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栖地》经典观后感集

《栖地》经典观后感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07:15:12
《栖地》经典观后感集
时间:2024-04-17 07:15:12   小编:

《栖地》观后感:影片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一对夫妻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困惑和挣扎。剧情紧凑、情感真实,引人深思。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演技,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栖地观后感篇一

1. 非常喜歡的作品,不出意外應該是本屆個人最愛的紀錄片(以下劇透

栖地观后感篇二

我们在温暖的期待中来到这个冰冷的世界,与其说对老去的恐惧是因为老去,不如说更多的是不得不面对的,一次又一次的送别。

有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愿望,会遇到困难,也会无奈。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面临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只是“老去”这件事让很多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又包含伤感。

最后,当大屏幕的字幕来到终点,全场自发响起的掌声让我们明白,还是有人和自己一样,读懂了彼此。

PS: 感谢丝丝

感谢丝丝

Thank u!

栖地观后感篇三

一部所有人都大力称赞,我说不出好也说不出不好的片子。自从学了戏文专业接触影视戏剧以来,我似乎一直都缺乏对艺术的感知,并且逐渐分化出“阶级优越感”,看不起喷涌的商业电影,但也无法抵达艺术电影所带来的深刻,只好作罢欣赏介于两者之间不讨好的艺术片,对着满屏的精心构图和隐喻镜头拍手叫绝,但具体好在哪,我也说不出来,总结为一个字,就是“作”。“作”的作品既能表明了我并非俗气的品味,却也实在证实了我俗不可耐的审美。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努力伪装成专业人士,害怕被识破戳穿跌入俗套,没入人群的作精。所以我从来说不出一个电影是好是坏,我对作品的评价与界定权来自于所谓“业界人士”对其的评价,亦或是名家电影节等title。我靠专业的名声来断定一个电影的好坏,实在可笑。 这部纪录片在上影节一票难求,这个名誉吸引了我这个俗人。作为一部毕业作品,当然是足够成熟的。但整体看下来,依旧觉得形式是传统的,旁白念的有点生硬,但在全篇的叙事中,人物自我与时代社会的链接以及情绪的传递都十分细腻,即使没有大喜大悲,但也足够令人有瞬间的动容。上海的普通知识分子在归根与自我之间拉扯,他们有空间上的家,但心里的家却始终空了一节,张奶奶和爷爷办了许久的签证,一个是为了看看儿子在加拿大的生活,一个为了和年逾九十的日本好友兑现几十年前的约定。最终,无法适应加拿大生活的张奶奶还是卖掉了在上海的房子,爷爷与好友永别之后继续寻找人生最后一程的落脚地。 看似是圆满的,但落叶归根的问题,却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栖地观后感篇四

什么是坚持和爱,是我手机都用不溜,但是我为了来看你,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准备复杂的手续,去办理签证。 我一般唱歌到四点,因为五点以后刷不了老年卡,但是我可以卖了上海的房子,让你可以不用再借别人的房子住。 思念是什么,是用报纸和泡沫纸层层包裹的皮蛋和黄酒。 你还记得吗,今野先生。宁波的海鲜,舟山的游船,上海的东方明珠,我给你烧的小菜。

盛先生,我不记得了。

记忆随之而去,青春随你而去,这一别就注定是永别了,“我”又该如何存在? 什么是乡愁?大概是琴键的重量。电子琴的琴键很轻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在市中心的钢琴店里,我又短暂地找回了琴键之重,乡愁之“重” 栖地真的是某一个地点吗?我觉得蕴含在生命力之中。 这些年看线下剧场,其实很少能看见很多老年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题材与老年人这个群体脱钩,另一个原因是,找不到好的理由去参加这样一项“年轻化”的活动。这样一部纪录片不仅是让我们反观这个社会,更带动了社会的一点点的变化。想看到更多这样优质的作品。 不得不说叶丝丝挺有天赋。 有人问丝丝,为什么没有深度去挖掘故事的悲剧特质?是你个人的喜好吗,叶说是的。 能够这样“无意识”地拍好这样的细节,并把每一份平实珍贵的感情蕴寓于物之中,一笔带过的每一个细节都落得很重,轻重之间尺度拿捏极好,真的是很棒的青年导演。当然两位主人公也非常具有生命力,透过你们,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部分群像,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世界。谢谢。

栖地观后感篇五

2023.06.14 上海电影节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有两部沪语的电影很受欢迎,一部是《梅的白天和黑夜》,另一部是《栖地》。两部都是纪录片,用沪语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因为镜头对准的是上海的老人。

很可惜《梅的白天和黑夜》我没抢到票,看这几天的影评,主角“梅”颇有《无依之地》里麦克多蒙德饰演的弗恩的洒脱,而《栖地》里的两位老人——王老师和舅公,却是另一种状态,他们心中各有牵挂,却又想结伴养老,一家一家地走访考察养老院,从人均面积到卫生状况到餐饮。八十多岁的王老师想见已经在加拿大定居的儿子,舅公想去日本探望二十年前离开上海的老友今野。年复一年,两位老人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不再剧透,大家进电影院看吧,如果电影节之后有公映的话。

散场时年轻观众的反应很有意思,有个女孩感叹“事实证明,养儿子不行。”有一对年轻情侣,两个人都哭鼻子了,说话瓮声瓮气的。一个说“以为是讲空巢老人的故事,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的”。另一个说,“拍的真好看,看到一半我才忽然反应过来这是纪录片”。

电影开拍于2014年,九年过去了,希望两位老人一切都好,都挺过了新冠疫情。

栖地观后感篇六

SIFF25 6.11 宛平

今年开始,决定利用场间的几十分钟时间写一点当下的感受和评价,所以basically是一堆短评,但写不下了于是单开一条评论...

这部纪录片应该可以纳入今年SIFF的喜爱top3,情感联结为它加了很多分,且是非常难得的一部看完后让我非常、非常想带全家人一起看的影片。希望后续还能有展映!(此处隔空艾特导演)

观影体验也非常棒,观众应该是有相当大的本地人比例,影片里沪语穿插得很自然,本杭州人虽然不会说、但都能听懂,感慨还是本地片子让人感到亲切......

几个记得的全场笑点:挂掉微信视频的时候干脆利落地一下摁灭了手机屏幕(太亲切了,谁家老人不这样);说“那边一套房子这里能买两套呢”;一脸苦相叨叨“客死他乡”“还怎么回去上海哦回不去了”while前半段一直叨叨着想去加拿大探望;“唱2个小时,到4点吧,因为5点以后刷不了老年卡”

老人家一直说的“借”而不是“租”,房子是“借来的”。

一些非常唯美的表达:“稚内冬天一直下雪,因为你的来信,寒冷的雪天久违地放晴了”;两人见面时交换衬衫胸口的纽扣。今野先生第一次视频里记录下来的谈吐真的很让我惊艳,而养老院的相聚也宛如让今野先生深受阿兹海默困扰的记忆久违地放晴了一次,只那么一次,然后又深深地埋入极北的雪里。

(盛先生和今野先生相聚的那一段,我脑袋里一直在自动播放Auld lang syne。太好哭了)

时间轴的叙事让我很紧张,我真的在过程中算起了大家的年龄,想着怎么还没去成啊这真的等不了几年了该不会没见成一方就去世了吧我的天...... 想到我外公曾经一直说想去美国看看,想去德国自己外派过的地方再走走,又还能再等几年呢...

老年人情感需求究竟要落在哪里?在看的过程中一直会代入自己与老人的相处&反思。“觉得自己是个饭桶,每天吃玩吃玩吃玩”,甚至感觉王老师在加拿大一瞬间老了那么一点点。

人究竟能不能做到优雅地老去?从幼年一步步长大,直到逐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力,直到衰老得甚至无法对外界做出响应,这就是人的一生,这就是我们的一生啊。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鲜活、有生命力,但这样一条inevitable的生命曲线着实令我有些难过。

宛平场映后采访了舅公,太惊喜了,舅公非常可爱!祝愿他能健康、乐观、脑袋清、声音亮得越久越好!

(以及到底为什么老有人映后不问问题光抒发感情...... 抒发感情来写评论不好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