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Fish Don't Exist》探讨了科学与存在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分类和秩序的幻象。作者通过个人故事和历史案例,反思了生命的多样性与混乱,挑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传统认知,强调在混沌中寻找意义的重要性。
Why Fish Don't Exist读后感(一)
看到第四章末尾我已经有点烦David这个人了。 我能理解Lulu想从他的故事里找到order找到他如何能够面对困难和灾难的原因。但是目前看来我觉得可能是源自于他巨大的ego, 一些专注力,和很多很多的狗屎运。
第一任妻子也是植物学家,但是为了丈夫搬离了繁华的马赛来到印第安纳大荒野,由于丈夫老是在在工作,聚少离多的情况下还马不停蹄的给他生了三个孩子,最后在那个卫生条件不好的乡下由于肺炎去世。而她的死仅仅作为David的resilient 的一个example 来叙述。 剩下的三个孩子也在她死后,在她丈夫火速同一个18岁大二女生结婚后,一个死去,两个被送去寄宿学校。
而丈夫的事业节节攀升,从老师到莫名其妙被任命为大学校长 ,再娶了年轻貌美的大学生,又被赚脏钱的斯坦福夫妇高薪招聘去当新学院的校长。这所有的事都在一点点inflate他的ego或者说自信。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下,他的收藏被毁也算不上太devastating的事吧。他也知道会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resources重建。毕竟他的收藏鱼的速度甚至都远远超过了命名的速度,以至于有几千种鱼来没来得及命名。只能说Lulu跟他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Lulu是一个长期被霸凌,自尊心特别低的女性,想从这样的榜样身上吸取经验也许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五章,依然无法共情作者把David作为榜样的原因。 David的fish collection 里,很多都是他的学徒,和受委托的朋友替他捕捉的以至于很多他亲密的学生和朋友都死在为他捕鱼的途中。 yet, David仍然没有被这些 “困境” 打倒,反而他更加热衷于捕鱼,甚至设计了一些更极端的捕鱼方式。excuse me ? 死去的都是别人好吗,如果从David的生平中能得出什么的话,就是他并不特别在意亲密人的离世。这个可以看作一个对他的考验吗? 可以作他对待困境的态度吗?I don’t think so. 每当读到作者以一种钦佩以及敬畏的口吻来描述David对待这些所谓的灾难的态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嗤之以鼻。唯一让他感到触动的,也许是他最喜欢的女儿Barb的死,以至于Barb死后他全身心投入收集,一件有着therapeutic 作用的事。
听说这本书后面还会有很多反转,继续观望吧。
1/3页Why Fish Don't Exist读后感(二)
读完第十章我生理性地打了个颤。
没想过会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一本书里看到优生学的起源,以及它如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酵去到德国。更难以置信的是这一条法律竟然至今没有被推翻,非自愿绝育依然在被悄然实行,仿佛美国版的计划生育。
读这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们是否已经靠近一个节点,where文科变得比理科更加实质性的重要。毕竟技术突破已经日新月异,但思想文化还在大幅落后,而实质性在于,掌握技术的人不一定拥有同样程度的文化意识,社会法律也一直在追赶而不是引领。一个像David Jordan这样拥有技术知识和社会名望的人,有绝对的行动能力去推行另一个“优生学”,然后被elites们推崇。如此下来,我们社会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
回看过去两年大大小小的浪潮,我越来越感受到思考的重要性。思考、阅读、并批判,警惕每一种被塑造的叙事,警惕那些看似遥远的发展方向,正如那句老套的话:你的每一个行为,真的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
记下来这句话当作对我自己的提醒:
To examine each object in the avalanche of Chaos with curiosity, with doubt.
以及书本最后的启发性问题中有一个很有趣:当你给一样东西贴上了一个名字,这个过程、或者这个名字本身,会给这个事物带来什么现实性的改变吗?
2/3页Why Fish Don't Exist读后感(三)
有点意犹未尽,呼的一下已经到了作者的epilogue,于是作者该述说的已经说完,剩下的部分作为读者要去消化吸收。
人类对真理的追寻
人类将许多物种有意的与自己区分开来,从道德上离得很远所以不以对待自身生命般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但是人类和海中、陆地上的其他生物从分类标准上来看可以何其相似。尽管身在人类主宰的地球和文明中,但是人类并不如我们愿意相信的那样因为更加高级而处于生物链的顶端,这些是这本科学向的小书带给我的震撼。
和最近看的“关于地的运动”动漫联动到了,我们此刻直觉认为正确的一切也许不是真理,因为作为人类我们犯过错也一定会犯错,千百年来历史谬误的纠正都需要残酷代价,在历史车轮经过之处,愚蠢的、聪慧的无数人为自己的“信仰”丑陋的奋斗毕生,最终毫无结果与意义,如果以这样的世界观我这一生既然往左或右都无意义,那我何来信心和勇气度过坎坷呢?作者首页写的是,This is for you, Dad. 小时候她从科学家父亲那里听来的人生无意义论,像是一盆冷水淋下来,身体感到寒冷和麻木,需要一阵子才能恢复温度和知觉,这个过程就是她找寻意义的过程。
在现代分类学中鱼这个种类不存在,和几百年前教会权力笼罩下由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经历不尽相同,彼时许多学者知道会被折磨甚至处死,仍不断研究和传承才迎来了最终理论的更迭。鱼这一种类,从人类直觉认为海里生存的用鳃呼吸的都称作鱼,到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分类体系上并不存在,很多被认为是“鱼”的生物从“纲”的层面观察需要与另一些生物归为一类,这一变动并不撼动天地,鱼不知道,地球和太阳也并不在意。是人类在自己的大脑中推陈出新的真理,真理跟进化论所揭示的规律一样,是冰冷残酷的,但是规则是有规律的美,不是随机的骰子,也许是这种美感带来的感动推动着对真理的不断求索。
David Starr Jordan其人
作家在找不到面对个人混沌生活的头绪时,看向她认为成功管理他人生中绝望时刻的Jordan,她开始阅读和调查关于他的一切信息,从童年对星空的向往在自己的名字中加入Starr,到经历少年时期哥哥的病逝,到走上追求分类学的学术历程,在Penikese island遇见自己的恩师和第一任妻子,离开小岛之后回到学术界投入到鱼类的分类中,被邀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建院院长,逐渐把斯坦福大学管理成自己的帮派,卷入Jane Stanford的死亡案件中【当她写出Jane中毒的物质和David手记里记录通常用来毒杀阴暗处躲避的难以捕获的小鱼是同一种毒物时,the bitterest thing in the world,一定与他有关!!!】,彼时他还是优生学这一臭名昭著研究的积极拥趸。尽管有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也遭遇质疑,他执着的、充满动力的前进着,最终在名利双收中走到人生的尽头。很精彩的人物传记,很无力的事后判官,生命本就没有公平公正可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信仰下过完尘世的一生吧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