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伍尔夫写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凯利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仪式上凯利试图通过复仇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但最终却选择了原谅与和解。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纠结。
仪式读后感篇一
作者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四大家“之一,曾经出版多本印第安主题的小说,获得多项美国文学大奖和跨领域奖项。
这是一本充满了歌谣、梦幻、自然、动物和传说的小说。混血儿塔尤游离于
仪式读后感篇二
美国文化总归要追溯到印第安原住民时期,而作者在故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印第安人的古老仪式和文化:玉米母亲、蜂鸟、绿头苍蝇等。
这些都是从老一辈人的口述中流传下来的传说,《仪式》便是采用了北美原住民口述文学传统,讲述了一个混血印第安人用沙画仪式自我救赎的故事。
仪式读后感篇三
◑千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受到黑巫师帕卡亚尼引诱,背弃了大地女神“玉米母亲”。盛怒之下,女神不再庇佑人类,从此天地荒凉,万物凋敝。在黑巫术的驱使下,“毁灭者”们踏破山海,意欲摧毁一切。
◍多年来,塔尤过着边缘人的生活。族人不接受这个混血儿,白人也将他排斥在外。自太平洋战场归乡后,他终日恍惚。亲人的离去、战争的创伤、故土的衰败,还有种族间日益加深的隔阂,都令他愈发痛苦。
◑塔尤知道黑巫术仍在生效,跨越时空,侵蚀着自己,也毒害着脚下的土地——人们被共同的黑暗笼罩。在部落巫医比托尼的帮助下,他开启古老的沙画仪式,于新墨西哥州的旷野中,独自寻找对抗黑巫术的秘密。
◍日出将至,毁灭者们蠢蠢欲动,塔尤的仪式能否迎来完满的结局?
仪式读后感篇四
《仪式》用了诗歌和故事双重结构来完成这本小说,诗歌的含义需要在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在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塔尤的创伤,表兄罗基死于二战,乔塞亚养牛失败,自己则是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儿而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塔尤和哈利整日在酒吧厮混靠醉酒麻痹自己,这些被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的故事彼此纠缠混杂在一起,这应该就是印第安口头文化的特点,时间和空间伸展两端没有尽头,故事与故事彼此影响成长,作者在前半部分展示的创伤并不是为了(或者说不停止于)探讨两个文明的冲突、战争的创伤和个人无法排遣的痛苦,这些故事是为了展现塔尤身份的缺失以及做为印第安民族历史创伤的象征。小说从巫医比托尼的出现开始进入核心部分,比托尼也是一个混血儿,他住在山脚既远离部落也远离白人,比托尼不同于传统的巫医,他在不断思考新的仪式,将白人文化融合进来,需求新的解决方案,比托尼为塔尤的故事预言了一群牛、一片星群、一个女人和一座圣山。塔尤开始仪式,书中不时出现的诗歌(既印第安创世者以及寓言故事)从另外一个更深远的时间线上赋予了塔尤仪式的象征意义,到此,塔尤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已经非常明显了,作者并不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救赎,塔尤成了印第安甚至全人类的象征,仪式更像一段持续后半部分大概 150 页的祈祷,以印第安独有的方式祈祷追寻自己的身份(既人与自然的和谐),塔尤行走在公路山川,他与树、花和动物交流,蜻蜓背上是恒古的蓝,它即是夜空的暗蓝也是山峰的黛蓝,桉树幼鹿比霓虹灯高楼更恒久,塔尤追逐那群逃走并被白人捕捉圈养的属于舅舅乔塞亚的牛的过程便是他追寻自己身份的过程,途中,他还遇到了做为爱的象征的一名印第安女人。作为对比的印第安暴力黑暗象征的退伍军人鄂摩压着塔尤的好友哈利等,当着他面将他们折磨至死,他试图将黑巫术灌入塔尤的心中,塔尤最终抵抗住了考验,完成了仪式。作者设定塔尤的混血身份并不是停留在文化冲突的层面,塔尤既是印第安人也是白种人,塔尤的仪式既是为印第安人也是为白种人(就是所有人),他混血的身份既困住了他也赋予了他,塔尤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思考超越种族的更宏大的问题。最后,塔尤回到部落获得认可,而他的仪式也成了另外一个故事的开端或插曲,塔尤由此化身为印第安的守候者和拯救者。抛开印第安背景,“仪式”升华到人类,民族自有文化,时代自有框架,先理解是什么塑造了自己的外在,像塔尤一样通过追逐牛群追逐身上独特的烙印,让时代展现,接着才是仪式之上。
仪式读后感篇五
“传闻说,仪式,存在与,远久以前,古老的时代。”
白人和印第安人混种肤色不同于他的亲友,这种肤色禁锢着塔尤,是非常显眼的污点。从他五岁母亲其他而去之后,塔尤行尸走肉一样迷失了很久。所有活着的感受,不管是爱还是悲伤,都被禁锢住。姨妈会用圣经祈祷厄运降临在塔尤的身上。
“罪行结束时,你恍如就在不远处观看这一切,却无法哭喊,甚是无法为自己哭泣。”
加上塔尤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四万四千多印第安人加入美军,他们穿上军装,剪短头发,奔赴那片绿色雨林的战场。在战争时,塔尤的肤色没有人会另眼相待,他们过得很滋润。还会设想,如果战争不结束,他们永远过着好日子,有一等公民的待遇。
战争一结束,塔尤他又被打回原形。那种歧视依然存在,只有服务完白人之后才会轮到其他的肤色。塔尤像是待在原处,等待死亡如同雾气消散,直至消失。归国之后,离开洛杉矶退伍军人医院的精神病房,他在洛杉矶的火车站的第一念头是他终于可以死了。
塔尤又回到了拉古纳种种疑问加重了他的身份认同,那种与部落和自己的文化认同,与自己自身的种族及战后创伤的和解。
他接受过来自部落巫师库莪什的头皮治疗,不能洁净塔尤,痛苦依然难以用部落的仪式治愈;来自以前给勇士净化、让亡灵安息的印第安仪式,巫师会把一切因归结于某一个或某一种族。
“巫术生效后,人们被操纵,只会责怪白人,而不是巫术。”
如果把所有问题的来源都归结于是白人造成的,与白人之间划清界限,就会找不到更加深层的病因。自身也会变得愚昧无知,最终走向灭亡,白人不过是被巫师操纵的傀儡。俩种仪式都不能完全治愈他,他需要找到属于自己自救的仪式,于是塔尤往山里走去。
“日出,请接受这个故事,日出。”
在完成自我治愈的仪式之后“一切重新开始。”,自然会保护着他。塔尤并没有疯,他从来没有疯过。他只是看见了,也听到了世界真实的样子:“无边无垠,随着时空变迁。”它是力量的源泉,是这种爱与包容感,它亘古永存。
仪式读后感篇六
《仪式》 作者: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美国文学,这本书被列入美国大学文学科教学大纲,是“印第安文艺复兴”代表作品。 这本书写的是千年以前,印第安人的祖先受到黑巫师帕卡亚尼引诱,背弃了大地女神“玉米母亲”。盛怒之下,女神不再庇佑人类,从此天地荒凉, 万物凋敝。在黑巫术的驱使下,“毁灭者”们踏破山海,意欲摧毁一切。 多年来,塔尤过着边缘人的生活。族人不接受这个混血儿,白人也将他排斥在外。自太平洋战场归乡后,他终日恍惚。亲人的离去、战争的创伤、故土的衰败,还有种族间日益加深的隔阂,都令他愈发痛苦。 塔尤知道黑巫术仍在生效,跨越时空,侵蚀着自己,也毒害着脚下的土地--人们被共同的黑暗笼罩。在部落巫医比托尼的帮助下,他开启古老的沙画仪式,于新墨西哥州的旷野中,独自寻找对抗黑巫术的秘密。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痛苦和疗愈。塔尤的痛苦首先来自两种文化的冲突,身为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儿,他处于中间,同时被两边拒绝。他的痛苦还源自他对大地,山川,动植物和族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部落巫医莪什的头皮仪式不能洁净塔尤。从前给勇士净化,让亡灵安息的印第安仪式,无法治愈像塔尤这样二战期间退伍的印第安士兵。
仪式读后感篇七
“很久很久以前,久得人们都没有记忆的时候,世界是不同的,动物可以与人们谈话,魔法无处不在。” 在族人口耳相传的各种“故事”中长大的印第安人,曾经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心怀敬畏,处处谨言慎行,遵守着看不见的神圣法则。 他们不允许伤害青蛙,因为青蛙生气了会降下暴雨、带来洪灾;他们感恩苍蝇,因为绿头苍蝇曾经作为信使替人类求情,祈求大地母亲的原谅。他们在猎杀野鹿之后,会将玉米面撒在鹿的鼻子上,安抚它的灵魂,还会举行仪式,向它表示爱、尊重和感激,这样野鹿就会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它爱人类。
只是后来,世界渐渐被改变了。学校的老师告诉孩子们,苍蝇是坏东西,会传播疾病;青蛙被泡在福尔马林里,拿给孩子们解剖;大片土地被偷走,树木被伐光,野鹿、火鸡,甚至黑熊和美洲狮,都遭到肆无忌惮的猎杀,大地陷入旷日持久的干旱,人们面临饥荒瘟疫,世道日益变得艰辛。 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另一个世界的“他们”,“携带着比眨眼还快的喷吐死亡的东西”,“跨越大洋,攫取这个世界”,“互相争斗”、“相互残杀”,最可怕的是,“他们”利用印第安人土地里的矿岩,“排列出最后的图案,投掷到大洋彼岸,蘑菇云带来毁灭”。 年轻一代被蛊惑着,无限向往“他们”建造的缤纷繁华的城市、丰富美味的食物、精妙神奇的机器,以及那些虚假的自由、快乐和尊严,于是毫不留恋地背弃了自己的家乡和族人,去追逐肥皂泡一样脆弱虚妄的梦幻,甚至加入到“他们”发起的暴行中,在蒙昧无知中变成毁灭世界、也毁灭自己的恶徒,或者炮灰。
忧虑的族人痛心疾首,深深怨恨着那些外来的“他们”,徒劳地抗拒着“他们”带来的一切。但族人中有真正的智者,他深邃的目光穿透这些表象,对匿于背后的阴谋洞若观火。他知道,这是一场由来已久的“黑·巫·术”,它引诱人们丢弃信仰、舍本逐末,它缔造了贪婪残暴自私自利的“他们”,它挑起仇恨,推动世界走向混乱和毁灭。 所以,这个世界需要一场全然的新生。误入熊族的孩子、变身郊狼的男人,需要被召唤回家,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灵魂;在大地女神“玉米母亲”的昭示下,老鹰将飞来净化四方,清除邪恶的黑·巫·术,雨露会重新降临,生命会再度繁盛,人们将纠正自己的错误,重获幸福安宁。 只不过,这一切需要一场完美的仪式。伤痕累累的人们,带着勇气与决心,也带着清醒与创新,步履不停,向死而生,与这世界紧紧相融,共同迎来光芒万丈的崭新日出。
仪式读后感篇八
最近入手了一本小说《仪式》,这是一本别出心裁又意义深远的暗讽种族歧视的小说。 《仪式》继承印第安口述文学传统,以二战结束后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名叫塔尤的年轻混血印第安人返回保留地的故事。塔尤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并被战争的记忆和他自己的个人创伤所困扰,因为他的混血系统,族人嫌弃他,白人不接受他,还受困于他母亲的去世和他与美国原住民遗产的联系的丧失。在巫医的指引下,塔尤最后通过部落仪式疗愈了战争创伤,并且重新得到了身份认同。 作者莱斯利·马蒙·西尔科1948年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在拉古纳保留地长大。西尔科是“美国印第安作家终身成就奖”得主,也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四大家”中唯一的女性作家。1984年,她曾与艾伦·金斯堡、托尼·莫里森一道受邀访问中国。 《仪式》于1977年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扛鼎之作,至今仍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教学大纲。 “头晕、呕吐、失语……夜夜被梦魇折磨,想要化作一团透明的雾气就此消失。”故事开篇,作者就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塔尤饱受着战争后遗症困扰,在他难自抑的创伤回溯中,黏稠湿热的记忆如丛林雨雾般弥漫出一片绿色的地狱。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巴丹死亡行军,几万战俘倒毙在通往战俘营的泥泞小路,包括罗基—塔尤的表兄。 获释归国后,白人医生对塔尤的精神失常束手无策。他只得返乡,回到贫穷落后的拉古纳保留地,与昔日战友沉溺于酒精、暴力和军人身份曾带来的荣光,浑噩度日。 但《仪式》并不是一部仅仅探讨战争创伤的小说,塔尤的顽疾根植于他自身。由于他被白人父亲“玷污”的不纯血脉,淡褐色眼睛—“混血儿”的印记无法掩藏,难以祛除,他因此遭到族人甚至家人的冷眼、厌弃和孤立,而白人社会也始终将印第安血统视为“异物”加以隔离和驱逐。 塔尤的特殊身份是他悲剧经历的根源,但也正是这双混血儿的眼睛,让他看到印第安文明和以美国社会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之间沟通理解的可能性,并最终完成治愈的“仪式”,弥合亘久以来的创伤。 故事中,塔尤在同样身为混血儿的巫医比托尼的指引下,通过沙画仪式治愈创伤、重构自我;而小说的创作过程对于作者西尔科来说,也无疑是一场自我疗愈的仪式。 小说中,“讲故事”在塔尤完成仪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仪式开始前,巫医比托尼分享自己特殊的身世故事,让塔尤理解为何他的仪式不同于传统,而是融入现代文明的诸多元素。 仪式过程中,塔尤偶遇了神秘女子茨娥(大地女神的化身),后者提醒他,仪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选择,故事的结尾应由他亲手写就; 完成仪式后,塔尤回归部落,进入举行宗教活动的会堂,向族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成为部落文化的守护者。 本书的写作风格特点是采用传统的美洲原住民叙事技巧,将散文与诗歌、神话和故事相结合。 《仪式》被认为是美洲原住民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并因其对理解美洲原住民经历的贡献而得到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