阿斯娅毋宁说是一个内在本雅明的源头,一个指向现代性批判的哲学思考。在总体物化、漫溢"伪经验"的时代,个体的真实经验被本雅明视为超越并拯救的最后希望,在感性的《莫斯科日记》根基处是一以贯之的具体而微的"经验的哲学"追求。
作者简介:孙士聪,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研究。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 2013 ,33 (06)
单行道
9.1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 2019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