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是一本深入探讨公众舆论形成及传播的专著。作者通过对公众观点、舆论领袖和媒体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舆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理解舆论对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方法论色彩很浓的书。建议准备攻读这一专业的人深读。初学者略读即可。
因为该书是从概念、术语这一抽象的角度来讨论的,并且介绍了很多如何来研究公共舆论的方法和应注意的地方。
论点丰富,论据很少,是作者对公共舆论这一领域从古到今各学者的研究所做的一个整理,是一本观点的集合,而不是观点的说服,这也是作者写这书的初衷。所以这书会有点抽象和枯燥。
但,因为各派观点齐上阵,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拓宽对这一领域的视野和思维角度,会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厘清概念,对个别事物现象也就会具有更好的把握。
此书后面附有英文原著。英文原著很浅显,建议直接读原文,味道更纯正,也更易了解作者思想。不得不说译者的翻译漏洞百出,摊手,不过毕竟译者也是该领域研究者,一些备注和见解都不啻为很好的辅助。
1/3页《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读后感(篇二)
趁着前几天吐槽学科A刊舆论概念史梳理bug的热乎劲儿,把这本书找来看看。
挺清晰规整。感兴趣的public opinion概念化过程着墨较少(第二章的部分),有三处能明显照出A刊某文章的错误。
感谢中英双语!中译小问题略多。 public opinion 翻译成“公共舆论”之错已被陈老鞭尸无数次,在此不再赘述。
本书并未对舆论作本质主义定义,而通过概念相关文献梳理勾勒出其基本主题。以下几点印象较深:crowd/public/mass的区分。舆论的社会学研究思路何以跨越集体与个体之分,借由政治学-哲学思想与社会心理学的融合,为用社会科学方法测量态度意见提供理据(所谓的舆论实证研究)。
总序里有一点提醒很好:要追究一个概念产生的语境,辨析使用中的变异,了解派生出的研究、论战、修正。否则,概念就成了断枝条,可随意插塞,但别指望开花结果。
2/3页《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读后感(篇三)
目录:
中文版总序
英文版序
致谢
本书框架
公共舆论的起源
预知与相似的论述
舆论的早期概念
“公共”的早期概念
公共舆论的诞生
公共领域的出现
公共舆论含义的模糊性
公共舆论与多数原则
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共舆论
公共舆论的难题
缺乏能力
缺乏资源
多数暴虐
易被劝服
精英统治
群体、公众、大众
群体
公众
大众
议题与公众
发展的阶段
参与者与旁观者
扩展公共讨论
一个议题得到解决之后
观测公众
一般公众
选举公众
热心公众
积极的公众
议题公众
舆论与态度
作为表达的舆论
深思熟虑的舆论
作为回应某个特殊议题的态度的舆论
舆论的心理基础
图式
价值观
集体身份认同
舆论成形
观测舆论
舆论究竟何指
选择是什么
舆论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思考
舆论如何构成
持有舆论是否坚决
舆论能导致相关行为吗
舆论是否与其他人相关
集体与个体的特征
公共讨论的含义
团体决策的动力
较大规模社会环境中的公共讨论
政治参与者、新闻记者与热心公众
作为旁观者的公众
新闻记者的角色
观测公共舆论
使用调查数据
运用内容分析法
运用弱结构性的调查技巧
观测公共讨论的过程
结论:作为传播概念的公共舆论
附:英文原著
注:本书翻译有很多瑕疵问题,比如公共舆论和舆论的用法有点混淆。舆论本身就带有公共的意思,书中所指“舆论”实际上是“意见”(Opinion)的含义,也分为个人舆论和公共舆论两种情况。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