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述要》是对阳明心学的经典阐释和总结。读后感受到阳明学注重心性的修养,强调自我认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对心性的探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真善美的境界。这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心灵的力量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一
“天下之大乱,由虚文盛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大道都是至简至明的,后人诠释得越多,离大道之本意越远。如果大道为天下所遵行,连《六经》都没有必要拿出来说。
“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把什么理论和什么什么实践相结合,是“知”与“行”同为“致良知”的路径,“知”即“行”;“行”即“知”,以臻于至善。
1/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二
可以说对王阳明的兴趣完全来自于他的那句“知行合一”。
这书够薄,本以为会是本科普性质的通俗读本。发现自己错了,这更像是一篇长篇的论文,夹杂着许多“传习录”的原文引用。
王阳明的人生或许比他的思想还要精彩很多。
他精力旺盛,跳脱在出世与入世间,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人生大气大落,曾立下过赫赫军工,也曾被远放蛮荒。
如果你象我一样想找本有趣的书,建议你自觉绕道,王阳明的传纪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想认真的研究王学,这书可能有用。
2/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三
深入浅出,高度概括,钱氏解读条理贯彻始终,功力深厚,不偏不倚。感触最多的两点:1,良知非天成,事上磨炼来;2,现实的总和即是天理,人欲亦是天理的一部分。在此天理之下,凡事都有真相,凡事都有最佳的应对方案。在寻求这个真相和最佳方案的过程中,他人的私欲是应当考虑到的客观因素,但除去一己的私欲是仍必要的,也只有“我”的私欲是可以去除的(对他人的私欲我们永远无能为力),也只有“我”能做到公正无私,即便这公正也是相对的。致良知也好,诸法因缘也好,圣人无名也好,都要求对己无私,对人公正,可见天理是普世的,还是一个理一分殊。
3/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四
正如作者钱穆先生所说,作为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之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也抱着对阳明学的好奇来读这本书。
王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放到现代社会也一定是个有趣的人,好喜欢结交这种同道中人。
出生于诗礼之家,十五岁,出塞逐胡虏。十七岁在江西结婚,与道士一坐忘归。二十一岁在京师做格物功夫,未格通而研究文章。二十六岁留心武事,读尽兵家秘书。二十七岁转为养生,之后混迹政界三年。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实习导引术。后又入世,遇谪。立志做第一等人成第一等事,某夜,呼跃而起,发明了格物致知的新学说。
由此看来,那些历史留名的人的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王学中,最重要的几点是,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谨独,立志,事上磨练。
立大志,成大事,莫负才华。
4/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五
里面有大篇的文章引用,而且都是文言文,并且是些谈论人生哲理的文言文。像庄子的《逍遥游》这种还算是比较好明白的,因为大体知道庄子是个以无为求无为的人。但关于宋明理学大多数我还是摸不到头脑。再加之要细细的咬文嚼字,难免让人迂回。怪我知道滴太少。辛亏还有本他老人家的《宋明理学述要》。
这本小册子对王守仁的一身来了个大体的概括。一共不到7页,只把对他影响大的几件事大体提了一下。曾经我是花了不止3天3夜去追寻他的一生。所以对他的人生履历还是有些了解。
但还是由于这本书用极短的文字,而且大部分是引用的典故。可能钱穆爷爷可以非常透彻的看透里面的差别。但是,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更像是在看一本把宋明理学著作中经典有争议的文章拼凑在一起的书。很让人失落啊。。。哎。。。还是量变引起质变。多读几本相关的书就能有个更深的理解。。。
钱穆爷爷年轻时也很帅气好不好。。。咩哈哈哈哈~~
5/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六
就感知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可以分为我心和世间万物。我心好比世间万物的镜子,痛过感知反映世界。如果没有万物,那么心就是空的;如果没有心,天无人仰其高远,地无人俯其厚重。心和万物因为感知而对立统一在一起。
世间自有其天理在,如何正确认知万事万物?需知行合一。如何知行合一,则需“致良知”。知行本为一体,没有“行”的知,并非真知;没有“知”的行,可谓盲行。致良知,则需去除私欲,彰昭天理。
知行合一,我觉得用处太多了。实践才是硬道理,没有实践,空谈无益;没有实践,所谓“知”无非凌空蹈虚。好比,没有见过感受过冰雪的人,根本不能明白冰雪刺骨的真实感觉。由此可见,人生之实,正在与丰富多彩的实践经历。
致良知,更是直接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心灵自由。致良知指的是,刨除私欲,直达本心,探知天理。具体可以指七情六欲需适度,也可以用于修身,也可指导我们认识事情或者事物的真实。就个人的经验来讲,苦闷、压抑、痛苦、压力等等,均可以痛过“致良知”的方式解决,以达心灵真正的超脱。
总之,既拥有丰富多彩、实现价值的人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能超脱已达心灵自由。
6/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七
飙哥從我這借去《明朝一個王陽明》讀了后,便迅速買了《王陽明全集》與這本小冊子,待他讀完后我也就拿來一讀,希望能對讀《傳習錄》有所幫助。
或許是讀慣了技術書的原因,這種文學論述性的著作讓我很難滿意:
1. 嚴重缺乏條理性,其說宋學中留下的幾個問題,洋洋灑灑20幾頁,我來回瞧了兩遍,愣是不敢確定他想說的,到底是有幾個問題,又是哪幾個問題。王學三變那一段論述,也有類似感覺。
2. 引用,引用,還是引用,我敢確定該書4、5萬字,引用不在2萬字以下,這一點倒和現在教授們寫書蠻契合的。
但也有益處,那就是勾勒出了王學大綱,值得一記:
良知
知行合一
致良知
誠意
謹獨
立志
事上磨練
至於陽明晚年思想的三大論:拔本塞源,大學問,四句教,由於是大篇文言的抄錄,還需慢慢研讀。
另外,關於陽明年譜覺得很有新意,通與陽明同時代人物的生卒、事件的對應,比較立體的勾勒出了陽明那個年代。
總的感覺是這是本有價值的書,但是錢穆先生并沒有把其寫的多麼易讀(尤其是文言的大段引用),需要花時間研讀。
7/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八
古文水平不好 所以读的半懂不懂 收获有2 一是看到王阳明躺在石棺里泯化对死亡的恐惧 我理解到了对于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过于焦虑不安 比如需求要delay 比如背c 比如单身 比如疾病 我们努努力做自己能做的 但是不要把太多心思放到那些不能确定的结果上。 当然 这只是说的容易,能做到有这种心态,必然还是靠不断的自我强化这个信念 也就是靠修行。 二是我对各种中国的学说有了一点新的自己的认识,中国儒学往往上比尧舜之时,因为史传尧舜之时人民安定,生活幸福。但是对此我是不信的,生产力水平底下的社会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呢,所谓幸福大概也就是人的私欲很少,毕竟物资都是共有的。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了,社会财富的分化就使得人心的欲望不断膨胀,生活的幸福感自然降低。我总之不信宋明的人在物质上不如原始社会的人。所以儒学提出了一种能够让大家都幸福的方法,那就是人人安于自己的位置,不要想着阶级的上升,当你没有欲求的时候,自然没有痛苦。这一学说毕竟是为统治阶级打造的,所以儒学中并未见得真正的平等,而是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的。之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这种每个人各安天命也是一种解决内卷的方式,最近对这个问题思考比较多。 下午约了人去北海公园,快要迟到了,言尽于此。
8/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九
《泛海》(王守仁)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二者皆可谓知行合一。所谓知与行,不分先后,知在行先,谓之理论指导实践;行在知先,谓之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
9/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十
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一书,以简括的笔法介绍了阳明学的发展流变。对王学的几个概念如“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作了谨严的阐述。
阳明被邓艾民先生目为封建时代的圣人,而钱穆先生亦认为阳明为宋学中朱、陆之争开出了一条“通渠”。所谓“通渠”,乃是指“事上磨炼”这一句口号。读书论文最易陷入空论的泥潭而忽视(或轻视)践履。
阳明之地位及其理学之修为,皆植根于其生平经历。后人不论是在继承还是拓新上,都很难再达到阳明的高度,其重要原因即在于后人鲜有跌宕的人生经历。可以说,阳明学之宝藏是需要后人亲手去挖掘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没有一定的觉悟和忍耐力,是万万不可能有所收获的。
我本人十分钟意于阳明学中教人以圣人心来体贴当下人生的教诲。圣人并非不可成就,身处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以“如果圣人处于我这样的境地时会怎么做”设想,内心或许能够升腾起一股力量,支持自己勇武地向困境深处走去,而不是手足失措、怨天尤人甚或顾影自怜坐等命运的审判。日本国民尤为推崇王阳明,其中,阳明学者安冈正笃就相似地提出过这样的启示,他教人以伟人心态自居,以此约束、管理自身的一言一行。
现实总是波澜万丈、布满暗礁的,该如何在这片海域掌舵行驶,是我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10/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关于阳明学的书。书很薄,共四五万字而已。但对于我这种阳明学的菜鸟来说,读起来颇为吃力。钱穆先生论述了阳明学的前前后后,从宋学里残存的问题入手,引出明朝的大体思想走向以及与阳明先生同时代或者略略超前的几大学者。而后才开始正式介绍王学的三变,主题思想等内容。浮光掠影般点到为止,但抓住的都是紧关节要的部分。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谨独、立志、事上磨练,无一不是王学的精髓所在。个人认为钱穆先生对王学的工夫的事上磨练很推崇,而且颇有见地。
书里面对于阳明晚年思想提炼出三个要点:1、拔本塞源之论,2、大学问,3、四句教。后两者已经是接触王学的耳熟能详的部分了,关于“明明德”,关于"止于至善",关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又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等。但对于拔本塞源之论,钱穆强调了其为阳明学指出了宏观脉络,只要把握好这一点才能更透彻深入的了解王学,而不至于是偏颇而入魔道。
11/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十二
對於宋明理學,我是因為其與文學的關係,才想著去進一步了解它的。讀馬積高先生「宋明理學與文學」及許總「理學文藝史綱」的一些篇章,總是各言其說,而我這個看客總是莫衷一是。苦於兩信而不能決,故而生此疑問。
起初,讀的是陳來先生的「宋明理學」,陳先生的文字於平淡中常常有一股靈氣穿乎其間,我想這大半也要歸於理學的精妙吧。通讀陳書後,對於陽明天泉證道歌,即四句教,總是解不透,不能了然於心。後讀北大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張先生此著頗巨,可謂體大思精矣。文字理趣時時生發。但對照兩書,關於四句教的解釋,也是各言其說,也不能讓我信服。
錢穆先生的書,我之前是讀過一些的,但所讀的也是通俗類的,比如歷代政治得失之類。比如之前想對中國傳統思想史梳理一遍,讀到經學時,想讀其「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倒是讓我望難而生畏,半途倒退下來,粗氣不敢喘一口,其艱澀處,不是我輩不學所能深入的。後來讀其「陽明學述要」時,也是誠惶誠恐,但是當讀及過半時,宛如一股清泉順著齒牙經咽喉抵達腸胃,頓覺清新自然,全身精神遍佈。而所解讀的四句教讓我信服五體投地。
另外,想說一句,學術研究上的思想或保守或開放,其對應的並非或褒或貶。雖然殷海光曾說他的思想領先錢穆幾百年,其故如此。關於思想上的保守或開放,錢先生的弟子余英時似乎可以作為一案例研究研究。
12/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十三
近来尝试着看了钱穆所著的《阳明学述要》,只因过去对于王阳明及其心学有过最浅薄的接触,产生了朴素的兴趣。书是去年(2017年)三月份买的,和许多其它书一样,家里放了许久,如今已几近一载。
能察觉出这本《阳明学述要》无疑是本好书,薄薄一本,述说了王阳明的经历,再以朴实的语言解构阳明子的思想理论,应该属于那种助初学不深者庖丁解牛的类型的读物;然而大概是因为我自己此前着力理解过的儒学思想太少,再或者是对一些文言方面的内容无法很好地通透,总之还是觉得有些力不能逮。
对于心学最基本的见解,通过读过钱穆先生的解读,也有了粗浅的认识。包括沿袭自宋代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以及知行合一、致良知,主张人心即是天理, 而人只是要此心不为私欲私章所障碍,使得知与行不被隔断,自然能够明觉天理。其反对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追求“至理”的做法,提倡从内心寻求理的存在。
也许心学本身——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也是难以透彻地理解的,其核心在于人由文化修养、生活经历所带来的对于万物的视角变化吧。而王阳明正是一个经历过人生坎坷的学者,因而他对于“理”和“心”自然有了独到的眼界,同时也影响了一个学派的认知。
也正是因为如此,通过《阳明学述要》这样的书来理解、参悟阳明学才显得重要,毕竟现在这个功利时代有太多的机场读物将“知行合一”作出过度的解读。
13/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十四
花生书语之钱穆先生《阳明学述要》 (2024.08.16,NO.90) 近年来,王阳明的心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求知者的目光。然而,面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阳明学著作,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厚重的书籍如同高山般难以逾越。而真正略有了解,还是因为读了郭继承的《中华经典十三讲》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都有王阳明的篇章。最近,突然发现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这本书仅五万三千字,感觉没那么畏难。 《阳明学述要》以其精炼的篇幅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入的理解。但钱穆先生书中引用了大量《传习录》的原文,有点挑战古文阅读能力,略显枯燥。当然,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无疑加深了对阳明心学精髓的领悟。 在我微信读书写的想法中,有书友推荐了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的《王阳明》纪录片,我也看了这5集。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情景再现方式,展现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虽然它更多地聚焦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对心学思想的直接阐述有限,但却为我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鲜活的王阳明形象,使我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阳明学述要》中关于“万物一体”的哲学命题讨论,跨越了时空与文化的界限,将宗教的神创论、科学的物质起源论与哲学的内心映照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认知层面上对宇宙本源的共同探索。钱穆先生的阐述,让我意识到,尽管各种解答方式各异,但它们背后都蕴含着对宇宙万物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不懈追求。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这句话如同阳明心学的灵魂,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良知与天理的内在联系。在钱穆先生的解读下,我更加明白了良知作为人心本具的善恶判断能力,是如何成为我们行为处事的根本指南的。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时刻保持对良知的敬畏与遵从,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最后,还是以书中原文结尾:任何一家学说,无论他怎样地伟大,怎样地创辟,他终免不了时代的色泽,摆不脱共同潮流的趋势。 推荐指数:四颗星⭐
14/15页阳明学述要读后感篇十五
钱穆首先讲明了王阳明之前儒学家的几大问题: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万物一体是格之万物还是立之吾心。明学倾向于重行轻知、一元论、折衷融汇与各立门派。但是伊川的批评非常到位,他说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都是无事。
钱穆之后还梳理了一下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认为研究王学不能够忘了他自己的一番心路历程。王学有三变,不是一下子就出现这样的心得与体会,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王学三变:
1.收敛为主,发散要不得。(这依旧是变化气质的东西,和之前的 学者米有什么区别。)
2.致良知。这个时候王阳明开始提出自己的把柄了。
3.从狷到狂,从狂到中道。
王学大纲:
良知:良知之于王阳明而言就是一个求生求爱之心,这样的心就是一种善,而善就是天理,所以天理和心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知行合一
致良知
诚意
谨独
立志
在事上磨练
这是这本书的大概。
但是自己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我自己也在尝试着格一些东西,按照王阳明的办法。其实依旧是哪一个问题。王阳明认为道理就在心中,但是其实内心可以会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但是很多东西涉及的事物比较多,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而且我的内心也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比如,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羡慕他人有钱的事情。着一部分有可能是因为我会有虚荣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够否认金钱确实能够让人生活的更好,有更高的生活品质。那么这是否就是符合王阳明所说的求生求爱的标准呢?假如符合,那么我羡慕富是否就是一种好?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一种好是我不能够达到的 ,那么是否就做不到王阳明所要求的知行合一?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认为好,我就能够做到的。那么不能够做到,究竟是我知的错,还是我行的错?亦或者两者都有?
我认为一种可能的回答,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超过自己能力的财富我不去羡慕,但是自己能够获得的财富,我还是要努力去获得。但是字啊拥有财富的时候,自己还是要运用财富去获得更大的快乐与愉悦?不置可否。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