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大腕的青春》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腕的青春》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5 16:35:14
《大腕的青春》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25 16:35:14   小编:

《大腕的青春》是一部描写了青春期少年成长与情感的小说。主人公小明在追求自由与友谊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成长的痛苦与责任。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青春期少年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引人深思。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一

青春总是一场筵席,一场舞会,总有离散,也总有谢幕。重要的是,你经历过,纵然欢乐,即使痛苦,都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了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你接受与否,不管你已走过青春,还是正在经历青春,请你好好珍惜那段时光,那段无悔的岁月

关于青春,我们可以谈到很多的东西,学习、梦想、友情、爱情、离经叛道等等。

青春时我们总该是为梦想而拼搏的。就像书中的崔健、许巍、张楚等等,为了摇滚的梦想,矢志不渝。纵然不被别人看好,即使被人看成是离经叛道,但他们从不放弃,将摇滚的路一直走下去,走向青春的巅峰与辉煌。也不枉走青春这一遭。

青春路上孤独是必不可少的,但有几个死党就再好不过了。作者和宝宝、管炜等的友谊就是那青春路上的调味品,一点点就可以迷醉一生。哥们可以一起疯,一起体会懵懂的酸甜苦辣,就像是老男孩一般。可以一起抽一支烟,喝一瓶酒,吐吐内心的感慨,也可以文艺着度过那细细碎碎的日子,窸窸窣窣。把和哥们在一起的日子都宝贝着藏在自己的心尖。

大腕的青春其实不是大腕的青春,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独家记忆,刻骨铭心的回忆。在这金子般闪闪发光的日子里,有我们的欢笑,也有泪水。

青春之路,勇敢的走下去!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二

大腕是指谁?是张楚?许巍?孟京辉?张扬?张一白?……

都不是。在《大腕的青春》里,我看着这些我喜欢的大腕鱼贯着打酱油而过,发现作者书里真正的大腕是他自己。

这本自传体的小说叙述了1986-1993年,一个叫做“西安摇普办”的青年文化普及团体的成长史和覆灭史,也是作者蒋涛从高三到大学毕业的青春编年史。

在高中时,蒋涛和其他男孩一样,除了学习之外,有自己的小团体和暗地喜欢的姑娘,偶尔打架,总是骑着自行车在古老的西安城转来转去;高三复读那一年应聘成为了《女友》杂志的编辑;大一时开始没事喜欢去中戏,那一年崔健的歌在北京的大学里以磁带的方式流行;大二时参演孟京辉排的《等待戈多》,采访了到西安演出的崔健;大三大四时成立西安“摇普办”,与张楚一起在西安的高校里普及摇滚;在大学毕业后的1993年,蒋涛在西安策划搞了一场摇滚演唱会,也是许巍的第一场演唱会。

所以这是一个还挺牛的人,而且连我这样的睁眼瞎也看得出来蒋涛这人挺能折腾的。一般青春文学总是有着迷惘的主题,包括摇滚乐的主题也总是迷茫,但这本书一点也不迷茫,可能是他一直在折腾、朋友又多的关系吧。我是不该换个词:充实?对,充实。青春期的孩纸们得充实起来,这样就能少了很多因虚掷光阴而生出来的无病呻吟。

在写作风格上,这本书的感觉很像是《在路上》,我觉得也可以叫做“糙汉子文学”,一路平铺直叙,一马平川,也算坦荡。相比之下,附录的蒋涛在年轻时为《女友》写的采访文章还是很有才情、而且挺不落俗套的。不过糙点没关系,我最怕的是酸。很不幸,作者在大学时候谈恋爱并且失恋,期间喜欢和女朋友“笔谈”,那几页酸得我脸都红了看不下去了。

我想我正青春时候也挺酸的。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特别期待,想在看完后发点感想酝酿一篇缅怀我也喜欢摇滚喜欢许巍的那段日子的青春酸文,但书看过后我一直酸不出来,我一定是老了。青春真是一段留不住的好时光。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三

致摇滚的青春

这本《大腕的青春》噱头给的很足,虽然封面是个戴着红星帽的姑娘,但腰封上那一串名字真是闪耀无比,一个比一个耀眼。那个传说中的摇滚界、文艺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读为快。

其实这本书不仅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摇滚界、文艺圈的青春成长史,更是作者的个人历史。他以自己的求学阶段为线索,分为高三、复读、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毕业几个部分。在这其中穿插着作者与那些文艺圈大大小小人物的交往点滴。

那个年代着实令人怀念,虽然昨晚看到书中提到的人物之一诗人伊沙在微博上说:“八十年代真没那么好。”但八十年代依然是个传奇,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诗歌、戏剧都从那时起步。而这本书正以西安为背景,展现了高校学生与几个艺术领域之间密切深入的联系。书中写到的,以作者为首的一些学生多次举办校园演出,拉赞助、找场地、卖票等事无巨细。感觉和如今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差不多,但再也没有那时的激情与理想,对音乐梦想的追求、对普及摇滚乐的渴望只在那个时代、那群人之间才会存在。读着这本书,不禁想起了之前读过的姜昕的《长发飞扬的日子》。当然那本书以写爱情为主,但也真实地表现了那几年的北京摇滚圈,有着令人着迷的疯狂。不知现如今那些歌手、乐手、诗人今何在,那些“果儿”又何去何从。

不过这本书写得比较琐碎,事件描写并不集中,人物众多,各种真名、假名、昵称混杂,读起来有些混乱。尤其是书读了三分之一,那些宣传语中的大咖们一个都没出现,而是一直在写校园生活,不能不让人有些失望。书的写法也并不像小说,若是小说,也是意识流,纪实成分更多,尤其是插入了大量照片,如实呈现了他们当年的模样,是很珍贵的资料。书后收录了很多作者当年在《女友》杂志时所采写的报道,也很值得一读。

恕我才疏学浅,作者蒋涛介绍中的“冈佐式采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问了度娘,结果全是蒋涛童鞋的介绍。实在好奇,这个“冈佐式采访”有什么奥秘。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曲,那些言语,都让我们重温回忆里的难忘时刻,重温摇滚的青春年华。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四

《大腕的青春》是一本青春成长编年史,书中展现了作者与崔健、许巍、张楚、蔚华、洪启等现今仍活跃在中国流行乐坛的音乐人,张一白、孟京辉、刁亦男、蔡尚君、张有待、张扬、施润玖等活跃在中国文艺界的著名导演和从业者的点点滴滴。作者非常用心的记录着这一切,这些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

“那些年,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在年少懵懂的岁月里彷徨,燃烧稍纵即逝的青春,在无知无畏的时光里坚守,追寻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是《大腕的青春》封页上的一句话,看着他人的青春打马而过,抱着吉他唱着专属于他们的青春梦想之歌。心里更多的是迷茫,回过头想想,自己的青春也是过了大半了,前些年还想着能给自己和几个闺蜜写写青春回忆录,近年来,倒是忙着忙着把这些念头全给丢了。还记得有人说过,喜欢回忆的人其实已经老了,如今的自己,相比于前些年更喜欢回忆,但更多的时候记起来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痕迹,曾经爱过的人,曾经伤过的心,都已经淡了。

前些日子,与朋友聊天,问起他最近在忙些什么?他回答说:“被兄弟拜托,在写青春回忆录”,我好一阵子儿讶异,然后吵闹着要他拿出来给我欣赏欣赏,当那些回忆一字一句的摊开在我面前时,禁不住的潸然泪下。

他人的故事,再怎样精彩都只是他人的,就如我看这本《大腕的青春》,看过之后,只会觉得这位仁兄真会折腾,却也实在的有才华,而后,便再无其他感受了,没有亲历过,看再多也无法感同身受。

或许,哪天也该神叨叨的提笔,写下专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五

冲着书名拜读了这本书,看完后有小小的失望,好像吃了一盘没有放盐的菜,好看,但吃起来寡淡的很,总觉得少了什么。

对于作者,我并不熟悉,也不曾听说,百度上也并未搜出结果。初读此书,是因为张楚、张扬、张一白、孟京辉、许巍、郭涛、崔健这些如今被众所周知的名字。

一开始,我想当然地以为这会是真正的一本“大腕成长记”,用怀念的笔触,流畅的文字记述那些如今的大腕曾经不为人知的青春岁月。但是翻看书的那一刻,我才大悟:我错了。这其实称不上是所谓的“大腕的青春”,不过是噱头而已。如果按题材归类的话,这应该属于个人回忆录的那种,就是人到了一定阶段,对于难以忘怀的往事从某一个节点开始回忆,然后根据时间的推进相关人物就会依次出场,到某一个节点结束,是一整段岁月的记忆。再或者对于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交代一下目前的现状,这算是一篇完整的回忆录。但一本书读下来,我个人感觉也不像回忆录,更像是作者对于自己青春年代的片段回忆,没有经过任何的文艺加工和润色,像是简略的读书笔记一样,我想它更多的功能应该是用于提醒参与了这段青春岁月的当事人永远不要忘记那一段故事,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收获。

所谓“大腕的青春”,其实就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回忆,那些如今的大腕只不过是其青春回忆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结果为宣传计,就被无限扩大化。如果真的对于孟京辉、张一白、郭涛这些人都能如数家珍,成章地介绍说明,我想此书才真的名副其实。对于以作者为中心来讲解的故事,说是“大腕的青春”,有些言过其实了。

以上说的是其一,其二就是这本书的语言习惯我实在不敢恭维,我不清楚是因为后期排版的缘故导致了错别字、语句不通、语序混乱、重复这些硬伤,还是文字本就没有经过校对、润色直接拿来就出了书,这是对爱书之人的不尊重。

其三就是作者字里行间自始至终流露出的骄傲姿态令人很不舒服,通过其友人对其的称赞侧面烘托其牛逼轰轰的青春,好像很多人都围绕在他的周围,没有他很多事就不会发生,很多人就不会出名,这种感觉读着令人很不舒服。当然,这个还算可以容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己通过自己友人夸自己文笔好,写作好,可是这本书读下来,我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且通篇故事不连贯,很多可有可无的废话掺杂其中,读着真的是浪费时间。一个西装革履的成语,非要说成是西服革履,我觉得这是一个想要自我表现与众不同的人还没有找到窍门的结果。总感觉很多语句不是我们正常人能说的出来的,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深表怀疑。

写此篇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是自己看走眼了,或者什么的,豆瓣上一看,也都是负评,对于书,我从来是个很挑剔的人,但通篇负评的还绝无仅有,这本书,我给通篇负评。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六

剛拿到書的時,清新脫俗的水彩美女啊,使我產生“文藝小清新”的念頭。

而現實是,作者蔣濤實實在在就是一純爺們,還有點痞子的味道。扉頁上一句話就交代了蔣濤這一作者,主角的個性——謹以本書獻給曾今借給我錢的……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拽的話。真正文藝的書都是打上“此書獻給愛我的人某某某”,“謝謝某某的鼓勵”,最簡單的應該是“獻給某某某”。

西安,十三朝古都。曾今我夢想考上西安交大,要是如願的話碰上蔣濤,碰不上也要扒出來,說一句,嘿,大哥,蠻吊噢。

說什麽“大腕的青春”,就是蔣濤這爺們的一部自傳。從他高三到畢業,我跟他一樣,經歷過複讀,我的複讀生涯沒他的豐富。我沒有“戰鬥”過,也沒法找到異性同學的家裡,然後自自然然地做客,坐著火車四處跑。他處在八十年代,沒有BP機沒有電話,沒有MP3、MP4,電腦更是不用說了,他能聽到的音樂,對,就是磁帶。物質條件匱乏的時代,所有的一切都那麼珍貴啊。齊秦,費翔,這些歌手都有點年紀了,正是蔣濤那會的時代歌手。我琢磨著我家大人也是認識這些人的,每當《同一首歌》播放的都是我不熟悉的,但是歌曲聽起來總有種“這是老歌”的感覺,我爸聽著就會很入神。如果把書中寫到磁帶的部份將來念給我爸聽,他可能會裝深沉地沉默並且思考自己的青春。

在高中時代我最欣賞的就是刁亦男,爲了朋友兩肋插刀。那真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吧。打過之後要麼太平要麼再來一場。這是港劇里痞子的青春。義字當頭,爛命一條,有血有肉的青春的一代。把朋友帶回家,刁亦男的父母隨和地很,“只要不把房子點了”。刁爸是個真漢子,不僅能下廚房,在思想上也是很新的,他對蔣濤有過一段話“少干抛頭露面的事,那學不到什麽,還是要潛心讀書,培養深厚的文學功底。寫文章從社會效益、對人們思想的影響上考慮,從歷史的角度考慮,不要就事論事,只講皮毛”。我要是遇上這樣的大人,那真是人生一大財富。

毋庸置疑蔣濤的個人經歷,有很強烈的歷史印記。他不做作,多出自嘲的地方,他的經歷促使他成為他是個怎樣的人。在一無所有的大學時期,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可能他也不會想到自己是勇敢的。有些歌曲年代久遠,已經沒辦法搜出原來的版本了。許巍的歌曲還是能搜索到的,可惜的是不知道八十年代,血氣方剛的許巍的聲音是否也像現在聽到那樣,滄桑,磁性。他的披頭長髮倒是沒改變。

以後等我家大人老了我就給他們讀這一本書。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七

八卦心重会有很多意料外的惊喜。

作为有着类似于“大腕来到这个世上就是高冷酷炫的形象,站在摇滚或文艺的高岗上散发王霸之气“的诡异思维,并且想象无能这些腕儿有嫩草时光的高龄人士(这么大年纪还这么诡异的天真,脑洞开偏了么?),看完这本书,整个人都不好了。

说好的臧天朔老爷们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呢?照片里面的臧大爷们完全是个刚出笼的大白胖包子呀,还笑的这么居家无害,要是再揣上手,蹲起,奏是贫嘴张大民。边上的姑娘要是手里能PS上个大海碗,再把臧爷们前面的电子琴PS掉,换成个饭桌或者是书桌,奏是现在很多人喜闻乐见的家庭情景剧,还得是犀利媳妇憨厚汉子的那种。

说好的胡军冷着一张脸,在一群人中看一眼就不能忘记他的酷冷豪迈呢?(果然是《天龙八部》“萧峰之死”看多了入戏太深么?)在一群新鲜的浑身散发出“我奏是这么阳光”信息的群体里,我没有找到胡军,不是,是没有找到我印象中的胡军。是他从那会就演技突出?直接演出了青春横溢呢?还是说他那会也是个嫩绿的少年人?(脑洞开偏了,不愿意正视现实)。当我第4次对着照片乐时,找到了胡军。答案指向了第二种,把我乱飞的想象力拉回了现实。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我想起一个朋友。这个家伙,挚爱许巍的音乐。《蓝莲花》从认识他起,就在他身边环绕。然后呢,他喜欢90年代的很多东西,诗歌啊,文学啊。好想看看他的惊悚脸。于是某天,我发了几张书里一群人里有许巍的照片给他。这个家伙在哪里引经据典的给我普及诗歌啊,摇滚啊,灵魂啊,自由啊,顺带毒舌地将照片里的人群嘲了一遍。等到快聊完了,才告诉他“那个带蛤蟆镜的人就是许巍呦”。后面的反馈是,这个家伙饭都没吃在那里研究许巍为甚看起和现在差距好大。作为补偿,我把《大腕的青春》送给他。

书里还有个名字和八卦我很熟的窦唯,是他和天后的恩怨情仇都有专门去看过(我是有多八卦),有喜欢他的朋友,很推崇窦唯。看着书里的他,挺有劲的一个汉子,看着照片的拍摄大概时期,那会他还想不到自己会和几个女人纠缠,会有那样跌宕的生活吧。

。。。。。。

老照片定格了一个时期。《大腕的青春》里的少见的照片,看着很乐,乐完以后会觉得“哎呀,这些腕儿也有这么接地气的时候”、“咦,原来他们也是这么惨绿的年纪成长起来的”。励志的人也许能看到奋斗的动力,因为现在的腕儿没成功前,也是个普通的小伙子嘛;情感丰富的人也许感慨时光是把杀猪刀啊,“多好的小伙子,现在都成了中年人了呀”;诡异思维党就觉得“哎呀,老草当年真是个嫩草啊,真是水灵啊”;还有哈哈党会在边上“哈哈哈哈哈”。。。。。。

《大腕的青春》让大腕儿们更接地气,去掉想象中的“高大上”,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然后呢,比我们更坚持自己的梦想。

一直热爱的事情终会给他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他们是主角,我们是观众。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八

吴晓波在给王石新书《大道当然》的序中说,“王石这一代人,少时贫瘠,青春荒芜,及至壮年,才守到雨霁天开,日后他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不可思议,都超出以往的经验值,他们的成功几乎都凭借于无畏的勇气和对秩序的破坏,对命运的西西弗式的嘲笑构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姿态。”异曲同工,尽管蒋涛的《大腕的青春》讲述的是崔健、张楚、郭涛、许巍、何勇、孟京辉、张一白等等演艺圈、摇滚界一播前辈的青春往事,尽管活跃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却以极度相似的姿态、极度相似的荒芜青春,极度相似的无畏勇气与坚守而不放弃的梦想打动我们。合上书卷,不禁长叹,这个西安摇普办的哥儿,写得真带劲,看得很过瘾。

1986年蒋涛进入西安二十六中,时职高三。在文科班里,自认“思想沸腾”的蒋涛看书、摘抄、传阅,继而结识了一批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打架、串同学家的门(特别是女同学),结交笔友笔谈,翻录卡带,抄歌词,翻唱宝丽金并篡改歌词新唱。。。在课业之余玩着身为八十年代高中生所能找到的一切乐子。其中,有些乐子,像计算和朋友的笔画姓名、篮球场上的骑驴等等,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未期。1987年蒋涛高考失利,回到二十六中低一级的文科班复读,居然算是应届生(那时的制度还是很松的)。虽然貌似蛮苦逼,但这一年的蒋涛依然过得有滋有味,有许多新乐子:陪美女同学练竞走;和初二女生约会;独自跑到广州,花光200元RMB以及200外汇券(相当败家);街头出现录像厅,蹲早场的电影;买了练迪斯科的教科书在家里学跳迪斯科还参加大赛,只是没过初赛。。。

这些都只是西安摇普办成立和这帮不务正业的西安摇滚青年们成长的铺垫和前奏。直到后来蒋涛在西安外院成立“Living So Rock Band ”(西安摇普办的前身),以及中戏筹备新年舞会,在张有待的公司名为北京“摇普办”的影响下,成立西安“摇普办”,摇滚才正式成为主心骨的生活。平台有了,剩下的故事就是后来那些摇滚大腕们尽情书写的天空。主场:西安外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总策划:西安摇普办;演职员:崔健、张楚、郭涛、许巍。。。节目类型:讲座、唱歌、音乐晚会、演唱会、推荐乐队等等。《大腕的青春》后半段,从蒋涛大一到毕业这段时间,扎扎实实地投入到西安摇滚乐的春天。玩音乐,玩出摇滚,玩出了西安“摇普办”的轰轰烈烈。

这里有许多老影像,有许多被遗忘的桥段,也有许多忘却不了的遗憾。然而就在这些对摇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觉里,蒋涛为那年那岁那时狂热的摇滚及摇滚人的精神面貌倾注了最真切的理解与最直观的呈现-----成就一个特定时代一段摇滚音乐背后的故事,是怀念,是追忆,亦是传奇。

从摇滚启蒙瞬间翻过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再到尘嚣散去的九十年代。就像曾经的西安“摇普办”随风而逝,中国的摇滚已然逝去。附录12,伊沙在《摇滚,我已不爱》一文中说,“一夜摇滚,大伙散去。现在已买不到那种令人心跳的感觉了。我在霓虹闪烁的夜色中特想老崔,遥想当年他所给予我们的一切。。。。”这一切之外,唯有这些青春旧时光里值得回忆的一些旧模样分外芬芳,值得祭奠。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九

青春是人生中一段连接幼稚与成熟之间不可逾越的重要桥梁,青春充满着青涩,青春又让我们血脉贲张、个性张扬。作者的青春是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一代人青春的缩影,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符号鲜明,理想单纯,昂扬向上,这一点作者都用个性话的语言和一个个琐碎的故事给予了充分表达。对于这些片断上描写的浓如此墨重彩,都让我由衷地感叹:同一样的青春记忆,是什么力量让作者有如此惊人的反思力度呢?

作者的青春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以不同的方式与崔健、孟京辉、张一白等这些名人有过不同程度的交集;高三时就能担任名噪一时的《女友》杂志社编辑记者,成立西安“摇普办”、组织各种大型活动等经历,都为作者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插上了金色的翅膀。这些青春记忆,耐人寻味,值得回味,但是如果想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出来,若能再加以认真提炼和整理,就不失为一部上乘的传记作品,也应该能为更多的年轻读者群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阅读该书的过程,也是一段任由青春的血液在血管里肆意流淌的过程。除了深受书中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照片感染之外,更能从字里行间和一个个看似没有联系却又一脉相承的故事当中,感受青春的魅力和挡不住的激情。如在第二部的《复读》中,为了帮同学小栋摆脱早恋的烦恼,“我”就当即给李栋同学修书一封,信中软硬兼施,不仅告诉他应该“把精力放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学习事业中”这些大道理,还有“我离你很近,我的散打队的朋友们可是不讲理的,望君自重为盼”这些威胁性的语言,谁承想发出去后李栋照单全收,随即便不再纠缠小栋同学,后来又事业有成,还成了某大企业的COO,真是一封信改变了李栋的人生。诸如这样的幽默事件还很多,比如他们五个人去位于原上的眉县同学马戈家做客,马戈爹一下子就杀了一头猪,他们不得不三顿饭一桌挨一桌的吃,吃不完就喂猪。马戈爹热情好客的爽朗性格跃然纸上。

当然,除了这些青春的一地鸡毛之外,读后的我还跟随作者深刻铭记了一些颇具哲理的警句名言:如明代憨山德清禅师的话。德清禅师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又如,作为西安“摇普办”的创始人,作者还对摇滚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说:摇滚是自下而上的大众音乐文化,但在中国,却成为自上而下的普及,意义深远……

奋斗过,青春才无悔;努力过,人生才精彩。坦白地说,作者离大腕尚有那么一段路程,但我相信,纵然是真正的大腕也是这么一路走来,憧憬着幸福,挥洒着汗水,耕耘着希望,收获着未来,留下着青春的闪光足迹。

因此,《大腕的青春》是值得肯定的。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十

青春滑板上的蒋涛——我读《大腕的青春》

高歌

2013年是杂家蒋涛的出书年,随笔、诗歌、小说一口气出了四五本,《东京不热》、《一本道》、《恋爱得自由》以及这本《大腕的青春》连珠炮般喷薄而出,好像朝夕之间就诞生了一位畅销书作家。

我刚读完活色生香的《东京不热》,还在对蒋桑声色犬马的东京生活垂着涎呢,该书最大的“彩蛋”——去东京之前,蒋涛在国内普及摇滚乐并做许巍“飞”乐队经纪人的那段峥嵘岁月——就和盘托出了,不能不砸啊!谁叫咱也是个摇滚乐迷呢,而且正是在《女友》杂志的子刊《文友》杂志的启蒙之下爱上摇滚乐的,蒋涛当年还在读高三,就应聘上了《女友》杂志记者,专门报道国内摇滚乐队的演出活动。《大腕的青春》浓缩了蒋涛和那些摇滚乐队、电影导演和演员等等大腕的青春,也勾连着俺们普通歌迷——曾经让他们启了蒙的普通受众的美好回忆啊!

原以为该书是《东京不热》的前传,当我满怀期待地进入阅读,才发现自己又上当了:一看到“谨以本书献给曾经借给我钱的:王岩、李一峰、丁捷、刘子鑫、宝宝”,我就乐了;“这本小说的原名叫《西安摇普办》……”——啊?这是本小说啊!可读着读着,就又乐了,这算不得小说,有些凌乱,往往前段不搭后段,仿佛飞扬的诗行,而且不讲求结构,形散神也散,尽管被七个章节分“部”捆绑着,可您要知道,这可是一位牛逼的诗人在写小说,人家早就把“跨文体写作”玩儿熟烂了,咱也就别死板地计较《文学概论》上的“条条框框”了——该书附录部分的几则娱乐报道都被他写成了美文,更不用说他出神入化、以玩取胜的先锋诗了。

我还是怀着偷看别人日记的激动心情,欢快地读完了这本“青春秘史”,大玩家蒋涛总是宣称自己是“90后”,原来是个“60后”啊(1969年出生)——可他确有“90后”的清新、现代,小说从高二一直写到大学毕业,蒋涛踩在滑板上的青春太令人艳羡了:高二,青春舞会、英语角、旅游、冰心先生的赠言;高三,读书、接触流行音乐(从1985年开始)、拥有卡带录音机、在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启蒙之下成立“鉴赏家协会”、与电影《制服》的导演刁亦男相互激励考大学、高考前的旅游、打架……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2分,但只报了广院一个学校,且不服从分配;“高四”:录像厅出现、与喜欢的女生一起练竞走、寒假去广州“考察”星级酒店、接触禅宗、办《太阳报》、应聘《女友》杂志……高考又过了重点线,但报考的北大印地语专业没考上,服从分配到了西安外国语学院;从大一到大四,依然云游四方;在北京“摇普办”的感召下,成立西安“摇普办”,通过翻录“北京摇普办”的张有待的磁带,带回西安各高校巡回播放来普及摇滚乐;与刁亦男、孟京辉、施润玖、张扬、张一白等等文艺大腕的交往;采访崔健,结交伊沙,筹办“呼吸”乐队的演出、张楚在西外401教室的演出、许巍(当年叫许玮)“飞”乐队的轰动演出……说句酸话:蒋涛的青春充满光荣与梦想——贯穿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个属于文化启蒙的年代,尽管他不喜欢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但《大腕的青春》真有点儿内地一代文艺启蒙者“在路上”的成长史的感觉……

该书还收录了著名先锋诗人伊沙两篇酷评《中国摇滚大阅兵》和《摇滚:我已不爱》(曾经刊发在《文友》杂志上)和一篇火辣辣的小说《橡树,十万火急!》,后者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蒋涛,皆是严重抢戏之作!或许可以帮您进一步认识蒋涛的真实面目,哈哈……我当然没有忽略书中的这样一个细节:大一那年,蒋涛第一次大醉,第二年,他的系团总支副书记、班团支部书记等等职务都被免了,连宿舍舍长都被人代替了,体操队解散了,校卫队更是没了——连对待感情的态度恐怕也都为之一变吧,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去书里琢磨吧。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十一

一次和一个朋友看国内某知名音乐选秀节目,节目中导师点评学员,节目外我们点评导师。我忽然问了朋友一个问题:“如果是许巍做导师怎么样?”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爬也要去。”很显然,我们都是许巍的粉丝,喜欢他的音乐,也通过音乐喜欢他的为人。我曾经写过两篇关于许巍音乐的文章,一篇叫做《当我在听许巍》,还有一篇叫做《当我又在听许巍》。两篇文章题目相似,心境却大不相同。我觉得我的生命心态和许巍的音乐形态总是那么合拍:我孤独的时候听的是他的《在别处》,我迷茫的时候听的是他的《那一年》。我的生活有了点起色了,许巍的《时光·漫步》也开始温暖起来了。当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许巍唱出了《每一刻都是崭新的》。2008年,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转变,开始步入平衡的轨道,这时候许巍出的专辑叫做《爱如少年》,其中的《四季》放在我的QQ空间很久很久,那句“鲜花盛开的季节里,是再次出发的起点”,是我每一次向着新目标进发的时候都要吟唱的乐句。2012年,我的人生更加趋于平稳,看问题也越来越淡定,这个时候,再听许巍的《此时此刻》,心里会更加平和与舒泰:

行尽天涯 静默山水间

倾听晚风 拂柳笛声残

踏破芒鞋 烟雨任平生

慧行坚勇 究畅恒无极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当初选择阅读《大腕的青春》这本书,全是因为许巍。本书的封底许巍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谢蒋涛率领西安摇普办在西外制作了我人生第一场演唱会,功劳有你的一半!”这句话里提到的这位蒋涛,就是《大腕的青春》一书的作者。

全书行文到166页,许巍终于出场了。

许巍出场之前,先是著名鼓王赵牧阳出场:“那时,西安玩乐队的来找赵牧阳。赵牧阳生于宁夏中卫,但在西安待了好多年。他一天练八小时鼓,号称‘西北鼓王’。”

许巍出场,是来找赵牧阳的:“当时,许巍来找牧阳,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巍。那时他还叫许玮。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了件淡蓝色的牛仔裤,淡蓝色的牛仔上衣,短头发,白T恤。他拿了把吉他,来和曹军(曹钧)交流。曹军在点拨他们吉他技巧。”接下来,作者引用了许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曹钧跟那个键盘手说:‘两个和弦,一个A,一个D,就是一个一级和弦一个四级和弦。’他一个人玩了四十分钟的独奏,就这两个和弦,但是在不停地变换。我当时特别震撼,觉得太好听了!……当天晚上我就跟他学,他告诉我怎么去即兴。他说:‘你应该弹你自己的音乐,而不是去机械地学别人,你应该创作,一个乐手要有创造性,’到现在我都特别感谢曹钧,他是第一个教我即兴的人。第二个就是‘唐朝’的老五。”

这段文字,让我对许巍这种“乐痴”的态度特别神往。也正是这种痴迷,才造就了后来的许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重描述了许巍的“飞”乐队在西安的演出,这是许巍音乐生涯的起飞,同时也是本书作者蒋涛最值得记录的一笔。就像本文前面引述的,许巍因为“飞”乐队在西安的成功演出,对蒋涛非常感激。那场演出盛况空前,现在却很难想像:一个不太成名的乐队、一个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的音乐人、在一个大学里办了一场演唱会,就得到观众们的疯狂响应。这当然和许巍的个人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对音乐的热情。那个时候年轻人的热情是真热情,现在呢?我已经不年轻了,不太好说。

本书最后部分是一些附录。最后一篇是洪启的《流浪歌手生涯》,他也是当时西安演唱会的亲历者——亲历者的意思是,他也在演唱会中有演出。他的这篇文章最后说:“2003年,因为王洛宾纪念唱片的事,我给许巍打电话,因为十年前的那场演出,他记得我的名字。他问我:‘你还唱歌吗?’我有些尴尬,把话题岔开了。2004年末,我录制完成了第一张唱片。”这段话看完,整本书就可以合上了,但我却久久想着洪启的话,我们知道,洪启也是一个很出色的民谣音乐人,而他在听到许巍问题之后的尴尬,以及他后来还是没有放弃音乐而出了专辑,这里面的逻辑性很值得思考。

本来是要评论《大腕的青春》这本书的,却一直在说许巍。本来嘛,看这本书就是冲着许巍去的。当然,崔健、张楚、唐朝、黑豹、呼吸……这些出现在腰封上的名字也都值得一看。像前面提到的赵牧阳,还有书里出现的臧天朔,都值得看。不过,这些人,包括许巍,都只出现在书的后半部分。所以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个人上高三、重读、泡妞等等等等的事情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显得非常无聊。就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来说,写的并不是“大腕的青春”,而是蒋涛自己的青春。或许,蒋涛也把自己当成了大腕之一吧。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十二

任何一个时代都充满活色声香

——读蒋涛的《大腕的青春》

乌城

蒋涛是个好玩的人,很会玩,玩出很多好玩的事。如果说《东京不热》是异国见闻,以异国风情取胜,这次《大腕的青春》则以刚刚过去的一个时代的见闻取胜,以各种各样的认真或者胡闹的玩取胜,一直玩到蒋涛出国留学,与《东京不热》在时间上成功对接。看到本书结束,我甚至站到了蒋涛父母的角度来想为什么要让他出国?蒋涛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看着自己的儿子整天跟张楚、许巍、宝宝这样的精神病、小流氓一起混,哪放得下心啊!让蒋涛远走他乡,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想,是我瞎猜的。

在书中,蒋涛抛出了一个凤头理论,这个理论似乎还上升到了他的人生观高度。他认为,“很多人以为得到了‘鸡头’再去得‘凤头’才对,但‘鸡头’和‘凤头’不是一条路。得到了‘鸡头’再转回头去得‘凤头’,即使比别人快,但时间肯定不够了。而一开始就去得‘凤头’的人,最后才有可能得到‘凤头’。当然,也可能最后得不到‘凤头’,但他的性质就是得‘凤头’的人。”

有这个凤头理论做支撑,你就知道,蒋涛的玩可不是瞎玩的,你看他接触的那些人,个个都有些不同寻常之处:学习好,会交际,有想法,能打架,搞话剧,玩摇滚,拍电影……,对,还有女生长得漂亮。常人有常人的活法,蒋涛有蒋涛的玩法。蒋涛依然使用《东京不热》中碎片化的书写方式,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与他有关的那些日子里的人和事。也许因为我是个循规蹈矩的人,蒋涛是一个上蹿下跳从不安分守己的人,所以他的充满了活色声香的记录,不用添加过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依然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看看与自己性格迥异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他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需要,因为他的记录不煽情,不胡编乱造,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和曾经的生活,虽然也“青春”,但与青春小说的胡扯瞎掰意淫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在于蒋涛是有生活的人,根本用不着瞎掰。

不知道蒋涛的父母对于蒋涛当年接触的人物了解多少,是否知道蒋涛当年的狐朋狗友,有很多人现在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相关领域的大腕。张楚,摇滚诗人,最近重新出山,于2013年12月14日,刚刚在上海开了自己的个人演唱会;许巍是国内拥有众多铁粉的摇滚明星; 孟京辉是话剧界大腕……。当然,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读者而言,这些光环不重要,大报小报电视网络,人们的视野里从来不缺少光环闪闪的明星。吸引我的是我曾经热爱的歌手们还没有光环之前的那些青春往事读到张楚、许巍的经历,我会觉得亲切。读到蒋涛他们那个“西安摇普办”为许巍在西安高校举办了他的首个演唱会,那个激昂的场面,依然能够让我热血沸腾。

看完《大腕的青春》,我在书架下面的柜子里翻了翻那几个乱七八糟的CD包,居然找到了,两张VCD盘,《等待戈多》。1989年12月31日,中戏的孟京辉、蔡军、郭涛、胡军他们策划在煤堆演出的《等待戈多》,未遂。后来找了个机会,几个人还是演了一把,录了个相,就是我手头拿着的这个版本。开头用的曲子是《光明大道》,所以张楚就成了这部戏的作曲。开头有一段孟京辉他们几个人在煤堆百无聊赖的视频,最右边有一个家伙,好像就是蒋涛,牛仔裤,中山装,黄色军帽,那样儿跟本书封面那个戴黄色军帽的小姑娘是一样的萌。在这张盘里居然真的找到了蒋涛,让我更加搞不懂,蒋涛写的是小说吗,这该不该叫做蒋大腕的青春回忆录啊?书里有多少虚构成分,或者有没有虚构成分,只有蒋涛自己清楚也许蒋涛的聪明之处正在于此。

“青春回忆录”,蒋涛会同意我这么称呼他的小说吗?有时我在这本书里读到对青春的缅怀,但只是在一瞬间,作者会马上刹住笔锋,禁止感伤。有人说, 这本书有《在路上》的风格,别逗了,蒋涛觉得那书很事逼,就像他用“悲催”一词,简单地就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给概括了。那么疯狂玩着的蒋涛,大学期间就皈依的佛教,你根本就不用猜蒋涛是怎么想的,他写的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小说,书里的蒋涛跟作者蒋涛有何关系?我只知道,我看的这本书,写的是“蒋涛的青春”。

大腕的青春读后感篇十三

蒋涛是一个普及率很高的名字,百度里就有9个不同的义项,有书法家、有大公司主任、有湖南某县委书记、有某网站创始人、还有老师、医生、董事长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这本《大腕的青春》的作者蒋涛,这个蒋涛是最早一批的《女友》杂志的记者,采访过孟京辉、张一白、崔健、张楚,他还成立了西安摇滚普及办公室,做了很多摇滚普及的活动,担任过许巍“飞”乐队的经纪人,组织过张楚、呼吸乐队和日本安全乐队等演出活动。他并不算什么大腕,但是在他的青春故事里布满了大腕。

如果你想要看的是一本有着精彩文笔的小说,那你一定会被这个絮絮叨叨的男人弄的晕头转向,那充满自恋式的语句会让你觉得你正在和一个激情洋溢的话痨喝下午茶,可是你却完全插不上话;如果你想要看的是一本和封面一样文艺腔的书,那你也一定会失望透顶,因为整本书除了封面上的“青春”二字和文艺能有点关联之外,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西安粗糙爷们儿的腔调,尽管你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与文艺相关的名字,但都无济于事。但是,如果你想要追溯一段70年代人所经历的青春岁月,如果你是许巍、张楚、孟京辉、张一白这些人的粉丝,或者你是一个像我一样对中国摇滚有着别样情怀的人,那么这确实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

作者的序里说这本书之前的名字叫做《西安摇普办》即西安摇滚普及办公室的简称,这个组织的想法来源于蒋涛在高中练习拳击时的一个念头,他说他想把全校的能人聚在一起:打架最厉害的宝宝、做生意最厉害的管炜、文科班的艺术才子刁亦男、高干子弟农农……这个念头因为他遇到的一些人而不断的壮大,又因为他遇到的另一些人而慢慢牵扯上摇滚。在那个收录机刚刚进入人们家庭的的时期,连蒋涛这样不甘寂寞有一定先锋意识的人喜欢的歌都是《踏浪》、《何日君再来》、《小路上》,最喜欢的专辑都是《星星宝丽金》的年代,摇滚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陌生的。崔健的出现几乎震慑了所有的年轻人,把那些沉醉在这些温软之声中的青年从那冗长的梦中叫醒,和书中所说的《丑陋的中国人》那本书给他们的震撼相同,那时的中国太需要一些强烈甚至有些刺耳的音符了,因为需要被叫醒的不仅仅只是年轻人的青春。

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时期大腕们。我个人很喜欢歌手高旗,高旗那时还不在超载乐队,而是呼吸乐队的主唱,而呼吸乐队在西安协和大酒店的演出正是作者第一次在西安办的摇滚演出。书中与高旗有关的描述很少,有一段说的是蒋涛去高旗家作客,他的父母去了国外,家里放着吉他和音箱,都是奢侈品,他说高旗是北京最早接触国外摇滚乐的年轻人。书中几张高旗演唱会现场的照片很让人难忘,背心和高腰牛仔裤,脸上的年轻、张扬和不羁让我的脑海里一遍遍的回响着他的《现在到永远》。

张楚是我心目中中国摇滚的代表人物,也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原因。粉丝总是想要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偶像,我也一样。书中说“张楚在西安的日子上午都在睡觉,他饿了的时候,会来个孜然炒肉夹馍,然后倒一点点醋。晚上会在操场上拿把吉他唱歌。张楚在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演出也是由西安摇普办策划的。张楚拿着一把箱琴,唱了很多自己的歌,办演出的401教室被挤的满满的。”我突然觉得这本书中平实的文字很适合写张楚。书中还收录了张楚的《蚂蚁》和《姐姐》的原版歌词,还有一首张楚本人从未录制过的歌曲《老虎!老虎!》。

书中收录的伊沙的题为《最后一个启蒙者》的文章中写道:那时的张楚,一提到摇滚就一脸的使命感,这是他自己想干的事儿。——这种使命感,我在去年最后一次听他的演唱时也看到过,那是一个大型的室外演出,他压轴最后一个出场,最后一首歌他用一首演出单之外的歌取代了《蚂蚁》,那首歌叫《向日葵》,歌只唱了一个小节,观众就开始离场,接近尾声时人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我站在台下有点悲伤的听完,看着他笑笑的鞠躬,然后缓缓的下台。他还是以前的张楚,只不过脸上有了皱纹,声音也没有以前那么清亮了,可是他的眼中还是燃着一团火,一团你无法描述却能够被感动的摇滚之火。看完那场演出之后我很确定我还是和我上中学的时候一样的喜欢他。我还是会在说起“中国摇滚”这四个字时第一个想到他。

这本书打开了一个年代的记忆,书中除了收录了很多非常珍贵的老照片之外,还有一些特别另人怀念的演出票根,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有些害怕面对这个离那个年代已经越来越远的现在,人们接受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也许人们更加懂音乐了,但我不得不承认,那对摇滚如此狂热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张楚的演唱会可能再也不会里三层外三层连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了,崔健也必须要向台下呐喊才有人抬起胳膊和他一起挥舞了……人们对窦唯的记忆甚至只剩下“王菲的前前任老公”这一条了,而何勇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已经与摇滚没有任何关系了……那个狂热的时代过去了,人们更懂音乐了,但却让人不由的有些悲伤。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