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锦集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4 19:30:18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24 19:30:18   小编:

《文心的省思》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与思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与价值。作者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承载着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理解的杰作,其对于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通过阅读本文,我深感文学创作需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思考,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用更加敏锐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一

典型的文科学术著述,当作者如此大范围地进行旁征博引时,他真的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吗,还是仅仅在展现自己的技巧。前半个月豆瓣有篇写戴锦华的文章,描述戴锦华繁复的叙述是某种人格还是学术上的自卑,不过本书倒不像是自卑。说到底出版社好像不清楚本书的读者群体,是面对普通读者的炫示吗?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二

"诗经时代的爱情"看到这部分,实在感觉不如课本简明,有点晕晕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是整个文艺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二者都是一种理论形态,但前者直接面对文学作品,具有实践性,后者旨在理论,更具理论性。文学批评中的典型案例、艺术经验、思想观念,来自对现实的、历史的作家作品的选择、提炼;而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总则、内外规律、价值标准等,又源自对众多文学批评的归纳、升华。反转来,文学理论形成的一整套理性规则、思想观念,又规范、指导着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的学术逻辑。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三

本书读起来确实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学积累,单纯去看这位学者笔锋还是很稳健的,没有带入太多个人情绪。司马迁和诗经作为开篇章节起到不错的引入作用,这应该是大家公认古典文学的入门级,确实观点和论据都值得品读,一个值得关切人物和历史的分析我觉得还是很独到见解的,本着学习的态度还是能把前半本书很有耐心的看下去,后边几个章节更加系统性的来说文学史,比较难啃的感觉,需要一定的阅历和自我认知,可以尝试去发现作者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也是非常有收获的,总的来说,不是我个人钻研的方向,但也能尝试读读。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四

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批评。按照作者自序所说,这本书是作者朝这个方向所做的些许努力,具体写作时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贯穿了作者的整个治学生涯。

整本书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从《诗经》讲起,到明诗清算,各个篇章都是在对文学批评中的某些观点的辨析,比如【《诗经》时代的爱情】一篇,是从《诗经》中的爱情讲开来,辨析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的自由程度。【屈原的先圣观】则是辨析屈原和当时儒家的区别联系。等等。

在这些章节中,作者旁征博引,论据严谨,谨慎谦虚,充分展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面,同时没有什么佶屈聱牙的内容,也是给古典文学爱好者指引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后面关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前进方向,更是在专业范围内为文学研究者指引了方向。

整本书十分值得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一读。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五

文学理论,它不仅是对文学的研究,更是对文学创作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它包含了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的探讨,更包括了对文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学的价值所在。 《文心的省思》这本书,是由汪涌豪教授亲手创作的杰作。它带我们穿越时光,进入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精彩世界。这本书涵盖了众多话题,包括诗经时代的爱情,屈原的先圣观,以及荀子对“道”与“法后王”的思考等等等等。我重新审视了文学经典和文学理论,试图为传统文学和文学理论带来崭新的处理范本。同时,本书更是引导我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好像为我打开了一个隐藏在时间的长河之下的文学宝库。它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内涵,让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和理解。对传统文学的重新思考和省思,也为我的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启示,推动我在新时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发现。 热爱文学的朋友不妨深入研读《文心的省思》这本书,去探索那个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文学世界。对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一次思绪的碰撞,一次对文学世界的深入探索。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的副标题聚焦在中国古典文学上,但其实书中内容并非只是单单的关于文学这一方面的论述。

比如像在开篇中,作者以诗经时代的爱情为题,去挖掘诗经中的爱情,而实际上在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作者广证博引,一路从礼记、论语、汉书、左转一直讲到国语。如此庞大的范围,足可见作者的博学多才,其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丰富的。

所以在这些文章中我们不只是可以看到单一的东西,更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世间万象。对过去时代的社会风貌、习俗、人情世故都可以看得更清晰更全面,这样一来也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接近古人的生活,从中打破时间的边界,让古人与今人交流、对话,从精神上得到滋养。

此外,书中还写了众多历史上有名的才子佳人,像沈约、像才子的悲剧与吟唱等篇目,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后面,作者还涉猎到宋人的生活与明时的诗歌内容。

最让我意外的是,书的最后还大量的涉猎了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虽然这些内容都可以说接近论文的形式,但从中也可以发现对中西方文学的比较等有趣味的论点。读起来也逸趣横生。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七

首先要说的是文采,书中常读到一些不常见的用词,乃至自铸伟词,比如我这里的标题就取自书中的一句话。这些用词,形成了 陌生化的效果,常令人玩含再四。当然我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有生僻的用词,但绝非眼中金屑,而是水中食盐。可以说,本书的遣词造句一如汪教授既往的风格。

其次要说的是本书的特色。本书章节结构上,是从《诗经》一路谈到明清文学,但并不是一部简明的文学史著作,而是针对前人议论未周之处,一空蔀障。如《诗经》中关于爱情、婚姻自由等观点,书中结合人类学知识,复原《诗经》时代的社会形态,再来反观《诗经》。文章所引述的各家观点至为丰富,读者一读《诗经》一篇,其实也读了现代《诗经》研究的大要。

再如《沈约的眼光》一篇,先引史籍中载刘勰负书干于沈约一事,深得沈约所赏识。那么赏识哪一点呢?纪昀说因为《文心雕龙》中的《声律》一篇,因为合于沈约所论。本书作者则从多方面加以论证,指出沈约与刘勰两人在声律是观点并不一致,两人对于历代作者的批评也多有不同,最后从主客观两方面解释了沈约欣赏刘勰的原因。

其他各篇也各有精彩。不一一说明。

最后数篇,为文学批评的理论之作,非常值得深入细读。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八

世界上最久远文明的古典文学研究,做历史的阐释者——既是厚重深远的历史又是源远流长的文学。时空相隔千百年,蓦然回首发现这条滚滚流逝的长河滋养两岸漫山遍野的葱郁树林桃李满天下,这是滋养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土壤、阳光和养料。

全书就像一篇篇专业论文,从古籍中提炼故事,用文字论证猜想,为着手研究当时历史和人物的学者铺好可靠的道路。当然从古籍中的文字难以通过现代新人的叙事推理复现,相对于古代篇繁浩瀚的原典,今人所做的工作只能是管窥蠡测,或许永远是管窥蠡测。

边看边感叹中国古籍史料之繁多如散落在夜空的明星般指引后人前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体系、文字更迭代代相传,绘出灿烂辉煌、浩瀚无垠的画卷,谱写属于华夏文明不可替代的史诗。

“历史解释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

解读写下这段文字的古人的初心和本意,“文心的审思”,这是一场真正的文化苦旅,古典文学研究常以其太过庞杂而被人忽视或将其与古汉语言翻译、历史研究混为一谈,文学史不是亡灵陈迹的展示,他的温度、个性和美,融入日常生活却又脱颖而出,让人不得不望洋兴叹。

但书中难读的长难句很多,引用和备注非常严谨细致、无微不入,作者穿针引线在其中游刃有余。我读得很快有很多地方不求甚解,也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感觉很可惜,但收获颇分甚是感谢。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的定位,总结起来大致是,专业领域,很细很垂,小角度切入,多方位考证。更像严肃齐整、一丝不苟的学者式论文合集,对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论研究方面的学术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一看。但对于想要看到古典文学赏析或者专栏式趣谈的人来说,慎重考虑,你可能会期待落空。

行文缜密,辞藻流丽,旁征博引,确实,但趣味性、感染力就不怎么突出了。

以《司空图诗论与二十四诗品》为例,拆解观点和结构供大家参考。

主要观点:《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有诸多区别,未必是司空图所作。

论证1:《诗品》明显具有道家色彩,而司空图更偏向儒家,两者的思想基础不同。(反驳司空图晚年消极避世思想是以道家学说为底里的观点)

论证2:司空图诗论的主要倾向与《诗品》不同。主要包括三方面,一为司空图“韵味说”与《诗品》的区别;二为司空图其他论诗主张与《诗品》的区别;三为司空图论诗追求全美圆融,与《诗品》清单朴素有所不同。

论证3:《诗品》与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人结合文体或技法论的风格都不一样。

如果你觉得上述内容枯燥,那大概率这本书也不是你想要读的类型。

个人体验是,乘兴而至,四顾茫然,云山雾罩,昏沉好眠。对这本书来说,它大概也有所托非人之感。大家好聚好散,各归各处吧。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十

初读汪先生著作,就如序言中指出“对后世不同趣味与主张的学者而言,人固然是文学的本质,但对他们来说,文学则是其由衷认定的自己的本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学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经历,然后去寻求文学作品中只言片语之间的认同感和共鸣而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环境和意境中表达出的意思截然不同,需要在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的时候,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结合古人当时的心情、遭遇、环境去品味、去感悟古人撰写文学作品的初心,才能真正领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

汪先生在著作中写到“才子的悲剧与吟唱”,以前诵读古诗词,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主张多看注释,理解大概含义,没有系统全面的去理解初唐四杰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什么卢照邻、王勃等四人会被称为初唐四杰,而不是别的四人,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遭遇、风格都大抵相似,今天读了汪先生的《文心的省思》,又对卢照邻、王勃等四人刷新了认识,四杰有年少时的壮志满怀,有才高自负的轻狂,有怀才不遇的悲叹,其实也是政治生态环境变更的真实写照

现代人们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是基于自身的认知和社会潮流发展的基础,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历史的原生态,对历史的阐释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就如汪先生在文中指出,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保持客观公正,再作进一步客观公正,纯客观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有绝对性和偶然性,我们要探究客观存在的古典文学,就要需要我们讲历史和现实结合相联系,而仅限于当代的现实,未来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或许又是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十一

能在一本书的体量里讲及诗经史记、初唐四杰,那一定是专栏类的文学解读作品,会合我胃口并且很有趣吧。点下鉴书团活动的报名按钮时候的我如此想着,简介中写的 “ 全书具有思想深度和可读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思想性读物。” 似乎验证了我的想法,让我收到的第一时间就兴致勃勃地摊开书页——然后就皱起了眉头。

摘抄一段序言给大家品品:

“ 此所以克拉克会说“一部历史书与仅仅是一堆有关过去的报道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历史学家经常运用判断力”;欧克肖特会说“历史学家不能仅依赖文献、档案就相信自己真的可以重构过去,而应有思想,有价值判断,有以整体的知识为准确理解过去的基础”。个人甚至觉得,一个有出息的研究者还应该有维柯所说的同情式的理解功夫,或施莱尔马赫所主张的善做“心理解释”和“生命解释”的本事。”……

不是古典文学鉴赏吗,这些不明所以的引用究竟是为了啥?以上这些我能得到的结论只是“哇塞这个作者知道得好多呀,这些歪果仁我都不知道是谁。” 如果是为了装,那还真是成功地被你装到了呢。上来就给我一个这么高的门槛,说好的可读性呢?

好吧以上只是心中小我为自己知识面过窄的自我维护和跳脚辩解,更是为自己报名活动拿了这个烫手山芋不得不读的懊恼和悔不当初,只能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硬啃下去,深刻理解到了阅读障碍孩子们的痛苦与不易。

鉴于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也不好评判人家掉书袋佶屈聱牙,只能说对普罗大众实在太不友好了。上班很苦,休息时间我只想放松一下大脑不想再做文学研究,求求此类书籍之后还是标清楚“专业领域、深度研究”之类的说明,不要再骗我这种文学小白上钩了。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十二

古典文学基本属于知识盲区的我,用十几个漫长的夜晚,看完了这本书。

第一次翻看这书的目录,心中就问号不断,屈原的“先圣观”是啥?,荀子论“道”与“法后王”又是啥?,司马迁的“先黄老而后六经”啥啊?。随后的几篇说的内容才稍微有点了解。

全书虽然是各个独立短篇文章各自说事,但是作者到最后六篇文章,则像我们阐述了一个,对古典文学史的研究和批判,应该从个体“观念”转向“总体”全局观。就如同第一篇“《诗经》时代的爱情”提到的,不能因为《诗经》里的仲春私会,就推断诗经时代是有一定的婚姻爱情自由的,如果结合时代背景看,这显然是不被允许的。全书应该都是基于“总体”全局观读古典文学写出来的文章。

《屈原的先圣观》里,就没有看得很明白了,我觉得屈原和孔子本来就有本质的不同。孔子的儒家学说,注重的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屈原则展现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的求索。

《荀子论“道”与“法后王”》大为震撼没有看懂。可能荀子比较冷门一点。

《司马迁的“先黄老而后六经”》,“先黄老而后六经”这种说法我也没听过,但是我记得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推崇备至,严谨一点,我也学作者翻了一下文献:《史记卷四十七・世家第十七孔子》中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已经在说孔子是“至圣”的圣人了。

《沈约的眼光》大为震撼没有看懂。

《才子的悲剧与吟唱》初唐四杰被人说是浮躁浅露,但是不耽误对这四人的才华的称赞。比如说王勃的《滕王阁序》,辞藻华丽浮夸。那是当然,初唐到盛唐之间一个上升期,一个26岁的青年朝气蓬发狂妄自大写一些华丽的诗词,那不是正当时吗?

《“风骨”非“风格”辨》,风骨犹如文章灵魂,风格则是比较字面意思。

“司空图诗论与《二十四诗品》”大为震撼没有看懂。

《宋人尚淡趣味的根底》,从盛唐到安史之乱到晚唐,到五代战乱不断,到宋朝,社会形势结合士大夫文人的雅趣和理想,生成了一种超越唐朝的华丽浮夸,淡泊志远思潮。

《明诗的清算》大为震撼没有看懂。明诗不胜了解。

总体全书看下来就像书友说的一样,对作者的古典文学涉猎之广,大为震撼。我就像一叶孤舟在万丈山涧飘荡。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十三

该如何评价汪涌豪教授的这本《文心的省思》?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再三的问题,纠结之处在于我既在本书中看到思想的火花、文采的飞扬,也不得不忍受着陌生而略显做作的词句、不成体系的论述。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有文史爱好的读者确实值得一读,但是读之前一定得好好琢磨一下,书中内容是不是真的是你所想要看到的,不然可就要好好经过一番“煎熬”了。

本书内容实质上是选取的汪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到近年所做的一些学术文章所成的集子。从目录上看,编辑将内容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将文章研究的主题按照历史时间的先后排序,首篇是关于《诗经》和相关历史背景的研究,这部分的末篇是关于清代学人朱彝尊的研究,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到清代,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也相当的丰富,有文学史研究,也有古典文学批评研究,以及古典文学范畴的研究。第二部分则是选取了汪教授的6篇论文,从宏观角度探讨文学史观和文学范畴研究这种宏大的命题,这也是汪教授多年学术生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研究主题。

那么我们能看到了什么呢?长期以来,因着泛政治化倾向,还有机械反映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泛滥,我们对文学性质的认定、对文学特征与功能的描述问题均不少。譬如在古代文学方面,我们通常就着经济、政治两大要素来论述外部环境与文学的复杂关系,面上看去翔实有征,实质分析却多空乏呆板,既不能在整体上洞彻究明这种互动的衍变过程,亦无力从细部切实析解政经因素如何在具体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且此种论述之最大弊端在于,当其刻意强调此二者于文学的巨大影响,相较它所欲彰显的,其覆盖的更多:具体作家作品方面,或局限于朝代风尚,似乎作家只是具体文学时段的代言人,全然不顾杰出者多为逆子,必越出时代之藩篱;或单纯套用内容与形式的两极观照,以致遮蔽创作者的多面性与文本的自体性,甚少考虑两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连类并观。在文学批评史这一面几乎动辄以本质论、创作论、风格论和功用论几大块进行套用,至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趣味中的各色细微差异摒之不论,而古人真正的言说重点和兴趣所在则更是在此等粗鲁武断的论述中不得彰显。在具体表述上,因为沿袭空泛且不合体的固有思维,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庸常结论语、貌似言之凿凿实质模棱两可的门面语、依恃舶来之学而轻忽古人的唐突语在在皆是。由此可见,在大的思维观念与析解方法上,我们仍然摆荡在似乎不再适用的旧方法与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的新思维之间,在琐细而感性的古人论述上,我们逐渐失去领悟古人文心的能力与愿望,以致因为“不想读”与“读不懂”而率意认定古文淤有感悟而无反思”、“有命题而无范畴 ”、“有观念而无体系”的外行判断,或一味贬弃,或手脚忙乱地移植各种外来学说,却少顾虑水土不服与裁云为裳的副作用。

正因着上述这些问题,汪教授试图为我们找出一条路,不断地还原古人创作的情境,带入创作的文化环境,找出一条通向古人“活泼泼”生命体验与实践的道路。汪教授对于文学史研究中总体史观的强调和对于古代文论与现代意识的辩证讨论都是值得我们每个对于文史感兴趣之人去多多咀嚼和思考的。

最后再吐槽一下这本书给人带来的各种不适。首先是序言实在是过于自由放荡的行文风格,充分地体现了汪教授的文采,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想要了解本书大致内容来说,实在是过于跳脱难懂。也难怪,汪教授不仅是大才子,又深耕古典文学,行文风格总是与古人的文人笔记颇为相似,文字自由流淌,豪放不羁。而在书中的议论部分,尤其是举例的内容,汪教授各种引经据典,让读者应接不暇,然后让我辈这种跟不上节奏的读者会产生一个错误,这些举例是真的吗?没有断章取义吗?当然,在我没有亲身证实之前,这些设想都是无稽之谈,但是不得不说汪教授的过于跳脱,于我们这种被建立在西方学术思维体系基础上的现代学术思维体系给禁锢住了思想,想要还己身以自由,遨游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还颇有难度。本书的简介还说“全书深入浅出,行文练达”,我想说的是,分明就是出版社搞错了本书的定位。本来想给汪教授的文章给4星,但是对于这本书,我最多只能给3星。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十四

《文心的省思》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专业著作。抛开学术不谈,从书中一些具体篇目之角落,却能觅得些别样趣味。 《明诗的清算》一篇中提及,清初诗人痛陈G安派诗“风雅道丧”,认为诗歌内容“言不出帷簿,事不离井巷”。这个评价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们认为这些诗很无聊,很低俗嘛。相当于郭德纲挤兑人的话:“上炕光认识娘们,下炕光认识鞋”。 话糙理不糙。传统相声里确有一些段子在讽刺科举弊病的同时,也对艳俗诗词进行鞭笞。如在相声《文章会》中,康有为以春秋为题,测一众学子八股文章,有人竟用“正月里来正月正,我领小妹逛花灯”“八月秋风阵阵凉,一场薄露一场霜”等俚鄙小曲蒙混过关。而今观之G安诗派作品,较《正月探妹》《王二姐思夫》有过之无不及。请君上眼观瞧: 比如:“美人呼来歌鹧鸪,缠头匹锦三斛株”,比如:“凤皇叫月清可听,杨柳颤风娇欲扶”,再如:“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青风”。甚至有“拾得青梅如弹子,护花铃下打流莺”“妾非倡家女,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 对比民间小调,这些诗简直就是花街柳巷游记,难怪评者认为其“无论市儿村妪骂街谇室俚鄙之说,皆强取而韵之,谓之为诗”。其中突出的反伦理倾向,则被人看做是明代道德沦丧和王国灭家的原因之一。顾炎武甚至主张将晚明文学中的“淫词艳曲”悉数焚毁以正人心术。 本书作者强调做古文论研究,应该“海纳百川,不拒小流”,虽然晚明诗在格调上走了下坡路,后人皆唾之,但是从整体观高度看,也着实反应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不应该凭评者好恶任意取舍。明代世俗文学中,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小说,已经凸显出反伦理倾向。从这个角度发散开来,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山下一群鹅,嘘声赶落河,下河捉鹅医肚饿,吃完回家玩老婆”歪词,也可与“G安诗”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本书是关于评诗的书,非专业人士,焉敢评之。以上不过寻个粗浅的切入点,对著者观点予以援引和丰富。汪涌豪教授在字里行间,也表达出目前古文论研究的一些无奈,比如提供给学生的价值判断雷同、干涩现象,比如扎堆于箭垛似人物问题。放眼整个文化领域,后者的问题比比皆是。由于一些箭垛似人物家喻户晓,出版的相关书籍也都向其靠拢。如先秦之孔子,如唐代之李杜,如宋朝之东坡,导致很多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文化名人没有流量,也造成了相关书籍内容上的同质化。 作者认为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就行考察,得到的结论自然会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使历史本身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增值。很多学者,乃至伟人,认为宋诗无形象思维,一反唐人律,味同嚼蜡。作者在《宋人尚淡趣味的根底》中,通过多角度、全方位论证,认为其代表宋代士人的趣味和理想,得出了宋诗超越汉唐文化的结论。其不畏权威、敢于坚持的治学之风可见一斑。 书中靠后的几篇,皆是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这一门学术本身的思考和前瞻,引入了很多东西方哲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范畴的理论。无奈抽象有余,举例不足,非专业人士难以消化。

文心的省思读后感篇十五

花了一周的时间,才看完文艺理论家汪涌豪先生(1962- )的文集《文心的省思:汪涌豪讲中国古典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第一版)。这书共收入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方面的17篇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见到作者是位有怀疑精神的学者,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即是本着这种治学精神而得了这些研究成果,看完颇受教益。 就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的“实际的历史与理论整合下的历史经常不是一回事,而人的存在与理解本身往往就表现为历史。”中国的文学发端于《诗经》,作者的第一篇文章亦是从研究《诗经》时代的爱情开始讲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入情入理的分析,反驳了“《诗经》时代爱情婚姻自由说”,以为在诗经时代,“统治者允许国人在仲春私会,乃是从民之俗而导引之,过时而行此事,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是断不被接受的。”以此,作者强调全面认识特定时代的历史环境,正确运用史料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楚辞是我国文学的另一个源头,紧接着第二篇,作者讲起了“屈原的先圣观”,关于这个话题,作者并不同意其他学者所认为的“屈原的思想是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的。”指出屈原在作品中“对先圣的称赏和张扬,有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并见之于儒家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而与孔孟以先圣为复古的旗帜,宣传崇德重礼的政治理想、伦理思想是不尽相同的,故不能用来作为其思想归属于儒家的理由。”并举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即“不管屈原出于什么考虑推崇这些先圣,称赏尧舜文武算与儒家挨着边,但齐桓公、秦穆公和晋文公这些却不是儒家理想中的圣王,所谓‘仲尼之徒,羞称五霸’,而他仍推崇备至”,可见屈原的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一脉。在作者看来,屈原“思九州之博大兮”,但凡有合于己意,有可用以申诉求告者,皆援以为用,后人正不必强行分疏,以儒法诸家裁论之,可谓一语中的。 在《荀子论“道”与“法后王”》一篇中,作者则认为荀子本质上也是如孔孟那般“法先王”的,并不是像大部分书上所说的“法后王”。在作者看来,荀子认为“先王之道,则尧舜已”,那么相较之下,文王、武王、周公自然是后王了。所谓“法后王”,正是基于“古今一度”的事实,指对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学习和追仿,由此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第四篇《司马迁的“先黄老而后六经”》是我最为喜欢的一篇,以前看到诸多评论,都认为司马迁是推崇道家而贬抑儒家的,但看《史记》时,发现貌似不是这样子,太史公对孔子可以说是推崇备至的,而且先秦诸子,就孔子被归入“三十世家”,其余诸子只位列“七十列传”,实在不像是“先黄老而后六经”,但看着诸多古今专家学者皆是如此说法,也就跟着这般认为了,直到看到作者这篇文章,颇有些惊喜,有种找到支持的感觉。 作者先是指出司马迁时代的道家,已经不是原初意义上的道家,而是经汉初以来人改造过的黄老之术,一种实践性很强,且有利于达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的理论。 接着作者从两方面来论证司马迁并没有“先黄老而后六经”。因为司马迁的思想受其父亲司马谈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作者先是花了大量篇幅指出“对司马谈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学说,他的社会政治理想,所持理论的现实旨向,从来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原则,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归结点的。尽管他知道道家学说涵盖天地、博洽万物,是一种陈义很深的高妙学问,但他更多地是将其视作一种不用劳心劳神就能实现大治理想的好方法,而非治国之根本;至《要指》在具体论述的措辞用语上给道家似乎是超乎五家之上的特殊地位,多半是对汉初以来君臣上下普遍崇尚黄老的社会风气的回应,而非是一种截然无疑的学术肯定。”接着作者再通过分析司马迁的生平及思想,从而得出“司马迁并不认为在所论述的问题上,道家学说正可补救儒家之失。此其一。其二,他之抨击社会风气,贬抑儒学和习儒之士,多属他‘感当世之所失,愤其身之所遭’的愤激之辞。他摒弃汉儒,不是痛恨儒学,而是痛恨假儒学,是对儒学执着的表现;他有时用道家的某些言论评赞人事,也都是出于对儒学被败坏的愤懑,和对儒学传统的维护。” 接下来的《沈约的眼光》一文,则是对史书上记载的沈约之所以推崇《文心雕龙》是因其中的《声律》一篇与他的理论相合这一史事提出商榷,作者通过比较沈约的理论与《文心雕龙》书中观点的异同后,认为之前的学者,提到沈约,“既不对他的声律理论作客观的分析,更缺乏从整体自发,对其文学思想作全面把握,只贴一张永明声律论倡导者的标签,认定‘四声’‘八病’说开了后世形式主义颓风的先河,似乎声律论可以概括他理论主张的全部,以致认定其称赏《文心雕龙》只能是出于对《声律》篇的爱好,这显然是片面的。” 作者也并不总是对古人的记载提出怀疑,在《才子的悲剧与吟唱》中,作者则通过引证大量的文献记载,认为“初唐四杰”被时人目为“浮躁衒露”并非时人的污蔑之辞,而是确有其事,但作者却认为,这“与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是不矛盾的,并且揭出这一点,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四杰’作品中所有的这个生命不永、繁华难持的主题很有帮助。” 《“风骨”非“风格”辨》则是指出风骨与风格这两个词的差异,风骨指称的是一种基于创作主体丰沛生命力和郁勃志气的作品风貌,它雄强峻爽、真力弥满,代表了一种刚健挺特的美学风格。风格是一种基于创作主体个性规律之上的艺术想象力与独创性的形式表现,它体现在从题材处理、形象描绘到手段选择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展开中,体现在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全部作品中。作者辨析得很是恰当。 《司空图诗论与<二十四诗品>》又是一篇颇有功力的考据文章,通过对司空图其它文章中的诗论与《二十四诗品》的对比,作者发现“就司空图而言,虽提出‘韵外之致’‘思与境偕’等重要理论命题,被论者视为唐代审美派诗论的杰出代表,其诗论并有‘诗歌哲学’之称,然从其论诗杂著来看,也同样是结合对唐初以来各家创作,包括自己的创作展开的。但《二十四诗品》则脱略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而专论诗美,其与司空图诗论之区别,关涉唐代文学批评全局,以彼例此,颇有超前之嫌,其间差别,实不容忽视。”从而认定《二十四诗品》并非司空图的著作而是后人伪托的。 之后的《宋人尚淡趣味的根底》一文中,作者指出尚“淡”之所以在宋代形成风尚,除了社会情势的变化外,更本质和内在的因素是文化与学术交织作用。在作者看来,“淡”及其引申出的“平淡”“淡泊”“雅淡”“清淡”等文论范畴受人尊崇,它的意义幽微而丰富,并因代表着宋世一代士人的趣味和理想,构成了对汉唐文化的真正超越。 紧接着的《明诗的清算》讲述的是清初人对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诗歌的评价与研究。《朱彝尊的诗学批评》则是对清初文豪朱彝尊的诗学思想的综述,并比较了朱彝尊所编选的明朝诗歌选集《明诗综》一书与另一位清初诗人钱谦益编选的明朝诗歌选集《列朝诗集》的优劣。 最后的六篇文章,是作者对文学史、文学批评、文论研究的看法,提出了不少的新的研究思路,像主张文学史、批评史研究应该从“观念史”向“总体史”转进,以一种“整合的历史观”,对古人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做出全面的网取,从而使之既契合古人的初心和本意,又呈示文心的本质,以及古代批评丰富而生动的原始景观,提倡“大文学史观”。另外,还指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潜体系特征,揭示文论范畴的能级与统序,主张在文论研究中应植入当代意识。 阅读此书,是一个不错的阅读体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