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之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作品中的夜莺象征着自由与追求,激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传达了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理解,让人感受到希望与感动。
《夜莺之歌》读后感(一)
勒克莱齐奥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除了举世瞩目的经典文学作品,他还给孩子们写了不少童话。《夜莺之歌》就是其中一本空灵、纯净、优美的童话。
《夜莺之歌》由两个故事组成,故事之中嵌套着一个内核故事。外层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海滩修理渔船的老渔夫和一个名叫拉拉的纯真少女,老少之间保持着温暖的友谊。内核故事则是老渔夫讲给孩子们的关于一位拯救王国的英雄变成夜莺的凄美童话。
外层故事中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例如老渔夫点燃火焰、拉拉咀嚼树叶、沙滩上的生灵、大海的景象,这些场景十分生动,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内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虚拟的王国、近乎神灵的主人公、悲婉悠远的结局,则令人心驰神往。两个故事之间一动一静,虚实结合,互相交织缠绕,构筑了一个神秘瑰丽的童话世界。
诺奖童书的文字,并不止于让孩子把握故事的情节,而且能让孩子们体味文学遣词造句的优雅和意境描写的唯美,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美学的滋润。例如书中描写拉拉眼中的火星,作者写道:“她也喜欢看随着灰烟腾起的火星,闪耀着又熄灭了,消失在蓝天里。夜晚时分的火星更加美丽,宛如流星雨划过天际。”写期待听故事的拉拉,“她觉得好幸福,因为现在正是听故事的好时候,可以一边望着火一边听,锅里的松香汩汩地沸腾着,大海如此蔚蓝,和风拂面,把烟吹得轻轻翻腾,旁边是嗡嗡作响的小蝇和胡蜂;不远处,海浪哗哗作响,一直传到沙滩上底面朝天的旧船那儿。”大海本就是充满遐想的所在,故事就在海边酝酿、在海上逐浪。而夜莺的故事的高潮部分发生在静谧又深不可测的大森林,蕴藉深厚的森林给人们展现了守护、神秘、审判等意象,这既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也是对自然“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公主在森林中等待审判,又从森林中重获新生。
本书的插图来自法国著名的插画家乔治.勒穆瓦,色彩简洁明快、淡雅柔和又意境深远,充满异域风情,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夜莺之歌》读后感(二)
自2008年勒克莱齐奥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他就在中国被广受关注。他曾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表示:“人可能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希望”与“悲观”,一扬一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比如早期作品《巨人》,他在扉页上的题词“谨以此书献给秦始皇帝”,是因为在他眼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也是一个“矛盾体”,不同的角度会有褒有贬,而这正是吸引住他的地方。
在这本《夜莺之歌》中,勒克莱齐奥也运用了这种“可爱”的反差。
《夜莺之歌》不长,薄薄几十页,很快就能翻完,但整个故事却独具匠心,采用了双层的嵌套模式,即故事里讲故事。故事之外,有善良活泼的少女拉拉和和蔼勤快的老渔夫纳曼,而在纳曼给拉拉讲的故事里又有着一个悲伤的童话:酋长为了拯救国家而牺牲女儿,一位叫巴拉秘鲁的年轻人却出于爱,变成了一只夜莺,通过歌声救下了公主,也拯救了王国……
对于看故事的孩子来说,故事外的世界是欢喜的,仿佛自己就是追着老渔夫讲故事的那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融入了这个故事当中去;而故事里的世界却是悲伤的,就像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为了爱要舍弃自我,拯救别人。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欢快一柔美,一现实一浪漫,如同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两组风格迥异的剧目的交替演出,碰撞出的是奇妙的意境与深长的意味。
而这种感觉,在《夜莺之歌》的结尾显得尤为强烈。结尾中写道:“火堆中,零星红色的火炭还在燃烧,没有火焰也没有烟尘,像是奇特的动物藏在灰烬中跳动。最后一块火炭突然爆燃了几秒之后也熄灭了,宛如一颗星辰逝去,于是拉拉也起身离开了沙滩。”
有意思的是,在故事的开头,勒克莱齐奥也花了很大的笔墨描写火,写人们对于火的热爱,写火光千姿百态的美丽。那曾经犹如希望的生命在跳跃的火焰,最终也在逐渐沉默的夜色里熄灭了。强烈的反差,自然而然地让人生出无边的“哲思”:火到底象征着什么?我们一个个起身离去的沙滩又究竟是什么?世界如此之大,在那如海浪般扑面而来的悲伤背后,究竟是不是还拥有一丝希望?
《夜莺之歌》读后感(三)
巴拉秘鲁之歌
——读勒克莱齐奥的《夜莺之歌》
◎ 东渔
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勒克莱齐奥更多关注边缘人的情感和心理抗争, 以其独特的笔调刻画渲染人性,并赢得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充满童话色彩的小说《夜莺之歌》里,他用美妙的语言构造了一个深邃的情感世界。让读者深陷凄美的意境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之所以特别强调勒克莱齐奥的语言之美,是因为小说里潜伏着无处不在的诗意,表面的简洁掩饰不了丰厚的底蕴,这也是他写作的长项。《夜莺之歌》在形式上属于复调小说,拉拉的心理活动与夜莺的故事同步进行,既可以作为两个线索,也可以美妙地溶解在一起。巴拉秘鲁的隐秘之歌在森林里仙乐般缥缈,一切都将化险为夷,他救下了莱拉公主,崭新的世界开始了,从此巴拉秘鲁以英雄形象镶刻在人们心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勒克莱齐奥却设计故事由老人之口讲给孩子,以副线辅助拉拉的心理主线,将拉拉的纯真心灵与故事里夜莺的真挚情感两相呼应,拉拉自己的夜莺之歌也在唱响,与巴拉秘鲁之歌构成对美好向往不懈追求的二重奏。
《夜莺之歌》的气息是自由自在的,不需要开头、经过、结尾呆板的三步骤,细节简明,又穿插神秘色彩的故事,这一切塑造了小说的隐秘气质。而对拉拉和渔夫纳曼这两个人物侧面描写居多,刻画了两者之间心有灵犀的微妙情感,又陪衬着细致的景物描写,人物和自然紧密集合,缓缓拉开一个唯美世界的幕布。
收尾呼应的“火”是整个小说的骨架,从第一句“拉拉很爱火”开始,引出各种各样的“人间烟火”,接着是“这里每个人都爱火,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引出老渔夫纳曼——“纳曼很会点火”;在火光的映衬下,他给拉拉和小伙伴们讲起了夜莺的故事——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和纳曼都离开以后,只有拉拉独自留下——“最后一块火炭突然爆燃了几秒之后也熄灭了,宛如一颗星辰逝去,于是拉拉也起身离开了沙滩。”故事的结束、火苗的结束都不是“世界”的结束,我们都知道,火将在翌日再次被点燃,纳曼还会讲一些美妙的故事,人们的生活因为“火”而经久不息,延绵不断。
九久图书出品的这套“诺奖童书”系列美观得体,图文结合地巧妙。《夜莺之歌》在其中尤为突出,乔治·勒穆瓦的插画唯美艺术,意境幽深,与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微妙搭配,不止是孩子们的优秀课外读物,也是成年读者接触诺奖文学的一个契机。文学大师写的童话更有深意,没有半点娱乐的性质,既有孩子们乐意听闻的故事,亦能得到文学的熏陶,他们想要做到的是,轻松带你进入文学世界并且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