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思考,快与慢(新版)》,深感作者对心理学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书中关于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的探讨令人受益匪浅,启发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实例和研究,引导读者认识到快速直觉和缜密分析在决策中的差异,提倡更理性的思考方式。
思考,快与慢(新版)读后感篇一
为什么双十一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为什么听别人三言两语就改变了主意?别怀疑,你的大脑正在偷偷“使坏”! 《思考快与慢》再版了,这可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书,而是一本超接地气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直接把大脑拆分成两个“小人”:一个是反应超快的“快思考”,像自动导航一样处理日常琐事;另一个是慢条斯理的“慢思考”,专负责深度分析和复杂决策。 但问题来了,我们80%的决策都被“快思考”支配了!看到直播间喊“最后10单”就疯狂下单,刷到网红推荐就跟风购买,甚至看到“大数据杀熟”的价格还觉得划算。 这些全是快思考在捣鬼!就像书里说的,大脑天生爱偷懒,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新版加了超多实用案例,比如领导说“这个月KPI涨30%”,你讨价还价到20%就觉得胜利了,殊不知从听到30%的那一刻,就掉进了“锚定效应”的陷阱。 还有网购时,页面上先标原价再划掉,标上新价,明明没便宜多少,却总觉得自己赚到了,这都是商家利用我们的思维漏洞在套路。 书里手把手教我们破解这些套路。比如网购前先列清单,强制启动“慢思考”;做重要决定时,试试“反向思考法”——假设这个选择是错的,会有哪些后果? 甚至连职场沟通都有妙招:想要说服别人,先抛出一个对方意想不到的观点,打破他们的“快思考”惯性。 不管是想理性消费、提升职场谈判能力,还是单纯不想被各种话术忽悠,多看看这本书,少走弯路。
1/3页思考,快与慢(新版)读后感篇二
加缪说:“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长期看书的人语言能力出 色,词汇量丰富。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长期看书的人逻辑思维强,面对复杂的问题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长期看书的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各种信息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想要培养看书习惯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每天5分钟法则。初期设定极小的目标(如每天读1页或5分钟),微习惯能减少压力,更容易坚持。 2.固定阅读场景。将阅读与日常场景绑定(如早晨咖啡时间、通勤地铁、睡前30分钟),利用环境暗示形成条件反射。 3.番茄钟阅读法。25分钟阅读+5分钟休息,用计时器强制专注; 4.建立奖励机制。每读完3本书,奖励自己一件想要的东西(如新文具、一顿美食)。 5.让书触手可及。在沙发、床头、办公桌旁放几本书,替代刷手机的无聊时刻。 分享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读完这本书就像给大脑装上了“防毒软件”,突然看清了那些潜藏在日常思考中的“病 毒程序”。比如刷到"限 量促销"就心跳加速;评价别人时秒下结论,评价自己却找尽借口;以为自己记得很清楚实际上却完全记错。 书中将人类思维划分为快思考与慢思考两大系统,快思考凭借直觉与经验瞬间反应,常让我们掉入认知陷阱;而慢思考则需要主动调动注意力,进行理性分析。这本书从不同维度拆解了思维的底层逻辑,帮助我们对 抗认知缺 陷。 分享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3个认知真 相: 光环效应:对一个人或事物的某方面印象,会"晕染"到其他方面的判断。比如看到包装精致就默认产品质量好。 锚定效应:最 先接触的数字或信息会成为判断基准,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衣服标价1999打5折,你会觉得"太划算",其实可能只值500。 禀赋效应:一旦拥有某物,就会高估它的价值。觉得自己的旧手机挂闲鱼值2000,别人同款标1500却嫌贵。 我读的这个版本是最新的版本。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们不仅会被别人套路,更可怕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套路自己!长期阅读的人就会通过不断地读书提升自己的认知,从而捕捉到自我设限的隐 形枷锁,进而打破这些枷锁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2/3页思考,快与慢(新版)读后感篇三
十年前,五年前,此刻,虽然我读了同一本书,但我的感觉却从来不同。 是哪本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值得我一读再读呢?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丹尼尔*卡尼曼著《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享年九十岁。 在我心中,丹尼尔*卡尼曼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座心理学巅峰。于巅峰之上,你离星空更近,离尘土更亲。 十年前,我对“思维”认识很简单,停留在把其认为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然而,这是真的吗?信不信由你,反正没有确切的证据! 五年前,我对“思维”有了更深的认识。思维并不简单,至少可以区分为快速、直觉的系统1与缓慢、理性的系统2,进而理解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
此刻,我对“思考”认知又抵达新境界。在“快思考”与“慢思考”的碰撞中,再度审视人生、世界与自我。 人生之所以精彩,不在于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在于思维方式的跃迁——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你所经历的人生正是你思维在现实的投影! 世界之所以广阔,源于我们在系统1与系统2的转化中,选择哪种方式更多些?如果前者多了,你就会被世界的外表所欺骗、所牵引。如果后者多了,你就会惟自己的方式去塑造世界、改变世界。 自我之所以珍贵,一方面是时间演变与空间延伸中形成了个性、共性这类心理学无法回避的事物,另一方面是拥有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既根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推动着目标与现实的统一。
诚然,从十年前至现在,我读的是同一本书,但不是同一个版本,应当说,新版本的译文风格更加流畅易懂,概念诠释更加严谨精要。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