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100字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4 02:05:24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04 02:05:24   小编: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是一篇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它介绍了中医器具的演变和应用,揭示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展示古代和现代中医器具的差异,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医医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治疗疾病。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对中医文化的新认识,也让我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一)

小时候看电视剧,但凡主角中了毒箭,旁人一定会四处寻找草药,嚼吧嚼吧,附在中了毒箭的伤口处。 抑或者,背着背篓,拿个铲,去山上采草药。 如果家里恰好是开药铺的,还会把药材拿回家,洗洗晒晒,依法炮制,看起来分外有趣。 在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系列丛书》之《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这本书里,就系统地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中医器具,配上彩色插图,生动形象。 古代的时候,如果需要挖取药材,大多需要去深山密林,甚至悬崖峭壁上。 而现在,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药材大多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 采集药材之后,需要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才能制成中药,这种工艺叫做炮制(炮炙)。 炮制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 不管是用以上哪一种炮制方法来制作中药,都需要相应的器物和工具。 这些个与中草药相关的器具,统称为中医器具。 比如采药用的铲子称为药铲,采药用的镰刀称为药镰,背药的篓子称为药篓,采药、制药用的刀具称为药刀等。 以上统称为药用器物。 中医器具不仅有药用器物,还有医用器物,还有场所器物。 医用器物有砭石、针具、火罐、脉枕等。 场所器物包括教学用的经络图,针灸铜人,塑像与模型,医学经典书籍,还有药馆专用的牌匾、招幌等。 此外,还有很多珍贵的中医器具具有其独特的美感,被各大博物馆珍藏。 金银九针,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银九针,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针灸铜人,公元1027年,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医官王惟一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被称为“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 唐代越窑纹胎灵芝纹伏兽脉枕,中医诊病时垫在患者手腕底下的“小枕头”,宁波博物馆藏。 等等,每一件都是国之珍宝。 看到这里,真的为我们古人的生存智慧和刻苦精神所折服。 中草药知识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药物学知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更好地了解、发扬和传承。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二)

网侵删

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门口矗立着一个2米左右的铜人,上面密密麻麻的穴位让我大开眼界。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医的针灸铜人,瞬间让我感觉到中医器具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然的组成部分。

本书作者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主要介绍从古至今的中医器具,分为中医药用器物、中医医用器物和中医场所器物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章分别介绍了药铲、药镰、药篓、药曰、药刀、药盆、药流等药用器物,井配以图片,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医用器物,如砭石--最初的类针灸、针具、刮痧工具、火罐、串铃、熏炉等。中医的手法可以通过砭石的按摩刮痧、针具的针灸、刮痧工具的应用、拔火罐的消肿止痛、串铃、熏炉的芳香疗法等。

第三章重点介绍场所器物,如经络图、针灸铜人、医学经典书籍、牌匾、招幌等。书稿整体阅读起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弘扬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一个集中国老药铺历史文物、药械器具、医案医书和中药标本收集整理为一体的中医药博物馆,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作为国内三大中医药博物馆之一,它被称为“中医药文化瑰宝”和“世界的中医药百科全书”,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身配串铃的杏林高手带领着中医器具,穿越古今,它上通经络图,下行针灸铜人,中行拔罐,刮痧等特殊疗法为人们祛除病痛,这些特殊的中医器具在他们的手里宛如行云流水的魔法一样,为病人带来希望和光明。

希望我们的特殊魔法也能跟随这杏林高手代代传承。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三)

提起外科手术很多人觉得这是西医的专利,其实中医在很早之前就有手术的记载了。隋朝有一本医书叫《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记载:

“金疮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是说用针线缝合肠的方法。

可见那个时候就有了外科手术,不仅如此,河北还出土了商代的砭镰,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手术刀。

看来中医文化不仅反应在那些医书、名医身上,这些器具也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很多器具不止一种,远比现代人用的要复杂、精细得多。

就拿药锅来说,现在为了方便很多医院、药方都有代煎药服务,在以前都是拿回家自己煎药的,所以老一辈的家里还有专门的药锅,而药锅其实又分为很多种。

在古代,不同的药材要用不同原料的锅,不同煎制方法要不不同形状的锅。比如煮制的药材的药锅就要又深又大,而且要有锅盖,而蒸制的药材就要有出气孔。

除了药锅,火罐、针具、药铲……这些药具每一种都很讲究,越了解越觉得中医博大精深。

如果是初读者,推荐这本《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一本很简单的中医科普书,全书不足百页,但包含了从药用器物到医用器物再到场所器物三个部分,有文字有图片,对中医文化初读者很友好。

这套书一共三本,除了这本还有一本介绍中药材,一本介绍中医名家,三本读下来对中医文化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非常喜欢这个系列,期待编辑出下一套更加详实的中医科普书!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四)

《古董局中局》中的“鬼门十三针”来源于哪里? 葫芦口小肚大,为什么会成为装药的器具? 为什么在古代,医者身上都会有铃铛呢?

如果你也有疑问,都可以从这套书里找到答案。

说起中医文化,自豪感就像是天生在血脉中一样。回顾中医的历史,从伏羲至九真到神农尝百草,再到所著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等充分说明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这套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系列丛书由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共同编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育始末,从孩子抓起,增强文化自信。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分了三章,分别是药用器物,医用器物,场所器物,给我们介绍了器具作为承载和治疗之物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 • 九针:古代针灸用的针包括镍 针、圆针、缇 针、锋针、镀 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共九种。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这九种针主要是用来针刺治病的,可以用于外科和按摩。 葫芦:口小肚大,天生就是个完美的容器,不但密封性好,还有一股清香。 串铃:串铃有大有小,有铜质的也有铁质的。古代医生行走乡里,很讲规矩,那些举过肩晃动串铃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而那些在胸前晃动串铃的一般是江湖游医。

三本书都为1/16开本,图文并茂,印刷清晰,字行间隔得当,纸张光滑,阅读感很好。 三本书虽分为三部分知识,但其编写结构科学,知识脉络清晰。 虽然是中医药知识,但书中不乏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我们从故事中学知识,从历史中找答案。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五)

这套书是中医文化的科普入门书,为了继承传统文化而诞生。我们的祖先对于中医的研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套书,走进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 中医的器具有很多。但我们蕞常见的可能就是火罐,我想很多人都拔过火罐,拔完后背上一块块红色的,还有点吓人。 火罐是一种中医方法,通过负压对于皮肤的吸着,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另外,刮痧也是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刮痧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只要刮痧板和刮痧油就好,刮痧板可选用牛角,刮痧多常用于普通家庭,其方法简单易学,所以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我第❶次刮痧的时候,看到背上红红的一片,被吓到了,在想要是这些不褪散可怎么办?那不毁容了吗?还好后面淡淡的就消散了。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六)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书中详细讲解了从药*物采摘、炮制、储藏、煎煮等全流程所涉及到的工具,还详细介绍了医书典籍、经络图、针灸铜人等。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中医方面典籍的巨大作用。当我D一次接触《黄帝内经》时,感慨万千啊,书中把人生道理说的如此明白,我为什么没有早早读到,还自己在到处乱撞,撞得头破血流后才明白一点点道理。而书中早已写得很明白,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读到。“道不远人”,而是我们自己远离了。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自己的健身经历和对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对跑步的深入了解,发现有从中医角度分析夜跑的危害,进而了解中医对于运动的观点。这时由于对中医理论了解不全*面,体育运动和中医运动观念总是存在冲突,我也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不夜跑、每月跑量不超过40公里。在学习一些中医典籍后,中医的理论让我信服,从我现在的水平来看发现不了中医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中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我对于儒释道传统文化完全信服的,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业余学身家用”,希望通过学习中医让自己健康并帮助家人。 在《黄帝内经》中,男人四十岁是身体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发堕齿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身体走下坡路的开始。2023年我已跨过“不惑”这段槛,正式进入到“四字头”阶段。在事业方面我随遇而安,赚钱养家糊口即可。那身体健康、守护家人就成为了蕞大目标,“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在刚进入下半场时来学习中医知识、掌握养*生智慧,恰得其时。学中医知识、感古人思想、窥天地大道,遵循中医知识、古人思想、天地之道,走好、走顺下半场,能“从所欲、得所愿”。不敢奢求同上古之人一样“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但希望能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套丛书除了《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日前还有《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两本,这套丛书讲解深入浅出,定能激起您对中医的兴趣,我也相信此套丛书不仅仅只本三本。在我们对中医有初步了解之后,出版社应该会陆续推出涉及“理、法、方”方面的中医哲学、辨证论治、方剂等内容的丛书,期望这套丛书带我们走入中医世界。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七)

由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组编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是《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通过第一本《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各类中药原材料,那么这些原材料是如何经过加工炮制而成为能够治疗疾病的良药呢?这第二本科普书中对古往今来的中医器具有详细的介绍。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自己生病了,就总能看到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家中支起的一个黑色的罐子,里面咕嘟嘟的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后来便被称为药味。只要一闻到药味,便知自己不得不去强行灌下一碗又一碗很苦的药水了,但良药苦口利于病,不久后自己的病就好了。

相信很多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的场景,而很多国人也都会对药锅、药罐比较熟悉,其实,药锅和药罐只是中医器具中的一份子,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其他种类。

中药材之所以能够进入到日常家庭当中便于煎熬,主要在于前面已经过了数道工序,比如医者用药篓从自然中采取药材后,先用药刀将其切成小段,有一些药材就需要用药碾将其碾压成粉末,以便于药效被人体更好地吸收。

而除了炮制药材的中医器具外,还有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器具,比如当前我们也经常遇到的刮痧、拔火罐、针灸等等,这些器具之所以流传了数百年数千年,正是因为他们在治疗人体的某类疾病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服用的中药一般都有了专用的煎药机械,药店和医院也都提供中药的代煎服务,但无论工具如何变换,那些曾为人类健康做出过贡献的中医器具都不应该被遗忘。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八)

相比中药材和中医治疗方法,大多数人对于中医器具的了解知之甚少,其实,中医器具同样是中医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系列丛书”之《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医学中常用的器具,并拓展介绍了有关中医的其它知识,让读者增进对中医的了解,感受中医无穷无尽的独特魅力。

民间常把葫芦作为盛药或者盛酒的容器,成语“按下葫芦起了瓢”、悬壶济世都来源于葫芦,可见其使用的广泛。葫芦有多种用途,既可以做菜,又可以入药,还可以作为容器,非常实用。成语“针砭时弊”中的针和砭,都是医用工具,用来进行治疗身体疾病的工具。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无所不在的,充分体现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比如,为了便于保存有些药物,尝试用冰箱来冰镇药品,冬天取冰,藏到冰窖之中,留待夏天时取用;抓药师傅为了防止分发错药包,用药铺、病人各持一个能对上图案的抓药牌,这样就不会弄错了;最让人惊叹的是,戥子称量药品的精细程度,不亚于现代的天平,足可以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很先进了。

传统中医博大精深,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中医治疗手段和方法,很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不仅医治了很多病患,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下来,有些由于其专业门槛不高,为普通人所掌握,所以也被用于简单疾病的治疗和日常养生保健,比如拔罐、熏香、刮痧、针灸等等。

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也让人叹为观止。选用桑皮线缝合伤口,既可以被身体吸收,不需要拆线,又药性平和,清热解毒,易于促进伤口愈合,与今天使用的手术缝合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古代人就已经为病人设想得如此周到。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医官王惟一发明的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铜人将人体身上的六百多学位标注出来,而且铜人还可以拆卸组合,非常方便实用,一度被作为考试道具。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九)

“中药”一词最早可见于《药农本草经》,但最早只是一种分类药的简称,与现在的意义完全不同。我们现在的“中药”概念,是到19世纪后期才有的,主要是与西医药的区别。

中药是天然成分,但需要祖辈们研究加工,分门别类,用以复合,或冷藏用,或用热蒸煮煎,为了不同病理效果,同种材料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制成药性,这就需要不同的药具。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分门别类的介绍了古代医疗器具,有采药用的药铲、药镰、药篓、药刀;汤药类的器具有药陶罐、过滤器;药酒有关的器具有:葫芦,药酒壶、药酒坛、盛药酒漏勺等等;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器具有:药臼、陶篓、药碾、药斧、药碾等等.......

现在可以把以上分为中药专用器具,但在古代中药与日常的文化饮食息息相关,并非专为治病所用。

就像古代的冰窖,是专为皇帝贵臣夏天冰镇水果而用,但这样的发现,可以用到冰镇药品,有实力的药铺可以配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成语“针砭时弊”里“针”是针灸的针,“砭”是砭石。中国最古老的医疗用具,古时候人们用了想办法按揉疼痛部位的。商代陶砭造型可以随心所欲,有圆形、龟形、鱼形等,还刻有各种纹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医药文化和医疗技术,使中国医学的发展硕果累累。

大国重器,君子假物。

中医药学从古至今的发展亦是如此,众多的医药器具就是我国医药学光辉成就的直接物证。《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是一本带我们去领略古代医疗器具之美的宝藏小书。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十)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至今我们不管养生或者是调理都喜欢研究一些中医的方法,如茶饮,药膳,推拿等都是中医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基本的中医理论了。此时大概会感叹原来那么早就有中医了啊?没错,药学之祖神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便已开始发展。

然而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几年中医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甚至渐渐走向国际。这本《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讲的就是中医常用的一些医疗器具,这些东西也许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却是中医流传了几千年的器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中医的重要工具。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中医常用的器具,及这些器具的用途及用法。

中医作为国粹,确是我的瑰宝。中医承载力了几千年古代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今日将这套中医相关的入门级书籍推荐给大家!《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是中医系列科普丛书中的其中一本。

这套书共三本 《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 《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

这套书的内容讲的非常简单,浅显。非常适合给孩子了解我国中医文化。 也适合给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大朋友,因为内容简单,读起来就会非常轻松,作为知识拓展读物也是非常不错的。

从中药,医学器具,著名的中医学者三个方面去了解中医文化可以说很全面了。 同时,也希望这样一套简单的小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医文化的喜爱。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引导他们学习和传承我们自以为傲的国粹。

现在中医仍旧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且逐渐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希望这些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千年的宝藏可以被人们珍之重之,好好的去学习和传承。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十一)

夏日远航·第48册:《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首付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

“没有用药就缓解了疼痛,中医真的太神奇了!”北京冬奥会期间,美国运动员到奥运村的中医药馆体验了中医的“神奇”后这样感叹。不少国家的媒体都对冬残奥村的中医药体验馆争相报道,在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小空间里,令两千多名奥运健儿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真实效果,传统中医的针灸、推拿、正骨等治疗手段,为运动员们缓解、诊疗多年冰雪运动、职业训练留下的新老伤痛效果明显。

中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对比西医制药中类似化学实验室列玻璃瓶瓶罐罐,中医药场馆里的用具十分“接地气”像是花园里的用具,也像是厨房里的用具,这或许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博大之处,来源于人民的日常智慧,很早前就在去北京同仁堂等老字号的参观时见识过一个个中医器具,但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用途,具体的名称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效果?只有让更多的人知晓,才能更好的传扬与传承。

我们日常都服用过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或调理,但所见都是成药,传统中药炮制的工艺及器具鲜为知晓,足见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肩负职责使命,利用自身资源与人才优势为广大读者编著了科普读物《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等三本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书籍,在《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一册对常见的16种药用器物、9种医用器物、8个场所器物进行全方位专业解读。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以制作一味中药的流程还原方式,讲解设计的器物用具,药碾、药臼、药锅、药柜等这些我们在中医药店或相关题材影视剧上看到的用具一一进行应用展示,讲解具体用途和效果,渗透着其中的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底蕴,凸显科学性和中医药文化的器具用物的体系性,在制作工艺和技术远不及当下的古时,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已利用身边的器物实现了对应的医学效果,呈现出其中的人类文明大成所在。

而对于场所器具一章,令我想起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主题展览的见闻,这些是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与物质体现,是历经岁月洗礼所流传的文化印记,书中介绍到的《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杏林典籍浩如烟海,针灸铜人、塑像模具、牌匾等物品是文化与智慧流传的最佳体现,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之光。可见中医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之间。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十二)

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从各种中草药到各式中医器具,都是华夏五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结晶,凝聚了前人无数的智慧,值得我们了解并继续传承下去。

中药取自天然动植物,但要经过人工特定的加工才能制成中药,这就叫“炮制”。从中药的采集到制作,都需要有特定的工具来操作,分工细致。进行中医治疗的器物也有多种分类和使用方法。

这本中医药科普书《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介绍了从古至今的中医器具,分为中医药用器物、中医医用器物和中医场所器物三部分,还配有大量实物图。

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制作中药的工具这么多样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器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从原始简陋走向精细复杂。

比如药碾、药臼、药流等,每一件工具负责它自己的工作,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制药流程。

古时候的药铺还会用冰箱来冰镇药品。当然,那时候的冰箱跟我们现在的大不一样。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一个盒子一般的东西来装冰块降温,当时叫“冰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冰鉴的外形和功能也逐渐发生改变。

这本书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系列”中的一本,另外两本是《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和《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分别科普不同的主题。由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编著,具有极高的专业度和权威性,适合进行科普学习。

整套书阅读起来很轻松。结合史料文献,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从三大方面介绍中医药文化,进行系统性科普。

插图丰富,知识点满满,包含了有关的故事、典故、成语或诗词等,既增长了知识,又为我们健康养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帮助,大人小孩都适合阅读。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十三)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历史长河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祖国大地的中医药文化更是留下深刻印迹。在几千年的中医药历史长河中,医者、医书、中药等铺成出一张张画卷,在祖国大地乃至世界大放异彩!

记得小时候,我家隔壁就开了一家中医药房,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蹲在门口,看里面的叔叔阿姨用着一些那时候觉得神奇的器皿,在捣鼓着一堆中药。可那时候哪里知道,这些金银铜铁,对于中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集古人智慧于一身的器皿,有些甚至出现在一千年前!

这次,有幸读到由北京御生堂中医馆提供的专业支持,北京贝壳学术出品的中医科普书籍《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才明白,这些小时候引以为奇的器具,原来背后承载着这么多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中医药发的千年历程,建系统的认识中医药器具,不仅仅是中医人所盼望的盛事,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大事,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医药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的重大工程。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医药历史文物、文献和史料,全面展示了中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古代中医器具作为一个文化载体,除了博物馆的收藏、保存和展示的基本功能外,流入民间并一直延续使用的,才是传播中医文化、促进生命健康的职能,是面向世界讲述中医药故事的窗口。

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想起了中医一段较为至暗的时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中医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大批资料、实物被损毁或散存民间海外,正面临逐步消失的状况。作为一中医爱好者,深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流失是对当今医学发展的损失,而孩子不懂医,不识器比比皆是!这次贝壳文化出版的这套书籍,可以更好地从小孩子抓起、保护中医药宝贵遗产,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民众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十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库中这一套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系列丛书,第二本书就是《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没错,作为一本面向小朋友的书籍,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太多涉及到中医药比较专业的概念和操作,以及比如望、闻、问、切的医疗方法,而是通过一些比较好理解、比较触手可及的东西来为我们介绍中药发展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一本书包括了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叫做药用的器物,第二个章节叫做医用的器物,第三个章节叫做场所的器物。

如果你去看过中医的话,那么就一定会对这些器具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因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实物——这些汤药、膏药以及各种成药的器具。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章就是药用的器物,有择药的器具、还有去采药的药娄。这些都是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经常使用的器具。翻开这本书可以想象你坐在中医面前,看着他用着这些物品熬制出管用的中药。喝完之后,病情就能够有很大的好转。这里还介绍了医生用的抓药的东西、冰箱等,这些都是在中药房里经常看到的东西,此外你还可以经常看到一些经络图和铜人的雕像。根据这些雕像中医生们往往能够更加直观地将面前病人的病情和理论相结合,从而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看病的疗效。

这本书也能列举了许多概念的东西,而且还包含了许许多多历史上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比如民国时期的传单、上古时期的器材,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源远流长的历史。在现在我们更要肩负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更加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用更现代化的方法去提高中医药的效果,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读后感(篇十五)

个人印象里中医药文化一直是和“神奇”这两个字挂钩的,因为它在经过各种方法的制作狗,通过一定比例的配比,在水里煮一煮,喝上几副,就可以药到病除了。 这样的方式一直让我对“吃”这个行为倍加热爱,因为在中医药文化里,哪怕我们经常吃的蔬菜、水果、谷物都具有一定的药性,所以只要我们好好吃饭,就一定可以养出一个强健的体魄。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些个把各种草药剁碎、捏扁、搓圆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比如那个经常能够在古装剧的药铺里看到的,用来碾碎药材的可以用脚踩的带着两个手柄的圆盘,叫什么? 在《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这本书中有介绍,这个可以用脚踩的东西叫药撵,有瓷的,有铜的,有铁的,是碾碎药材常用的工具之一,学名叫惠夷槽。

这本书种还介绍了其他的十几种制造工具和器物,比如采药的药铲、药镰、药刀、药篓,捣药的药臼,分离用的药流,制药的药锅,盛药的药罐、葫芦,称药的戥子(音同等),售药用的药柜,大夫出诊时背的药箱等等。 但除了介绍这些基本的制造工具个器物,其实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古代大夫看病的时候用到的医疗用具。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针灸用的银针,在成为银针前,针灸用的针还经历过石针和骨针的时期。传说针灸最早由伏羲发明,称为“伏羲九针”,但真相如何已经无从考证,读者们可以当做趣闻一听。

在古代医疗不发达的时候,其实大夫们治病救人时能够用到的医疗用具虽然不多,但种类还挺全。比如用来破开脓包用的砭石,刮痧用的刮痧板,拨火灌用的火罐,大夫诊脉时用的脉枕,抓药时开的药方,古人行医卖药的“护身符”串铃,香薰用的薰炉,和各种手术用的器具。 这本书主打一个介绍中医药文化中的器具的科普,所以全书中有关中医的不论是制药还是看病的各种相关工具器具都有介绍,包括一些经络图、针灸铜人、医学典籍等场所器物都有介绍。

书中不仅有大量的插图,而且文字部分也简略得当,内容通俗易懂,不仅仅对于各位喜欢中医药文化的读者来说易读易看,也很适合给孩子做课外知识拓展,毕竟这是一本连孩子都看得懂的“小体量,大知识”的科普书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