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方达的五幕戏》是一部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戏剧作品,通过五个不同的场景和角色,展现了人性的种种面貌和生命的不同境遇。剧中的表演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而又深刻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和力量。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一篇
二刷了简.方达的传记记录片《简·方达的五幕戏》,非常感慨,一个女人,在这长长的一生里不断觉醒,一直走在单一、安定、传统的对面,甚至到现在八十多岁也没停止,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简.方达何许人也,喜欢电影的人都知道她是好莱坞著名老牌明星亨利.方达的女儿,她本人也是一个耀眼的明星,两次奥斯卡影后。但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知道她同时还是一个著名社会活动家,当年曾以反越战瞩目于世,如今也是积极的女性运动倡导者。她还有第三个著名的身份是“健美操皇后”,创编的《简.方达健身操》在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由她才真正开启了健美操的大规模传播和健身运动的商业化时代。 演员、社会活动家、健身达人,简.方达身上的这三个标签她都做到了极致,但她的起点并不好。虽然贵为著名演员亨利.方达的女儿,童年的她并不幸福,父亲缺席了她的成长,且一生用情不专,简方达的母亲是他五个妻子中的第二任,被丈夫抛弃后罹患抑郁症,四十出头自杀在精神病院,那时的简.方达才十二岁。童年的遭遇长久地影响了她。和父亲的关系影响了她早年和男人的相处模式,成年后的三次婚姻,她都在其中寻求父亲和依附;而和母亲的关系则影响了她和子女的相处,她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天生的抚养者,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爱意表达。 简.方达最打动人的是她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她意识到了就会付诸于行动,不会自我催眠让不幸持续。她的三段婚姻都是如此,当这段婚姻出现不可弥合的裂缝时,哪怕她已经六十几岁步入老年,她都会最终听从内心的声音而做出改变。她与父亲的关系一生紧张,在她有能力做出改变的年纪,她投资参演电影《金色池塘》,并邀请自己的父亲亨利.方达扮演片中的父亲角色,这部影片不但圆了亨利.方达的奥斯卡梦想,父女俩在影片中的冰释前嫌也延续到了现实中,他们终于可以互相原谅并放下。和母亲的和解是在母亲去世多年以后,简.方达通过查找资料,复原了母亲糟糕的童年和不幸的一生,这才了解母亲个性冷漠背后的根源,也终于释怀童年时感知不到母亲的爱并不是自己不可爱,而是母亲的遭遇让她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所有这些与往事的和解都极大地改善了她自己,也改良了她和子女的关系。可以说简.方达一生都在致力于自我认同,和自己的不自信及挫败感做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她找到了了那个被包裹其中深藏在内的自我。 简.方达的一生饱受争议,也不是事事正确,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超强的抗压纠错能力,她从不让错误吞噬了她,她可以被打翻在地,但没有什么能彻底摧毁她,她一生不怯于自我推翻和自我重建。如今她精神矍铄地步入了暮年,八十几岁仍是公众人物,当她在大众面前亮相,气质一流,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不意味着苍败而是别样的韵味,身材管理的比年轻人都好,看到这样的她,你会觉得深受鼓励,会觉得他人的评价毁誉终究都是过往云烟,最后剩下来的只是和自己的相处。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二篇
首先我看到最后惊讶的是:
简方达的五幕戏:一二三四都是以她的前夫也就是婚姻关系作为节点来陈述,最后还是以她自己的名头来说第五幕戏,这一点我莫名的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这样一个女人,有自己的事业,是一名不错的演员,有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感情生灭的过程中,有过几次婚姻,在她的人生记录片里面,人生的节点还是以夫家姓氏为节点,那么我等普通人,普通职员,嫁了一个平庸的丈夫,混沌的感情生活,以及平庸的工作,在我等普通人的人生传记里面是不是就更加没有资格聊自己,没有资格说道自己的感受了,没有权利回望自己的人生了。可能不离婚的话,就只有一幕生活了?
这个反问的逻辑我承认不严谨,但是这个反问背后的情绪,我充分认可以及没有办法回避。
她的母亲因为精神病没法爱她,她的父亲因为根本不是合格的父亲几乎不出现在成长中需要的环节里面,就这样长大了,意外的适合当演员,然后结婚,在所有的婚姻里面都在感情上被恶劣粗暴的对待,都没有办法维系亲密关系,最后连带也没有办法好好的爱自己的子女,因为自己没有被好好爱过也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在简方达的人生经历里面,有一点我简直称之为钻石一般的时刻,就是她一直在旁观,或者说反思自己的人生,在一段又一段的婚姻和人生经历里面去看到自己的无知,去看到自己的短板,去看到自己的偏面,然后重要的是,她会采取行动,切实的改变,切实的去尝试突破盲区。这点真的很厉害,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反思,小部分人有反思,看到了但是改动不了,不行动,有罕见的部分人会看见会反思同时能够尽快采取行动。我想成为最后一类人,但是我大部分的时间里面在前面几类人里面来回。
女人终生最重要的是自己啊,自己的困惑要解开,自己的人生环节要经历,自己的创造力要表达,自己的人生要规划,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永远永远不要羡慕那些以夫为主的女人,永远不要相信她们会有什么样的幸福,永远不要觉得她们的人生会有什么价值,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种人生本质上就是一种寄生。逃避自己的人生应该经历的所以好坏酸甜苦辣丰富的感受,而依托于另一个人可能给你分享的部分人生,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永远不要成为这样的女子,永远。所有的寄生,本质上的不平等,是不可能带来尊重的,所有当前享受的尊重都是基于男方个人道德操守的水平,这种期待就像是女人的裹脚布,臭,但是迎合了某些被时代抛弃的审美。
我想要更系统的表达,更完整的呈现,我要在当前给到的这个时代机遇里面,写一本耐看的个人传记。我要真实的,主体性的活往后的每一天。不做一个nice的人,做一个有意思被尊重有价值的人。
看电影当然没有看书那么层次丰富的体验,因为看书的主体性远远大于看电影,但是看电影里面的画面真实人生体验,是另一种看书体验的丰富。感谢所有集众人之力而成的电影。出现在我生命里面,同时被我观看。
在所有这样的体验和这样的书写状态里面,都让我有被滋养的感觉,而不是人生被分配被要求投入时间被要求完成责任的感受。我想这种差异的根本是在于主体性。那为啥那些活动里面我没有释放我的主体性,我没有找到方式去发挥我的创造力,因为既然我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必然要花时间和精力在A处,那么我就应该想办法使其变得具有主体性,使我自己能够从中得到滋养,任何一段关系,人事物都应该让我发挥主体性,让我从中滋养。而这个方法,是我要给我自己找到的。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三篇
简•方达的五幕戏,第一幕是父亲的名字亨利,第二幕是第一任丈夫的名字瓦蒂姆,第三幕是第二任丈夫的名字汤姆,第四幕是第三任丈夫的名字泰德,最后一幕是简自己的名字。
片名的四个男人,都是简方达生命某阶段最重要的人。影星父亲的光环笼罩过她,作为丈夫的导演瓦蒂姆以自己的方式定义、塑造过她,社会活动家汤姆和她追求过共同理想,泰德在简从影失利和再次离婚的坠落中接住了她,二人在牧场过了十年策马扬鞭的生活。最后的最后,简走出了所有男人的庇护,或者说束缚,成为她所说的那样“纯粹”、“全身心”的自己。
又是一个女人成为自己的故事。
简很诚实,她说自己在感情中善于讨好,就是“隐藏起自己的一部分,来取悦对方”,不知其她女生怎么样,反正我对这一感觉是一点也不陌生。简的勇敢在于,她心中有违背自己的不安感,朋友说她是“一生都在和自己的不安感做斗争,想找到自己价值的人”。
离开最后一任丈夫泰德时,简不是没有犹豫,但她实在无法接受削掉自己一部分来适应别人了。简说自己内心有个声音:“如果留下来,将永远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永远不能有完整的自己。”所以离开后,简的心中一半分悲伤,一半充满希望,割掉一段感情无法不无动于衷,更大的希望在于,她不需要别人来帮助她变好了。
晚年的简,读到了妈妈在精神病院写下的生命记录,她由是理解了妈妈,也穿过数十年岁月,治愈了小时候、那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小女孩。她明白了,不是自己不值得被爱,而是因为他们曾经受伤,无法好好爱人则是伤病的表征。
而简是个小女孩时,那个在妈妈去世时隐藏情绪一滴眼泪也不掉的小女孩;那个中学时同时患上厌食症和暴食症而自卑的小女孩;那个初踏进演艺圈因看不到未来而消极、阴郁的小女孩;那个已经成为了妈妈却对一个自杀的女主人公角色产生认同的女孩,她们的眼睛却无法穿透前方的时光隧道,去看见七八十岁的自己:熠熠生辉、充满力量。
我很好奇,像简的一生——小时候是可爱清秀的乖乖女;母亲去世又被送进寄宿学校后因暴食症迅速发胖,生活的火苗几乎熄灭;误打误撞被“伯乐”发现,成为好莱坞新星;在越南战场上站在自己国家大炮、枪口的对立面,甚至在近些年还参加了反对特朗普的游行;职场上被更年轻、美丽的女孩替代而无戏可演,又在晚年重出江湖并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每一段感情都热烈投入最后独身一人。这样的生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还是只要告知了年月日时分就能预知到呢?
生命的盘根错节中到处都是转折点,希望人生有个明确归途的想法是很懦弱的。而我就是这样,急迫于抓住什么定形的东西。当我六七十岁时,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时的我,又会如何看待今天模模糊糊,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日子呢?
我不知道。
简的真实很打动我,让我发现话不在好听与否,只要是真实的总能走进人心。简说年轻时讨厌自己的身体、面容,甚至感到羞愧,我很惊异,怎么,一个仿佛天使般的女孩,竟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吗?她说,“美国梦”下的家庭都是虚构,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家是深深把人拉进尘埃里的存在。
她的表达真实,其表演技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也是真实的。她说,表演的技巧是深入内心的私人时光,赋予角色更深刻的感受;她指责回国的士兵声称自己在越南受到虐待的谎言,揭穿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英雄”。
她真实、有勇气,一直都在向前。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不过,若是六七十岁的我回忆起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每个年龄段的自己,都能毫不羞愧的说:我做了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一生就很值得了。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四篇
简•方达的五幕戏,第一幕是父亲的名字亨利,第二幕是第一任丈夫的名字瓦蒂姆,第三幕是第二任丈夫的名字汤姆,第四幕是第三任丈夫的名字泰德,最后一幕是简自己的名字。
片名的四个男人,都是简方达生命某阶段最重要的人。影星父亲的光环笼罩过她,作为丈夫的导演瓦蒂姆以自己的方式定义、塑造过她,社会活动家汤姆和她追求过共同理想,泰德在简从影失利和再次离婚的坠落中接住了她,二人在牧场过了十年策马扬鞭的生活。最后的最后,简走出了所有男人的庇护,或者说束缚,成为她所说的那样“纯粹”、“全身心”的自己。
又是一个女人成为自己的故事。
简很诚实,她说自己在感情中善于讨好,就是“隐藏起自己的一部分,来取悦对方”,不知其她女生怎么样,反正我对这一感觉是一点也不陌生。简的勇敢在于,她心中有违背自己的不安感,朋友说她是“一生都在和自己的不安感做斗争,想找到自己价值的人”。
离开最后一任丈夫泰德时,简不是没有犹豫,但她实在无法接受削掉自己一部分来适应别人了。简说自己内心有个声音:“如果留下来,将永远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永远不能有完整的自己。”所以离开后,简的心中一半分悲伤,一半充满希望,割掉一段感情无法不无动于衷,更大的希望在于,她不需要别人来帮助她变好了。
晚年的简,读到了妈妈在精神病院写下的生命记录,她由是理解了妈妈,也穿过数十年岁月,治愈了小时候、那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小女孩。她明白了,不是自己不值得被爱,而是因为他们曾经受伤,无法好好爱人则是伤病的表征。
而简是个小女孩时,那个在妈妈去世时隐藏情绪一滴眼泪也不掉的小女孩;那个中学时同时患上厌食症和暴食症而自卑的小女孩;那个初踏进演艺圈因看不到未来而消极、阴郁的小女孩;那个已经成为了妈妈却对一个自杀的女主人公角色产生认同的女孩,她们的眼睛却无法穿透前方的时光隧道,去看见七八十岁的自己:熠熠生辉、充满力量。
我很好奇,像简的一生——小时候是可爱清秀的乖乖女;母亲去世又被送进寄宿学校后因暴食症迅速发胖,生活的火苗几乎熄灭;误打误撞被“伯乐”发现,成为好莱坞新星;在越南战场上站在自己国家大炮、枪口的对立面,甚至在近些年还参加了反对特朗普的游行;职场上被更年轻、美丽的女孩替代而无戏可演,又在晚年重出江湖并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每一段感情都热烈投入最后独身一人。这样的生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还是只要告知了年月日时分就能预知到呢?
生命的盘根错节中到处都是转折点,希望人生有个明确归途的想法是很懦弱的。而我就是这样,急迫于抓住什么定形的东西。当我六七十岁时,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时的我,又会如何看待今天模模糊糊,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日子呢?
我不知道。
简的真实很打动我,让我发现话不在好听与否,只要是真实的总能走进人心。简说年轻时讨厌自己的身体、面容,甚至感到羞愧,我很惊异,怎么,一个仿佛天使般的女孩,竟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吗?她说,“美国梦”下的家庭都是虚构,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家是深深把人拉进尘埃里的存在。
她的表达真实,其表演技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也是真实的。她说,表演的技巧是深入内心的私人时光,赋予角色更深刻的感受;她指责回国的士兵声称自己在越南受到虐待的谎言,揭穿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英雄”。
她真实、有勇气,一直都在向前。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不过,若是六七十岁的我回忆起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每个年龄段的自己,都能毫不羞愧的说:我做了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一生就很值得了。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五篇
初识简方达是Newsroom里的Leona,Leona是一个出场次数少但存在感强的角色,这是因为角色的立场赋予的角色魅力。直到第二季结尾,Charlie沮丧的说失去了观众的信任时,Leona穿着精致的礼服转过身用力的打着手势说出了霸气的那句get it back!我对饰演Leona的简方达有了一丝丝的好奇心。
之后也看过简方达的作品,但没有太令我印象深刻的。无意中,我看到了金色池塘中年轻的简方达。那时候的简方达和现在长得不太一样,简方达在纪录片中也提及了自己填充过脸部。简方达年轻时和亨利方达年轻时五官轮廓还是非常相似的,有趣的是,在此之前我看的都是年轻的亨利方达,而金色池塘刷新了我对亨利方达和简方达这两个人的印象。简方达的五幕戏中第一幕就是Henry。简方达的父亲是Henry Fonda,用简方达自己的话来定义亨利方达就是“he was the face of the american that people want to believe in”。但接下来的一句简方达就是定义了自己“I was the Henry Fonda’s daughter that means I was polite I was nice. All that things I didn’t feel I was.”
亨利方达的一生共经历了5段婚姻,第二段婚姻和最后一段不是离婚告终的,而是以一方的死亡结束的。最后一段是以亨利方达的去世为终结。第二段是以简方达母亲的自杀告终。简方达的母亲与简方达的父亲婚姻期间生了两个孩子,另一个是Peter Fonda。Peter Fonda在早年的采访中对亨利方达的评价也很有趣:“我爸爸从没拿到这个剧本(亨利说:“我爱你,我的孩子。”),他是一个需要带着角色的面具才能表达出情感的人。” 因此,简方达认为他们家和她给公众呈现出一个与真实自己相反的样子,无法真实的做自己,是痛苦的是不安的。简方达的母亲在亨利方达出轨后,精神健康越来越差,最后选择了自裁。
简方达失去了母亲,也未能和父亲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纪录片中极少提到她与弟弟的关系。就这样进入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是她的三任丈夫,若让我总结,每一任对简方达都充满了荷尔蒙诱惑。第一任和简方达在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分歧,导火索是俩人对越南战争的认知和简方达的自我觉醒。第二任是在反越战的演讲活动中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的,二者的事业发展速度不同,准确的说以世俗的评价标准看,从开始到结束,简方达的事业和名气一直大于丈夫,但纪录片中明确说到了最后的结束是从第二任丈夫出轨开始。第三任需要多些介绍,因为和第三任在一起时,简方达息影了。第三任是一个亿万富翁,简方达和他在一起时,她在事业上也不算顺利,这俩人热爱自然生活,简方达决定息影了,生活在第三任的农场里,开始了田园生活。第三任不仅是个企业家,也是个慈善家。和他一起生活的简方达参加很多慈善活动,早年的自我觉醒一直没停下来过,和第三任在一起的经历,令她的自我觉醒到达了一个顶点,她认为自己和任何人在一起都无法完全做自己,她总是会去讨好这些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她独自生活,离婚就是第一步。
最后一幕自然就是她自己——Jane Fonda。简方达出生于1937年,比起普通人,作为亨利方达女儿她被推的更高也被束缚更深。也许正因为如此,她需要通过探索自己来挣脱枷锁,也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她的探索速度和效率十分之慢。到了老年才意识到,父母的不会爱深深的影响了她一生,而她的父母也未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获得足够的爱,她与女儿之间仿佛也存在一些隔阂。但简方达在行动上是风掣雷行的,我无法想象她走过的路遇到的困境如果换做我,应该如何去跨过。可生活中就是有那么多勇者走过荆棘之路,令后来的人可以更顺畅的前行。因此,我无法评价任何人,当然就包括简方达,可我总是敬佩生活中的勇者,勇者自芬芳。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六篇
纪录片《简 •方达的五幕戏》是2018年出品的,那会儿简•方达,81岁,今年她85岁了,还活着,还在工作。 这个时代的女性,都在说寻找自我。怎样寻找呢?也许,反求诸己,是其中的过程之一。反求诸己,如镜像练习,过程绝对不会是愉快的。 方达有个艰难的童年:母亲的自杀,父亲一直在结婚,一直缺席,(父亲是美国梦的代表人物,公众形象永远完美无缺),她在成长过程中不停取悦生活中的男性来肯定自己,PTSD导致的饮食失调症,几段可圈可点的婚姻,做母亲的挫败感,越战时在美国国内的过激言行……你无法去定义这个复杂的女人,只能耐心听她娓娓道来…… "从没有人告诉我们妈妈出了什么事,我是通过一本电影杂志发现的,我的妈妈,在精神病院里用剃刀割喉自杀。" "对我来说,压抑情绪,变成了我的处事原则。结果我患上了暴食症。是怎么开始的,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样危险,又让人上瘾,我时而暴食,时而厌食,我父亲的很多妻子也受饮食失调症的折磨。" "我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没有母乳,患上了产后抑郁症,我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母亲,我很害怕 。" "我们所有人都不喜欢讨论我们的感情,一段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的婚姻没有一个是民主的。我要隐藏一部分的自我,才能取悦我的丈夫。但我想做纯粹的简,全身心的简。" "我用了很久很久,才找到自己的故事。年纪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而是根据你的精神和态度。当你活在自己的身体里,你能感受到它,你容纳着自己的一切:你的愤怒,你的仁慈,你的判断力,所有的一切,构成你这个人,包括你比你的配偶更强大,更勇敢这件事。" 生命是一条河,顺流逆流,变幻无常。纪录片里78岁的她说,要学会用爱的目光回应自己。无比感动。生命的成长,尤其是女性,其过程比想象中的还要艰难,但值得我们去一一尝试。 你可以慢慢回溯过去,去寻找曾经的你,不要责怪自己的父母,责怪自己的伴侣,责怪自己身边亲近之人,要用比当时更高的智慧去看待成长中令人不愉快的部分,那些命定,那些积习形成的强大业力,需要我们去包容,去承担,去消解。 要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童年,为什么他们没能用爱意的目光,看着你成长……他们彼此相处的模式,他们如何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彼此回应爱么?他们的父母呢?他们的父母又有怎样的童年,怎样的个性和人生经验,又有怎样的人生? 你要打破旧有的循环,去芜存菁,构建强大而温柔的女性能量场,学会用爱回应自己,回应你身边的其他人。 如此坦荡荡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进化。
简·方达的五幕戏观后感第七篇
很感谢在领略到纪录片的魅力之后,我能找到这部片子。人生总会有几部让人突然觉得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甚至可以成为人生一步一步前进意义象征的、里程碑式的影片。对我来说,《熔炉》、《肖申克的救赎》、《绝美之城》、《人生果实》和《简·方达的五幕戏》大概是我人生几大重要转变的意义所在。
《熔炉》教会我面对无法改变的世界,去奋战是为了坚持不让世界改变自己。从而学会了在否定里沉默的坚守(或许换成固执己见也可以)即便这个过程十分痛苦和黑暗,但不要放弃反抗。哪怕面对这个社会和斗争的结果就是十分肮脏,但也不要就此绝望。不要被改变,也不要就此为了麻痹自己选择遗忘。
《肖申克的救赎》里我学到了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要坚信:“hope is a good thing”,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人生,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人都是“busy for dying,or busy for living”,如果不是前者,那为什么不为了活着尽力去折腾点什么呢。反正太阳东升西落是每一天,试着在日常里发现每一天不同的意义吧。
《绝美之城》里教会我从浮华和喧嚣里脱离出来,去思考自己、人生和“真实”。男主在大型颓靡又疯狂的party里,开始抽着烟透过混乱的人群仿佛看到和明白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那个长镜头开始,声色犬马背后是人心遮不住的空虚,那些寂寞和孤独还是会暴露的一览无遗。以及里面仿佛大型罗马风光宣传片一样的画面,每一帧都能让人感觉到美。还有对罗马文学、艺术、人性、死亡与宗教的展现和探讨。人诞生于世,开始寻找丰富“自我”,可到了生命的后半阶段,却是要回到起点,去寻找自己的“根”。
《人生果实》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和感情应该有的态度。一生的守望相助,彼此扶持,是对方最狂热的粉丝,也是最放心的战友。在冗长的一生里,双方在各自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后,更愿意一起携手远离人群,却又郑重而珍惜的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天,保持对彼此的崇拜、尊重和感激。最后即便死神比起我,选择了先带走你,我也不会沉沦在悲伤里。依旧会好好生活,像你没离开过那样去生活。只是在我扛不起倒下的树枝时,会笑笑的有些头疼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是《简·方达》。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应该体验和去做到的事情,她全部都做到了。从童年起疏离又敏感的观测者,成年后富有盛名却没有自我,到后来开始尝试各种她突然领悟到的东西,积极的去寻找人生不同阶段的可能性,最大化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到了中老年,学会和自己内心最深处最介意的东西试着去和解,开始真正意义上丰富“自己”,不再为了任何人和关系妥协。她的人生是不断颠覆旁人对她固有认知的过程。
她在中老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坦言自己人生每一次重大转变都离不开男人。她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和观点我深以为然。虽然总是会骂男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好和缺点,但必须承认的是,至少我人生中接触过的每一个男生,不管是有结果还是没有结果,都给了我很深远的影响(有结果和过程的影响更甚)。我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为了取悦他们,不断从他们身上学习和获取我认为好的信息点:艺术品位、知识、眼界、三观、待人处世、行为习惯、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不同思维和行为模式,面对事情的决策和背后的原理逻辑,各种各样的东西等,只要我能发现,我觉得比我好的,是我值得学习的,都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我。让我不断的成为better me,这是仅靠我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
即便是到现在,骂归骂,好的地方和让我有成长的那些point,我还是愿意欣赏和赞美。但抛开这些后,我依然是我,接受不了的东西还是接受不了,会更愿意选择带着这些前进和发现新的东西,而不是频频回首思考从前。永远不从他人对我的好坏去评价和决定是否深交,也不因为社会价值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人来往是和人的本质打交道。我还是喜欢能看得到这些东西的人,其他的都是虚的。
我还没经历简·方达人生里有关自我价值类的东西,也还没有找到人生无限可能和丰富多彩应该有的样子。 我还有很多没尝试的东西,也还没学习够。但我不会放弃也不会停下想要去发现的脚步。能看过这些影片,能从里面领悟到什么,进而开始自我矫正和成长,我为此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