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深入探讨了唐代文学的魅力。文章以张一的授课为主线,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各位文学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唐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不仅令人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让人对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一)
首先要说写这个小作文的时候我还没有完全读完,全书35万字左右,还是有些厚度的。内容又是很丰富的那种书籍,也不想草草略读了事。但是活动期限要到了读了前三章就来交作业了。对不住张一南老师了,感觉自己就像没做完作业的小学生般羞愧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二)
说到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这些流传千年的诗句和它们的作者一样,在今天的文学史上依然赫赫有名。 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一个个名字,一段段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这些诗人背后的故事。在这本书中,张一南通过真实的历史情境解读唐代文学,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代文学的魅力。 而且整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都非常精美,让人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本艺术品。 书名: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 出版:浦睿文化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三)
这本书是由作者张一南在北大的国文课讲义修订而成的,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又保有足够的专业性,读来就像是回到了课堂听一位才学渊博的老师讲授知识。
从开国时期诗学的重生与变革到初唐后期的复古风潮,从开元盛世的孟浩然、王维到盛唐奇观李白、杜甫,从大历诗风到元和文学的转变再到晚唐文学的余响,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唐代文学的脉络,在璀璨的唐代文学星空中建立星系。
在诗词歌赋的文本之外,作者介绍了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文化背景,为本门外汉开辟了赏析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四)
这类内容的书我算是接触的第一本,内容很新颖,甚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上学时学诗学古文,都是在讲它的文学意义,讲每个字词的解释,讲文人情怀,却从没讲过它与政治,与国情的关联。朝代的更迭影响何其之大,文学自然包含在内,只是因为受到的教育的原因,没人提过,也就很难想到。作者洋洋洒洒从政治更迭讲文学变迁,又从文学的变化上剖析政治,挺有趣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虽然是记录自己的讲课稿,但是好歹好好编辑下,我最怕这种说是讲课稿然后真的就这么呈上来。重复的话,没必要的话很多,有时候语句又不通顺,比如103页“武则天自己就是关陇集团的,她打击关陇贵族,主要是因为……不能说她是打击关陇的,……”她到底打不打击?意思我大概懂,但是这话说的真是让人生气,好像在逗人玩。再比如“李世民本来不是李渊的法定继承人。因为他不是法定继承人,所以……”这种重复可以直接放到小学期末考试病句改错里了哎。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五)
作者从本身专业性上来讲,肯定是我这种中文渣渣不能评判的,此前没看过她写的其它几本古代文学史讲解作品,单就这一本来看的话,虽然我自己专业课上没听什么,但印象里几乎都是重叠的,可能老师的讲法都离不了大纲,所以大差不差吧。不过有点就是,作者会对那些“无足轻重”的文人也粗粗提一点,算是扩展吧。反正学识浅薄,只觉得作者说的都对,不对我也不知道哪里不对。 书名写的是“唐宋文学”,但主要只写了“唐”的部分,“宋”最后那一点点几乎可以忽略算没有了。课堂上讲唐代文学时,主要是按课本里时间、诗歌流派类型来介绍的,作者这里倒是引入了士族派别,所以介绍的过程中政治派别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隐隐强调了“政治”这一属性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比课堂上丰富一些。 但是,作者有点太追求潮流了,很多网络用语,插在这种分析里面,太怪异了。不过这点作者自己给了解释——希望写给更多人看并且更多人看懂,所以写得接地气些。然后我对作者自己部分的感想非常无语,也可能是我太杠精了吧,就是不太喜欢。 有种粗糙地过了一遍课本知识的感觉,很好,先提前“预习”了一下考试课本了▄█▀█●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六)
这本书是北大的一名叫张一南的国文老师的国文课。这本书就是把她的课程大纲细化出来的的文章集合。她已经写了一系列的文学课书籍,但每一本朝代不同。
像这部就集中在唐代文学部分。唐代文学自然也就是诗歌了。像我们知道的王维、李白、孟浩然这些人等等。
书中从唐朝的开国开始讲起,讲到如初唐四杰,然后是初唐后期如张九龄之类。再一路讲到中唐时期,也就是盛唐时期,这时候就集中在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这些。直到晚唐的温庭筠和李商隐,以及最后还讲了唐朝的俗文学金额。
最让我喜欢的诗人是孟浩然王维,所以仔细的看了一下这部分。作者讲王维和孟浩然,首先是从出身来讲的,两个人的政治命运和官途,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讲诗的时候作者集中在诗歌的技术层面上,对其他方面的涉猎其实比较单薄。但还是讲到了王维诗歌的重点,就是他诗歌的最大的特点是人只是作为自然的点缀。这的确如此。也是和其他山水诗人很大的不同之处。
这本书很厚,看的时候会觉得写得比较口语化,很像是录音笔在课堂上录下来的。比较水,内容不够精炼。如果能够把内容精练一下,删掉多余的口水话应该会好很多。证而言内容还是可以的,值得一读。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七)
唐代文学超越六朝文学,因其加入了“人”,有了更多个人主观意志和情感。诗歌中让人感觉到有风骨,无非是诗人放在诗歌中的个人情志。
这种情感不是想加就加的,需要诗人有足够的涵养。也就是作者所谓诗中有“贵族气”,诗歌是贵族性的体现,唐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判断人的品格高下,是否有贵族气。
书中每一位出场的诗人,都要谈一下他的家学渊源,都是古老家族的苗裔,不是本朝的暴发户,祖上阔过,因而有较好的文学传承。
从诗歌的技巧上看,诗歌应该跳脱,出人意料。这和最早看戴建业讲陶渊明是相同的,种豆南山下,以为他种得很好,结果草盛豆苗稀,种得不咋样。
西川也提到诗歌是要走神,给日常生活加一个转向,生活才会有趣。例如文中分析崔融的《拟古》从饮马到河浊,从河深转到水东流,水源西,都是出乎意料之笔,显得雄健高古。
《旅宿淮阳亭口号》中“今夜渺星河”,虚虚实实的,“渺星河”特别虚,一笔冲到无限的宇宙空间,“今夜”又特别实,又把人拉回来现实。
除了意象上的跳脱,还有格律上的跳脱,例如李白对格律的不拘执,在不该合律的地方冷不丁来个合律。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八)
作为曾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这本书像是重温旧梦的复习,又填补了一些盲区。文学史书写不易,古代文学的教材求全,以一种官方的视角展示文学的方方面面。而近年来新兴的品鉴类文学读物又往往流于抒情,显得有些矫情。张一南老师的书平衡了专业性和商业性,没有降低文学的门槛,在开篇先对读者劝退,挺新鲜的。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能通俗的地方也用了许多网络流行语进行替换,以大家在现代网络世界比较熟知的事物举例子,读起来也会轻松一些。
或许是之前学古代文学时听过研究过太多关于格律兴象风骨之类的东西,没学得太明白,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高妙。这本书关于唐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叙述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引入了士族的视角,将唐代的世家大族发展与文学史相结合。关陇士族,山东士族与江南士族的的发展脉络,与唐代文学发展关系之密切,我之前还真没有了解。这些士族的孩子们贡献了唐代文学灿烂星河的大半江山,盛世的唐王朝给了他们宠爱,诞生了王维这样的少年郎,虽然宠爱并不持久,但多样化的人生选择也反哺了文学,酝酿了璀璨又多样的诗意。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在讲解唐代文学的过程中每位诗人都选了不少诗,有些曾在多年前的专业课上背过,有些还不曾读过。工作以来能用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能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挤出时间,静下心来品诗,重温文学的旧梦,太幸福了。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九)
这本书不同于常见的文学评论书,更多地掺杂了唐代的历史,而且很明显看出陈寅恪的士族集团概念对唐史研究的深刻影响,甚至于认为不止是政治上的分野,连对文体的选择都不同。山东士族偏爱古体诗,关陇集团执着于齐梁体的说法我之前没看到过,感觉很新鲜。
另一大特点是不同于一般的赏析,更多喜欢谈到文学传统与文体特点,而且对很多概念并不做过多解释。确实如序言所说,面对的主要是已经具有初步文学评论基础的读者,这一点导致本书并不适合于只想看相对表层的文字赏析的读者。
作为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由于对很多诗人并不是完全熟悉,只能通过相对熟悉的诗人的评论来感知。很喜欢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整首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堪称声律典范。读书的时候就觉得李白的诗最好背,即使长如《梦游》和《蜀道难》,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都是一气呵成的,感觉读到上句,下一句就要喷涌而出,完全不似很多其他背诵作业,总要费劲脑筋去想,下一句是什么来着?经常看到说李白对格律不那么重视,但在不懂格律的我看来,很多公认格律工整妥帖的诗还不如向来不以格律见长的李白的诗好背,让人自然地生出亲近之心。其自然清新、飘逸雄放的风格更是无人可及,是我辈俗人只能仰望的天才。
对李白的分析中,对其童心一面的发掘也是李白文学评论中较少提及的,所谓文如其人,这也反映了诗仙天真的一面,这颗赤子之心也是常人很难在一生中始终保留的,这也更加大了后来者们追赶天才的难度。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十)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在进行传统文化启蒙的时候,往往都是从一首唐诗开始的,无论是《静夜思》还是《悯农》,都是源自于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璀璨的时代。这就使得当很多人在想要对与传统文学进一步了解的时候,就会选择这个极其辉煌的时代来切入了解。 作者张一南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识课”可以说是极为火爆,这也使得书籍得以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文字来上一节这么具有代表性的课。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初唐介绍到晚唐,三百年的时间有着无数的历史人物贯穿其中。每个时代的文学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反映当时所处的时代,所以交代每个时代的背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然后再通过细品每一个诗人个体,从而更加加深无论是对这个时代,还是诗人,还是诗的理解。 正如末尾所说的,此书对于盛唐来说,更多的还是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立起一个时代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时代。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十一)
这本书的名字是《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在读这本书之前,已经读过了作者的六朝文学篇。作为一个非中文专业的纯外行,还是蛮喜欢作者这个系列书籍的。
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国文课,书的内容也很像老师上课的讲义,干货比较多,重点比较多,看的过程中书里被我贴满了标签。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反复提到的诗歌的声情与声律。在此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诗歌的平仄与所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诗歌的平仄、押韵都会影响到诗歌朗读出来的效果,从而影响到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平和还是激越。之前也没有意识到诗歌的题材和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不同的体裁,五言、五古、五律、七言、七律、歌行都有它们适合表达的内容,也解了我的疑惑,为什么有的词牌流传下来的词都是凄凄惨惨的,有的词牌的词都是欢欣活泼的。以及,声律问题好复杂,看完了之后似懂非懂,感觉想要搞清楚还得再找点讲得更详细的书看看。
作者的一些观点,我读了之后还挺有认同感的。作者认为,王维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唯美,李白的自我意识强,杜甫力求突破,反复锤炼,富于力度。李白体现的是道教精神,所以称诗仙,杜甫体现儒家精神,所以称诗圣。
关于宫体诗的特点,也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把有生命的比作无生命的;以及体物的最高境界就是曲尽物情,把物当成有情的人来写,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读完之后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又多了一些体悟。
总之,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的小白,这本书读得还是挺开心的,干货满满,语言也不会艰涩满满,通俗易懂,还挺有趣味。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十二)
市面上一直不乏诗歌鉴赏方面的书籍,有的出自学者之手,内容相对专业,有的出自网红名人,偏向个人解读。
而今天我手上的这本《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则是出自一名“网红”北大老师之手的讲唐诗的作品。作者张一南,曾任教于北京大学,这本书也脱胎于她在北京上课时的讲义。
初读时最大的感受就是,难。难体现在,张老师并不会因为顾忌读者的知识水平就放弃对专业词汇的运用,也不会因此加入大量的解释。阅读中如果遇到不清楚的概念,要不自己查找资料,补齐知识点,要不就接受张老师在序言中的建议,接受下来并读下去。
以前读过的讲解唐诗的书籍,往往是挑选一批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介绍诗人的生平,解读诗歌的涵义。而张老师的这本书,则以唐诗的发展为线索,分时段介绍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诗人和作品。
张老师的个人特色不仅来自于她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来自于她结合人生的思考。比如在书中,她提到:
这是一次有挑战的阅读体验,诚邀每一位热爱唐诗、不畏艰难的读者。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十三)
今年,粗剌剌地看完了几部和唐代相关的作品:先通过《弃长安》读到了悠悠大唐的盛世困境,又通过《长安三万里》看到了由诗文的浪漫和诗人的风骨构筑起的盛唐繁华,在此背景下再读张一南老师的《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便倍感亲切。
这本书以时间为框架,以各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为骨骼,把唐代的文学史讲得极具浪漫色彩和个人风格,不是硬邦邦的历史,而是有感情、会流动的历史。张老师说:“我们是浸润在诗中的,诗人是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于是我们在她的文字里,感受初唐徐惠“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的身份无奈和杨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富丽堂皇,感受武朝时期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生命感慨和张若虚“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的通俗艳丽。她笔下的唐代,是一个个鲜活有故事的人,是一首首浪漫有印记的诗。
可惜我还是太过浅薄,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也没能花更多时间把书读精,只是粗略地过完一遍,实难总结出什么有价值的见地和感悟,每当这种时候,总会懊恼自己又浪费了一本好书。只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学会写有观点的书评吧。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十四)
今年有一部动画电影非常火爆,名字是《长安三万里》,主创通过高适的回忆,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的人生际遇同唐朝的兴衰串联了起来,前半段鲜衣怒马的少年,一腔热情走天涯、广交友,就是唐朝繁华绚烂的时代,后半段中年人失意落魄,也对应着时代的战乱与衰败。然而无论面对的是喜是悲,是荣是衰,在最后还能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与看淡。在整部电影里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诗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引领作用,就算国破、动荡,但精神永不灭,诗在长安在。
诗歌在整个唐朝的意义有多重大无需多言,试问我们谁不会顺口背出几句唐诗呢?从小时候就会的床前明月光,也许大一些才会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尽管唐朝离我们很远,但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却从未原理过我们。
张一南老师的这本北大文学课,是从她给学生上课的讲义中整理出来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诗歌每个人都能来几句,但诗歌的一脉相传,是如何从古体诗发展到后来的近体诗,如何从乐府发展到格律,却不是人人都说的出。唐诗虽好,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其中饱含的深意,也未必人人都懂。有的唐诗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抱负,有的则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政治形式息息相关。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量有限,如何能把诗歌与历史穿起来呢。这本书就真正做到了以诗证史,以史鉴诗。它从初唐说起,把唐诗的演变与发展脉络结合历史事件细细梳理,将重要的文人角色的人生际遇、思想流派细细道来,让人读起来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李世民,一般大家都会觉得他是个唐朝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有杀伐果断的,但他却会写艳丽的宫体诗,而且写的不少。这就有点颠覆我们对帝王形象的理解了。书中就解释道这是陈隋时代的传统,一脉相承下来的。此外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纳谏,怕魏征,书中也解释到李世民不是怕魏征这个人,而是唐朝初立,各方的士族势力还非常强大,魏征是北方士族中少数愿意出仕的一位代表,所以李世民尊重的不仅是魏征这个人,而是他背后代表的士族势力,这也和朝代初建,稳定是一切的关键词密不可分。这种旁征博引的写法很轻松地把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结合起来,阅读下来获益匪浅。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读后感(十五)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寒风凛冽;无论是流落异乡,还是对月家中。唐代诗人似乎就是有这样一种魅力,能够将草木山河,皓月松涛都收纳于笔尖。
赏诗词歌赋,爱安意如的感性柔情,醉陆苏的肆意秀美,初识张一南老师,也被他的旁征博引所吸引。
这是一本由爱而生的书。是张一南老师北大的讲义修订整理而来。梳理了唐朝由生至盛,由盛转衰的三百 年,既是唐诗,也是唐史。初读可能微觉枯燥,但是细细品之,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初唐有四杰的风 流,也有婉儿宫 廷文学的荣耀。盛唐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晚唐亦有其夕阳无 限好的风光。
唐诗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至大学,无数次的出现在课本、试/卷当中,也成了我们需要背诵和学习的bi修课。随着张一南老师的娓娓道来,突然发现我眼中的唐似乎是片面的,不完全的。我们熟知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却不识他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总觉得李白应该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而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赞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感杜甫铁马冰河入梦来,却难懂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他们。
唐与我们的羁绊不只是语文课本上那些琳琅满目的诗词,更是来自我国传统文化和先人的传承。诗人,诗词则是这个时代代表性的主角之一。张一南老师正是有一篇篇通俗的文字,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人风光进行讲述。
也许我无缘北大,没有机会进入北大的课堂,但是,也能够通过这样一本书,来感受北大的国文课深感荣幸。也许这本书不能取悦所/有的读者,但是定是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