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祭》是一部以大漠为背景的小说,描绘了一个荒凉而又神秘的世界。主人公在大漠中历经磨难,最终得以获得救赎。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生存与信念的力量。作者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大漠祭读后感篇一
很庆幸看的最新版本,(还得感谢学校图书馆和管理员的推荐)因为在看完整本书以后,还有机会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和肺腑之言,无疑又增加了更多的读后感。 看过很多小说,比较常见的问题有虎头蛇尾的,开篇宏大冲突强烈吸引眼球,越读到后面越是黔驴技穷索然无味如同鸡肋。还有的语言考究故作深沉格局狭小,随着叙事的推进,明显会让人感到空虚乏力浮于表面甚至于无聊,更谈不上引起思索或者震动或者共鸣。但是这本书刚好相反,非常难得。看了作者关于创作自述后才知道为什么写得这么感人,答案很简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想感动别人,得先感动自己,要想感动自己,得亲身经历。 开头用了很多的篇幅讲了老顺的鹰本领,极其地道和专业,展现出了大漠穷苦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气节。不过,确实读不懂,太远离我的生活,让我有点浮躁。慢慢牵出了老顺一家三个性格迥异的儿子,儿媳,女儿,外孙女等小辈以及老辈的打狐子,放羊,打兔等等故事,像慢慢展开了一副卷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耐心这时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农民的悲惨,困顿,顽强,无奈都击打着我的内心,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如何才能寻求公平?如何才能和世界抗争?我想这些都能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共鸣。每个人物的出场就意味着其结局的必然悲剧。当引第被其愚昧无知冷酷自私的亲生父亲抛弃在大漠中死去开始,我的内心开始凄苦,我知道残酷的悲剧开始上演了。老实本分的憨头查出癌症那部分,我觉得是作者写得最好的部分,没有过分悲情的渲染,也没有技巧性的处理,文字表述似乎那么平淡,但却给人强有力的一击,憨头亲人朋友的态度暂且不说,但憨头本人,面对死亡,那么勇敢,平静,依然保持自己的尊严,更加加剧了悲剧色彩,好像是在对生命对命运进行着无声的控诉。当我看到作者说这些就是以他的弟弟为原型创作的,我完全感同身受,多么难以想象的悲痛。
还有一点很欣赏的,就是作者提到的开放式结构问题。简单来说,本书并不是完全进行主线式讲述,这种方式矛盾集中,结构紧凑,但是是为了故事而故事。本书而是尽量拓展其宽度,把每个人的故事或者生活的状态展现出来,在读者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表现出整个大漠人的生活。看起来琐碎,实际上更加立体和丰满,更有回味,我觉得这种方式运用得很成功,如果能够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电视就更好了。
大漠祭读后感篇二
爱与信仰 终于收到了期待已久的雪漠签字版的《大漠祭》。
这本书,雪漠足足用了12年才打磨完成,出版后,获得第三届冯牧文学奖,从此他享誉国内文坛。 “不迎合,不跟风,不跟潮流,不追求时尚”,是雪漠写作这本书为自己定的戒律。 他用朴实的文字,写出了河西走廊凉州大漠里西部农民的生活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雄浑壮阔的大漠场景,一句句西部特色方言,一首首深情的花儿,构成了一段段西部的故事。 故事时代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西北农村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更是贫乏。 故事的主线是老顺一家人(老顺夫妇是雪漠父母的原形),雪漠以真实而深厚的感情,描述了自己曾经生活的那片热土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里有因为愚昧失去孩子后的哀嚎,有因为暗生情愫按捺不住欲望苟合后的后悔,有因为疾病夺去了年轻儿子生命后母亲撕心裂肺的哭泣...... 文字虽然质朴,却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有对这片大漠的热爱、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深情,也有对西部愚昧文化的呐喊,对人生的思考。 “风最猛的时候,太阳就瘦,小,惨白,在风中瑟缩。满天黄沙,沙粒都疯了,成一支支箭,射到肌肤上,死疼。 空中弥漫着很稠的土,呼吸一阵,肺便如浆了似的难受” “大漠独有的苍黄扑面而来, 腌透他的身心,令他心潮激荡,豪气顿生。这儿有博大,有雄浑,有热血沸腾的壮美。 置身这壮美之中,你会为自己过去的屑小羞愧,会觉得人间所有的纷争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闹剧。” “活人嘛,主要活个心。心里好,活得就好。心里不好,活得也窝囊。” “重要的,是如何活着!”——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几次。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面对的问题,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爱是活下去并活好的唯一理由和信仰! 雪漠的家乡父老,活得贫穷艰辛,也活得自由酣畅,活得痛苦难过,也活得努力执着,像大漠里的草儿,拼命地生长着。 大漠的风沙,从未啃噬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大漠祭读后感篇三
《大漠祭》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
20年前,当它首次与读者见面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今,经过雪漠老师的精心修订,这部小说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西部农村世界。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大漠农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对于那些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这部小说无疑唤起了他们深藏心底的记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与自然、命运作斗争,坚守着祖辈留下的土地和传统。同时,它也展示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农耕文明如何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进程所取代。
这是一部带着使命完成的小说,一部用了十年时间写完的长篇巨著。新华社为它曾发表过文章:《大漠祭》为谁而祭?有人说,它祭奠的是消逝的农耕文明;也有人说,这是定格了一代人的生活;同时还有人说,这是一段与历史的告别。
我读完这部作品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今,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速,这种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进步。
这或许不是大众喜欢的那种主角自带光环的小说,而是一群人的生活,甚至会让人感觉很琐碎。然而,情感就藏在琐碎的生活里,爱,就在日常之中流动。
雪漠老师说,小说中每一个人的线都可以伸向社会和人生的各个角落,人物也只是网上的蜘蛛,大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不是一个假想的社会,我们将看到的人非好非坏,非善非恶,他们有着生活的无奈,有着自己的追求,然而,他们的“争”看起来多么令人痛心。
《大漠祭》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传承。它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品味和思考。祭,代表着一个生命的结束,或许代表着一段记忆的结束,又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它也代表着重生,只有真正面对过死亡,才能体会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