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女儿》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与爱情的故事。主人公在时间女神的指引下,回到过去与恋人相遇,最终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小说以独特的时间旅行元素揭示了人们对时间的珍视,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时间的女儿读后感(一)
以历史为嫌案现场,抽丝剥茧寻找真凶。但是又点出其实真相早已大白。
被习俗懒惰和偏见而蒙蔽的大众,由陪审员而转而最后坐上了聚光灯下的审判席。
时间的女儿,”‘镀金般长发’的美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人物命运,真实面目如同雾里看花但是又让人深深为之所吸引的主角理查三世。
一本构思和意义相匹配的推理小说。
ps:朵薇格皇后,really?不过翻译上瑕不掩瑜,没什么大问题,很顺畅。
1/6页时间的女儿读后感(二)
当着本书看到一半时,我真的想去撞墙。没办法,只好先去图书馆找本英国历史好好研究研究,只是秉着不要被作者牵着走的想法,突然发现,原来看一本书从开头到结尾要费如此大的功夫。
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像往常人们口口相传一样,还是像铁衣推翻历史一样,或许真的不得而知。
铁衣掀开了推理小说的另一角,没有尸体,没有现实,所有都不得而知。
2/6页时间的女儿读后感(三)
P61 埃德蒙应该是爱德华的弟弟
P82 注释有误 应为“冒充”塔中王子的人
P125 杀了亨利七世的儿子 此处应为亨利六世
P133 原文:Not that her by-blow side worried her. Or her son. 应该是 无论她家这支的私生子血统还是她的儿子,都没少让她操心。
P147 原文:Edward's sudden death 应该是爱德华的猝死 不是摔死
P161 Queen-Dowager是已故君王之妻的意思 文中直译成皇后朵薇格
后头就大概翻了一番没仔细看了,当初选这个版本就是因为其他几版都被人指出有错翻。没想到这本不仅翻译腔重错翻的部分也不少……大意了 啊!
3/6页时间的女儿读后感(四)
很早以前就知道铁衣这个作者了,也知道这本书是她最出名的作品。在网上看到什么推理小说排行榜,本书总是榜上有名。本书属于历史推理小说,看完后才发现原来我早就读过类似的小说,比如丹布朗的作品。。。 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这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为英王理查三世翻案,而是铁衣对“汤尼潘帝”这一类现象或者说事件的批判。“汤尼潘帝”应该是铁衣自创的词语,用来指代某一夸张、虚假的事件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后(这期间了解真相的各色人等并没有站出来说话),被人们奉为真相。铁衣在书中有一段话深得我心:“奇怪的是,当你告诉某人一个故事的真相时,他们都会生你的气而不是生原说故事人的气。他们不愿违反原先的想法 这会让他们心中有种莫名的不舒服,他们很不喜欢这样,所以他们排斥且拒绝去想。如果他们只是漠不关心,那倒还自然 也可以理解,但他们的不舒服之感却极其强烈且明显,他们是深恶痛绝。很奇怪,是不是?” 本书确实不像推理小说,更具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
4/6页时间的女儿读后感(五)
最近,中央11频道在重播《雍正王朝》,虽然本剧依旧是戏说,但却为雍正这位皇帝平了些反、赢得了些“民心”,但想来这位皇帝最脍炙人口的“事迹”就应该还是那著名的“弑父夺嫡”悬案。而其实呢,无论有多少历史学家证实“弑父夺嫡”是虚构的,还是有多少历史学家证实这件事确实存在,都不会影响这件悬案的流传,相信的和不相信的都大有人在,“先入为主”永远对人们有着致命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这就类似于成见,我想这也可以算是这本《时间的女儿》中提到的“汤尼潘帝”的中国版。
本书——《时间的女儿》,我想应该算是一部历史推理小说,用现代的探案手法和逻辑去探寻一段历史谜案的真相,这不但对于推理小说迷来说是一件快事,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从这一角度来讲,当年那本大红大紫的《达•芬奇密码》也是带有历史推理的色彩的,只不过那本书中有现实的命案发生,整本书节奏飞快、跌宕起伏、紧张刺激,像极了一部美国大片;而本书则是那位格兰特警长因伤赋闲后,“治疗无聊的芒刺”的智力游戏,读起来气定神闲,却又妙趣横生,俨然一部英式小品。
说来有些矛盾,小说本是虚构的故事,而历史又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推理小说不但要将二者结合,而且还要用虚构的方式来解开一个现实中的谜题,这虚实之中就已经带有某种特殊的魅力,当读者发现虚构的故事也有可能影响现实的时候,这怎么能不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呢?这怎么能不增加小说本身的魅力呢?我想这也是这本读来略显平淡的小说,却具有长时间流传的价值。曾经看过一个评论,据说在认为理查三世是无辜的人中,推理小说读者要占有相当数量,这也不得不说本书的一个贡献。
不过,这类小说也有自己的局限,那就是对于那些对于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不是很熟悉的人来说,阅读兴趣就要大打折扣了。比如本书,说句实话,对于对英国历史不太熟悉的我,那些人名、家族名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便成了一个又一个阅读障碍,有时还真会弄的我晕头转向,所幸如同音乐一般在推理小说的世界中,也有着共同的语言,那就是逻辑。看着那两位敬业的历史侦探,将一条条历史记录与事件利用逻辑加以甄别和组合,真相也便被这样一点点地推导出来,即使对于那段历史不熟悉,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而能把枯燥的历史与魅力十足的推理如此完美结合,作者约瑟芬•铁衣,也不愧为与阿加莎•克里斯蒂齐名的推理女杰之一。
其实,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上存在着太多的历史谜案、悬案,这可是一大笔可资利用的财富,比如,上文提到的雍正皇帝,比如失踪的建文帝,又比如总被人津津乐道实则惨绝人伦的玄武门之变,等等,我想都是可以写出一个故事来的。我想如果是一本类似于《时间的女儿》的写法、关于我们中国自己历史的推理小说,一定会对于我们具有更大吸引力。恕我孤陋,我只记得读过一本叫做《天眼》的小说,作者景旭枫,是讲的清太宗皇太极暴毙的悬案,是有一点历史推理的味道,其他就很少见过了。想来这其中一定还有广大的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这本《时间的女儿》我读过来两个不同版本,这一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而我读过的上一版,我已经记不起是哪家出版社的了,那个版本中在正文开头有一篇导读,详细地介绍理查三世和本书出版后的一些影响,而且还介绍书中提到那段“汤尼潘帝”的典故,这对读者阅读可是大有帮助。而这本人文版的就只有故事正文,在这一点上,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说回故事,如果要我给这本《时间的女儿》打分,满分五颗星,我给四颗星。
最后再说一句,我记得看过一本专门介绍雍正皇帝的书,其中提到一点,就是雍正皇帝是清朝皇帝中对待自己的兄弟最为严酷的皇帝之一,看来这位雍正皇帝身上还是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的。
5/6页时间的女儿读后感(六)
约瑟芬铁衣的《时间的女儿》,在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票选出来的史上最经典一百部推理小说中排名第四。能有这么高的排名,与其说单纯是因为它的推理有多么精巧,毋宁说是因为整本书的质量很高。
铁衣的文体非常自如,描写与跳跃安排之自然好像信手拈来。语言成熟而淡定,毫不在意的散发出睿智以及对人情社会的深入了解。有种运筹帷幄,举重若轻的风度。而她讽刺起来可是不会手软,句句辛辣,甚至直接对那些没有大脑的历史学家表示唾弃和厌恶,可能正是这种真实的厌恶推动她来写这本小说的吧。但很遗憾人民文学的这本翻译的并不好,没能将其幽默生动足够传达出来。不过也正因为翻译的非常生硬,倒是能让人直接在脑中转化成英语的句式,从而领会到原文语言的好处。所以前面所说语言的种种,实则是要透过译文去看的,仅从译文本身看的话,可能会觉得有的地方着实古怪。
铁衣不同于其他推理小说家的还有,她很擅于刻画人物。薄薄的一本《时间的女儿》,合上书想一想,里面的人物竟然个个都仿佛有了明确的形象。矮冬瓜护士,亚马逊护士,玛顿护士长,玛塔,卡拉丁,威廉斯警官,甚至那个名字都不知道的总是“亲切随和”的来来去去的外科医生,每个人的表情,说话风格,对主角格兰特探长的态度,都很分明,真是寥寥几句对话就写出了这个人的性格。我喜欢这种轻盈的塑造人物的感觉,不需浓墨重彩,刀刀用力,而只几笔点染,人物已经让人记住了。相比之下柯南道尔爵士的“一位美丽的女性,有着坚毅的眼神”这类型的描写就显得太古典派了。当然可能他并不想在配角身上下太多功夫吧,毕竟他塑造出的那位大主角是那么生动,震古烁今万人迷。这应该是创作想法上的差异。
铁衣这本书在侦探小说中出类拔萃,可能还在于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它不是单纯讲一件谋杀案,顶多纠葛着一些人格分裂童年阴影内心黑暗之类的泛滥心理学,或是为了justify内容而故意夸大了的利益争夺。《时间的女儿》中的案件发生于400年前,现在的读者看的话就是500年前了,大师兄都闹完天宫乖乖去取经了。相隔这么遥远,它没有了现实的紧迫性,谁是凶手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况且从最一开始我们就知道那个所谓的凶手一定是被冤枉的,不用猜测,作者无意遮掩,这根本就是整个故事的前提。因为它的重点不在这里。它所关注的,不在于到底真凶是谁,而在于探寻谜底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骇人而荒谬可笑的一切。历史的歪曲,彻底的颠倒,无处可寻的真相。而历史问题一旦深入下去,是会让人紧张的,因为它会揭示我们自己所生活空间和时段的虚无。
这很可怕。如果你学到的,读到的,听到的,都是假的。更可怕的是,你其实分不清真假,除非像格兰特和卡拉丁那样,执着的去搜集,去比证。而沉的像大西洋海底淤泥一样的层层历史,谁也不可能去一一分辨。当然,也没这个必要,理查三世到底是暴君还是圣人,到现在已经没什么关系,可是那些影响了构建我这个人的很多想法的历史呢?那些我们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呢?
我一直都知道历史不过是时代的一部份人因某种原因所写所保留下来的记录而已,它绝对不等于事实。但《时间的女儿》再次重重的敲打到了这个点上,还是让人为之一震。你知道你不该去相信那全部,可当流传甚广人们坚信不疑的神圣经典都被证明是邪恶者的伪证时,历史再次让人鄙视和畏惧。
所以说去钻研历史有什么用?都是一派胡言。哈哈,我知道我偏激了,但确实时不时会闪过这样的念头。每当看到一些历史fan们为一些太小或太大的事情争个你死我活,都觉得好无聊好可笑。各人都把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凭据”,可是什么才是凭据呢?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对同一件事尚且有不同的眼光角度,不同的了解程度,又何况只是间接的记录而已?文字是最能说谎的东西。当然科技进步了,影像也一样善于造假。
再往下走要走到不可知论了。不过那种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我倒不会去钻牛角,我还是只停留在怀疑论吧。既然一切“证据”都不足以百分之百的相信,我只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并且让自己要满足于生活在真假交杂的历史和现实,随时做好被彻底颠覆的思想准备。所以我现在没法崇拜了,没法狂热了,只能在成为了独立个体的寂寞中用“喜欢”作为我最冲动的表达。
真假其实还是重要的。虽然没人能给你保证。甚至没人想给你保证。
我只想尽量,在我能保证的范围,给出我自己的真实。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