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柏棺》,我深受感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柏棺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家庭、友情、爱情等关系的错综复杂。柏棺的坚强和执着让人敬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退缩。小说情节引人入胜,情感真挚动人,让人回味无穷。
《柏棺》读后感(篇一)
故事的情节自然是不用说的好,但在波洛系列中我觉得并不十分出彩(因为好的实在太多了)。
很喜欢一开始的那段莎翁的《第十二夜》的一段的引用,可是我还是没有悟出其中的意境与这部小说非常大的联系。
1/12页《柏棺》读后感(篇二)
久仰这个作者大名,终于读到她的书。
开头十几页,有点啰嗦,看得有点不耐。但是渐渐的看下去,熟悉了作者的文风写法,很快就被吸引其中。
很想知道凶手是谁,但忍着没有翻最后一页,我要享受中间这个推理的过程。看到中间,看到那个关键的小细节,关于幕后真凶的形象,就渐渐清楚明晰。
这是一本不激烈,但是,吸引人的推理探案小说。
2/12页《柏棺》读后感(篇三)
2021.07.27
本书读得不太认真,因为一上来我就锁定了凶手……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都太简单了,虽然罩着一层“情杀”的外衣,但是如果坚持阿婆一贯的“以人性推凶手”的原则,就很容易知道埃莉诺不是凶手。再以此往前一步,凶手也就呼之欲出了。
最后的动机部分也很清晰,虽然不至于猜得很准,但是猜对大部分没问题。这本在阿婆的小说里应该算是中下,不太值得二读。
3/12页《柏棺》读后感(篇四)
其实谋杀无非就是要写得让边读边猜的我们大吃一惊,然后又要佩服于其情节前后的一致、巧妙以及合情合理。这一部虽然没有以往的一些经典让我那么赞叹。但还是符合了以上的优点。谋杀的目的是财。阿加莎说过,无非就是为了钱财,情爱,仇恨。如果是莫名其妙的杀人,狠难破解。所以每次朝着些方向猜测,基本上都能对得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始终是喜欢阿加莎,可能因为我是女的,故事里往往又有讲家庭,讲爱情的,又有讲谋杀的,又不是硬汉侦探,一切都是从心理,而且是平常的心理出发,对我的胃口。另外,她笔下往往废话狠少,冗长的描写狠少。看得狠舒服。
4/12页《柏棺》读后感(篇五)
以前看贵州版,书名译为《H庄园的一次午餐》,简明扼要且点明了故事的重要情节,虽然和原名Sad Cypress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Sad Cypress本身就挺意识流的。据说是引自莎翁的《第十二夜》,我第一反应是直译为悲伤的柏树= =||||||||
然后我查了一下《第十二夜》的资料,貌似在这个词组的后面提到“我被狠心的美貌女子杀害,没有人真心地为我哀悼”云云,和小说里的情节略有联系。
不剧透了,但是得说一下,结尾有点仓促,揭露真凶的过程让人觉得牵强,虽然证据充分而且明显,明显到我都注意到了………
另:我很喜欢埃莉诺和罗迪分手时的对话,以及波洛老爹在故事结尾对那个埃莉诺的爱慕者说的那几句话。
5/12页《柏棺》读后感(篇六)
读阿加莎的书,总是要追求一夜读完,欲罢不能,读了二十几本,都是要在最后几页揭晓谜题的时候才知道最终的推理答案,尽管我跟着波罗一起调查,一起推理,但都不能把这些细碎的谈话链接起来,找到其中的破绽。
读这本《柏棺》,终于发现了一些细枝末节,因为觉得凶手应该不是那些主角,所以往细碎的看似和凶手毫无联系的人身上想,还是有些感觉的。忘了是哪一本,和这本的感觉相似的,都是诡计多端的妇人,化了名来谋求不当得利,好像好几本都是这样的设定。
这是用KINDLE5看得第一本书,纪念一下
6/12页《柏棺》读后感(篇七)
这是阿婆的第41本书(1940年),这一年阿婆50岁,写作的第20年。还有46本36年。
也是波洛侦探的第38个案子。
这个案例最大的创意在于谎言原来还可以被利用的,不过现在看阿婆的书渐渐的从案件本身跳脱出来,那些作案手法、动机和不在场证明什么的都已经不太重要了。开始慢慢去品味人物,或者阿婆最擅长刻画的人性部分。其实现在每本书的主人公都已经不是侦探了,而是那个涉案人,而且是开始最有嫌疑的那个,读者都知道不是她,但也被阿婆的笔触吸引着关注着这个有趣的主角。
说实话,现在看阿婆书已经很疲倦了,就当消遣消磨时间而已,期待还能看到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
2022.03.15
7/12页《柏棺》读后感(篇八)
我在图书馆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及格分。浅谈这本书的结构,大约是用一半的篇幅将所有线索指向埃莉诺,再用剩下的一半篇幅来推翻前半部分洗刷干净。但真的能洗刷干净吗?在作者的设置中是可以的,只需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来找到一个新的存在动机的凶手。这种模式我只打三分。为什么?得分项在于这个凶手确实从一开始就进入视角了,你回顾全书的时候也的确能找到一些细节佐证真相。扣分项则在于,诶莉诺的动机非常强烈,她几乎要作案了,只是一念之差她想开了,所以没下手,这个原因不算是上等原因,所以我说是在作者的设置中洗刷干净的。除了这些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逻辑趣味和写作手法趣味的。第一点是这种提出疑问和论点(让读者始终思考为什么埃莉诺到底是不是凶手)再论证的模式。第二点是文章中部通过信件来交代并行的时间线和大事件的手法,非常简洁明了易懂,还很有意思。总而言之,值得一看,转折足够丰富。
8/12页《柏棺》读后感(篇九)
解密阿婆的小说,通常要从建构人物关系图开始。
前一百页中,各个人物的身份和对彼此的喜好几乎都是一目了然,同时也比较表象化的。唯一一个谜团,为什么韦尔曼夫人对玛丽如此之好。当然,综合了老门房对玛丽的态度以及韦尔曼夫人对那张照片的执着,直指一个事实:玛丽是韦尔曼夫人的私生女。
同时也能看出霍护士对玛丽的影响力以及罗迪对埃小姐的影响力。
第一桩凶案的谜团有三个:是否是他杀;如果是,谁杀了韦尔曼夫人;如何杀死的。
第二桩凶案的谜团有两个:谁杀了玛丽,如何杀死的。
因我们预知玛丽必死,所以在看到霍护士若无其事的说吗啡遗失,并引诱玛丽立下遗嘱后,几乎可以肯定她的杀玛丽的作案可能性。
其实按照阿婆的一贯的行文逻辑,还有波洛的乐于做月老的习惯,更简单的分析方式是,玛丽不可能自杀,埃小姐不可能杀她(个人认为如果埃小姐是凶手这样逆转更有意思,不过全文看下来阿婆对于埃小姐很是喜欢,觉得有阿婆自我人格投射。同样,如果埃小姐是凶手,洛医生的爱慕伏笔也相当于要全盘废掉),那么只有霍护士。(这是不负责任的推断。。。。pia飞~)
当然要推理出最后的结果,需同时具备上世纪英国遗产法的知识以及药理学知识。。。
碰到问题要像逆转裁判里面叫一句“我反对!“,好吧,乱入了。。。。
以上。
9/12页《柏棺》读后感(篇十)
这本来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但是当中发生了谋财害命,结果变成了一个侦探故事。
埃莉诺爱罗迪,罗迪爱玛丽。玛丽是模棱两可的,也许会爱上罗迪,也许会独自远走高飞。埃莉诺和罗迪都有些神经质,罗迪更虚伪一些。玛丽是自私的,有些无情(从她对待她养父的态度看出来),但是相比埃莉诺,她懂得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是洛德医生。他是好人,温和并且有一颗宽容的心。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喜欢上埃莉诺。
我觉得阿婆一定不喜欢玛丽这个人物,所以才让她成为一个倒霉的受害者。不过当真凶被揭晓时,除了小小的惊讶之外,我更多觉得有些荒诞,因为她的死和这一场感情纠纷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好像是一部爱情戏剧,这个不受待见的角色被匆匆赶下了舞台,而其余的角色也不替她难过,只是照样地各自演戏。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局/真相,虽然它确实有些出乎意料。我原本心里安排的结局是:玛丽和罗迪联合起来想要害埃莉诺,结果玛丽自食恶果,把自己给毒死了。没错,就是这么老套的结局,虽然老掉牙,但是却给了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充分发挥的机会。对了,最后洛德医生要挺身而出,保护可怜的埃莉诺;罗迪被人唾弃,玛丽死有余辜……这是个悲伤的世界。
不过阿婆还是让一个完全无关的人出来做了凶手。于是这个悲伤的世界就变得有些荒诞了。
10/12页《柏棺》读后感(篇十一)
埃莉诺·卡莱尔,年轻、貌美、富有,冷漠又高傲。
按照读者们乐于看到人生赢家们吃瘪的恶趣味,她这位青梅竹马,顺理成章地惨败在了天降系灰姑娘玛丽的手下,而且隐隐有歇斯底里的黑化倾向。就这么一位横看竖看都应该是苦情剧恶毒女二的大小姐,阿婆却让她充当了本书主角。这样的故事,要是放在情感区,怎么能卖得出去呢。
好在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家。所以,即使书里的诡计被吐槽乏善可陈,而女主人公的设定看起来又是这么经不起读者的同情,可是像我这样的初级粉丝还是会在某个闲来无事的午后翻开这本书。
冰山大小姐埃莉诺,怀抱着一腔热烈得有些过了头的爱情:
她后来的歇斯底里原来早有兆头。可是,也正是从这一句开始,埃莉诺就不可能是凶手了。你看,阿婆向来爱使障眼法,越像凶手的,越不是凶手。况且,真正的凶手,哪里值得她费笔墨描摹这样一笔?
爱情里的“女二号”埃莉诺,阿婆对她是偏爱的。峰回路转,她洗清了嫌疑,继承了大笔财产,还获得了一份爱情。我疑心阿婆的理想职业也许并不是作家,而是媒婆,不然,何以每篇故事里都必须成就一对,来冲散一桩桩谋杀案里的血腥沉闷气息?
明明是“女二号”的埃莉诺,偏偏被刻画得叫人恨不起来。她是真正的淑女,对自己的阴暗面毫不隐瞒:
阿婆对她是怜惜的罢。更或许,顾影自怜。
没人知道,当她的丈夫阿奇·克里斯蒂对她提起自己出轨一个叫南希·尼尔的女人时,富裕家庭的秀丽妇人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否如同埃莉诺一样痛心疾首。我们所能得知的,只有阿加莎用自己几天几夜的人间蒸发,完成的、属于她自己的“侦探小说”,她顶着情敌的名字招摇撞骗,引起举国轰动,也让前夫和那位第三者不得不远避风头。
女二号完成了自己的“谋杀”,至于有没有从罪犯席位上全身而退,这就难说了。毕竟,离婚之后,她还是永远地霸占了前夫的姓氏——“克里斯蒂”的烫金体印在每一篇与她有关的文字里。
一篇小说,若要称结构精致,断不能有多余的人物。可是阿婆偏偏要安排“洛德”这个累赘的角色,是为了给她推上女主角之位的埃莉诺一个归宿,还是对自己的倒影无法下手残忍?
这到底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1930年9月,在那宗精心策划的属于她自己的失踪案发生四年后,阿加莎终于还是再婚了。
时过境迁。
十年后,在《柏棺》里,她给了这本书的女主角埃莉诺一个happy ending,以波洛的话结束了这个故事:
11/12页《柏棺》读后感(篇十二)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悬疑,假期闲来无事简单梳理了一下情节,内含大量剧透,希望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哈~
主要人物:
威尔曼太太:富有的独居老妇人
爱丽诺:威尔曼太太的侄女,深爱罗迪
罗迪:威尔曼先生的侄子,与爱丽诺有过婚约,后对玛丽一见钟情
玛丽·杰勒德:威尔曼太太家更夫的女儿,母亲是已故的侍女(给大家留下最初印象的身份是这样),非常漂亮可爱,深受威尔曼太太喜爱
奥布莱恩:护士
霍普金斯:护士
洛德:医生,爱上了爱丽诺
毕晓普夫人:女管家,唯一一个对玛丽做出负面评价的人
凌乱的线索:
爱丽诺和罗迪最初是有婚约的,收到匿名信说可能会有外人得到这笔遗产,两人猜测这个外人指的就是更夫之女玛丽。两人在前去看望病重的威尔曼太太时,罗迪对年轻漂亮的玛丽一见钟情。后来威尔曼太太病危,当天晚上想立遗嘱但联系不上律师,当天晚上就死了,罗迪曾趁护士离开时单独探视过威尔曼太太。而霍普金斯护士跟奥布莱恩护士提到自己遗失了一管吗啡。因为没有遗嘱,威尔曼太太唯一的血亲爱丽诺得到了全部遗产,并根据老人遗愿给了玛丽两千英镑。因为罗迪爱上了玛丽,两人婚约解除,罗迪向玛丽求婚遭到拒绝,爱丽诺建议他去国外待一段时间。失恋的爱丽诺卖掉姑姑的房子,在去收拾东西前在商店买了鱼肉糜,并说了些食物中毒的话。玛丽也回来收拾父亲遗物,霍普金斯护士来帮忙,发现更夫和已故侍女结婚是在玛丽出生之后。玛丽在霍普金斯建议下,定好遗嘱把所有财产都留给未曾谋面的姨妈玛丽·赖丽。爱丽诺随即也定了遗嘱,把财产都留给罗迪,罗迪并不知情,但实际上有机会偷看信件得知这一情况。爱丽诺做好三明治后,去更房邀请收拾父亲遗物的玛丽和帮忙的霍普金斯一起吃点三明治。三人回到厨房用餐,三人都吃了三明治,霍普金斯煮了茶,霍普金斯和玛丽都喝了茶,玛丽没有。爱丽诺看见霍普金斯胳膊上有眼,霍普金斯说是玫瑰刺扎的。之后护士和爱丽诺发现玛丽已经死了。后来警方在厨房发现了写有“盐酸吗啡”字样的纸片,尸检验证威尔曼太太和玛丽均死于吗啡中毒。
其他几条零散的线索:1.有一次威尔曼太太对护士提出要看刘易斯的照片,后来两个护士发现刘易斯是威尔曼先生去世后威尔曼太太的情人,由于刘易斯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当时的法律不允许离婚,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结婚,后来刘易斯死在了战场上。两个护士曾经就此事通信,结合威尔曼夫人对玛丽超乎寻常的关爱,猜测玛丽是威尔曼夫人的私生女,并认为此事与案件无关,决定不对他人提起。2.罗迪声称威尔曼太太去世后自己一直在国外,然而霍普金斯无意提到玛丽两次拒绝罗迪的求婚,时间地点与罗迪自己的说辞不符,波洛通过盗贼朋友查到罗迪护照,证明他在说谎。3.洛德医生和波洛一起回案发现场,除草工说案发当日看见过洛德医生的车,而洛德医生咬定自己当时在外地。二人在能看见厨房的草坪上,看见了脚印和印有德文的火柴盒。波洛发现庄园里的玫瑰没有刺。
推理和嫌疑人:
1.爱丽诺。种种证据均表明,爱丽诺杀害了威尔曼太太和玛丽,动机一为谋财,二为嫉妒。
2.罗迪。有杀害爱丽诺的动机(爱丽诺曾离开餐桌去更房邀请二人进餐,故如果有人伺机下毒,目标应该是爱丽诺而不是玛丽),因为爱丽诺遗嘱的受益人是罗迪,而罗迪有可能得知遗嘱内容。此外,说谎自己一直在国外,而隐瞒中途回来过这一事实也增加了其嫌疑。但也可能为了面子说谎。
3.霍普金斯护士,真正的凶手。手臂上有孔,声称是被玫瑰刺扎到了,而庄园里的玫瑰没有刺,这个愚蠢的谎言使波洛怀疑起这个不起眼的护士。“盐酸吗啡”是催吐剂,能够使霍普金斯也喝了含有吗啡的茶,事后注射盐酸吗啡催吐而免于中毒。在波洛再次询问霍普金斯的时候,她拿出一封写明玛丽身世的信,并称是在更房里发现的,信封上写着“我死后转寄(而非转交)给玛丽”,而信里的内容写明不能让玛丽·杰勒德知道真情,加上有人提起玛丽的姨妈也是护士,波洛基本断定霍普金斯就是玛丽·赖丽,也就是玛丽·杰勒德的姨妈。
犯罪动机和行动梳理:
第一桩谋杀案中,威尔曼太太如果要立遗嘱,会把大部分财产留给侄子侄女,小部分留给女儿,以免大家识破玛丽的真实身世,使其难以立足。而霍普金斯需要玛丽得到全部遗产,所以要确保威尔曼太太立遗嘱之前就死去。之所以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消失的吗啡上来,是因为只有医生护士才能接触到吗啡,自身嫌疑重大。而凶手选定的替罪羊,也就是爱丽诺,实际上是接触不到吗啡的。因此这是霍普金斯为下一步的谋杀进行的准备工作。
第二桩谋杀案中,霍普金斯先是使玛丽写下遗嘱,然后趁大家都回庄园收拾东西,且只有真凶、受害人和替罪羊三者时下毒,而后悄悄催吐不至于自己也中毒。事后,如果发展顺利的话,爱丽诺作为凶手被处决,而玛丽的真实身份被揭露,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威尔曼太太的遗产应有玛丽继承,而玛丽的遗产由其姨母,实际上也就是霍普金斯继承。
一个小疑问,期待大家解答:
如果爱丽诺也喝了茶呢?小说中确实也提到护士曾两次邀请爱丽诺喝茶,但爱丽诺拒绝了。如果爱丽诺没有拒绝,喝了含吗啡的茶,三个人当中两个死于吗啡中毒,护士又该如何收场?而之前并没有爱丽诺不喝茶之类的铺垫,护士是如何断定,爱丽诺不会喝茶,从而乖乖的活下来成为替罪羊的呢?
1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