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1000字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23:40:37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8 23:40:37   小编:

《停下别动,放大看》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停下脚步,放大观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细节。作者通过观察一只蜜蜂采集花蜜的过程,发现了蜜蜂的勤奋和生命力,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要停下来,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和体味生活中的点滴,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一)

首先感谢鉴书团赠书,拿到了这本十分有趣的书。该书一共有15个章节,在阅读过程中十分轻松愉悦。读完之后,感觉大脑升级许多。对于绘画背后的故事清晰了许多,同时对于绘画家们的认识又丰富了许多,绘画从静止的作品,变成了经历劳动后的结晶。其中蕴含了画师、艺术家的一生、癖好。

比如喜欢给自己打广告的丢勒,炫技的维米尔,还有等等,这些艺术家都把自己融入到了绘画之中,而绘画也将他们的一生升华到了永恒的时间当中。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二)

本月初,和朋友一起去看了内江的艺术大师——张大千、邱笑秋,对艺术的那点兴趣来了点。我发现了一本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三)

不管你是艺术小白还是狂热追随者,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被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艺术作品的精髓深深吸引!

作者吕宸以艺术史为切口,用新潮诙谐的语言,从大众感兴趣的视角详解了近120件艺术品中不为人知的100多个细节,揭秘了15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他对艺术的解密方式,足以使艺术“门外汉”获得沉浸式看展的体验。读 者可以在书中跟随他像侦探一样,从细节中寻找突破口,把高冷的艺术变成沾染生活气息的万花筒,解锁学习艺术的新途径。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四)

1.确实比较符合书名,有从整体/局部的分析

2.对于小白来说非常友好,语言通俗,可以了解欣赏艺术品的角度原来如此多种多样

3.既然提到了自画像,那么我认为理所当然应该配上这幅图,自画像之父丢勒被认为是最早的自画像之一的这幅画究竟是什么样子。

4.部分图画可能由于印刷色彩问题,暗一点的色彩很难分辨,比如盾牌我看了好多遍始终没有看到在哪里,后面找网图放大再看了一下,才发现在哪里。

5.如需介绍画作细节可以用符号标明或注明,前面几副看得费劲,后面出现了放大镜图标,可以更好去阅读这本书。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五)

吕宸老师的短视频账号经常浏览,这本小书算是精华版本,一如既往地幽默口吻,阐述严肃的图像知识。

短视频能听到作者的鬼马旁白,好像友人在你旁边吹牛。书的话可以前后比照,停下来推敲文字和图像。各有长短。美中不足的是受到篇幅的限制,画作都没办法随心所欲的放大,还需要借助电脑显示器才能看到细节。

个人比较喜欢伦勃朗、丢勒达芬奇的章节,不出意外书中出现了吕宸老师偏爱的丘奇,诸神的章节也很有趣味,和看过圣斗士的娃共读了这段。最有份量的算是最后一章,点出了图像学的研究方法。

看画惊喜笔记,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激发读者对艺术的好奇心,作为读者,我觉得作者做到了。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六)

并不厚的一本书,随文字配相对应的作品,文字量并不大,读起来花费的时间不不多,对于艺术鉴赏入门的读者来说比较友好。

说实话,很感谢自媒体的发达,让科普不再是高大上的工作。以前出书只能是各种专家,也并不会刻意用普通人能容易读懂的表达方式来写,很多时候专业术语一摆出来,就会吓退一大波人。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从论坛到微博、抖音,给了普通人发表看法、展示自己的机会,其中就有很多被深埋的金子开始闪闪发光。当然,如果说起有趣的科普,这里肯定少不了提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是他引领了入门科普的浪潮。现在的科普方式也从纯文字发展成了视频、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接受起来也越来越容易。

世界名画对很多人来说很遥远,曾经凑过热闹去参观过印象派画展,可是进去了也只认识广为人知的几幅画,而且也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这幅画创作的背景什么的一概不知,当时市面上没有什么科普类书籍。现在的读者幸福多了,能有很多作者把一幅画揉开掰碎给大家分析,就比如这本《停先别动,放大看》,从很多细节处给大家讲一幅画,或者一个作者,或者一个时代创作的共性。读完以后,对这些画的认识又多了几分。

最后再提点小建议吧,部分章节感觉并没有表述完整,正看得带劲,戛然而止,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需要再完善完善。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七)

做艺术评论和做基础理论研究一样,都同样需要天赋。读书的时候上艺术评论课程,关于评论这件事,旁观过老师和学生的一次讨论。一位学生说,评论不过是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既然人人都可以做这件事,那我为什么要去看别人的。老师当时回复到,做艺术评论其实很像这样一个过程“我来过,我看过,我征服”。它的含义是说,我们看到一件作品,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偏偏有人的判断可以征服最大多数的读者,做出令人信服的阐述。

当时我在课堂上,接触到的可以说是全国顶尖的老师和青年学者,尚且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今已经毕业,在看了《停下别动,放大看》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呆的环境有多么优质,遇到的部分老师的水平和表达有多好。

《停下别动,放大看》对于我而言,是很难读下去的。这种难读在于,作者本人的情感抒发和自我判断。当然,评论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出一个判断。但是在画作和判断之间缺乏了必要的连接描述,对我而言,读起来相当的困难。

我不是,这本书的受众。

但是这本书对我而言,仍旧有可取之处。我把它当作是一本索引性的图画目录来看,也就是说有些画家画的一些绘画作品的名称,如果我感兴趣,会去找专门的艺术史书写做考证和研究。因此,这本书可以提供这些基础的事实性信息。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深度不够,评论的也并不有趣。但是,我想它有它的读者。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八)

封面就是油画的质感,内页材质也很棒,小开本,去掉外封是裸脊设计很好的解决了两页画中间部分夹起来看不到的问题,摊开在桌面上很舒服。

这本书对于艺术小白非常友好且有趣,通过名画的细节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时代的文化背景,丢勒的签名小设计,画家的低调炫富,画家的恶搞等等,妙趣横生。看起来非常轻松又能学习到知识,爱了爱了。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九)

对于如我一样的普通大众,没有经过过多的艺术素养训练,欣赏西方艺术史上的众多传世名画时只能走马观花。而一些讲艺术史的书,大多是针对画家生平、画作风格和具体画作的背景来解读,也只让人对画作有个宏观了解。 然而本书作者却另辟蹊径,放弃对作者生平及其绘画风格的详细介绍,拿起放大镜,一一查找画中细节,并抽丝剥茧,仿佛福尔摩斯探案,通过对细节的放大,让读者眼前一亮,看到更多平时被忽略却十分有趣的细节,也传达出画家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让读者容易捕捉作品中传递的信息,更能深入的感受画作的魅力。 本书囊括了众多西方画作和画家。有众人皆知的《夜巡》《雅典学院》《蒙娜丽莎》,也有不太出名的《不平等的婚礼》《热带雨林》;介绍了大名鼎鼎的达芬奇、拉斐尔、维米尔作品,也带读者认识了每幅风景画都可以作为科考材料的丘奇、画连环画讲故事的霍加斯、擅长画错视画的吉斯布瑞兹等画家,这些画家对艺术小白来说并不出名甚至可能是第一次听说。 从画家的关系入手,作者分析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开创的人物肖像画绘画风格,被拉斐尔模仿,并通过拉斐尔的画进而推测出《蒙娜丽莎》很可能是双联画,另一半可能就是蒙娜丽莎的丈夫。 从画家生平入手,作者辟谣了经常把自己的签名巧妙的嵌入画作的丢勒,是由哥哥做苦工供他上艺术院的谣传,并点明了谣传的出处。 不论是西方艺术略知一二的读者,还是刚刚接触西方艺术的小白,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能借这本书发现一片新天地。你会发现,西方艺术并不遥远,只需一本书,就可以拉近和西方艺术的距离。 作为一本讲解艺术的图书,本书图文并茂,印刷精良,处处可见出版社的用心,装订方式没有采用传统的胶装方式,而且采用锁线装订,让书籍可以完全平铺在桌面,阅读体验极佳。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十)

以前,对于世界名画、艺术大师这样的词语,因而在欣赏了解的时候,总是会对其“自带光环”产生一种末莫名的敬畏,进而因为这种敬畏而产生距离感。但是很不错,《停下别动,放大看》这本书消除了这种“距离感”。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专业的艺术从业者,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从艺术流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不同于类似的著作,对于一般的普通人,这本书是带我们普通人“看热闹”的。而能从名画中看出热闹,对于我而言也就足够了。感谢作者的帮助,从这本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名画背后的一些“热闹”:

1.《伦勃朗夜巡》其实警察小队一次在白天的巡查,只是因为时间太久,灰尘让画作变黑,然后将白天变成了黑夜。又谁能想到其中这幅画背后还牵扯了“老赖”的问题。

2.印象中一板一眼的丟勒,原来也是一个“显眼包”,如果不信,请看他在画作中各种神奇的签名。

3.一定要交一个厉害的朋友,如果可能,是一个画家朋友,这样他可能把你画进名画,能跟名人同框,而且能流芳百世了。不信的话,去看看《雅典学院》中的普通人。

4.有些画居然是用作头像的,而有些画用作桌面居然毫不违和,感谢有天赋的艺术家们。

5.画家也是普通人,心中不仅仅有“美和远方”,而且也得关注眼前的苟且,所以画出名作,顺便给自己打个广告,宣传自己,也是非常必要的。

整本书的语言比较轻快,而且阅读门槛不高,作为一本写给普通人的品鉴名画的入门书籍,感兴趣的可以翻来看看。毕竟时不时的借用其中的内容“抖个机灵”还是不错的。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十一)

初看封面就觉得很搞笑,因为这个很山寨的救世主。拿到书后,大小、纸张、装帧和印刷都非常棒。很适合随身携带,在户外找个地方坐下来读,内容也没什么难度,主打趣味,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

不喜欢的地方有三点:一是车轱辘话反复说,缺少逻辑,很随意。二是拿做核酸等玩梗我个人觉得很低级,一点也不好玩。三是太多主观臆断和猜测。因此一开始只打了三星,但又觉得图确实很高清,选取也不错,勉强四星好了。

现在来夸夸图,对于我这种对世界名画孤陋寡闻的人来说,开了眼界。作者研究了不少细节,也介绍了部分创作背景。

有的画家将签名藏在画中,更有甚者还将自己画进了给别人的画中。如果是自画像还有能彰显身份的物品,比如稀有的世界地图。

第一章,第三章讲的就是此类事。

第二章,伦勃朗的《夜巡》是18个人每人平均支付了大约100荷兰盾完成的。但画里面一共有35个人,另外17个人原来是用来陪衬那18个雇主的。但艺术家和甲方显然在艺术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伦勃朗被告了,而且败诉了。

第四章,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我很喜欢。

第六章,揭晓了封面的山寨救世主是怎么回事。

第七章,Frederick Edwin Church的画作让我眼前一亮。

还有关于肖像画,如何判断画中的人是谁,符号和特征,一些著名形象等等或奇怪或有趣的内容散落在书中。作为一本消遣书,艺术类科普书,轻松愉快,可以一读。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十二)

正如吕宸老师书中所说:“在观赏一幅画的时候,除了在感性上被震撼,还应该有理性的存在。这些理性的思考来自作品内的信息和观看者的学识,我们能感受到的信息直接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积累,于是在看画时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也恰恰是所谓的观看壁垒。”

我自己就是经历了这样的阶段,从当你看到一幅画,你看到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和它的色彩的搭配,到你可能会从桌脚放置的器皿,了解到画中人身份和这个场景的氛围;从肖像画中的服饰,mark到了历史时间轴上某时的流行风尚。

所以可以说,艺术史常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我对艺术品欣赏的趣味性增加的过程。

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说:“每幅画都有一个切入点,它是一个能抓住你的眼睛并将你带入画中的小细节。”

在全民有提高审美眼光需要的当代。像《停下别动,放大看》这种由专业领域研究员,用亲切的口头表达,耐心地带着你去寻找那个画中“可爱的小切口”的作品,是很有意义,也定是越来越被需要的!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是以解读细节的方式看画,主要偏向西方的名画赏析,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点,背后是艺术家们独一无二的个性,还有各种关于艺术的有趣观点,整本书读起来轻松顺畅,就像是在看一场超有个性的线上画展

1⃣️最惊奇—名画夜巡竟然是白天

我知道鼎鼎大名的《夜巡》,也知道他为伦勃朗惹上的争议官司,但我还真不知道这幅画其实是白天,而惹出这样误会的罪魁祸首是颜料,因为画作命名时间比完成时间晚了200多年,颜料看起来已经灰暗,所以才让这幅画看起来发生在晚上,而其实从人物的动作和画面光线来看,这是一次发生在白天的“夜巡”

2⃣️最有才—这爆棚的自我表达欲

全书中存在感最强的人就是丢勒了,不但擅长各种绘画,更擅长花式签名,后来干脆让自己也出现在画中,手捧自己的亲笔签名,真是太逗了,不过这背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画家把自己画在作品里,还有一种名片的功能,以防止被人冒名顶替

3⃣️最吓人—托着自己的头的圣丹尼

在西方宗教画作中,你偶尔会看见一个托着自己头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圣丹尼”,据传说他在被逮捕后遭到斩首,然而他却把自己的头捡起来,一边行走一边布道,最后走进了无数副画作之中,还走进了巴黎圣母院的大教堂,站在门口托着自己的头

4⃣️最个性—我要画一幅画的背面

吉斯布瑞兹,这也是一位超有个性的画家,大家都在光线,色彩,技法上互相比拼的时候,他却画了一幅画,叫做《画框的背面》,而且这幅画竟然是有甲方的,原来在很早的历史年代里,就有人愿意出钱为创意买单~

5⃣️最有趣—宙斯拿的是酸黄瓜吗

在古希腊的雕塑中,有一位叫宙斯的男神,总是拿着一个“酸黄瓜”出现在你面前,这根“酸黄瓜”其实是古代人对闪电的早期理解,西方世界中的“真”和“实” 不是一个东西,这个“真”并非来自他们的眼睛看到的,而是来自他们心里所想的,这个观点还蛮值得深思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十四)

吕宸不愧人文科普达人,《停下别动,放大看》一书从十五位艺术大师的15幅名画入手,从画中细节铺陈开来,讲述了100多幅绘画珍品的细节故事,引领读者不断发现名画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惊喜,真真是“看画惊喜笔记”。本书用纸讲究,看画体验不错。 看书的时候,听了作者的建议,把每章重点介绍的绘画下载了电子版,跟着作者的讲述,不断地放大不同位置,找寻作者观察到的细节和亮点,其乐无穷。阿尔布雷希特·丟勒喜欢整花活儿,有时候甚至把自己也画进作品,还举着小旗子、小牌子,上面大书自己的名字和绘画时间。丟勒设计有自己的专属签名,是他姓名首字母A+D组合而成,想起来自己以前也设计过一款自己姓名首字母Y+S+J的组合签名,甚至还有两个版本,哈哈哈。 丢勒、拉斐尔都会把自己身边的朋友当做原型画进传世名画当中,正如作家有时候也会把自己身边朋友当做素材客串进自己的小说中一样。之前见过一个纪录片,贾平凹和他作品中的一个原型人物就成了好朋友,他后来还常去看望他。 话不多说,接下来是挑刺儿时间。 1、第二章“伦勃朗夜巡”第32页,原文说《夜巡》“毕竟从1632年开始,无论是争议还是赞美,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从本书前文论述还是我百度到的内容来看,都是《夜巡》完成于1642年,那么为啥从“1632年”开始就是焦点呢,是伦勃朗1632年就开始绘制《夜巡》,画了十年,而且刚开始画就很有争议么? 2、第二章“伦勃朗夜巡”第34页,作者提到1885年奥古斯特·耶恩贝里创作的《守夜人》是《夜巡》第一次出现在其他人的绘画作品中。可是后文紧接着就是1841年约翰·斯卡利特·戴维斯创作的《伦勃朗工作室》里也出现了《夜巡》。难道1841年的不比1885年的更早么?是因为1841年的画是《伦勃朗工作室》,不算其他人的绘画作品么? 3、第三章“丢勒的签名”第61页,原文“陪他一起在这个世界上有趣几千年”,丟勒绘画作品《万人殉难》完成于1508年,距今才五百多年,远远不到“几千年”。嗯,这个有点算抬杠了,可忽略不计。 怎么辨别众神?丘比特旁边的是美神,地狱犬旁边的是冥王,拿三叉戟的是波塞冬,拿“酸黄瓜”的是宙斯。get!得空得专门看看希腊神话了。 最后,通过阅读《停下别动,放大看》,学到了一手,把名画的高清电子版下载下来,没事儿了可以放大看,慢慢看。

《停下别动,放大看》读后感(篇十五)

本书一共介绍了15幅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了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1.开篇从第一幅画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绘画艺术》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幅图隐藏的东西。第一,这幅其实是维米尔的自画像,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第二,画里很多的细节都展示了维米尔的身份与地位。第三,充满很多惊喜的地图。 2.用笔记和注释的方法看画,最好的例子就是伦勃朗的《夜巡》。首先,这幅画原名并不是《夜巡》,画中记录的可能是白天发生的事,这个名字可能是个误会。其次,这幅画是由18个人他们每个人平均支付了一些钱完成的,但是画里有35个人,这就引起了付钱的人的不满。再次,因为这幅画过大,摆放不上墙壁,所以切掉了一小部分,导致其中一个人物的胳膊被切掉,但万幸的是有一个同时代的画家临摹了一幅,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他的全貌。最后,伦勃朗把自己画进了画中,那个只露出一只眼睛的人就是伦勃朗。 3.第三幅画是丢勒的《三博士朝圣》。丢勒被认为是自画像之父,并且顺从时代设计了自己的签名。很多画中都画有丢勒的签名,有的甚至融入画中,可谓是花活签名,后面丢勒干脆把自己画进了画里,是个很有趣的人。 4.第四幅画是拉斐尔·桑西的《雅典学院》。画面中的大部分都是哲人,像柏拉图等。拉斐尔将签名签在了布拉曼特身上,可见有个好朋友的重要性。 5.莱顿《婚礼登记》。现在的婚礼大多是高兴,而这幅画就表现出了不高兴的婚礼的样子。王室的婚礼也局限重重,不是那么自由的。 6.达芬奇《纺车边的圣女》。很多画家都在模仿达芬奇,而且拉斐尔是见过蒙娜丽莎原画的。 7.埃德温·丘奇《热带雨季》。丘奇的很多画都适合做成电脑桌面,甚至有的话还适合做手机屏保。 8.克拉斯贝克《画家工作室》。这一章并没有讲关于这幅画的知识,而且讲了许多怪诞生的画。 9.埃舍尔《手与反射球体》。这个画家不好好画画却去炼丹。最后的死法也是争议重重。 10.霍加斯《伯爵夫人的上位》。这是一系列版画中的一幅,描绘了一位女性从小镇到伦敦之后的生活,体现了当时女性在伦敦生活的艰难,以及不小心误入歧途之后的社会现实。 11.莱昂·博纳《圣丹尼殉道》。圣丹尼在大部分画中都表现在手托着头。 12.吉斯布瑞兹《艺术家工作室的橱柜》。他把画画进了画里,这是个很独特的技巧。 13.施特里格尔《马克西米连皇帝及其家人的肖像》。总结来说,以前的人画画也是有美颜的。 14.歌川国芳《桥立雨中雷》。以前的人认为闪电其实是神向地下扔的东西。可以说,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摄影和绘画。 15.尚佩涅《圣奥古斯丁》。怎么证明你是你,靠典型的特征来证明。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