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海派少女》是一部描写上海少女在繁忙都市中追寻梦想的故事。主人公小雨在艰难的生活中,通过坚韧和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小说通过描写厨房生活和烹饪技艺,展现了上海文化的魅力和女性的独立精神。整部小说充满了温情和正能量。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篇一
三篇故事的上菜顺序 主菜(烤牛排)汤(番茄牛肉汤)甜品(奶香青豆泥) 叙述视角顺序好像是三位低阶员工的入职顺序 每个故事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元素 1、一位男青年触发事件,并被担任该篇故事叙述视角的少女反感且与其有语言冲突 2、引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人物(历史上赴德国学习克虏伯火炮的原来是段祺瑞) 3、一位起关键作用的老人 4、一位中国小工厂主的辅助(酱油厂,武器厂 药品厂) 5、外国人 6、一位天然呆男学生和该篇故事的女主角的romantic,最后总是意犹未尽,留下一点可以写番外的余地(最后一篇的周权虽然不是男学生,但对沈君的称呼总是沈同学) 7、对原有菜品的小改进 8、其他几位员工的协助(每篇故事所有员工都会发挥作用) 9、游戏(第一篇打赌,第二篇猎纸张,第三篇解谜下棋) 10、绿色(第一篇老板出场穿的湖绿色,叶勤借的自行车是黄绿色,第三篇) 11、沈君的图纸 12、一种小点心(第一篇老板要吃的年糕,第二篇叶荣买的酥饼,第三篇主要写的青豆泥);一种饮品(鸡蛋咖啡,橙汁,橙汁荷兰水);酒(做牛排的绍兴酒,啤酒,齐心酒,红酒) 各种别致的设定、伏笔和巧合 第一篇申报上的广告和社会新闻:“止咳丸”“精力丹”“寻宠悬赏”“谁家被偷了精光”“谁家老人和洋人大打出手”“点石斋图书广告” 第二篇在寻找失散的成员时,前两位牛二和伏虎差点要带出十二生肖,接下来两位的结局又有点讽刺,仙风道骨的被葬在竹林后的乱葬岗,轻功了得的跛了脚行动不便 五人游戏发现端倪的第二轮,老板抽到了能控制资本的英租界,主厨抽到了面积最大的美租界,老板和主厨名字还很押韵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篇二
曾出版过《新新日报馆:机械崛起》《文学少女侦探》等作品,并多次夺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作家梁清散,擅长将科幻与推理类型相融合,在基于对史实的考据基础上,塑造出别样的世界。他的新作《厨房里的海派少女》仍旧是一部糅合了多种类型文学元素的小说,不过这一次,对晚清时期上海的风土人情的刻画取代了科幻元素,以在虚构的海派西餐厅“罗兰番菜馆”中工作的五位少女为主角,串联起三个以菜品命名的故事。商战,武侠,日常推理,以明快细腻的行文写来,没有俗套之感,反而多了一份妙趣清新。
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与虚构人物并置,甚或构造出未被正史辑录的逸闻,是梁清散的拿手好戏。在以晚清为故事背景的《新新日报馆》中,他虚构了写作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的文坛鬼才荒江钓叟与主角梁启的互动,而《厨房里的海派少女》中,亦有海派画家吴友如,《申报》创始人英商美查,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中学造火炮的学生等历史人物次第登场。历史不过是被记录下来的事实,而未曾被写下的事情则成了“可能发生之事”。如果说约瑟芬·铁伊《时间的女儿》是以推理的手法质疑历史定论,那么《海派少女》一书则与之相反,更接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说的“推想小说”,是一种建立在现实逻辑上,对过去时空的合理想象。而四马路、极斯菲尔花园、跑马厅、安垲第等出现在小说中的旧上海本地地名,则使得这些“可能发生之事”显得异常真实可信起来。
当然,本书的主要招牌还是“美食”。或许正是因为作者曾在厨房中一一实践过从文献中搜罗来的番菜(也就是西餐)做法,才能将这些番菜写得色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动。虽然这几样番菜在今日看来已不新鲜,但在作者有意为之的“掌故”之下,被赋予了特别的文化意指。小说中各方势力的来往斡旋,折射出一个文化碰撞,充满了复杂矛盾性的晚清“魔都”。尽管当时的上海欣欣向荣,但很大程度上来自西方文化的注入与冲击,而当时的人们既想保全自身,又想向对方学习的挣扎心态,便成了《海派少女》中三则看似轻松的故事背后凝重的底色。《喼汁辣酱油》里对牛排的“改良”如同西学中用的先遣、《番茄牛肉汤》里一碗罗宋汤像是迟暮帮会成员尚未凉透的热血、《奶香青豆泥》里日常之谜未曾言明的真相被融化在以蒸汽机械捶打出的清甜青豆泥中。被良过的番菜纷纷“入乡随俗”成为中西结合之菜,但作为主角的少女们并没有背上什么救亡图存的重担而只是继续过着云淡风轻的生活。这一系列事件的解决系于罗兰番菜馆的主人,身为驻德公使女儿的林荀身上,令人感到书名中的“海派少女”一词并不仅仅是出于营销的考虑,而是将“少女”这一常常成为被凝视对象的概念,赋予了更加积极的内涵。
身为“官二代”的林荀,受过西式教育,但却并不满足于做一位大小姐,而是选择十里洋场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番菜馆,以现代语汇来说,是一位职业女性。她机智大胆,不论是面对“蹭流量”的举动还是“对赌”的危机,均能见招拆招,又落落大方不失闺秀身份。而她旗下的“全女班”员工更是个个性格鲜活,拥有“技术宅”气质的女学生沈君,侠女般飒爽的叶勤,呆萌天然的庄小晨,嗜好推理小说的陶杏云,她们在事件中“打配合”的表现,充满了感染读者的朝气。作者虚构出的技术发明和勇敢的少女一起,成为某种现代性的象征,成为了这本小说最能给人以“治愈感”的部分。
睡狮觉醒的时代,有痛苦也有希望,而《厨房里的海派少女》以举重若轻的笔触,重塑了一个欢笑烂漫,雅趣盎然的晚清上海滩,是一道值得读者品尝的佳肴。
(本文发表于《文学报》2021年3月4日第8版,发表时有删节)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篇三
女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散发独特的魅力,清末那个时代也不例外。
彼时,女性尚未普遍登上社会这个舞台,历史上留名的女子,也多和男性有关联。就连文字作品中,也很少出现清末的独立女性,除了《豆汁记》里宫里出来做保姆的大宫女,还真没有其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因此,在看到《厨房里的海派少女》,内心涌起一股子新鲜感。
之所以有这种新鲜感,跟故事中的主角所属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清末、少女、西餐厅;
学生、写手、招牌菜;
别墅、洋人、归属权。
无论哪一组关键词,都让发生在清末旧上海十里洋场中的一系列事情充满了吸引力。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讲述了一个关于在清末开西餐厅的少女,以及她周遭的人物身边发生的故事。
梁清散在本书中分别用5个故事,讲述了少女们的心态成长之路。故事里有兰心蕙质,也有龌蹉腌臢;有雄心壮志,也有养育亲情;有私人恩怨,也有家国大义。
从题材选择这个角度看,故事相关的人物各有其存在的使命和价值,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最终都是为“让厨房里的少女们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而服务的。
选择离家开店的林小姐,用一道味道别致的牛排撑起了罗兰西餐厅,成为晚清时代上海的四马路上的知名番菜馆。不大的门面里,聚集了几个性格迥异、身份不同的少女,身在新潮和守旧交织的上海滩,她们的生活充满新奇与冒险,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剧情。
当西方的新事物进入上海,罗兰西餐厅象征东西方的融合,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罗兰西餐厅的老板——林荀,身为外交官的女儿,并不似旧时女子一样静待家人安排余生,而是带着满腔热情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西餐事业。在本书的时代背景下,这本就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一件事。年轻的少女,勇敢无畏地面对新事物,并驾驭得游刃有余,即便有外交官家庭的背景,这在当时也不是一件易事。从林荀遭遇记者的挑衅,便可见一斑。
缺乏主要的调味汁,招牌牛排便做不出应有的味道。林荀明知道棘手,却还是接下记者的挑衅,用一顿大餐来给即将远渡重洋的学子们送行。只是她并没有直接认输,而是出人意料地用一场精彩的套路把握了赌约的主动权。既表达了对学子们的尊重,也为罗兰西餐厅赢得了美誉。
梁清散的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写大义应该如何如何,却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烘托了大义的存在。而主厨助手叶勤的家庭背背景一点点被揭开后,也让与民族大义相关的剧情变得更为复杂。
如果说来自记者丁松明的挑衅只是民族内部矛盾,叶勤的爷爷和租界洋商的矛盾就要追溯到上一代的民族之间的恩怨。这个转折,让整个故事从小矛盾,上升到了民族和国家大义的层面。
叶勤的爷爷所代表的老一辈人,经历过晚清的炮火,虽然实力弱小,但却因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勇敢直面洋人的枪炮。为了减免不必要的牺牲,和平处理争端,少女们各显神通搬来救兵,将一场一触即发的危机消弭于无形。
从梁清散的文字中看,罗兰西餐厅的发展是主线,和平求发展是主旨,私人恩怨是导火索,国家大义下的少女们的成长才是小说的最想要表达的东西。
晚清的社会矛盾,西餐厅的特殊性,注定少女们的成长之路必然有坎坷,而她们在历经磨练之后的成熟才是值得读者欣慰的事情。
读完《厨房里的海派少女》,不仅仅收获一个好故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梁清散的文字结合历史的时代特色,让剧情更好地生发出民族性和爱国情,充满正向引导的正能量。
身为女性,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励志的一面,也有宣扬爱国主义的一面,还能引发关于女性个人成长、自信心、价值观和民族大义的思考,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特别适合年轻女孩阅读。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