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艺术的乐趣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的乐趣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5 06:50:11
艺术的乐趣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05 06:50:11   小编:

《艺术的乐趣》这篇文章让我深刻理解了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绘艺术对人们情感、思想和精神的熏陶,表达了艺术给予我们的乐趣和启示。艺术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一种力量,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阅读本文后,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理解。

《艺术的乐趣》读后感(一)

关于如何欣赏艺术的书以及面向普通读者的艺术普及作品已经有很多了,但这些作品中大多似乎着重于向读者普及艺术的历史,各种主义和画派的演变,有些书甚至默认读者懂得如何绘画,于是便开始讲具体的细节。至于一幅画具体如何,也给不懂得绘画的人留下的印象是这幅画在艺术史、文明史上的重要性。

由画家、雕塑家和玻璃艺术家卡洛琳·施拉姆所著的这本《艺术的乐趣:如何观看、欣赏、谈论艺术》则与上述作品完全不同。作为艺术家,也作为观赏者,卡洛琳·施拉姆将这两种身份统一了起来,或者说,她的艺术实践中天然地就包含了观赏者的身份,因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处于整个文明的最前面,艺术家也如此,她当然不能舍弃前面的伟大艺术家的成就。

对于艺术的发展,卡洛琳·施拉姆有一个在别的艺术普及作品中鲜少见到的洞见,“我们可以将艺术史视为从黑暗迈向光明的行进历程,一场意识的进化。”卡洛琳·施拉姆认为,绘画历史上,对光线的运用实际上与我们文明发展中科学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这也是观看的一种方式,是这本书提供的一种独特的看法之一。

作为艺术家出身,卡洛琳·施拉姆想要传递给读者欣赏艺术的技巧之一是,“对术语的界定越是明确,我们就越能理解彼此。”因此,在进入具体的作品欣赏之前,卡洛琳·施拉姆教给我们的是关于艺术的最基本的定义以及艺术术语。比如我们要理解线性透视与空气透视的区别,也要对现实主义、半抽象和抽象有所了解,同时,要想更为准确地去欣赏艺术,那么艺术的七要素——亮度、色彩、线条、形状、形体、空间与肌理——一定要清楚。

在本书中,卡洛琳·施拉姆对艺术所秉持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艺术即交流”。一张图如何才能被称为是艺术品,前提必须是创作者是为了用它表达某种意涵,“一件视觉艺术品是某种想法或情感的独特表达”。艺术品与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而当工艺品脱离了它的功能范围,被赋予、被注入非功用性的、超越性等方面的意义的话,它便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

《艺术的乐趣》还详细介绍了观看艺术品的通用标准与具体标准,从这里开始,这本书进入了实操层面,读者要去读图,画面中的一切都可能是可供解读的讯息,读者要跟随作者对每幅作品的点评去关注作品的细节与整体,并且对比不同艺术家作品间的区别。

“我建议你在观看艺术品时记住这一点:如果可以,请抛开正常、熟悉、有规则的美感概念。”也许欣赏艺术的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我们既能发现规则在何处,也能发现艺术家是如何、在何处打破了规则。

《艺术的乐趣》读后感(二)

在说这本书之前,一定要先说说作者,卡洛琳·施拉姆,一位屡获殊荣的美国画家、雕塑家和玻璃艺术家,师从著名画家诺曼·雷本,目前是加利福尼亚州卡马里奥的海峡群岛工作室的常驻艺术家。不同于一般沉浸于创作的艺术家,卡洛琳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她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写作的热情结合起来,虽然说起来很容易很自然,画画的人写写怎么欣赏画不是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其实不然,艺术创作有规律,写作也有专业特点,很多艺术家是不愿把时间花费在键盘上的,特别是这种写作并非是整理自己的艺术主张宣传自己的艺术成就,而是需要把脉普通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情况,通过“聊解”艺术,引导他们享受艺术、爱上艺术,这绝非易事。

但,卡洛琳·施拉姆真的做到了,写出了这本入门级艺术鉴赏“教科书”,令人敬佩。

从本书的封面和纸张,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坚持和审美,170g高阶映画特种纸,通过压画布纹来模拟画布质感,书籍的内文用纸更为讲究,使用110g超感特种纸,保证了150幅高清四色大图的还原度,在装订上采用平装双封,裸背锁线。

想象一下啊,无论是你趴在沙滩日光浴还是缩在被子里面听雨声,面前一本平展打开清晰而充满艺术美感的画册是一种什么体验?编辑推介中一个词用的特别贴切,那就是“纸上美术馆”,能够走到名作面前近距离欣赏当然是一种享受,对大多数人来说又是一种奢望,退而求其次色差小一些的画册也是可以满足你我对艺术的贪恋吧?

这本书的封面就是安格尔的大作,一张我曾经临摹失败的画,所以印象深刻。我的摹本是美术学院的馆藏画册,应该是还原度比较高的,所以对比这本书,不由得感叹真是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

除了拒绝色差,本书还有3个特色让你无法拒绝。

其一解析名画不刻板本书语言灵动风趣,从大师名作到冷门佳作,作者都能用精妙的比喻和讲解带领读者走近艺术品,全面拓宽你的艺术视野。

其二从画前走入幕后由“纸上展览馆”到“纸上工作室”,为读者揭秘画家是如何创作的。

其三也是本书最为特殊之处,收录7种艺术“趣味练习”:艺术谜题、艺术脑筋急转弯、艺术连线等,真正把这本书做成了“工具包”,有没有学到呢?实际操练起来吧!

如果你对这本书很喜欢,不妨再去读读卡洛琳·施拉姆的《创意之路:从工作室看艺术创作》。

《艺术的乐趣》读后感(三)

如何欣赏艺术品?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难回答的,因为艺术品的价值是很难标准化的。仅仅是飘渺的美或者是“与艺术家交流”这样的答案都显得太苍白了些。如果将欣赏艺术视作一种技能,诚如某些场合中会提到的“美商”,那么这种技能也应当是能训练的。本书作者也正是因为坚信欣赏艺术的技能是能够训练的,因此致力于此并创作了一系列相关作品,《艺术的乐趣》正是其中之一。我喜欢这本书,并不仅是因为它十分具体的介绍了关于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的大量词汇,而更是因为阅读本书为我如何准确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如何更好的选择一场展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储备。

就学习思路而言,本书对“如何欣赏”艺术的美从各自击破到综合了解,最终进入对比分析阶段,通过将专业词语与作品,相同流派不同艺术家作品再到同一主题不同作品进行了细致对比。最终带领读者在视觉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前进。卡洛琳在介绍艺术术语时,所举例的一幅幅作品可谓是经典。这其中不少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或许都没有把握住其中的精髓。例如莫奈的一系列作品,甚至提到这个名字,读者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一些很“莫奈”的画面。可是我们似乎真的不知道他独特在哪里。直到卡罗琳说出那个答案“光线”。那种借由空气、静物乃至色彩变迁去表现的光的艺术正是莫奈作品最独到的地方。这么一看,许多所谓致敬的联名,甚至连拙劣的模仿都算不上。

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卡洛琳引导下,以更为专业且全面的眼光看待一件艺术品时,或许能感受到更多。关于《宫娥》的欣赏,应当能给大部分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幅作品本身足够出名,实际上在美术课本中就收录过它。然而,如果以一种更专业的视角来看待,你看到的是什么呢?是独特的主角与配角的对调,镜子的妙用、色彩的简单却绚烂抑或其他?上述这些如果用更具表现力的艺术的话语来说,或许是一幅基于构图的光影神话。本书对这幅作品的精妙欣赏在于,不仅欣赏了这幅作品本省,还将由其衍生向其致敬的一系列艺术品呈现出来一并欣赏。在雕塑作品的抽象中,我们看到了实体与背景的结构故事,在构图致敬的作品中我们体验到了近与远的妙趣,而在梦幻般的少女面容上我们体验到了原画背后的故事,父母和公主之间所期望的是同一个梦境吗?

《宫娥》或许是用系统的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品最典型甚至是最多的作品,但是绝非独一无二。实际上包括作者以自己作品在内三幅图对色彩运用的解码,实际上类似的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更多的作品中。诚如本书作者卡洛琳所言,策展人更多是艺术史家而非艺术家,这容易让观众站在历史的角度欣赏作品。艺术品与现实的关联或许一直是此前大众看展的重点。我们或许应该跳出这个局限,从单纯的艺术的角度欣赏作品。这就是阅读本书最大的发现了。

《艺术的乐趣》读后感(四)

每一个指纹都是特别的,每一个签名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独特性高于一切试图划分和界定艺术的努力。而艺术实际是不可言喻的。——《艺术的乐趣》

谈及艺术,不少人都会摇头摆手说“我不懂我不懂”,这项体现人类审美品味的活动,或多或少有些主观意味在里头,非专业者会根据自己审美趣味看待一切艺术作品,然后给出自己的评价,但这些评价很多时候又跟专业的、系统的艺术知识有所出入,不管如何,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对其所定的标准基本是统一稳定的,允许偶尔的大胆突破,但最终都会回归到和谐的、令人舒适、愉悦或能产生共鸣的美的身上。换言之,认识美并不是一件恐怖到让人望而却步的事,当然,如果有更方便的“捷径”去学习和欣赏美,对于大众或者想掌握艺术基础知识的人而言,仍是好的。

卡洛琳·施拉姆(Carolyn Schlam)所著的《艺术的乐趣:如何观看、欣赏、谈论艺术》(The Joy of Art: How to Look at, Appreciate and Talk about Art)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西方艺术世界的有趣读物。从何为艺术,如何表述艺术,艺术家创作时的想法以及他们如何解释自己的创作、如何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理解这个世界,到不同的艺术类别(题材)应用何种标准去理解与鉴赏,艺术应该朝向怎样的未来发展,等等,这本书都做了相应的讲解,此外,这本书还针对读者进行了一些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艺术认知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读者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解从古至今都被人们称赞不已且都十分向往的美的世界。

最近有小伙伴一直问我,懂艺术或者说对艺术有一定鉴别评判能力的人,是否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这是一个好问题。当艺术作为一门行业,便会有分工的出现。随着人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多与面也越来越广阔,如今艺术从业者可身兼多职,画家也可以在某个时刻成为某个展览的策展人,策展人也有能与专职艺术家水平媲美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虽然业界并不特别要求或强调策展人或艺术批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技能,但如果拥有这样的技能是再好不过的。

卡洛琳也是一位美国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必然是具备的,所以这本书也是她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去认识艺术,寻找存在艺术中的乐趣。例如她会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每件艺术作品其实都不是艺术家随意而为,它们都展现着作者的意图,而至于是什么,则需要我们仔细去解读。又例如,原来透过作品,我们能看到艺术家的MBTI,有些作品是外向的而有些则是内向的。在这本书中,卡洛琳也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他们所对应的MBTI类型——康定斯基是INTP,德加是ISFP,高更是INFJ,等等,透过艺术家对应的人格类型,再去看他们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专业的人,不管是艺术史家、批评家还是策展人,都有义务为艺术订立一个系统和标准,作为人们建立审美趣味的重要参考。但他们梳理的艺术脉络与提供的审美标准都是理性的,而他们所引导的艺术思维不过只是一方之言,不是必须唯其独尊,而比起评论家或策展人,或许艺术家本身更懂艺术家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