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乡间的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乡间的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8 21:20:31
乡间的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9-08 21:20:31   小编:

《乡间的日常》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乡间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描述农民们的勤劳和朴实、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魅力和丰富多彩。文章充满了对乡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平静与宁静的美好。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一)

《乡间的日常》是由黄鹭和白关夫妇合著的生活日记散文,记录了她们一家离开北京,在北京郊县租地种菜,摄影画画的生活。

通篇写的比较真诚,没有做作之感,读来如叙家常,亲切自然。里面虽没有高深的生活哲理,但清楚地介绍了一个都市文人去农村生活的真实状况,给千篇一律的繁忙都市人一个通过书籍感受田园生活的窗口或通道,如丰盛的自助餐里提供了一杯清茶,也不失其价值。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二)

从微博上认识了这对骑行路上相识相知的一对儿,又看着他们在微博上分享他们乡间的小日子。感觉他们俩日子过得特别率真洒脱。

几个月前买了狼画了几年方得以出版的《流学的一年》,挺喜欢他的画风和漫画中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所以也掏腰包买了他俩的新书以示支持 (很少买纸质书,因为租的房子搬家不方便)。

这本书就是他家写的随笔以及摄影照片组成的集子。说不上有多丰富的内容,也谈不上文笔有多好,但传递出一种真实朴素的美好。生活,和种菜一样,纯原味无添加,不容易做到,到能做到的话,原汁原味的东西反而是最长情最值得回味的。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三)

如果说《流学的一年》靠着独特的记录体漫画风还颇具特色,这本后续《乡间的日常》还确实是男主和骑行路上遇到的女主,在北京郊区下乡租地种菜的日常流水账。重复自己种的有机果蔬多么美味,全靠着有农技经验的狼爸指导和勤奋翻肥捉虫…… 虽然也有一些体验感悟,但能戳中读者心坎里的具有指导价值的干货实在太少,配图的随意也与女主摄影师身份极不相称。更无用的是夹杂其中的菜谱,要知道你们觉得好吃靠的是纯天然有机菜的独有味道啊,跟做法有何干?有凑页数之嫌。最后说一句,我两本书都买了想支持二位,只是这本确实处处不够用心,凭借男主的绘画创意,女主的文字功力和摄影水平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对真正想了解想实践这种生活方式的人更有借鉴意义才好。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四)

提到归隐田居,多半都是要等到自己有钱了退休了之后在乡间搞一处小院,请设计师来打造一处质朴低调却依然高级的房间,平日里自己看书养花,周末招待一下城里好友,一起喝一壶清茶,聊聊过往,也听听城里人生活的抱怨和对自己的艳羡。

然而这本书,却与想象的回到乡间完全不同,不是回到一种意境,而是回到真实的孕育人类生产繁衍的土地上生活。夫妻两人以各自的角度将京郊的四年乡村生活娓娓道来,租房、打理菜园、创作、以及思考。散文体的短篇基本按照时令推进,穿插着照片和食谱,是比较小清新的一本书。

很打动我的是作者在与土地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平衡与接纳,顺应,顺势的生活态度,真的是对城市中焦虑的人有很大的启发,工作与生活最好是从情绪和心态上分开一些,用闲适和享受的心情来对待,而不是太过强势的推进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五)

自从上回看到高木直子的绘本发现内页封面有隐藏插画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了每本书都拆掉外面的华丽包装以及各种腰封的习惯,于是发现这本书的内页封面也特别好玩,它的字体设计和整体颜色特别接乡气,土黄土黄的,如果去除外面那些包装,放在书架上,没准还以为是本村出版的阅读书籍呢。 蛮巧的就是,不久前正在阅读的食帖系列在本文里也有被提及,爱做饭的人其实大概都差不多吧~哟呵呵,为何感觉到背后嗖嗖射来的冷光。

作者在书里毫不吝啬的分享了自己农作的细节经验,也提及了蛮多有启发的书籍,配的照片不管是角度还是构度都很美好,看着令人向住,插画也挺可爱的,当时在书店瞄了几眼内页后就决定去购买,买了没有后悔,关注了下他们分享的生活号,偶尔翻翻小文章也挺好的。

文中提到的相关书籍做个笔记,日后供翻阅: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农桑经校注》

《一根萝卜的革命 》

《半农半X的生活》

《借东西的小人》

《京都山居生活》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公众号:小柳树农场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六)

看这本书的时候,里边许多的场景让我联想到妈妈的菜园,妈妈也在屋顶花园上建了个菜园,还养了鸡。每每到丰收的季节,就会让我把她种的各种有机蔬菜带回家里,我总是不太积极,心想着到处都可以买的蔬菜,有时放在家里没吃也坏掉了。如今看完作者这本书,才了解到妈妈种植有机蔬菜的辛苦,没有用一点点的肥料,完全靠鸡粪做有机肥,有虫子也不用杀虫剂,完全靠水冲洗。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便是了解了种植有机蔬菜的辛苦,以后我会好好的珍惜妈妈种的菜和那份爱。

再回到这本书中的乡间生活,现如今住在三环的我,都觉得离中心好远,希望有朝一日住的地方能离图书馆更近些。如果让我去城郊生活,远离了我喜欢的图书馆书店,远离了电影院,我的答案一定是痛苦且否定的。所以每个人不同时期和不同心境,向往的生活也是不同的。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书中介绍的狼爸关于激素农产品的辨别技巧,我自己需要记录一下:

首先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越是个大鲜艳越不保险。比如市场上个大的猕猴桃葡萄草莓等可以肯定用了激素。而是自然授粉生产出的西红柿茄子冬瓜各种瓜类应该都是有籽的,没有的可能使用了防落素。自然生长的黄瓜到了最佳食用期顶花已经枯萎,如果顶花仍很鲜艳那肯定使用了膨大素。三是尽量不买超市和外地贩回的蔬菜,因为大多数来自专业集中产区。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什么呢?《小森林》,《龙猫》,《人生果实》,《美好的一年》,《海街日记》,《向往的生活》……避世心态暴露无遗。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版乡村生活,写实,接地气。我脑海中多次回忆90年代的在农村的童年时光,真的很难想象,就连我曾经生活的十八线小乡镇,现在也毫无20年前的模样,在北京,还能体会到这样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抛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切地明白向往的生活到底来还是要以物质为基础,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否则家乡那么多农民,为什么没有文艺作品中的这些人那么淡然地享受生活,安之若素,仅仅享受种菜的过程,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果实,却都选择背井离乡,四分五散?

再努力奋斗一把吧,或许我真的可以在40岁的时候,回到面向大山的村镇,吸几口早上清甜的空气,好好照顾门前的菜园,等房间被阳光扑满的时候,吃上一碗让心里没有负担的热面条,真正的重新生活一次。

分享几个戳心的好句子: 1️⃣在乡下,要投入的钱可以不多,但时间必须很多很多。 2️⃣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神人,被人喜欢,受人追捧,在他们品质生活的背后,是自律,勤奋和不怕麻烦的生活态度。 3️⃣住到乡下后,对我来说,每一个冬日都充满了无所事事的味道,叫人喜欢。 4️⃣一切在慢慢学习和深入,而我的情绪和思考也从被辜负转向了另一个频道,是自我肯定后提醒自己正常地看待,不拔高意义,架空实质。不要总是想着客户要什么,要多想想自己能给什么。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八)

关于想不想过田园生活这件事,我问过三位要好的朋友,吃惊的是竟然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答案,我们难道不是好朋友吗。A君说他喜欢且迷恋大城市的生活,从没有想过会离开这里;B君说如果自己不种菜,他还是愿意回到乡下的;C君则倾向于介于城市和乡下的生活,住在县城或镇上,比较方便,也相对安静。这样的回答当然也不意外,我只是特别想用《乡间的日常》作者黄鹭的那句“住乡下还不是为了自己种种菜吗”问问B君。看样子,我身边的朋友们多数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其实并不真的想过田园生活啊。或者,他们其实只是想吃田园里种出来的有机蔬果而已。嗯,我们在一起成为朋友的吸引力就是大家都比较懒,绝不是作者赌气认为的“好像种地是世界上最没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对农人怎么可能没有尊重和感激呢,真的只是因为懒啊。

在看《乡间的日常》时,我特别好奇的是黄鹭和白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情侣关系或夫妻关系啊,一直觉得肯定是啊,但文章里他们始终(80页前)又没有直接的说,我好着急啊。没忍住,看到一小半去百度了一下,原来果然是夫妻关系,才又继续把书看完了(第80页的时候说了结婚一年)。也不知道我急于证明这个关系到底有什么用,维持内心的秩序吗?跟自己较个什么劲啊,哈哈哈。通过他们的文字,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还挺有趣、好玩的。白关说他们住在北京乡下之后,有一种味道成为了春天到来的新信号,这种有着强烈个性的味道就是——猪粪味。当时就特别想给A君、C君发微信语音,问问他们不想过田园生活是不是还有这种考虑呢。知道粪的重要性后,看黄鹭说重庆山区的朋友给她讲,小时候两个村子经常因为抢粪而打起来,就笑得没有那么夸张呢,这毕竟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呀。

关于他们的故事,除了美好,我们至少可以在其中学习几点经验,获得一些建议:

1.养殖用地用于居住和租售都是违法的。

2.白关的爸爸说菜地里,鸡粪最好,其次是羊粪。

3.用好降解、无残留的农药,用药至少七天后采摘。

4.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隐居,因为首先我们需要工作来让自己有收入;更重要的是,他要创作要表达,我也要把好不容易找到的热爱的工作不断深入。(我觉得这一点对小年轻还是很中肯的建议啊。)

5.这一年多,家里一直用茶籽粉洗碗,非常好用,网上卖得很便宜。

最后想说,我还挺喜欢他们那副对联的:

横批:再见我亲爱的草

上午文艺女青年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午农村壮劳力对半亩菜地不知愁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九)

拥有一个在乡居生活的梦想,对于我来说,大概萌发于观看《小森林》。电影里,日本宁静的小山村、木质自然的家居风格、变换的四季美景以及恰到好处的时令料理,这些迅速使《小森林》成为一时的话题电影,也勾起了许多人幼时的乡间回忆或是纯粹的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想象。

《小森林》的女主角市子

但关于生活的想象,从来有一百种。想象最终也只是想象。所以当打开这本书,发现真的有两个人在北京郊区过起了这样的日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勇气称赞,也对他们的生活过的如何充满好奇。

那么,在乡下过日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们的主人公黄鹭和白关(他们也称自己“鹿”和“狼”)首先会告诉你:这样的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拿居住成本来说,三个院子一年的租金只相当于在北京城区半年的住房开销。而一日三餐,也基本可以通过自己种植的果蔬实现内部解决,既健康又省钱。

同时,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乡下的生活意味着不能点外卖,不能便捷的享受网购服务,不能去各种网红餐厅拔草打卡,甚至常常陷入突然停电的尴尬中。不仅如此,选择有机种植就意味着要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繁琐重复的除草育苗施肥工作中,更要与各类害虫斗智斗勇。李诞在一期《脱口秀大会》里讽刺田园牧歌式的空想。诗和远方同样是现实的一部分,没有现实,又何谈诗和远方?

鹿和狼虽然搬进了乡下的院子,但并没有因此就与曾经的一切一刀两断,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他们还是会邀请朋友一起做饭谈心,邀请孩子体验自然,还是会旅行,去探索新世界。他们都还有一份自由状态的工作,仍然在不断的调整工作与生活、城市和乡下的关系和节奏。

读书的时候时常羡慕他们俩可以窝在屋子里安静的看会儿书、画会儿画,也特别想能够到他们的院子里,尝尝鹿亲手做的米线、沙拉、焖面……但觉得最难得的还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在迈入乡下生活的第四年,他们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不时带来的惊喜,这种惊喜可能是种出的土豆特别好吃,也可能是今天的晚霞绚烂无比。这是对热爱生活、关注当下的人的馈赠。

烛中尝粽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十)

看细脚大羽等一众的微博也有不短的时光了,看她们“卯足劲”过好自己的生活,除了羡慕,还会不由地效仿一二,虽然暂时没有机缘长期去过乡间山居的生活,但是总想着那没准就是自己将来退休后的生活,又不禁多关注几分。

和很多朋友一样,喜欢日本的治愈系电影《小森林》,喜欢看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承诺——《明天也是小春日》、《每天都是小春日和》,后者常让想起我的外公外婆,老夫妻相濡以沫,过着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有人说这是老年人的生活,退休了没有压力了才归隐田园。

但事实证明,不必等到七老八十时再去过想过的生活。如今,我们国内也有很多正当壮年甚至是相当年轻的人士在山间乡野住着接地气的屋院,过着桃花源般瓜田李下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有人会问:这是逃避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的“闲云野鹤”生活背后,依然伴随着辛勤的劳作。乡居,并不代表不工作,只是他们更多会从事自己热爱但又相对自由的职业,而他们所选择的职业往往又与生活美学息息相关。虽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但是他们并未缺失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鹿”和“狼”的文字、照片里,在这本《乡间的日常》里,我们看到在他们这个圈子里,那些巧手匠心的人,还有他们文艺范儿的生活方式。

“鹿”、“狼”在《乡间的日常》里记录了他们在北京郊县乡村里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里,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情景;这里,有他们呼朋唤友、齐聚乡村的闹腾场面;这里,有他们女摄男画、二人共书的温馨日常;这里,有他们嘻嘻哈哈、笑谈人生的快乐旅程;这里,幽默文笔里有认真爽朗的态度;这里,有美味的鹿家私房菜;这里,有狼画的接地气的漫画;这里,有鹿拍摄的精美照片;这里,有他们浪漫的田园画面;这里,有他们朴实的乡居生活。一个是农民工艺术家,一个是新晋农妇摄影师,一个来自内蒙古,性情像狼;一个名字谐音鹿,两人的相识相知本身就是浪漫的开始。他们的生活简单、真实又快乐,有着真性情的两个人,迸发的爱情,在这纯朴的土地上发酵,四季轮转间,农作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看似简单的生活流程,却要赋予无限的耐心,这也让我想起《小森林》里四季轮回播放着小市打理农作物的场面,自己种的品相再不济,味道也是鲜美的,何况用的是有机肥、且不打农药的作物,吃的安全,吃得放心。

在这书里,“鹿”、“狼”二人的文字里,还隐藏着许多农业知识,假使有一天,我们也去乡间过农民生活,先从这里学一些农业知识、乡居生活常识也是有用的。譬如,“鹿”根据自己对蔬菜的观察,发现,过冬的菠菜,可以耐寒到零下五度。邻里家人也会把他们长年累月农作积累的智慧分享给他们:王大姐告诉“鹿”要给萝卜幼苗盖上叶被子,以防幼苗被晒死;狼爸用事实证明让他们知道“佛手瓜,斜着插”;……等等,这些朴素的农作知识,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无形宝藏。

乡居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只有浪漫,只是轻松,乡居生活,种植作物、收拾院落,是繁忙的,就像小森林里小市在稻田里拔杂草的情景一样,翻地播种捉虫除草里,会累得腰酸背痛,农民劳作的时候,长时间保持着谦卑的姿态,是对大地的恭敬,而土地会给予他们充满爱意的回报,让他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向往这样的生活,但首先要拿出这样的态度,所以,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满满是佩服。

我们暂时无法抵及的梦想,先在别人的生活里去实现。但是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去过梦想中的田园生活,亲近土地,追寻生活的本来样子。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十一)

去从化乡下的民宿住两天,带了这本书去读。吃过晚饭,洗漱完毕,除了附近几间房子和院子里的数盏灯,周围是黑漆漆的一片。四个人在楼上楼下两张床四盏灯下,各自看各自的书,十分安静。读到书里《猫冬》一篇:

挺应景,读得也很愉快。

书的封面是白关的手绘。去年暑假看了《流学的一年》,十分喜欢他的绘画,充满生机的,有趣的,温暖的。这本书里,狼的画不多,间或插入几张四格漫画,另有一薄本由22幅四格漫画组成的番外篇。特别喜欢这些记录生活的小画儿,狼和鹿的个性跃然纸上,热热闹闹接地气!

我也有过田园梦。曾仔仔细细描绘“我的院子”:果树,菜园,窗台,土布床单,木书桌,月光印在泥地,露水在牵牛花上凝结。归于乡野曾是我的最高理想,现在说起来有点脸红。行动与内心图景之间,横隔了太多元素,不再敢称之为理想。

而已在乡下住了四年的鹭说,住到乡下,自己种菜,是发自本心的想法,是作为个体的自然选择。内心的需求,被认真对待了,所以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笔下和镜头中随四季流转的乡间日常:春日的土腥与粪肥气息,夏天丰盛的蔬果,秋天又美又温柔的光线与默默生长的叶菜和根茎,还有无所事事的冬日,宁静的夜晚,与友人们的聚会......

感受季节的脉动,以农事的节奏安排工作与生活,带来细密的感受,亲历才能体会。

以四季为脉络,狼与鹭闲闲地说着耕种、饮食等日常小事,松散的叙事之下,有务农者的哲思。

作为新晋农妇,鹭最大的体会是:

这句话值得仔细琢磨。现代社会,人们习惯寻找最直接、最准确的路径,快速登顶,成则得意洋洋,败则另起炉灶。在土地上耕种,学习,实践,失败,总结,几乎是个没完没了的事,需要耐心,才能收货喜悦。

还比如,对有机种植的思考。从产生被辜负的情绪,到既自豪又客观平淡的看待,中间是一条慢慢学习和思考的道路。继而学会接受遇到不同价值观的人、事、物的可能性,这简直就是修行嘛。

现在正值过年,焰火燃放的声音从或远或近的地方传来。在遥远的北京乡下,某一年的春节,鹭说:

借她的话,祝福自己,也祝福朋友们:拥有一个明媚的春天,开启又一个崭新的四季!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十二)

《乡间的日常》:耐得住乡间寂寞需要什么条件?

住到乡下去,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理想,而尤其是在文人那里容易获得共鸣。

有时候,路过乡间,看到绿树环绕着的乡间小屋,常常惹动情思,心想如果有一天住到这里来,不亦乐乎?

常常想,为什么会在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想,这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小时候,随着在农村学校教书的父母浪迹在田野深处,所以,总是把对乡村的那么一点遐想与怀旧紧密相连在一起,总以为自己的童年,还藏在平房的低矮的屋檐下,隐身在屋前屋后传扬着蛙鸣、闪烁着萤火虫光亮的芦苇丛中,以为那一份被父母的爱,灌得满满当当的无忧无虑的时光,还藏在乡间的哪一个旮旯里,这或许就是乡村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慰藉吧。

但事实上,这不过是白日做梦而已。当年,随着父母进城,住到到处是水泥路的城里,觉得是过上了做梦都要笑醒的日子。城里的最简单的好处,就是告别了乡间那种特别恼人的土路的泥泞。乡间小路,听起来很美,但每当走在雨天里,脚上要沾上厚厚实实的泥巴,而经过雨水浸泡的道路再加上行人的踩踏,那条道简直成了一条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坎坷的标志。

所以,鲁迅很清醒地认识到,文人偶一到乡间便激情萌发,盛赞乡间美好,其实与乡民的情感是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的。在小说《风波》中,先生就涉笔成趣地写道:“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现在农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至少泥巴沾鞋的尴尬,在村村通公路的工程面前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是,乡村的寂寞,真的能让人那么容易承受吗?

这个答案在一对夫妻俩所著的《乡间的日常》一书中,藏身在字里行间。

这本书的作者,丈夫昵称是狼,妻子昵称是鹿。这两个喻体,带有很醒目且鲜明的性别特征。他们从2014年开始选择到北京的郊外乡间居住,在那里找了一间房子,租了一块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过起了男耕女织、赛过活神仙的日子。——当然,我必须赶快更正一下,这仅仅是他们乡居生活的一种表象,他们在乡间的主体日子,虽然有耕种与栽植,但女方却没有纺织缝补的环节。而且还必须看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在乡间种田的背后,狼的父母还是一个重要的后援团,特别是狼爸,书中介绍“他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技推广工作”,因此,书中的狼与鹿僻居乡间、自食其力的背后,还有着家庭的后盾支持。

《乡间的日常》就是狼与鹿各自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乡村生活的一本起居注,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他们住到乡间第二年开始的一项文字记载工程,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流程,记录下了他们一年是如何伴随着季节的周流不息,而去感触自然的每一点微妙的脉动,去感知人类之外的生命们如何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气场下挥洒起五光十色的生存形态。

他们能做这一点,我觉得有三个条件。这是他们能够坚守在乡间,对付乡村的寂寞的最重要的三点:

第一点, 他们从某种意义上都是艺术家。寂寞这东西,只能作为生活的附赘,才会让人觉得是一种奢侈品。在这样的情境下,寂寞如酒,可以为主流的生活提供醇香。但如果寂寞是生活的主体的话,那么,它就是灭顶之灾的洪水,能够把生命生吞活剥下去。

我们从序言中了解到,狼算是一个漫画家,有漫画绘本行世,而鹿是一个摄影家,也有摄影作品出版。可以说,这对愿意迁居乡间的夫妻,都是一个希望寻找素材、贴近生命本身心率的艺术家,他们到乡间寻求的是一种寂寞,而不是他们自身被寂寞覆盖。这样,乡村的寂寞只是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充盈的原创素材,他们始终保持着创作本体的灵动与活跃,于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鹿经常有出差的机会,乡间生活并不是他们的全部,而一旦沉浸在乡野陋居,那些与种植相伴的日子中的每一丝快乐与紧张,都成了创作的原本与素材,乡间日常中的那些单调的日子,比如停电时的漫长等待,捉虫子时的腻味,风雨到来之前抢收的辛劳,等等,因为被艺术所反映,而焕发出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没有机会把他们的与寂寞厮守的生活表达出来的普通人,生活在乡间,会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下,那结果就是逃离。像鲁迅这样定力那么强大的人,当他在厦门任教的时候,也无力抗衡那种弥漫在身边的无边无际的寂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最终选择了逃离。

著名作家李准期间下放到河南农村,按理说,他自小就生活在农村,应该能够承受那种乡间的寂寞的生活,但是李准一逮到机会,还是想方设法逃离乡村,他当时甚至给河南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以写电影剧本《大河奔流》为名,调到了省城,后来又去了北京,可见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是大势所趋,也是诱惑所在。如果有对乡村的日常愿意钻一个井沉下去慢慢体味的话,那么这只能叫作体验生活。

正因是故,我们看到,乡间的日常,在女主人公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美感,而在男主人公的漫画下,则成了幽默的源泉。

第二点,乡间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的追求。城里的雾霾,浸润着农药污染的农作物,固然可以城市的便捷生活方式所遮掩与忽略,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城市生活所付出的巨大的代价。

而乡村的日常里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对自己所种植的食物有着充足的信任度。我们看到,作者及其他们的亲人,在乡间的一亩三分地上,摒弃化学肥料,远离农药毒害,作别激素刺激,完全是凭着天下皆浊、唯我独清的一种执着,用自给自足的方式,去种植食材。在这样的种植环境下所生长出来的蔬菜品种,用女主公的屡加申说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好吃。”

实际上,乡村的寂寞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男女主人公在远离城市之后的最值得称许的底气。

第三点, 我想,就是男女主人公有着足够的相知相爱,可以让他们远离喧嚣,在乡村的日常中去体味最纯粹的亲近。

从背景介绍来看,狼与鹿是在骑行途中相识的,这可不是自然界的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一次悲剧性的相遇,恰恰相反,是人类志同道合中发生同频共振的琴瑟和鸣的典范。在狼所绘的绘本作品中,妻子在他的笔下,浓缩着娇憨可爱的气质,他们各自在他们的创作方式中,把对方用自己最有爱意的表达呈现出来,这是他们能够战胜乡村寂寞的一个深层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乡间的日常》就是两个人的爱的记录,如果我们忽略了这背后的浓浓的爱意,可能我们就不会明白,乡间的一枝一叶为什么总关乎着浓浓的情愫。

《乡间的日常》读后感(篇十三)

曾经骑行到大理附近,因为走错了路,偶遇一座湖中小岛,像梦中的理想居所

如果按照自己之前的设想,三年多骑行生活结束,就打算待在一个山清水秀人不多有网络的地方,专心致志把骑行漫画画出来,所剩积蓄不多,有可能还要去打点工,赚点饿不死的钱,就够。这个地方我觉得大理比较合适。没想到后来的剧情,恬不知耻往情感励志买不起房却过上了何炅黄磊也向往的生活(引用一篇别人介绍我们博文的题目)发展了。买不起房,到是真的,而且还不是买不起北京房,是买不起任何一个城市的房。至于何炅黄磊有没有真羡慕,我和很多看过那篇博文的网友疑问一样。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两位去年参演过一档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大概就是在一村子里,种地做饭,招待一下各路来做客的明星。暂时没空看,只看了一下介绍,“繁忙的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与浮躁,有调查显示近40.4%的人希望远离喧嚣,避开拥挤,向往着从城市搬到农村,呼吸自然的空气,寻找内心的声音。这是《向往的生活》这档节目制作的初衷。”40%这数据我相信应该还是有的,中国人,自古就以“耕读传家”为一种理想生活模式。曾看过一个恶搞的帖子,讨论世界上每个民族的天赋,犹太人做生意,牙买加人擅跑,法国人酿酒之类,说到中国人,大家一致认为是“种菜”。毕竟这是深植入基因的密码啊。

拿我自己来说,祖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清一色都是农民家庭,据说我曾祖父后来还混到了地主阶层,因为他自己亲自种地,和乡民并无过多的矛盾,所以顶了这个可怕的身份到没咋地。到我爷爷年轻时,终于在城市里买了房,当了工人,应该是消灭帝制之后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后来随时代风云变幻,到我爸,竟然又去种菜了。还是在远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内蒙(知青下乡),所以我从小,是在田埂中跑大的。对土地和农事生活,从亲切到厌恶到不屑再到怀念直到回归。随着个人感悟和时代变迁,心态一直在变化。比起上几代人无奈的命运,我们赶上一个相对有更多选择自由的时代。居然还能在房价飞天的北京市区四十公里外,租得起三分地,自给自足,实在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要说大家都向往田园生活,吊诡的是,事实上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城市化,拿我亲身经历过几次城市改造来说,很多人,住着平房,一心想搬到楼房里。大多所谓钉子户,并不是守望他的理想家园,多数不过是赔偿不到位。后来他们如愿住到楼房里,秩序卫生取暖各方面都如愿以偿,时间一长,又开始怀念四邻,泥土的芳香,随意蹦跳的地面……可见我们人是多么矛盾,很多时候不是向往某种生活,而是想要得太多,拥有了,又觉得不是当初期许的那个。来回折腾,好象才是我们没想过,其实却如一个魔咒般的存在。

2002年左右,住了好多年的天津老城最终被全面拆除,这之前胡同里的邻里,最盼着的事就是拆迁

我俩,其实就是又折腾了一轮的人,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此,小时候装土移苗翻地摘菜,用我们当地方言说,“干的活炒鸡了”(意思是特别厌烦)。之后做工人当白领,在繁华大都市又激越又沉沦,经历了得到又觉得不是期许的转变,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开城市。不管是“性本爱丘山”还是“长安居不易”,搬到了乡下,于我却是一次柳暗花明的转折。只是没想到是在京郊。说到这里,就要说说我媳妇。毕竟确定要租一个院子,并且亲自耕种,都是她的主意。一开始,住院子我很高兴,但种菜这件事,因为小时候干过不少,只留下了汗流浃背蚊虫叮咬的不好记忆,并没什么好感。而她的那种热情,我也不置可否,心说陪着她玩玩儿就行了。后来我们找院子,还经历了一些挫折,其中一个,如今北京的农村,大多人家,也都不种植,每家院子为了干净都铺上了水泥,最后能找到一处有裸露土地的小院,着实不容易。

一个从小没接触过农活,几代市民家庭长大的人,对种菜这件事异乎寻常的热爱,我也是百思不得其姐姐。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出去旅行,被台湾台东一些人的生活习惯感动,受到的启发。后来我也一起去过她经常爱去的那位朋友家玩儿,并没有觉得他们爱种菜。只是的确离自然很近,又有很好的环保意识。因此我琢磨一定另有原由,后来听她说,曾经算过前世,某“大师”说她是一条富人家的狗。大概是了,那一定是有菜园子的富人家。

一晃,我们在乡下已经到了第五个年头。当初租院子,装修时,不知道变化迅速的时代,未来会怎样。就说,住五年就值,没想到这就到了。另外一个我没想到的,路路种菜种的越发来劲。这也是我俩结婚第五个年头,朝夕相处才看明白点她这个人设。刚开始那会儿,我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通常都是我气够呛,半天缓不过劲儿,她那儿很快就跟没事人一样。逐渐的,我发现她是一套自我更新很快的系统。你这儿还windows xp 呢。她已经windows10了。当初和她结婚,除了垂涎她的美貌就是觉得和聪明人过日子,有挑战性。现在追着跑,含泪也得跟着。通常我以为需要吃苦忍耐才能坚持做下来的事,到她那里就变得灵活多变轻松了很多。就说种菜,每年不停的换花样搞,今天自然农法放任不管了,明天又要多一些章法。三弄两弄,居然也心得满满。从前年开始,就有村民上门讨教,要我们育的苗。从她身上,我体会到一种感觉。并不是有很多生活方式供我们选择,而是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生活方式。我俩结婚到乡下种一小块地,当然同时也依赖于还有各自安身立命的爱好和事业,无意中也过出一种很适合我们的相处方式,多数时候,大家各干各的,到该种地的时候,又要合力去完成一个事。

“住在乡下真的就不焦虑了么?”这是有一次进城遇到一位朋友问我的问题。她这样问,我感觉她内心并不是在找一方良药。而且这根本也不是。我就问她怎么了,后来聊了一些,谈了某个国际大项目,后来黄了,自己的设计本来很好,但是却是另外很low的人得了奖之类的患得患失,其实是目前不顺。人生总是这样,也总会有顺的时候。我回答说,住在乡下,我也一样焦虑,只不过画了一本小书,整天去看看谁写了什么评论,标点不落,一点也不超然。和你们比格局小多了。朋友听了相视哈哈一笑。曾经我也羡慕过很多“别人的生活”。后来发现只是羡慕那个结果。为什么我们看故事会热泪盈眶,不是知道了结局,而是体验了过程。我相信当那位朋友这段焦虑期过去,收获会成正比,那时候她一定会觉得城市才是真正的舞台。

有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要把两个东西对立起来,城市啊乡村啊。束缚啊自由啊……问题从来不是我们做什么选择,问题是能不能适合。坦率说,我们虽住乡下,但是也没离开城市,也离不开。经常要进城“接水泥地气”。为什么不长期定居了呢?真的是没法适应。没有野心,承受不了那么大压力。一样的事,我那朋友抗过去了,放我身上,多半就把我抗出去了。所以境随心转,如今这物流四通八达的年代,生活在哪儿,真没什么差别。如果你到乡下不干农活,就更没啥差别了。

我写这个文章,本来主要说说我们的新书《乡间的日常》。话说到这份儿上,不知道是助力还是灭火。既然说适合,那一定有适合灯红酒绿城市生活的人,也就有适合柴门犬吠乡下生活的人。本来你适合待在城市,不知哪根筋抽住,想搬到乡下,看看这本书,也许就“哎呀”差点上当。就此清醒。也算我们做的好事。如果你本来就适应乡下,只是还没行动,看一下此书,说不定能排不少雷。虽然过程很重要,但有一些过程。不经历也罢,反正磨难多的是。

说回到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一句废话是,人各有志。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和心意。满足之余,我其实经常在想,一直以来,最打动我的,不是某个理想有没有变成现实,而是那个前进的故事。媳妇去年皈依了佛教,有时候会拉我讨论一些佛法,当然主要是听她讲学习心得。我经常脑海里会勾勒出一个消瘦的佛陀,托着钵跨出皇宫走向求法之路。我觉得那才是他最迷人的时刻。

我们一年四季的小院

多说两句我们这本书,封面画的是我们秋天在院子里收白菜,不知道大家能找出来几种菜。内容主要就是我们的乡居生活,从怎么租院子,到开始育苗播种,其实基本上就是我们公众号过去两年帖子的精选集,编辑特别用心,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排的版,另外还有很多路路拍的照片和我画的四格漫画,其中四格漫画还多收录了一些,编了一本单独的册子,算是赠送。

还有鹿画的私房菜谱

中学背课文,《曹刿论战》那么长,背不下来,心里愤恨,就一直有个疑问。写这些文章的人,自己能背下来么?干嘛非要我们背下来?我们自己写的书印出来,路路扔卫生间一本,有一天我随手拿起,看了一篇自己写过的,别提背下来,压根跟看别人写的一样。这事居然也写了?…...太尴尬了。又一转念,反正过去之我不是我。管他呢。拉完那次心旷神怡的屎,体会出一些别样的好处,读书真有一种活在别人世界里的感觉,连自己的书也不例外呢。

原文发表在公众号“不完美星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