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车战》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古代车战的故事,展现了勇敢和智慧的力量。文章内容生动有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读后让人深感古人智慧的可贵,同时也对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一
《春秋车战》,赵长征著,文汇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很有趣的一本书,主要以《左传》为基础,细细梳理关于车战的文字,把书中简单的话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如“左射马右射人”原来一看就过,书中给出很合理的解释。
《春秋车战》,赵长征著,文汇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很有趣的一本书,主要以《左传》为基础,细细梳理关于车战的文字,把书中简单的话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如“左射马右射人”原来一看就过,书中给出很合理的解释。
(公号:行云楼)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二
中国古代战争形貌一直不为人知,首先关于战争的记载十分简略,其次各种演义创作赋予战争种种神奇之处混淆视听。
战争狭义来说是组织和技术的结合,直接有效的指挥,充足的物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执行者以及相适应的技术才是胜利的保障。
本书讲述春秋车战的形态,战车的形制与战术应当是本书的重点章节,然而可惜占比很低,实际上战术层面上车战是怎么打的,不同地形不同装备不同组织的作用非常的蜻蜓点水,一半以上的篇幅在讲述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包括上篇车战总论部分也是如此,故事多于论述。
当然这个形式是作者的选择,但是想要看到具体、专业战争史的同学还请绕路。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三
年初的时候看《楚国八百年》就对春秋时期的历史着了迷,而这本《春秋车战》正对了我的胃口!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先秦战车总论,对战车源起、三位乘者的职责、战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加以佐证,这大大增强了本书的严谨性与专业性。
下编则是对春秋车战简史的介绍,作者从春秋时期发生的重要车战入手,用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了几千年前的事迹,也深入解读了这些车战的特点以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中晋楚两国逐鹿中原的战役涉及最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晋楚争霸的观点。
读完这本《春秋车战》,觉得太涨知识了,历史向的著作也能如此有趣,更为难得!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四
考据用词还是比较严谨的,“后世文献描述其刑制未必是先秦的模样” 车的结构算是了解了,讲的很通俗易懂而且带图。车上人员架构也是车左(老板)、御手(司机)、车右(保镖),有史料故事讲解挺好的。 通俗易懂,文笔活泼,但略显轻浮 上半本是精华,中间大概百来页的感觉有点炒冷饭,有点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的感觉(不过比那个强一点,有放一点点史料),和车战其实有点关联性不大了,最后60.70页有有点论述,讲了一些战争兵种变化还可以的,大体在理 春秋的车战果然是规则下的车战,周礼影响之深,不过战争次数虽多,烈度却不高...然后想起看过的《失败者的春秋》和《翦商》,愈发觉得某周公真的是为华夏的文明打下了挺不错坚实基础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五
以往看古代战争,总是会聚焦于战略战术、权谋计谋,注意力放在传奇的故事和人物身上,而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少见的、更实用也更见微知著的角度来看待古代战争,即从战争工具出发,展现春秋时期的战争。 这本书结构脉络非常清晰,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先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讲解了先秦战车的源流和形制,下编较为详细生动地讲解了春秋车战简史,包括其中几场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车战始末。文章还附有彩色实例图片来帮助读者更好更直观地理解,可见作者和编辑的用心。 细节的呈现,能够帮助我们把对历史的想象拉回地面一些,从此脑海中的古代战争场面不再仅仅是臆想,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战争与武器战车工具的关系、窥测到古代人在战场上的真实状态。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新角度来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科普读物。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六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百花齐放,在分封的末代,思想自由,社会丰富,春秋以后,战国纷争,秦始皇统一中国,自此百代皆行秦政制,中国历史再无新的变化,长久以来,关于春秋思想哲学的书籍不胜枚举,但关于那时人民的生活,以及战争细节描述不多。本书即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现了春秋的战争,为我们还原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战争。遗憾的是,也许过多追求故事性,此书故事有余而深刻性不足,对春秋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描写不足,而这本来可以成为此书的极大优点。实际上,描写春秋车战,以及这种车战如何体现当时人的观念,为后来三十六计后的中国观念及人格变化研究,是很好的贡献。在西南山区,很多社会具有长期的停滞性,因此反而保有古代遗风,春秋的战争与凉山民国以前的各种战争颇为相像,因为战争涉及流血牺牲,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战争的形式,以及人们如何看待战争,将是研究其人其时一个重要的窗口,比如人们看重什么,以及可以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七
《诗经·大雅·大明》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该诗对殷朝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争场景进行了生动地记录,重点描写了周军的战车部队:檀木战车光彩夺目,驷马雄骏,姜太公就像展翅的雄鹰一样,助力武王旗开得胜!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赵长征在本书中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并茂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春秋战争艺术,让我们感受“军礼”文化传统的永恒魅力!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八
作者如庖丁解牛般将春秋战车分解成若干部分再结合史料详细向读者讲解春秋车战,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开篇通过华豹和公子城之战引出春秋时代战争的三大特点:
第一:崇尚礼义、讲究规则的古典精神:
第二:元气丰沛的慷慨从容,与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第三:战争双方皆以车战为最基本的作战方式。
全文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介绍了战车构造、装备和基本战术,下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用车战为主要战斗模式的重大战役和攻城战的介绍以及步兵崛起情况。
在此之前我看过很多现代影视作品中车战,也看过有关古代战车的模型,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车战是如何产生以及发展、战车又是如何在战争中发挥其属性,此书填补了我这方面知识的空缺,是本很适合对军事感兴趣的小白的科普读物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九
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犹如逛博物馆,而且是逛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除了不能看到实物,可比逛博物馆有意思多了,讲的面多,内容翔实,对于一个不方便出国,逛个博物馆都会累的人来说,这类的书简直太需要了。
里面多次讲到周礼,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我们不再讲究战争和纷争中的礼,因为活才是第一位呀,但是看日本一些影视,还会有在纷争中以“礼”敬敌的情况,可见他们经历的还是少呀。后来现实主义军事思想发展起来也是道德战的局限和血的惨痛的演化来的,确实是中国军事思想的一个跨越式进步。
同时由衷的佩服古人的工艺和智慧,在手工时代能做到如此精致且合乎作战的实用性,太佩服了,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实用,但是又很精美。
这本书读起来就跟看百家讲坛一样,白话顺口,刚开始读的时候大致看题目以为是“春秋战车”看了一半,怎么老是春秋战事,以为是借故事凑字数的感觉,跟书的主题不搭边,到快看完了才发现是“春秋车战”,原来是我把本书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弄错了哈哈哈哈,从春秋军事战争史的角度看,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百科普及书籍,值得一看。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十
#阅读打卡#《春秋车站》 计划阅读480min ,实际阅读376min,完成率100% 摘录: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先秦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车上乘坐的。简单地说,可以分为立乘和坐乘两种方式,而坐乘又可以分为跪坐、跽坐两种。 感悟: 这本书如同标题一样,专注于阐述春秋时期的车战相关事宜。上篇是总论,介绍了战车的发展、行成和形式等,又分开详细介绍了战车上三个不同位置的战士所负责的事项包括其使用的武器等。最后简单介绍了一些战术。下篇基本上就是一部历史故事会,以春秋战争故事为主,偶尔点出和车战相关的内容。下篇略微有些偏题。 一翻开这本书还是有惊喜的,它是一本专门史,作者使用的图片都是很古老的枯燥的图,历史文献也很难读懂,于是作者使用了很清晰、轻松的语言来阐述,偶尔有些网络用语充入其中。形式上也比较容易让人介绍,没有一直在老老实实地讲述实物,一段介绍前后往往伴有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看得出来作者的古文功底是足够的,着实让我羡慕啊。 作者选择春秋时期的车战,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战车已经发展成熟,并占据了绝对的战争主要位置,是它的巅峰期。到了秦朝之后这种形式式微了,作者如果分析一下原因的话,整本书会更为全面、立体。 这本书以后我会再翻阅的,尤其是去湖北省博物馆之前。每次去省博,都是走马观花一般观看,实际上没有吸收到什么,看到这本书里多次提到曾侯乙墓里的器物,再一次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里还提到射箭的扣指方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食指中指拉弦,那是欧洲的地中海式。中国式是用大拇指,所以会有扳指这个东西的出现。那些拍电视剧的都应该好好读读历史,读读这样的书。而且书里讲述的那么多精彩的春秋战国故事,在我看来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剧本、好题材,中国怎么就没人拍呢?也是可惜!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十一
春秋战国,是孔子所谓心中礼崩乐坏的时代。
最开始的战争形态,大概是双方约好场所,拉开架势,摆好阵型,当面锣对面鼓的硬碰硬。春秋早期的战车,就像坦克一样,钢铁洪流般长驱直入,碾过战场,大概那时候也多少存在步坦协同的问题。而战车,不论是车左、御者和车右的身份,还是交战的形式,无一不标榜着早期贵族的礼仪。
到繻葛之战中时,郑国摆出鱼丽之阵,用田忌赛马的办法,待左右两军先击破对手两拒后,再三军用命围杀对手中军。战术和谋略逐步取代勇气和礼义,这也就是宋襄公抱残守缺、不肯进攻未摆好阵势的敌人而为后人笑的缘故。
当然,礼崩乐坏不是一瞬间就实现的。晋齐鞍之战,韩厥将要俘虏齐顷公,仍要规规矩矩的走一套流程。韩走到齐顷公的车前,“行大礼,再拜稽首,捧着酒杯,再加一块玉璧,献给齐顷公,说:‘下臣我不幸,正好在军中服役,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且害怕奔走逃避,会成为两国国君的耻辱。我勉强充当一名战士,在这里谨向您禀告我的无能。但是因为我们国家人手缺乏,只好由我暂时充数,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才俘虏了齐顷公(当然最后被车右狸猫换太子了)。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军的郤至三次遇到楚共王的亲兵部队,每次遇到,他都会下车,把头盔摘下来,快步跑开,而这正是当时对国君的礼数。韩厥和郤至表现出的,正是当时战场上的君子风范。
然而,这种君子风范,到了春秋中后期则逐渐消失殆尽。步兵组成长矛阵,刺翻兵车的驾马,就像繻葛之战中祝聃射中周恒王的肩膀一样,泥腿步兵战胜了贵族车兵,车战也随之逐步式微。春秋中后期,像崤之战一样的埋伏战逐步占据主流,迂回、后撤、进攻,车战的简单模式让位于复杂的全新模式,谋略、诈伪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占据上风。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这些思想变化在吴国入郢之战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有意思的是,吴国的主力正是步兵阵而非车阵。随着马镫的出现和骑兵的崛起,车战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诸夏混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步让位于“礼乐征伐自诸候出”。只怕孔子这里的“野”是不包括吴国的吧。
小发现:根据作者的描述,古代的战车应该靠左走,车右与对手交错而过,谓之“错毂”,逆时针一样回旋在战场,错毂就是战场上的会车吧。只是这一传统没有流传下来,否则吾辈当披发而右舵。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春秋车战》并非如我所想生涩难咽,而是非常鲜活具有生机。
笔者从“车”以引“战”,先科普了在春秋时期作为军队主体“驷马战车”的构造和功能、乘车三人不同的分工和等级、在战争中的运用等,逐步将目光转移至战争战略的本身。通过书中扎实考据的图文,从历史、军事、人文、礼制等多方所为读者绘出的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真实过程。
如何解读“礼崩乐坏”?
——“战争不但是生死相搏,也是展现君子风范的舞台,具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在春秋前、中期,仍然延续贵族的礼制文化,为此,因失礼谦让导致兵败人亡的不在少数。命可以丢,但礼不能废,这种极具信念感的战争方式因战乱频繁、战败后果惨烈而逐渐被“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取代。
有英雄处便有美人,什么时候都不例外。书中多处都有出现乱世佳人英雄群逐之引战误国的例子。印象深刻的便是这段:“为了娶一个曾经引发陈国内乱的郑国女人,一个楚国人逃亡到了晋国,然后千里迢迢跑到吴国去挑动吴国进攻楚国,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列国形势。”
这本书可以是一本科普的历史工具书,也可以是一本闲暇的故事会,精彩之程度一度让我要忘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是战争沉重的脚步。寥寥几字便可述尽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人淹没在那些未知的星尘中,在我们的星空中汇成星河。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十三
关于春秋车马的专门记载并不常见,今人除了从考古遗址及文物壁画中一窥春秋时代战争场景,便只能从《诗经》《礼记》等材料对战争及仪礼的描绘中发掘蛛丝马迹了。
本书作为一本专门研究车战的作品,前半部分将三类史料充分结合,把战车、战术等讲解得很清晰。后半部分则稍显逊色,仅对《左传》涉及到的战争故事进行讲解,语句力求幽默易懂,更适合对春秋不了解的读者作为睡前读物。整体来看,整本书略显割裂,前后所适应的人群并不一致,建议能够自主阅读《左传》的读者跳过小故事,仅关注其中整理的车马相关史料内容。喜欢其中故事写法的读者则更适合将本书内容转为有声资料,整本书写法上增加了不少口语化笔触,如果作为有声节目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今我们对春秋时期车马最直观的了解毫无疑问来自考古遗址,河南洛阳的周天子驾六博物馆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座遗址。在史料中,《春秋·公羊》说天子驾六,《毛诗》说天子至大夫皆驾四。博物馆内车马墓葬坑中整齐排列着两队二驾、四驾马车,最有考古价值的队列后端正中陈列着一驾六驾马车,则解开了这一关于周天子车马样式的疑团。从馆内车马坑中,今人可以略见春秋时期天子出行西狩的壮观场景。
如此看来,《诗经》中“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騑騑,周道倭迟”等语句虽在内容上与周王室相关,描绘的实则是诸侯车驾仪礼。既然《诗经》提到戎车,可见春秋时期车的种类依照用途有不同的叫法。仅在战车大类下,就有五种兵车,《周礼》明确指出“车仆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阙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不同战车在礼法上也有等级之分,《礼记》便详细指出“天子乘戎路,驾白骆”。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同样重视春秋礼乐制度与军事资料的平衡,力求在书写中同时还原礼制下不同于现代战争场面的军事史。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十四
我曾经沉迷的一款手游,名叫《无悔华夏》,现在依旧在我手机里躺着。这个游戏,大致算是塔防游戏,有点像p社那个系列的中国版。先是选择势力,之后得到对应的土地,整饬民生,练兵备战,开疆拓土。在这个游戏的“春秋战国”那个版块,每个国家的科技树里都出现了“车兵”这一项。
坦诚地说,车兵的实力并不算特别强。我更偏爱用驰骋的骑兵,人多势众的徒兵与戈兵,以及远程打击能力比较强的射手。在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时,用大量徒兵面对车兵的横冲直撞,往往可以获得胜利——这是我玩游戏的经验。而这经验竟与春秋后期实际的历史暗合,我不由得感到暗暗惊心,也有隐秘的惊喜。
在游戏中模拟的战场上,车兵的细节其实是难以看清的。游戏中的战斗只是数据的堙灭,并非事实,车兵逐渐减少的血条提醒着我。放大看车兵的缩略图,可以看到一辆车上只坐着一个人,右手持戈戟,左手御马,是对实际车兵的简化。而在我阅读《春秋车战》之前,这些细节是我不会注意也不可能注意到的。
游戏中的晋国车兵
“注意到平常很难注意到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我阅读《春秋车战》时的感受。我逛过一些博物馆,也见过商王的车马坑,却似乎并未对“如何同时控制四匹马”的问题产生疑惑;读高中的时候,我从文化常识积累手册上读到过一辆兵车上左中右不同人的职责,却很难将其与“周旋”这个词语相关联。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先秦战争总论”中,车兵以繁复的细节展示在读者面前。根据这些细节,作者又逐步推理出在战场上车兵的具体作战方式,并以文献作为印证。这个过程让我着迷,仿佛在读侦探小说。(自《翦商》之后,又一次感受到历史考据的魅力)
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春秋车战简史》,就更像讲故事,有点《百家讲坛》的味道。其中的一些段落有明显的翻译腔,也有一些为了迎合读者刻意使用流行词语的部分。不过,它对我的意义在于,它把那些我中学时零零散散曾经学过的古文,乃至更早先读到过的少儿版《左传》故事联系起来,以车战为线索,织成了春秋历史这张大网。原来那些记忆,譬如“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叔梁纥推城门”之类,都是孤立的一个个小点,藉由这本书,它们互相联系也互相呼应,好不快意。
至于这本书在军事史上的地位,或者在学术界的影响,我不敢妄评,只是以一个普通的阅读爱好者的身份讲出自己的感受:读这本书是很快乐的,将我过去的经验一并串起,让我看到从未看过的历史景象。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了。
春秋车战读后感篇十五
本书的主题很新颖,我未曾想到车在古时候的战争中会起到作用。过往不论是马车的形象还是战争的场景,都源自影视剧。所以自然会认为古代的车也就是乘坐的价值,要么是运输,和直接对战没有关系。因此,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古代战争的认知。尤其作者在正文前的引子,介绍了宋国内乱时双方将领各自在车上一决生死,从而决定了整个战争的成败。精彩的讲述使的价值跃然纸上。
就本书内容来说,对我这种初次了解古代战车的读者十分友好。上编是先秦战车总论,对战车的由来和形式有详细的介绍。当然本书还有大量可做参照的图片,因而对战车的形象很快便有了概念,看书不至于晦涩枯燥。下编春秋战争简史则是将战车带入历史战争之中,从一场场战争来感知战车所能起到的作用。
那么再谈下我阅读后的感受。简单来说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古代中国战争中的重要兵器之一,对于当时的战争策略和战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的出现标志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争方式的演变。首先,春秋时期的战车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战车的快速移动能力使其能够在战场上灵活应对,调整战术,发起突然袭击,给予敌方以惊吓和打击。其次,战车携带的刀剑和矛等武器赋予了它们在近身格斗中的优势。战车上的武器装备使得驾车者可以在接近敌人时发动攻击,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种近身格斗的战术对于攻击敌方阵列,瓦解其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春秋时期的战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战车需要较为平坦的地形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对于山地、森林等复杂地形适应性较差。这限制了战车在特定地形上的作战能力。其次,战车的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木材和金属资源,对于贫穷的国家或势力来说,难以大规模生产和运用战车。此外,战车的数量和规模也受到驾车者的限制。战车的操作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团队配合,而且驾车者通常是贵族阶层,人数有限。这导致了战车在战场上的数量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军事优势。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战车在当时的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较高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并且携带的武器装备使其在近身格斗中具备优势。然而,战车的适用地形有限,制造和维护成本高,且数量有限,这些因素限制了战车的发展和广泛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战车逐渐失去了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地位,为后来更先进的兵器的出现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