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作者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选择好书、认真阅读和笔记整理。作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实例和经验分享,让读者更好地学习阅读。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一)
第一,不用勉强自己去读那些自己不喜欢,但却十分有名的著作。 第二,书读完,定要有所得,知其哪里好,哪里不好,吸收那些都自己有益处的内容。否则就如老舍先生所说:“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第三,写信、写日记、写工作总结都是写作,多加练习总是有益的,哪怕不以写作为职业,能办工作总结写好,不也是一件让人开开心心的事情嘛。 第四,写作切忌堆砌辞藻,而应该用简练的语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写完的初稿一定要不断删减,留下的才是最最精华的内容。 总之,写作的法宝无非两个: 一、多读书,读的时候要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如何组织内容,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如果只是茫然的多读,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必定要有所得才是有效的阅读。 二、多写作,别怕写不好,只有自己写过了,真正遇到难处和问题了,再阅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所谓“在事上磨练”,写文章就要从不停的写上才能得到锻炼。 为什么很多人总会说,我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可明明还一字未写啊,世间所有的事都是这个道理,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多。这么看来,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真是至理名言,值得一生去实践。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二)
从民国走过来的作家,老舍先生绝对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不管是长篇的《四世同堂》,还是短篇的《抱孙》,他对于人的洞察力是凡人所不及的。另一方面,老舍先生的文章独具特色,通俗易懂,且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用以作阅读写作的典范再合适不过了。
而这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则是他关于阅读与写作的随笔集。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四辑——我的读书方法、别怕动笔、先学习语文、出口成章——主要是一些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体会,第五辑——可喜的寂寞——则应该是看过前四辑之后给出的一些“例文”。
于写作之前,肯定是阅读。而读什么书,是个重要的问题。老舍先生认为,应该选那些自己适合阅读的,至少不能读过之后犯糊涂的书。接下来是应该怎样读,简单来说便是,多做读书笔记,并且以阅读带领阅读。
那读得多了,自然得写,而写作的首要条件便是“别怕动笔”。这一部分里,老舍先生列举了写作所需要的部分——观察生活、勤加练习。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去掉那些毛病,便会越来越好。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我突然想起前两年看《七十二堂写作课》的时候,关于语文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我们忽视的语文基础,往往我们的写作还做不好小学的基本功。
所以,看完这本书的最大的感受是,老舍先生说的大多是学生时代老师不厌其烦的那些,可是我们总会掉进他们口中要避免的坏习惯里去。正所谓,知易行难。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里的某些观念我也不完全赞同——这倒是做到了老舍先生所说的不人云亦云。
比如,我虽不一定能全看懂那些瞪着的我公式,但是依旧喜欢看“第二类书”,总免不了死磕一阵,难以好聚好散。还有那些“迷信”,在我眼中更像是种对未来期许的习俗,这些习俗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还特别喜欢那些与现实生活不着边的虚幻的作品——不论是读还是写,老舍先生会觉得这些脱离了人民,可是我却觉得想象力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老舍先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人们更具有革命性,而我们则幸运得多,我们在生存之后可以去追寻更多、更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文艺”也比老舍先生大得多。而至于如今的作品有多少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我持保留态度——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也更浮躁了。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三)
先介绍大家而是课本里经常出现的作家老舍先生,一生写了约800万字的作品,被誉为语言大师。大家应该很熟悉他的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茶馆》。他的文章诙谐幽默且耐人寻味。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大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对象,跟着大师学习读书的方法。改变大家拿到书就读一读的观念。
书本的第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他的读书方法,他是怎么写与读,并教大家怎么选择和鉴别阅读文艺书籍。其实就是告诉大家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没必要为了跟风或者想着拓展书籍面儿浪费时间去读自己不感兴趣股书籍。就文学大师老舍也是一样,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读了就跟没读一样,因为汲取不到知识。同时读书不是光读就行,要动手写,永远只读不写,也是起不到效果的,反而白白浪费读诗的时间。
作者老舍先生还提供很多他当初写作的经验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的是怎样写的过程,看到老舍先生当初为了写作绞尽脑汁,也是不会写作而苦恼时,我们都没基底却想往文学创作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看看这本书,跟着后面吸取经验慢慢学。在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写文章要行云流水,不可为了华丽的字句而愁眉苦脑硬塞字词进去,这样并不会让你的文章出彩,反而致使文章不通透。
老舍先生告诉我们写文章别怕改,好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文章最先的开始就是写,写完后再进行反复修改通读。同时写文章的语言形式也是统一,切不可随性脱口而出的文字。这样的话文章就可以不称作文章,直接对话就行了,就没有他独特之处。文章也是有他的技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写出。很多技巧需要我们慢慢琢磨,慢慢学习。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写文章很简单。当读到其他作者写的文章,感觉自己也能写出来一样,简简单单很顺畅。读完《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后自己醒悟,其实这就是写作技巧,真正自己动手去写就会发现原来没有那么简单。写得不顺畅也没有深意。
这是一本改变我对读书和写作观念的书,在文章最后都是老舍先生自己写的短文,都是生活的事情,确实那么有深意,细腻和谐。希望通过这本书慢慢培养自己的读书观念,并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四)
从小到大,我们念过很多书,学过很多写作知识,也写过很多文章,如今不少已还给老师。有幸读到老舍先生的《跟着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似乎穿越回了孜孜求学的时光,老舍先生的文字有趣、幽默,亦不乏实用性,这本书是实实在在为文字爱好者提供“金刚钻”的一本书,如果当初学习的老舍先生的文章是“鱼”,那这本书就是告诉你老舍先生是如何“捕鱼”的。
|读书方法的起点是识书
何谓“识书”?首先就是给书分类,老舍先生将书分为几类:圣贤之书,科学之书,名著……即按书的内容与目的区分。笔者认为,通常,我们横向按体裁将书分为小说、诗、散文等等,纵向按年代将书分为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现代文等,或者按文字分为文言文、白话文等。识书是为读书做准备的,不同的书有不同读法,也是筛选书的一种办法。
|好的读书方法是有针对性的
像老舍先生在本书中说的那样:“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小说既要注重它的内容,也必须学习它的文字;态度严肃、关切人生的小说便是好的小说内容,能以最少最恰当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便是好的小说文字。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处世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好读书更要读好书
在阅读文艺书籍时,要注意选择与鉴别,老舍先生认为:“要看,就先看当代的好作品。”60年代的读者要读关心国家建设与革命事业的好作品,笔者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读者们前所未有地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色书籍,更要学会鉴别,要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增强同理心的好文。
书籍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在自媒体十分发达,网络文化繁荣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也百花齐放,读者们更要警惕“方方”之流基于想象的“日记”,他们利用读者们的同理心来达到自己蠢坏的目的,实在可恶。
喜读书的人也喜写字,学会了读书,便别怕动笔,读书方法与写作方法是互逆的,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一定读书量的积累,写作便容易很多,因此,这本《跟着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推荐给爱读书的你,也推荐给喜欢写作的你。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五)
小时候看课本,总爱在那些正经的课文里拣几篇鲜活有趣的反反复复看,老舍先生的文章又好懂又幽默,很难不让人喜欢。
他写养花,我乐,我也爱花,自己还种过蓝色的牵牛,入夏开得灿烂,藤上的蓝紫近乎浓墨重彩。因为花而快乐悲伤,我是很能共情的,于是愈发觉得亲切。
他写济南秀气的冬天,我好像就闻到了响晴下的雪气;他写春节,我好像就成了老北京里满心欢喜过年的小学童,把各色吃食一股脑儿地往嘴里塞,蹦蹦跳跳地上街看花灯。
老师告诉我们,老舍先生的文章平易近人,但这并非意味着他是信笔写就的,事实上他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删改斟酌,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我那时想,写段大白话都要字斟句酌,这到底有什么好琢磨的呀。内心也还是觉得诸如“满载一船星辉”这种句子要更厉害些。
中学时的暑假总是炽热漫长,我在蝉声与热浪中读完了《骆驼祥子》,更觉心胸含着一团浊气,闷得慌。而后又知道了老舍先生的人生际遇,想说点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今年年初,人艺《茶馆》开票,我没抢到,气恼过后在b站看起了05版的视频。世殊事异,一间茶馆便足以装下人生百态了。
昨天翻开这本书,被老舍先生洒脱的读书论逗得直笑,信手拈来的幽默感想必是一种很稀有的天赋吧。他说青年人判断力不够又爱热闹,常常只在阅读中满足了惊与奇的胃口,没有得到什么人生道理上的益处。有选择地阅读自然是好事,悟得人生道理更是不言即明的好事一桩。但我仍觉得文学乃至于文艺作品,不应以“宣传”、“教化”作为评判标准来进行价值衡量,它始终是表达自我的途径,而非随处可见的宣传小册子。对于现实的描摹和对幻想的铺陈也没有完全的高下之分,奇幻、科幻类的好作品亦不在少数。
论及写作,老舍先生既说明了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即对文字基本的把控力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言之有物是文章的立足之本。好的小说,形式、内容以及文字不会有明显的短板。老舍先生善于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材料,同时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写人物时琢磨透彻才在笔下露出人物生活中的鲜活一隅,对于现在的创作者来说很有参考的意义。
“文章最忌不痛不痒,可有可无。”这是在说思想的不可或缺了。目及当下,生活压力所迫,大家不得不暂时放下对思想性的追求,而去爽文中寻找对现实中种种不快的慰藉。但究其原因,环境的过错想来是比读者的过错要大得多的。
我很喜欢书的第五辑-可喜的寂寞,总觉着有位肚子里装了很多见闻的先生正站在你面前同你分享他的经历与感悟、他眼中的花鸟虫鱼以及无法忘怀的人事。
但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前一秒几乎笑出声来,后一秒就泫然欲泣。我看到他对青年的期望,看到他对社会不断进步的展望,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热切与幽默,而后看到书中某段的“小将”二字,想到冰冷的湖水,胸口亦是一片冰冷。像“悲观”、“自杀”这样的字眼,如今看来更近乎谶语了。
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作者们能够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也希望往事随风,精神永驻,悲剧定格于前尘,无人再重蹈覆辙。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六)
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敢声称自己读了很多书,因为记不住,当别人问“那个典故是出自哪本书的”,“那句话是什么来着”,似乎总是答不上来,读与没读好像没什么区别。不知道有多少人人是这样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你有,也不要害羞,因为著名作家老舍也是这样的。
老舍在《读书》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五种自己的读书方法,说的幽默接地气,最重要的是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他说他读书没有系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喜欢的不读;他看书很快且容易忘记;读完一本书谁也不告诉,没有批评等等,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缘由。
读书不求正解也许是很多人的通病,那么如何解决呢?一起来看看老舍是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这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中收录了老舍先生多篇关于读书治学方面的佳作,从这些平实无华的叙述中,读书人能获得莫大的收获,值得读者阅读和收藏。
老舍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两个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书籍的印象,同时可以记录自己的想法,日后翻阅的时候对比今日之看法,不同之处也许就是进步的地方。
我发现写读书笔记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些书刚一看感觉不错,里面的知识和道理都值得学习,但是不写读书笔记这些东西就很容易遗忘了。读书的价值在于把知识弄懂并尽可能延长知识在大脑里的储存时间,只有这样学习的知识才会有意义。
二是系统性的读书,比如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是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作来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老舍先生提到的这两种方法是属于精读。上面还提到广读、泛读以及快读跳读也是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首先关于泛读,老舍先生谦称自己读书没有系统,其实正是一种广采博取泛读的一种,正如他所说,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的广泛涉略。
比如全面了解作品知识离不开广泛读书,不仅要读研究和论述应该对作者的传记等进行涉猎,多了解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作者的性格等,这些对扩大视野,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很有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作者的深意。
其次关于快读,老舍常说自己读的快记不住,这其实是一种短期快速摄取大量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
老舍先生的话通俗易懂,简短精致,处处充满智慧,这本书除了介绍读书方法之外,还有写作方法,用亲生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写小说,如何写出《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等,还收录了他的经典优秀散文在内,值得阅读和收藏。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七)
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在文学上的造诣登峰造极,老舍的文笔是被公认的精炼、生动、个性化的。老舍用北京方言进行写作,从平凡处见功力,他已经把中国的文字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之所以老舍能有着如此的功力与他长期广泛的阅读和不断的文笔练习分不开的。
《跟大师》系列,把老舍的文章定义在读书类,就有了这一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但这肯定是编辑为了出版而做分类的需要。老舍在这本书中不仅仅在教我们读书的方法,同样也教了我们关于写作的方法,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读与写是不分家的。
关于读书,老舍竟然首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书不要读。读了老舍这么一篇的妙文,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老舍建议我们不去读那些书。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需要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刀刃上,去读一些好的作品。一些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的书,何必去浪费时间呢?《三字经》、《百家姓》此类书籍只是私塾时识字所用,现在已经用其他的方法来教会我们认字,老舍认为这类书再读也确实无益。当然老舍第二类不读的是专业书籍,这类书还是留着专业人士去读吧,看不懂,秃然浪费时间。第三类的是名声在外的书籍,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尽量不去读那些畅销书。流行一时,但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悬疑、推理也许仅仅是有趣而已,书籍本身并不一定有阅读价值,老舍也不建议去读。
老舍指导我们不要读一些书,但同样也告诉我们,有些书籍我们需要深入的理解。怎样更好地读一本书呢?精读一下作品本身,做一下随笔、笔记,再读一些关于作者、关于作品的评论,这样对于一个作家的作品也就有最全面的了解。可以做到吸取去精华而摒弃其糟粕了。只有好的作家、好的书籍才值得我们这样去阅读。
总结一句话:老舍建议我们读书要有选择,有些需要精读反复读,有些则需要略读或者直接放弃,这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给养。
说完了读,我们再看一下老舍怎么指导我们去写的。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别怕动笔。首先要开始写,一开始不要抱着写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的想法,那会直接把自己吓跑的。开始写时就有什么写什么,首先把文字写通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当文字写到得心应手之后,再加上一些内容、一些生活感悟。文字有了根底,把生活经验写下来,一次写个一千字两千字不在话下之后,慢慢的就有了信心,文章也就会越写越顺。也许今后就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内容来呢?
我本人读了老舍的这本书,也在跟随着老舍的指导学以致用。首先来阅读这本《我的读书方法》,当然要精度、反复读,不论老舍的文字还是这些内容,都是有指导意义的。然后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写个一千多字的小文章,这才不辜负这本书的阅读。老舍在书中还有很多更加具体的建议需要我们去你学习,但我的文字功底还不够深,无法最全面的表达出老舍先生这本书的主旨,需要我会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更加精进。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想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所进步,那么何妨和我一样也首先来阅读一下老舍的这本《我的读书笔记》呢?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八)
每次谈到读书,我都会想到万圣书园。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去的时候寥寥无几,一是因为远,从定福庄到北大没有像今天那样方便,二是懒,北京的广博逛不完,读书的心情和时间比大学之前少很多。等到工作之后再去,那已经是离开了北京且重新喜欢上读书之后,用朋友的话说,几乎是以一种“跪”的心态去朝圣的,结果就是:生有涯而知无涯,一种虚度光阴的悔恨油然而生,既然逛书店会产生罪恶感,那就学习鸵鸟,继续自诩“我还是读过几本书的”那种自欺欺人。
开启读书生活首要做的,就是认清自身的有限,包括生命有限、头脑有限、精力有限、书籍有限乃至金钱有限。知道自己哪里不行了,才会知道自己哪里可行,为读书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和物质基础。这些准备会影响到未来的人生轨迹,毕竟读书人大多喜欢藏书,藏书需要钱也需要空间,需要书架也需要宽敞的房子,涉及到职业生涯的挣钱能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做不到像郑渊洁先生那般买十几套房子存放读者信件,不如节省一些,哪怕租房搬家的时候也能轻松一些。
在读书规划方面,老舍先生就是个清醒的人,这一点在《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致上每个人的读书生涯,都是从小时候开始的,但是在我看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诀窍和方法,也是得看悟性的。有的人囫囵吞枣,有的人不求甚解,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举一反三,读得多的人未必渊博,读得少的未必不精深。我最佩服老舍先生的一点,就是他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书可以“深交”。
比如《三字经》《百家姓》,死记硬背即可,含金量稍低;数学公式之类的数理书籍,太机械太枯燥,趣味太少了,没“交情”;还有一点就是《元曲》一类的书,没有人说不好,却总有人说要“准备读”,看来书太精妙了其实是也是负担,就犹如我心中的万圣书园,老是在提醒我“你是个没文化的人”。
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其实也没什么高深,一是博览,且不执着强求,遇到什么读什么,借到什么读什么,买到什么读什么;二是凭兴趣,感兴趣的多读,不感兴趣的少读;三是以我为主,不懂的书放下,不感兴趣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当然,读书得变现,未必变成钱,但得化作自己的内涵,那就不能怕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思考哪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上的种种是常见的老生常谈,但凡读过点书的人都懂,但语言大师老舍只有一位。差在哪里呢,我看就在“勤有功”上,老舍先生表面上看是肆意洒脱,可背后下的功夫绝对不是书面上那么简单。比如老舍先生认为,“先要学习语文”,近年来已经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因为阅读是理解的基础,你不识字怎么读得懂题目做得了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习题呢;同时,不感兴趣的书老舍先生不读,怎么会形成诙谐幽默、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字风格呢,那是因为老舍先生的兴趣是阶段性的,每个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读书兴趣,不间断持续读书,偏科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看得出来,老舍先生从小到大以读书为乐趣,兴趣广泛且以我为主,不被书籍牵着走,再加上内心通达,世事洞明,知识和修养就会全都落在纸上。
端起书本容易,可把读书作为事业或者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还是挺有门槛的,就好比悟道,悟出来了就海阔天空,而大多数人只是在横渡书海,望不到尽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真的只能有少数人达到。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九)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也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作品一直被传承至今,家喻户晓。其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著作也被选录在中小学教材中,陪伴了我整个学生时代。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这本书精选了老舍的多篇文章,包括了老舍对于读书方法及写文章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以及记录生活的随笔文章。自从离开校园,时隔多年之后再读老舍的文章,我才从这些文字中真正认识到他那有趣的灵魂。
老舍的文笔很是独具特色——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在谈及“读书”时,老舍先生更是很直白地提出自己的读书原则:
第一, 读书没系统,遇到什么就读什么。但自己有决定读什么的权利,没趣味的、不懂的或者是自己糊涂的书不会继续看下去;
第二, 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不会像老学究一样记硬背某个典故的出处,书本应是服务于人的;
第三, 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这是因为老舍先生认为:一是避免有所谓“杠精”给自己添堵“惹气”;二是自己对作品的心得只有自己知道也是一种享受;三是自己对读书一向是不求甚解,便无法做出客观的批评;四是对于自己觉得“印象甚佳”的书,感谢还来不及,更不能批评了;
第四, 不读自己的书,也不愿谈论自己的书。他认为别人的书至少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未知的新鲜感;
第五, 哼,算了吧。(读到此已脑补出了一个傲娇小老头儿的形象)
谈读书之道,在我们想来应该是个严肃的话题,但在这位语言大师的笔下却变得如此轻松愉悦。这些话语完全口语化,读起来如同在听一位老朋友侃侃而谈,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晦涩难懂的词句,就在这极其浅显的语言中,说明了一个个深刻的读书之理,真可谓深入浅出。
老舍是一位幽默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也总是透露着幽默诙谐,字里行间都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从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他乐观的精神,在众多他的生活随笔中,能感受到他一直热衷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其独特的调侃式语言把身边一件件细碎家常事叙述出来,即使再寻常不过的事在老舍笔下便显得趣意盎然起来,细品之下又饱含着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像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经久不衰。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依然能从中得到不少新的感悟。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十)
做工有做工的方法,赚钱有赚钱的方法,所以读书当然也是有法可循的。如果你在各种关于读书方法的书籍中花了眼,不知道学哪个好。那么这一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保证适合你。
你不相信吗?来,看看作者是谁,就由不得你不信了。
这本书中的所有文章均出自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它是老舍先生集多年读书、写作经验的总结。
老舍先生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作品,早已成为经典之作。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作家,他是世人公认的“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的文章风趣幽默,雅俗共赏,他总能用通俗平白的语言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时代生活的缩影。
老舍先生曾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老舍先生就是把平时对生活的观察,融入艺术形象的创作之中,让它们在人民中开花结果。
在这本《我的读书方法》一书中,老舍先生总结了自己多年的读书、写作的方法,帮助热爱文学的青年人,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读书方面,老舍先生强调选择性,不是什么书都要读。他说:“书的各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
对于读书方法,老舍先生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他把只读不记比喻成“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这也是我们常犯的一个毛病。
解决办法有二,第一就是做笔记,第二就是系统阅读,不仅读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还要读其它的东西,甚至作家的传记以及别人的评论都要读。此外,组织学习小组也是个好办法,这与我们现在的读书会很相似,看来老舍先生真是有远见!
茶馆剧照
读书只是输入,写作才是输出,才是检验读书成果的最好办法。
在写作方面,老舍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他却用非常谦虚的口吻,详述了自己有创作小说、戏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时,所运用的不同技巧。即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条条框框,老舍先生把这样的方法论的文章写得轻松幽默,让人读起来忍不住要去思考,要去实践。
他在文章中告诉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勤动笔,要不怕修改。对于语言平庸的毛病,老舍先生给出的妙方就是“多读些古典文学著作”,还要“将古典与白话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是“古为今用”。
对于像《骆驼祥子》、《离婚》、《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名篇,老舍先生分别讲了他是如何创作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的背后凝聚了太多的故事与心血。
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精致的散文、随笔,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在老舍先生笔下,就会幻化出异样的风采。
可惜,大师已远去,我们只能从他的文字中去体会他对生活的感悟,在他留下的这些谈读书、谈写作的文章中去摸索前行。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十一)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他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散文《济南的春天》等。
没错,这个人便是老舍先生。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文章是诙谐幽默的,是平易近人的,是雅俗共赏的,很多人对他的散文作品非常熟悉,毕竟有很多篇入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很多篇目也是要求背诵。
最近,我读完了新出的这本老舍专门讲读书的《我的读书方法》,受益颇深。
这本书一共有五章,虽然书名是"我的读书方法",可是却从说、读、写三个方面入手,将他毕生的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老舍先生谈到读书的两个方法,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随读随做笔记。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将读过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以后再回来翻阅这些笔记,可以快速想起当时看这篇文章的心境。
第二个是读了一部作品后,把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找出来读,然后再找一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文章来读,可以对作家的行文风格有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写相关的评论文章。这样读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老舍先生说的"一个研究文学的人,自然要广为阅览,以便分析比较"即是这个道理。
专业书评者写出的文章为什么能"洞见"真相,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长年深耕于阅读,笔耕不缀才修炼出的功力,初入行的新手缺乏知识积累,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勤看书,勤动笔,早晚也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掌握了读书方法后,我们再来大量读书,等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输出了,即需要动笔写作。
很多人会觉得读了书,也不知道可以写些什么,在书中,老舍也提出了这个大多数人会有的烦恼,他给的建议是:不要怕动笔,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
这给我很大启发,有时候我会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在电脑前坐很久,都打不出一个字,然后就越来越不想写了。
其实大可不必勉强自己,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写的素材,首先要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然后将所见、所听、所想都一一记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对文字有敏感度,下笔也会有如神助。
所以,文字的学习应该是随时随地的,不局限于写文章的时候,只要大胆写,真诚地写,就一定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作为中国人,传统国学的底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中,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而不能成为"老舍"呢?
现在的人接触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实在是太多了,生活中会用很多网络语言,网络段子也是一套一套的,但很难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写出有深度的文字,所以我们应该多读经典,向以前的作家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作文。
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跟大师来学习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十二)
前不久入手了一本老舍的新文集,才发现书架上有很多个版本老舍的作品集。有一些细细读完了,有一些大部头只是翻看过几页。对于老舍,很多人只是感叹他的结局,却很少愿意去多读一读他的作品。就像郭沫若一样,大家都关注他在特殊时期写的几首诗,纷纷嘲笑和揣测,却忘记了他身上具备的真正学问。
所以,对于老舍,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模糊的,只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骆驼祥子这个标志性人物身上。对于我个人来说,老舍的印象,包含《茶馆》中每个人物每一句精炼的台词,也是《猫城记》里的奇妙的政治暗喻,是《小坡的生日》中的童真,以及后来搬上银幕,体现中国人情世故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此前,还看过胡金铨《老舍和他的作品》,才了解到他在国外的生活经历。那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人物传记,如老舍的生命一样戛然而止,他把幽默和深刻留给这个世界。我们或许唯有去重读他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去了解这位人民艺术家。
近两年来,除了老舍的小说,有两部老舍的散文集问世,分别叫做《天真的幽默家》和《幽默的生活家》。从题名就可知,其中收录的散文,大多都是游记闲谈,小品文论,还有日记书信,谈人论事一类的文章,比起《茶馆》这种人物语言精心打磨的戏剧作品,《骆驼祥子》这种自带老北京语音包,画面感十足的小说。老舍的散文就充满了闲情逸致,幽默有趣,语言自由洒脱,时不时嘲讽一番怪现象。
而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最新出版的这本《我的读书方法》,则听起来像是一本正经的读书方法论指导手册,从分辑的标题来看,也似乎是如此。第一辑叫《我的读书方法》,谈读书、谈学习语言、怎样读小说、怎样学诗……收录了老舍在1934年——1961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但细细读来,倒也还是那熟悉的幽默感,老舍曾经写道“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学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这段话似乎是在说他自己,换个法子自己夸自己。
在《我的读书方法》这本书中,有一些文章明显能看出老舍先生是被迫营业,比如关于学诗,他自己本不是诗人,大概是遇到了《国民公报》“诗人节特刊”的约稿,还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谈了半天写散文,最后感觉自己好像写跑题了,在结尾处连连告饶,可爱至极。
在谈论自己怎样读书的时候,列举五个特点,分别是:随便读,读得快,不点评,不读自己的书。以上四点都切合实际,最要命的是第五点是“哼,算了吧。”这算哪门子特点!此文载于1934年12月的《太白》一刊,估计编辑看到这里的时候,快要气吐血了吧!
这样的插科打诨数不胜数,比如说自己看不懂《相对论》,又深感“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于是“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
当然,老舍谈读书也不全是被迫营业的幽默闲散文章,也有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指导原则。比如《我怎样学习语言》这一篇,并非谈学习外语,而是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应当如何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比如对于《骆驼祥子》中,如何学习车夫的语言,老舍是这样讲的:
同时在第二辑《别怕动笔》中,也详尽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创作《骆驼祥子》的过程。这是老舍辞去教职,成为全职作家后完成的第一本小说。听闻朋友讲述了一个车夫被军队抓去,又牵了三头骆驼回来的经历,再经过了长时间的资料汇集,对骆驼习性的研究,对车夫这一行业的详细了解,不断地塑造和完善这个故事。
在这种充足的准备之下,《骆驼祥子》于1937年1月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连载之时,尚未写完,但老舍却是胸有成竹,因为准备充分,写起来也比较顺畅,没有挖坑。同时,在文章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结局进展稍快的遗憾。
虽然老舍先生的自述很是平常,但我们的确是看出作为后世称赞的伟大作家,对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要知道现如今的长篇创作者,挖坑不填是常态,烂尾更是稀松平常,对作品,对读者,都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作为幽默的生活家,老舍在本书中还不忘总结一番,称“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对于写作新人来说,来自人民艺术家的忠告比起复杂的文艺理论知识,更接地气。本书后半部分,照例收录了一些经典散文,如《北京的春节》、《济南的冬天》等等。在谈读书之后,让大家重温那些让人温暖的文字。
冯唐对老舍的评价是,北京那一辈人,没谁都可以,不能没有他。这个评价虽然夸张了一些,但回想一下那些年读过的老舍,即便是扔下“诺贝尔奖遗珠”这个称谓,在中国文坛,的确不能没有老舍。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十三)
整本书都是精华,老舍先生关于“读书方法、写作、语文、出口成章”的浓缩版经验,全在这本书中,需要提高自己或者孩子们这几方面技巧技能的,这本书就是“实力担当”,认真阅读,会让你满载而归。
学以致用,看完老舍先生这本《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我也是将这篇书评再三修改,力求做到书中所说“不怕动笔——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文风正——语法简单、语言生动”、“不创造文字,不装腔作势,不乌烟瘴气”、“写短篇、写核心、文字通顺”。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只能再接再厉!
其实,一开始拿到这本书,主要是为家里小孩准备的,没想到孩子还没被教育到,我自己反而迎头一棒,被多次打醒了!整本书都是精华,老舍先生关于“读书方法、写作、语文、出口成章”的浓缩版经验,全在这本书中,需要提高自己或者孩子们这几方面技巧技能的,这本书就是“实力担当”,认真阅读,会让你满载而归。
知识点满满的同时,重点是,老舍先生全书都在“说人话”!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很清楚,人人懂,文风正”,语言幽默,文字简单,核心清楚,效果极佳。
不要被大家的名头吓到,我也改变了以往对前辈们的看法,这些被历史筛选出来的杰出的作家!每一位的佳作,都值得我们认真用心阅读。
老舍先生书中提到的多个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为我答疑解惑,树立了正确的阅读观、写作观。
老舍先生也曾昼夜地读小说,他认为,小说已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人生的教科书,不仅仅只供消遣,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做某一事理的宣传。其次,从古至今,那些能传久的作品,他们是健康、崇高、真实,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它绝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而取决于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么设计去表现。
小说要感动,不要虚浮的刺激,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说是人生的解释。
我想,老舍先生所说的小说绝对不包括我们现代人看的漫画、网文,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似乎已经纯粹沦为消遣减压作用。内容当然有好有坏,到主题也确实非常低俗,所谓的“垃圾快乐成瘾”大概就是指大部分网文和短视频,我也承认自己也深陷其中。
不知道老舍先生活到现世,会对现实文风虚散有什么样的感觉,会不会改变什么。
老舍和大家都一样,从前看过的书很多,但十之八九都不记得了,阅读马马虎虎,随看随忘,甚至不敢说自己读过某本书,怕无辞以答。
为此,他总结了三个方法,我也在实践中觉得很有用。一是随读随做笔记。我写书评的目的就是为了认真看书,提高效率。二是读一本文艺作品。最好能读同一作家几本作品,或是找一些关于作品的研究、评论等,或是这个作家的传记。(孤立地读一本作品,多半是凭个人喜恶去评断)。这个方法也很有用,我就是这么喜欢上陈舜臣老师和他的作品的。增加兴趣,深刻了解,减少偏见,吸取更多营养。三是成立读书小组,互相推荐,各抒己见,必有好处。
就一个字,“改”。多改几遍,自然会发现问题,而且要学会压缩。我的书评有时候要发到“小红书”,而它限制1000字数,当我在删除的时候,我就感触极深,原来,我说了这么多废话。
我还有要写小说喜恶故事的冲动。但老舍所说的“人物不打折扣”“文病”“越短越难”,作为一位读故事或小说的人,我也觉得很有道理。都是提高基本功和写作核心能力的方法,值得学习运用。
虽然我不写小说什么的,但现在的打工人,谁还不写个材料,很多人都害怕动笔。
老舍先生的看法是:加紧学习,先别苦恼。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永远不动笔,就永远摸不到边。不敢下水还学得会游泳么?动笔后,再去读书,参考别人的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方法,学会窍门。
其次,要把文字理顺,提高政治思想,生活经验,文学修养,多看电影等艺术作品。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动笔。大家说说,你喜欢的哪一篇文章或书的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一肚子墨水的神人,而我们的目标就是一点点积累,将来成为这样的人。
之前,也许你的脑海里对老舍的印象只是一个写过《骆驼祥子》《济南的冬天》《茶馆》的作家,但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一定会对老舍和他的作品、以及如何读书创作有新的认识~
多读书,总没错的,但如何选择与鉴别书籍,欢迎一起阅读《我的读书方法》,让老舍先生告诉你。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十四)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有名的,语文课堂经常讲解老舍先生和他的作品。近而又特别有幸读到老舍先生教我们如何读书。即使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依然觉得自已用词匮乏,每当写点东西的时候总是写不出来,连笔都下不了。常常会疑惑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用的时候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今天读老舍先生的《我的读书方法》受益非常深。老舍先生的文字幽默而接地气,全书一点也不枯燥,读起来非常顺口顺胃啊。书讲的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上小学六年级写第一篇作文时,足足在教室憋了两节课才乱七八糟的编出一篇作文来,更可笑的是这篇作文不是我自已写的而是四个人在一起共同写的。每周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作文课,第一节课老师会讲作文题材与案例,范文,讲完后剩下的一节半课就是我们写作文的时间,到放学谁没交作文就留在教室里写,直到写完作文交给老师才能背起书包回家。
当时的我一点写作功底都没有,写作文简直要了命,写不出来就与老师死磕时间,反正老师也是要回家的,看你能把我留到什么时候去,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写作文的。
记得为了早点交作文回家,三个好朋友与我一起写了一篇作文。四个人一人一句的胡编乱写一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字数。这个场景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记忆犹新。
后来为了提高写作技巧,一直铭记老师的一句话:用手写我心。意思是:你心里想的啥 ,就用手写出来。这一句话一直记着,每当写任何东西都适用于这句话的真理。老舍先生在文中写过这么一个技巧,如果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勤加练习,如果下不了笔就先从最简单的写起,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写出来不要害怕修改文章,文章多加修改也是一种进步。
写一段修改一段,一段反反复复的修改总能修改出精华来。当初写下的心境,日后在看还有进步的余地。如果实在写不出东西,可先从学习语文下功夫,著名作家一定是有深厚的语文功底的人,学习语文就先从字、词、句,段落入手。
说说老舍的读书方法吧。其实我目前的读书方法也与文中老舍说的有点相似。我不是什么书都读,每个阶段都有喜欢的书。在初中高中那会喜欢看言情小说,对言情小说中女主人公羡慕至极,有那么多帅气富二代追随,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可是后来读的多了随着自已的阅历提升后,突然不喜欢言情小说了连言情电视都不爱看了,书和现实差距实在太大。
书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不会出现在我这灰姑娘身上啊。被现实深深折服,于是言情小说被现实在我这里给淘汰掉了。
在读大学期间喜欢读成功的人物传记。印象最深的是销售冠军陈安之、徐鹤宁,当时特别崇拜徐鹤宁,感觉她就是成功女性的代表,书中写关于她的衣着打扮,处事风格,受到的各种成功带来的荣誉,深深打动着我。受徐鹤宁的影响我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便是销售。
真正步入社会后,人情事故见多了便想读一些关于职场潜规则的书与职场技能书,好让自已在职场中如鱼得水。近而可以提高在职场中的地位与人脉。
渐渐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关于家庭婚姻的书又是我喜欢的对象,想从书中去了解围城里的生活,运用书中的知识去建设好属于自已的小家。
就如老舍先生所说读书没系统,什么年龄遇见适合自已的书就读。枯燥的放下,读不懂的放下,读不下去的放下,没意思的放下,反正就是不能让书管着我。
书读的快而记不住。这也是我自已一直困惑的事。
老舍先生在文中关于“书读的很快,而记不住”是这样说的: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已。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哈哈!我太喜欢老舍先生这样回答啦!他的回答解惑了我心头的焦虑啊!很多时候长辈们会问,你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吗?这样的问法真是令我太难受。今天看老舍先生的回答我欣喜若狂的知道如何回答长辈问我的问题了。
老舍的《我的读书方法》这本书,真是太深得我喜欢了。书的先半部分讲如何读书,中间讲关于写文章技巧,后半部分写老舍是如何创作出每一篇文章的。这三大部分有结合有穿插,不是枯燥乏味的技能技巧。如果说写一篇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气呵成,那我读这本书也是一气呵成读完的。
写再多的文字也表达不完对本书的喜爱唯有收藏于书柜间转于晚辈学习运用才是一本书最贵方式。
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十五)
最近读了老舍写的《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受益匪浅。好的领路人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读书并不是仅仅在于读,更是在于读书的方法。
最早读书,很没耐心,总是很着急,为啥这么厚的书读了几天也读不完。后来,心态逐渐平和,也开始静下心来,沉浸着去寻找书中的宝藏。
老舍算是我们文坛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写了800万字的作品,更是被赋予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我们常说读和写是分不开的,所以老舍的读书方法其实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老舍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创作过程中的方法和趣事,就好像老舍就坐在你对面,和你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读书并不是仅仅看文字,而是了解它们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心境,然后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最后回归到自我,去看看有什么可以去学习和思考的。
老舍先生是个勤奋的人,他一生笔耕不辍,但是他的创作灵感其实除了那个时代给他的思考,还要归因于他饱读诗书。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和叙述的过程。老舍在书中说:“别怕动笔,加紧学习,先别苦恼。”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想得太多,不敢动笔,然后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了。老舍先生在书中说,读书是有方法的。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很多和老舍先生提出的方法不谋而合,或者换句话说,老舍先生提出的很多读书方法,我亲测有效。
比如在读书时学会随时做读书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有价值的思想就是在一瞬间迸发出来的,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去抓住这些灵感迸发的瞬间,就能更好的读懂这本书,也能更清楚的认清自己。
老舍先生还说比如在阅读文艺作品时,最好能够去研究其背后的评论或者说时代。比如我们在读《百年孤独》,读《白鹿原》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读故事,而是要了解书中的内容以及其背后的创作背景,这样可以大大程度上,让我们不在浮于表面。
小说是人生的呈现,如果只有刺激没有内涵,那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成就经典。所以老舍先生认为,我们应该把小说当成社会的指导者,是人生的记录册,不能只看故事,还要看到这背后作者一步步的设计与文字的呈现。
这本书中还有大量的读书技巧,以及老舍先生对读书和写作的认识。如果你对读书和写作感兴趣,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老舍先生的读书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