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战斗》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讲述了植物在与其他生物的斗争中的巧妙策略。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植物们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与敌人进行战斗,包括化学武器、伪装和攀附等。这篇文章不仅令人惊叹植物的智慧,还让人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竞争。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一篇
一本名字有点莫名的植物类科普书,内容丰富,系统科学,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不仅是家里的孩子,大人们通读一遍,也会有不少感悟和收获……
是家庭书架上应该有的一本关于植物的书。
普通的植物科普书,多描述现象,这本书在某些点上有些专业深度,但又不失趣味。
每个人因为关注点不同可能引发不同的思考,书中海带的繁殖方式,生物碱的形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二篇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关于植物的趣事,作者把植物学知识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其中的精力花费肯定是非常大的,非常值得点赞。
作者在整本书都贯穿的一个思维就是,植物的某一性状能够存在,必然是因为这个性状可以让植物长期获益从而获得更好的生长,这个思维就是进化论思维。这为我学习生物给了很好的启发,拓宽了我的思维视野。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美国的樱桃叫车厘子,中国的樱桃才叫樱桃,樱桃、苹果、杏子等都是一个科的植物,等等等等,确实涨姿势了。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三篇
这是一本开门见山的科普书,主要内容就如标题所说,是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整本书从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视角出发,分六个章节,讨论了29类植物的求生法则。
六个章节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逻辑联关系不那么紧密,因此你完全可以把29个故事当作29个独立的单集来看,从哪里开始阅读都无妨,并且可以在故事之间灵活跳转。哪怕最终没有读完整本书,也照样会有很多收获。
很有特色的是作者采用了非常多来自商业领域的概念来类比植物世界的知识,比如合伙人、绩效最佳的员工、创业者和创业公司、连锁店等等。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四篇
这本书,真是扩大了我的知识边界。打开了另一个知识领域。 植物,看似熟悉的物体,如同空气环绕我们,却从未去深究其奥秘。 这本书,从植被如何从海洋到陆地,征服大陆,并覆盖全球,来讲述植物的发展史。 同时,又分门别类的提重点,讲述植物中比较重要的物种发展,以及我们生活中常见植物食物的发展史。 书本从用故事以及比喻的方式,深入浅出,对植物的发展以及历史,甚至科学原理,进行多方位的立体讲解,生动有趣,且浅显易懂,非常适合非专业人士和孩子阅读。 举个实例,比如作者说到人类喜欢鲜花的历史时候,就扩展到美学的“无用之用”和生物学演化理论相吻合,指出生物学的演化理论是这一美学观点的科学支持,这的确出乎我的意料。跨界的知识共通,这需要写作者具备多学科的,广阔和深厚的知识储备,方能打通不同领域的边界,如同打通任督二脉,各种招数出神入境,令人叹服感慨。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五篇
我从很久之前就开始在喜马拉雅上追汪老师的音频节目(最近的音频节目质量有所下降),他的书不仅买了《时间》,也给孩子买了《宇宙童话》,所以这本《植物的战斗》自然也不会放过。动物和植物这样的科普类图书,很怕的就是深度上的掌握,经常会是行内人看不行,外行人看不懂的感觉,不过可能是由于读者的定位不同,这本书的故事性要强的多,文字浅显易懂,哪怕是不得不说的一些关于基因,进化,细胞结构,化学反应等方面,也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多用比喻的程度。非常适合睡前和马桶上阅读。而其中又实打实的介绍了一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发生的趣事,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植物登陆的过程,含糖植物,食肉植物等几个议题。可能看完以后,并不能形成一个对植物进化系统认知,但是相关的知识点,已经足够用于闲聊的话题和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了。这可能就是科普文学的最高奖励吧。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六篇
#阅读打卡#《植物的战斗》汪诘 计划阅读540min ,实际阅读445min,完成率100%
摘录:
演化论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从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感悟: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待补充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七篇
植物的战斗?植物每天躺着晒太阳,战斗个啥啊?虽然我没这么想,但是作者一开始就给出了观点——“演化论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通常我们都叫植物“生产者”,这意味着他们“植物在改变大环境时表现出的主动性”,“它们不断发生着变异,生产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产品,只要某件产品获得了哪怕一点点的小优势,这些变异基因都能迅速扩散开来”。在细微的地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为了生存的入侵和绞杀。
“但大自然从来就不要求生命用相同的策略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人类就像是自然界物种大协作的积极倡导者,我们驯化其他物种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驯化着自己。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保护生态、回归自然。其实,当我们与其他的物种展开不离不弃的深度协作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类从来就没有摆脱掉自己的动物属性,这种深度协作,正是生态圈的一部分。”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八篇
书里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我们可能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植物为什么不会动?”我们普通人的常规答案可能是觉得因为植物比动物更加低级,但作为占据地球生物绝大比例的植物,无疑是演化中的成功者,而演化论告诉我们: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我们看待植物的眼光往往是从人类的角度,不可避免的存在自以为是的偏见,但本书带领我们从植物自身的角度出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彩多样又精彩绝伦的植物世界。
植物各种强大的技能,无非是两个目的,一个是获取能量,且尽可能的高效;另一个是扩大种群,且尽可能的演进。基于这两个目的,不同的植物沿着不同的演化方向,使出十八班武艺,如通过绞杀竞争对手而独霸领地的榕树,借助他人力量获得生存空间和能量的爬藤植物,通过“讨好”人类而获得广泛传播的农业经济作物……各种脑洞大开的手段让人眼界大开、拍案叫绝。相对于动物来说,植物世界对我们更加陌生,也存在更多的偏见和误区,作为极善于写故事的汪诘,给我们奉献了一本既有知识又有趣味的科普书。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九篇
8.5分。有趣的科普作品,对我这样缺乏常识的人来说,确实应该多看一看同类书籍。关于味精最早是从海带中提取出来的事情,我活到30几岁才了解,不得不感叹这个世界真是有太多常识需要去学习,也明白自己是多么匮乏,更提醒我不要去嘲笑任何一个你认为缺乏常识的人,每个人的知识构成与其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等等高度关联,如非刻意学习,对某些领域的所谓“常识”完全不了解实在太正常。了解自己的无知,正确看待他人的无知,明白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悦纳自己、欣赏他人,这样应该会比较快乐。说回作品本身,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对演化的惊叹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让整本书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辉,文章中提到的众多科学家,为了探寻植物的奥秘、推动生物科学的进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的科学家受限于科技条件,到去世也未能解开谜团,但科学正是靠着一代一代科学家砥砺前行才逐渐取得进步、迎来突破。演化没有方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其实也一样,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不是独木桥,不是只有一条道路通向罗马。植物为了生存下来,选择了不同的策略,看似天差地别,实则都达到了繁衍生息甚至繁荣昌盛的目的。碍于现在的社会形势和经济环境,大量的年轻人去挤独木桥,希望这种情况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善,我们的社会可以变得更加包容,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在不同的道路上耕耘收获,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就像小小的地衣,匍匐地面怡然自得,顺手创造了这个多姿多彩的陆地世界。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十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自然界的思维,从生物演化角度出发的一种看问题的思维。
自然界的演化是没有方向的(趋同演化是存在的现象,但是大自然从来不要求生命用相同的策略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整个种群的演化是概率事件,但是对于其中的个体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个推动演化的重要因子的基因变异空间。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有不同的繁衍空间和生产策略
还有一些我觉得很神奇的现象,比如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竟然是独立DNA的蓝细菌,把它抠出来,它可以单独成活。把动物细胞的线粒体抠出来,也可以单独成活,是好氧细菌。生物之间的合作比我想象着要广泛许多~
还有植物几乎全部有毒,毒素其实就是苦味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演化出来的生存办法。
甜味意味着糖类;苦味意味着危险的有毒物质;咸味意味着维护体液平衡和神经传导的钾钠离子;酸味可以引导我们摄入能够调节体内pH值的物质;肥腻的味道意味着脂肪,能量;鲜味意味着蛋白质和氨基酸。六种味觉其实都只与生存有关。
还有兰花和景天科植物的全球化策略。
后面讲到甘蔗、小麦的故事,显示出人类在植物基因变异的筛选力量,类似于大自然的筛选作用。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十一篇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水、动物、植物、菌类等等,在这么一套庞大、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植物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本书让自己眼见大开,补充学习了很多关于植物,生物方面的知识,一本很不错的科普科学书。
蓝细菌、蓝藻的光合作用提供人类生存的空气环境,地衣、苔藓的登陆让我们才演化到现在高智能棉花、桑树让人类不再寒冷;植物胶水,开启人类文明重要时刻;咖啡和茶,满足人类的贪婪;巧克力,为人类贡献苦涩;小麦、玉米,贡献人类能量来源等等,哪一样不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不能移动的植物,它们一致在默默的生存但是不代表它们不会战斗不会反抗,当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等影响,人类的生存正一步步的受到影响,。
作为人类,人类的发展从未脱离自然,人类本身就是生命协作演化的最高成就。看似普普通通的一颗小草,一朵小花,一颗大树都与人类完美相伴协作,我们现在提倡保护大自然,但是人类活动对于大自然进化演变起到什么样影响和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十二篇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将植物都拟人化,一会化身敬业的员工,一会又是高管CEO,逗趣好玩的拟人“伪身份”与现代流行语言结构让科普告别枯燥沉闷变得轻松好玩,适合多年龄群体。 其中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植物与我们人体机能联合起来的“骗局”,例如我们喝过咖啡后嘴里的“回甘”,实际上是我们人体“遭受了苦味攻击”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修复的补偿效应,并不是苦味食物本身的口感。再比如我们有时候吃大量荔枝后会产生的无力感,实际是荔枝中的一种MCPA的物质抑制了葡萄糖的合成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与植物的驯化关系,究竟是我们人类的进化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通过进化驯化了我们。之前看过的科普书上说过,生物进化其实不是讲因果的,而是刚好相反的果因关系。例如甘蔗,是我们发觉了它的甜味可生产蔗糖,所以将它的种植传播开来,还是它利用来我们喜欢吃甜的特点,让自己维持甜度或者更甜,让我们广泛应用并传播种植。说完这个逻辑你可能觉得有点绕,但结合生物进化果因论,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到底是谁驯化谁产生了疑问呢。还有一个衍生的类似观点,就是谁消化谁,例如我们菠萝吃多了会麻嘴,是因为菠萝蛋白酶的作用,带了酶字应该可以明白与消化分解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所以我们吃菠萝的时候,其实菠萝也在“消化”我们。 诸如此类贴近生活的解惑+植物科普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香蕉(品种)曾经大灭绝过,而如今第二次大灭绝正在进行中。再比如番茄曾经并不如现在这般酸甜可口。可乐与曼妥思的原理其实并不是什么化学反应,而是多糖类树脂溶解在水中破坏了水分子的表面张力导致可乐的二氧化碳瞬间释放。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十三篇
#阅读打卡#《植物的战斗》汪诘 计划阅读540min ,实际阅读388min,完成率100%
摘录:
2005年的时候,生物学分类里就新增了一个大类,叫作囊泡藻界。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带,作为一种褐藻,就被重新分配到囊泡藻界里面去了。
感悟: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植物学知识科普类书籍,汪诘及其团队成员针对许许多多有趣的植物学知识,认真编写每一篇科普文章,尽量做到内容吸引人、行为逻辑清晰、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在故事中学习,确实比较轻松、舒适。而且汪诘们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单单想告诉我们一些植物学的知识,很多这类知识百度一下就能知道,主要是为了追根溯源,探究出这些植物形成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发展路径和原因。植物也是有思想的,这些思想也值得我们了解、研究。这本书稍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系统性相对不足,如果能先从总体上科普一下,再一则一则地讲述每种植物的故事就会好很多。
2005年,生物学分类增加了一个大类——囊泡藻届,于是海带居然就不是植物了,属于这个囊泡藻届了。然后蘑菇也不是植物了,是真菌。这些说法挺有冲击力的,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是颠覆性的。又如蓝藻其实是一种细菌而不是藻类,正确的名字是蓝细菌,三十五亿年前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当今植物的叶绿体,就是蓝细菌演化而成,而且它本质上不属于植物,两者是共生关系!而海带体内的叶绿体也不是直接吞噬蓝细菌而来,而是吞噬已经吞噬了蓝细菌的生物,属于二次内共生。类似这样的知识在每一章节都有很多很多,例如珊瑚本身就只有骨头,颜色是来源于共生的藻类,珊瑚白化现象就是露出了其本体——骨头;新鲜荔枝吃多了会中毒,荔枝病甚至可能致死,已经有一百五十多人因为吃了大量新鲜荔枝而死去,而其实所有的植物都有毒,没有例外,只是有些毒素能被化解。
作者们介绍的内容太过丰富,这本书读完之后把我的大脑塞得满满的,甚至有点难以消化了。这种书籍是需要重读的,它适合每天读一两篇,细细思考,最好是能对着他人重述出来,一起讨论,将会更加有意思。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十四篇
新冠期间是植物的战斗这本书陪我度过的。很奇妙的缘分,因为我知道那个期间我的身体也在战斗,而我的精神世界沉浸在植物国王中。
我是如此地喜欢人畜无害的大自然,因为你只需要静静地蹲在它们身边,便可以感受到阳光带给它们成长的喜悦。
对于人类与动物来说,植物是供给者。大地与阳光是植物的母亲,植物是动物的母亲。而人类活在这个的蓝色星球上嗷嗷待哺,除了索取还是索取。
植物让这个星球变得更美,这个星球是属于植物的。人类必须怀着感激之情,节制地寄生在这个星球上。
植物有它们的生存之道,那就互惠与合作。它们是互相的给予者,只有给予才能生存。纯种的单一性很容易招致灭绝,只有杂交与不稳定的生存环境,才能让它们进化出更强的生存技巧。
植物之间的寄生,并不只是纯粹的寄生,必定会给宿主提供方便,否则宿主凭什么收留你?人类寄生在地球上,给地球提供了什么方便?否则地球凭什么收留人类?人类在地球上制造出来的战争、破坏与污染。那么地球为了清理人类这巨大的寄生虫,肯定也释放出病毒与细菌来保护自己。
是人类驯养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养了人类?为了不让人类胡乱破坏所有植物,大自然提供某些特定的植物给人类吃食。这样人类只种植那几类粮食即可,人类只研究那几类粮食即可。这样地球便保护了自己其他植物的多样性。耕种需要的是平原,还好其他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海底、生长在丘陵、生长在草原与高山。耕种需要平稳的气候,还好非驯养的植物适应能力更强。
新冠躺在床上咳嗽的我,多么渴望再出去拥抱大自然。而我以阅读这本书的方式来拥抱大自然,你们是多么地神奇存在。而我是一条爱上大自然的寄生虫,我能做的是拥抱与感恩,并克制地不要索取太多。
大自然保护者已经在踏上恕罪的路,他们尽可能地想去修复被破坏的地球,他们在珊瑚的白化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与抢救,只是某些不可逆的伤害与灭绝,就像是跟随着新冠病毒一起,覆水难收。
植物的战斗读后感第十五篇
读完了,整理一下几点感受。
1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书里提到植物为什么不会动,之所以演化出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有优势的。
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植物,但是我从来没有好奇过为什么植物不会动。
生活中很多随处可见的现象,我很少关心背后的原因。
这就是缺乏好奇心的表现。
应该更主动一些的,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引起兴趣就能去寻找答案,说不定就能找到有趣的书。
2小狗不能吃巧克力是因为它有毒
书里提到狗不吃巧克力,是因为巧克力有毒,人能吃是因为人体已经适应了这种毒素。
我以前不知道巧克力有毒,以为狗不吃是它无法消化巧克力里面的某种物质。
这件事告诉我,除了要多看书多掌握点常识,还要多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
狗不能吃,人能吃,可能不是狗的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
换个角度思考,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3学会质疑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书里提到达尔文的证伪主义,寻找能推翻自己理论的证据。
这是一种反本能性的做法,一般人会不惜代价维护自己的观点。
但是只有主动关注那些能反驳自己观点的证据,才能做到更加客观。
我在试着尽量客观的观察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发现自己的盲点,不断优化改善。
4分步骤解决复杂问题
书里提到李振声团队研究又高产又抗虫害的小麦。
采取的方法是,先和其他品种杂交获得抗病虫的基因,再反复杂交恢复高产能力。
这种分两步走的策略值得学习。
很多复杂问题没有满足既要且要的目的,可以先做到一样,再调整满足另一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