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漏》是一篇反映生活琐事的文章,作者以听雨声为引子,展开了对时间的思考。通过描绘雨水和时间的关系,揭示了人们在琐碎生活中常常错过重要时刻的现实。文章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发读者对时间的珍惜和思考。
听漏读后感(一)
这本书的主角(行动主体)马跃之具体年龄未知,但起码在50岁以上,中年知识分子难写,因为他们的行动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他的爱情生活已趋于平淡、事业上又无可无不可时,《听漏》的悬疑性确实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当人物的内驱力不够,那就给他外部的刺激,逼迫他行动,这样,行动者只是一面镜子。真正重要的不是镜子本身,而是镜子里映照的世相——确实纷繁复杂,有百科全书的意思。
听漏读后感(二)
刘醒龙,曾以《天行者》一文获得茅盾文学奖,是文学圈里的翘楚,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次他积淀十年,推出了《听漏》这部“青铜重器”系列的新作,值得期待。
你看这《听漏》,就不能只看其中的故事,你把这历史与现实交织比较一下,你会发现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先秦文化的奥秘,也照见了现代人心里的矛盾、纠葛和弯弯绕绕。
这九鼎七簋,是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宝贝,是个古董!但刘醒龙通过写这个古董,来讲述现代人之间的故事,他写出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也写出了现代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文化的追求。从楚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听漏工到盗墓贼,这些人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故事。
这不就是咱们社会的缩影吗?有追求真理的,有想发财的,有搞研究的,也有浑水摸鱼的。历史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实的映照。
在《听漏》里,那九鼎七簋不是死物,它们是有生命的。人们为了名利、信仰、爱情,各怀鬼胎,各显神通。有些人为了研究文物,不惜一切代价;有些人想借着文物的名头,捞点好处。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社会现象又一次吻合,有人为了理想奋斗,有人想走捷径。可以说,刘醒龙是用文物这个载体,把人心的复杂都写出来了,真是让人看了觉得既有趣,又发人深省。
就拿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那些历史文物?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我们的文化传承?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东西跟自己没关系,但其实,这些文物和文化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魂。没有了这些,我们就像是无根的浮萍,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往哪走。刘醒龙在《听漏》这本书中就是在提醒我们,文物难寻,人心难测,要珍惜我们的文化传承,珍惜传统。
在《听漏》这本书里,作者除了对“鼎簋”这一古代器物的考古知识进行深入叙述,还介绍了很多楚地风情传统故事。其中,“矰矢”的锐利,如同古代勇士的锐气,直指苍穹;“青铜方壶”则如同凝固的历史,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整本书的故事情节紧凑,悬疑丛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在层层揭开历史谜底的同时,也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真的让我非常佩服刘醒龙老师的写作功底。
《听漏》这本书,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文学爱好者、探险爱好者和文物爱好者。
听漏读后感(三)
《听漏》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积淀十年后带来的弥漫着神秘气息的长篇力作。 揭开重器的千年之谜,叩问情义的百年交集,探讨文化的历史伦理。 考古考古,考的是古,答的是今。以考古形式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进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与挖出来的破铜烂铁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历史与现实,正统与僭越,大道与小技,良知与野心,传奇与世俗,熔于一炉。 一部致敬残缺和遗憾的小说,器物从不圆满,人生注定遗憾,在残缺和遗憾中,生命会胜放更耀眼的光芒。 故事中,马跃之作为青铜器专家,因一封神秘预警信再度踏上青铜器研究征程。九鼎七簋之谜令人费解,而身怀听漏绝技的神秘“听漏工”逐渐揭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指引人们走向更深的命运之谜。 在这部心灵史诗中,刘醒龙将文物、学术与命运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探索。究竟在现实社会中,文物在学术与功利之间如何摇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考古小说,更像是一场历史图谱的穿越,带着读者走进九鼎七簋下深埋的古代礼器文明。 《听漏》以众多精彩纷呈的情节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边界,疏怀历史时空中的伏线悬疑。在这个故事中,研究者与听漏工既是命运的演绎者,又是情感的织造者,而文物和历史则如织女的梭般将古老的谜团编织成了一幅饱含人情与人性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