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之美》读后感: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古建筑的优雅和独特之处,让人对于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建筑的精致雕刻和巧妙结构,展现出古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读完后,我对古建筑的价值和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深深地被其美丽所吸引。
《古建之美》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封面实在是太好看了,虽然我知道自己大概率是看不懂的,但实在是抑制不住想要把它放在书柜里装点门面的冲动,任性剁手。
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古建园林艺术专家,被国人称之为“创造园林艺术美的大师”,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园林第yi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半个世纪以来,由他抢救和修复的古典名园和古代建筑,不计其数。
这本书汇集了他毕生考察研究中的精华文章,有些是考察记录、有些是对于古建筑的工艺技法、研究保护的介绍分析,还有一些散文记录了他在考察走访时遇到的趣事。同时,本书也配合了较多的历史照片、手绘图、古典名画等,可以更身临其境得去理解陈先生的文字。
陈先生的文章惯常将诗词、书画、历史及古建园林等糅合在一起,阅读起来需要很深的文学功底及艺术鉴赏力,很可惜这两方面我这个理科生都略有欠缺,初读只能当做一本古建简析来欣赏了,实在有些可惜。
本书由他的学生所编,从学生序言中、排版和装帧的精细程度上,都能感同身受到他的学生崇敬仰慕之情以及怀念感恩之思。
分享给小伙伴们,为这本美书寻找更多知音。
《古建之美》读后感(篇二)
文 / 左叔
老先生治学严谨、笔力虬劲,在这本《古建之美》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遣词造句的意韵略微有些古朴,对于这几年习惯了以“轻快”的风格,面对“传统文化”选题作品的读者而言,在阅读体验上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时代的隔膜感在的。
很多沿革和典故,若是不讲,可能也就淹没在世事变迁当中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拙政园鸳鸯馆的布局。
身在苏州,拙政园前前后后去了二十几次。对于位于精华处的鸳鸯馆,长久以来都有其与古典园林之间存在某种“跳脱感”的疑惑。
“今日补园所存建筑,唯倒影楼为旧构,余皆张氏修葺;鸳鸯厅本无,其处为一河埠,置一浮舟,太平天国时曾于此处决罪犯,后建此厅,极尽华丽,因地有限,厅大遂将厅之北部挑出水面。”
虽为一体,却有差异,就像已经成稿的画作里,又由原作者在构图上,补上了几笔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质感一般。这本《古建之美》很好地帮我打开了类似的“绳结”。
老先生所在的同济大学,是国内建筑学领域排名非常靠前的学府,但以我的认知来看,在同济大学可能相对“显学”一些的,会偏向于营建方向的,用什么样的技术,怎么去建,几首都是属于工科的专业,而像陈从周老先生这样偏向“史学”,去研究古建筑的结构和沿革的,通过结构和工艺来判定历史建筑遗存的年代和风格,总体来说还是要归类于文科方向才是更为妥当一些。
塔在中国的古建之中,是一个非常标志性的存在,也是一个融合了诸多文化要素的建筑。在这本书当中对于一些塔的研究,比如“上海有十一座古塔”,这些都是极具价值的。当然,看到扬州法净寺、平山堂的时候,就会觉得旧时的回忆被重新唤醒,感觉非常亲切。
这本书所收集的很多文章,原先是刊载在同济大学学报上的,前后的时间跨度也是有一些的。从序言来看,这本书的出版,倒也不像是老先生夙愿以偿,反而更像是门生们的某种惦念与传承。
有形的建筑,穿越历史的烟尘,仍然立在物质的莽原上。无形的文字,同样也是如此,一位学者就是一座山峰,山脉连着山脉,人站在人的肩上,连绵不绝的,也就铺就出一片人文的莽原了。
《古建之美》读后感(篇三)
我国园林之美当属一绝,早已举世闻名。但有个奇怪的事情曾经困扰了国人多少年,那就是这些园林的设计者是谁?他有那么高的审美水平,又是跟谁学的?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
本书是由一代园林艺术宗师、中国古建筑学者陈从周汇聚毕生研究成果所著。其中的古建按园宅篇、桥塔篇、寺殿篇、拾余篇分为四个板块。其中,我zui感兴趣的是园林宅院。
苏州的拙政园被称为“天下园林之母”,它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呢?看看它的布局,如果在它的大门口向里面看,是看不到什么的,因为有巨石挡着。园中央是大片的湖水,亭阁楼榭建在水的周围。这样的布局又精美,而且宁静,于是各地的园林都模仿这个布局建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也是模仿它再加上作者的发挥而成(据记载曹雪芹一家曾经在拙政园住过一些年)。
拙政园是明代时修建的,在它之前的园林不是这个样子,距离它不远的沧浪亭是北宋时修建的,它的布局就完全不同。园中央是个土山,山上还有亭,据清代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站在那个亭中可以看到周围的农田。
更早时期修建在灵岩山上的园林,据说是春秋时吴王给西施修的,站在那里可以遥望太湖,以及山下的木渎古镇。
苏州的留园也是宋代的园林,园中央是块巨大的太湖石名“冠云峰”。这石头有来历,北宋时的皇帝宋徽宗喜欢绘画,下面的大臣们就在全国各地收集奇花奇石,送到当时的国都东京汴梁。这块石头也是要送去那里的,可惜还没有送到,北宋就灭亡了。因为这石头巨大,路途又遥远,献宝的人这时也破产了,石头就丢在路边不要了。后来有人将它又运回苏州放在这个园中,于是这个园子就天下闻名了。现在来这里旅游的,基本都是为了看这块石头的。
苏州的网师园非常低调,是在一条小巷子里,它也是宋代的园林,园中还有一个宋时小小的石拱桥,也就一米长,十分可爱。
杭州的西泠印社是在西湖的孤山上面,那里是借山造园,在那里可以看到西湖全景,让人心旷神怡。
苏州有两个塔很有名,一个是城外的虎丘塔,一个是城内的北寺塔。杭州也有两个很有名的塔,一个是西湖边的雷峰塔,一个是钱塘江边的六和塔。
在一些杂书上,窥见到这些设计者的身影,原来古人在建筑上普遍信奉“风水”。于是许多古代的工匠都精通风水术,这其实与审美也没有什么关系,美只是它的副产品。风水学上说“风”分为两种,一种是煞气能使人患病,一种是好气对人无害。煞气是走直道的,所以人在睡眠时不能对着打开的窗户。一个院子的大门也不能直接对着院内,要在一进门的地方建一个影璧,院子如果大就放一块巨大的石头,以阻挡煞气。在园林中那些小径也要曲曲弯弯的,其实这也不是为了美观,是为了避免煞气跟随。园中要有湖,因为水象征着财富。而就是这样的一些考虑,就让园林变得曲径通幽,多姿多彩起来。在这方面,苏州的私家园林可以说除了皇家园林外就得看它们了。
西方的园林是另外一个样子,布局造型喜欢几何图案,雕塑也是必须有的。我国的古典园林追求大自然化,西方的园林追求人工化,他们之间的审美是各有风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