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介绍了幻想文学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对几个经典幻想作品的分析,阐释了幻想文学的多重魅力。作者认为,幻想文学是一种可以让人们逃离现实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读幻想文学》读后感(一)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精英培养。大量的教师、社会学者、心理咨询师、医生都有一个共识:我们为了追求高效的社会,过度依赖标准、测试、规章制度、精神药物、电子表格,甚至对它们上瘾。社会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要依赖公司的各项管理机制来运营,人的社会参与已经不是全人,更像是机器人。因此我认为,人文艺术教育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我们相信科学,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有科学性,从而我们认为,只有可以量化的科学性信息才是客观的,才算是知识。从此,人文艺术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更谈不上如何带领我们寻得真理了。但是科学和人文各有特点,并不矛盾。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Gould)认为,艺术、科学和人文“三足鼎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使命。科学性知识所表达的是内心之外的世界,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这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好处,这样可以尊重事实从而做出做准确的判断,而文艺作品的娱乐性,戏剧夸张会误导年轻人,这是叔本华不建议年轻人读文艺作品的原因
《读幻想文学》读后感(二)
如上所述,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你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博雅教育所关注的是公民权益、他人利益以及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己。当然,构建自己并非空穴来风,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向前人借鉴智慧。人文艺术包含了历史、哲学、宗教学、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记载了前辈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我们在享用他们硕果的时候,针对的并不是某个固定领域或某种职业,而是人性,其范围之广能容下整个宇宙,其中不乏爱情、死亡、家庭、道德观、时间、真理、神明等一切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纵观历史,人性或人生思考之前是依托于宗教学的,但是现今,人文艺术已经替代了宗教学。横跨18世纪和19世纪,传统的信念受到现代科学以及启蒙运动的挑战,人文艺术逐渐演变成受教育人群讨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平台。如今寻求真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经历也更加个性化,人们摒弃了过去的教条式模式。相较于从《圣经》中寻找答案,人们现在可能会选择去阅读俄国文学巨匠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或者去观看易卜生的戏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剧场变成了新一代的教堂,成为人们寻求情感抒发、忏悔、喜悦以及超脱的灵魂空间。这是一种新的信仰——唯美主义,即对艺术的膜拜。常言道:真理难寻!那么艺术凭借什么通向真理呢?艺术要求我们花大量时间努力观察现象,并且花更多的时间和气力表达你对观察的理解。任何有过绘画写生经历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全身心地观察绘画的对象,几乎要看透它,胸有成竹后才可以动笔。比如,我们的对象是一杯水,常人的认知往往是功能性的,即它是解渴的工具,目光一扫而过。但是艺术家会观察其各个方面的特征:如杯子在盛水时的颜色,杯身上的指印,水面的凹凸部分的光泽,以及杯子所投射的半透明影子的形状等等。 既然绘画的过程如此,其他类型艺术的要求也大同小异。在文学世界里,读者所观察到的主要对象并非物质世界,而是人类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一位诗人所观察的是,他对自己身体或者家人的主观真实感受,绝不是客观的感受。小说家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处:斤斤计较的、麻木无情的、单相思的,等等。那并非都是我们道德所提倡的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沉浸在口号式政治理念的宣传或人与人之间客套的甜言蜜语之中,它们构成并包围了我们的生活。艺术的使命是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重围,使我们从中得到解放。但是真相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因此我们会自欺欺人,极力逃避真相。在德语作家卡夫卡眼里,“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书籍是我们心灵冰盖的破冰船。当我们着迷于成绩、收入乃至性生活时,却走马观花式地对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艺术的力量,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就是让灵魂惊醒过来。
《读幻想文学》读后感(三)
好看的故事属于本书所列举的幻想文学原作。
奇妙的解读视角和流溢的思想光华属于本书作者河合隼雄先生。
详细的解说及精准的分析属于本书编者河合俊雄先生。
优美流畅而忠实原文的译文属于本书的译者老师。
……
以上的这些都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
这本书所有的美好都将属于你们,即将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
这是我责编的第三(四?)本河合隼雄先生的著作,但却是第一次写编辑手记。
在此之前,我有的只是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和一支迟迟未动的笔。
在书的一开篇,河合隼雄先生就如是说:
就这样,“儿童文学”与“心灵”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不仅是这套书的主要观点,同时也是封面设计的灵感来源。
封面选择书作为主要元素,高低错落的书脊围成了一个心形。书脊上的书名也经过了精心选择,都是河合隼雄先生在书中着重解读过的幻想文学名作,如《地海传奇》《借东西的小人》《汤姆的午夜庭院》《远方国度的兄弟》(《狮心兄弟》)等等。
书脊上的小房子、树枝、狐狸、小人也都是这些幻想文学文学原作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在设计封面的时候也加入了这些元素。
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作为责编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是一本心理类的著作,那么书名为什么总是在‘故事’和‘文学’间绕来绕去呢?”
甚至它的同系列书,也就是河合隼雄的另外一本著作《故事与神奇》在出版后都常常有人被书名所迷惑,认为它是一本文学评论类的书籍。
但其实正如本书编者河合俊雄说的那样,这些久经时间考验的故事中藏着人类的共性,当我们读懂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就读懂了自己。所以,荣格派心理学家一直都把故事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故事”这一概念也同样深深吸引着小说家村上春树,他曾经公开表示“当我说到‘故事’的时候,能全盘接受我的概念的人只有河合隼雄,恐怕今后也一直是这样。能与河合先生相识,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
《奇鸟行状录》的写就、《地下》的发表、《1Q84》中对荣格原话的引用等等,河合隼雄不是文学大师,却如此深刻地影响了村上春树的写作。
(左为河合隼雄,右为村上春树,拍摄于2003年,京都)
河合隼雄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宏富,数量高达三百多种。其中包括不少与名人的对谈集,比如《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村上春树)《原来如此的对谈》(吉本芭娜娜)《心与脑的对话》(茂木健一郎)等,还有一些自传性质的著作,比如《爱哭鬼小隼》《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孩子与幻想系列”,这个系列包括《读幻想文学》《故事与神奇》《读孩子们的书》(即将出版),一开始是在报刊上连载,直到河合隼雄去世多年后才得以集结成书出版。
从去年八月份以来,一直有读者通过各种渠道,将他们对河合隼雄及其作品的钟爱之情传递给我。同时,也能不断地收到针对文本、装帧、封面文案的改进建议。
因为有这些关注的目光和改进的建议,我真的愿意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更好一点。
其实,作为编辑自身来说,心情一直是复杂的。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即使有一句话叫“一本书的遗憾可以在下一本书中弥补”,但大多数情况下遗憾就是遗憾本身。
故事的开始在很久以前,也许是十几岁时在心理咨询室面对沙盘的那个下午,也许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也许是开始打算写这篇编辑手记的时候,我不知道。
但这应该不重要,因为故事有自律性,它知道该怎么起承转合,会在该开始的时间开始,在该结束的时间结束。
END.
《读幻想文学》读后感(四)
无意间看到了一则童话故事,从故事中处处能感受到《玩具总动员》的影子。这个故事来自英国作家鲁默·戈登的《玩偶之家》。
谈到《玩偶之家》,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易卜生的戏剧作品。不过,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来自《读幻想文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河合隼雄,他是指引村上春树创作的心灵导师。河合隼雄即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出版过《孩子的宇宙》、《读孩子们的书》等一系列图书。
在《读幻想文学》中,河合隼雄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十大幻想文学名著,其中一篇就是《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讲述了一个曲折而有趣的故事,一位名叫托蒂的荷兰木偶,她是一对姐妹俩的玩偶,这个玩偶从姐妹俩的曾祖母起代代祖传。如今,姐妹俩给托蒂找来了玩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弟弟,名叫“小苹果”,以及一只名叫“小补丁”的宠物狗。
这个家庭非常特殊:爸爸是陶瓷的,妈妈是塑料的,托蒂是木质的,弟弟是毛绒的。鲁默·戈登之所以让这个家庭由不同材质的玩偶组成也是现实家庭的真实写照。毕竟,即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每个人也拥有独特的个性,需要彼此交流、相互包容才能使家庭经营得更加完美。
相似的故事中,总能看到同类故事的影子。《玩偶之家》这个故事温馨而深藏寓意,你在阅读的时候,却会不由自主想起那部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玩具总动员2、3》。
01、经典的情节似曾相识
经典的情节总是拥有相似之处。记得《玩具总动员2》中的胡迪意外被义卖会上被人偷走,见到了失散多年的牛仔家族,即将被送到博物馆。《玩具总动员3》中,安迪即将上大学,他将玩具们捐到了阳光之家幼儿园。然而,幼儿园里却有一只恶毒的大坏熊玩具控制着幼儿园。
在鲁默·戈登的《玩偶之家》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托蒂终于盼来了梦寐已久的玩偶之家,她的主人为了装修这间玩具屋子,答应了将托蒂送到玩具展览会上展览。没想到,托蒂竟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玩偶,甚至得到了女王的青睐。
展销会上,托蒂也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姐妹,却没想到她的姐妹像胡迪在阁楼上见到的全新玩具老牛仔那般变态。这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陶瓷玩偶,渴望被女王选中进入皇家博物馆。最终,却阴差阳错地因为托蒂失去了这个机会。
当她听说托蒂拥有她们曾经住的豪华玩偶之家时候,更为嫉妒。这个漂亮的坏玩偶姐妹就打算霸占那间玩偶之家,以此来报复托蒂及她的伙伴们。
在这个圣诞节,坏玩偶成了托蒂小主人们的新礼物,再一次闯入她的生活。这一次,她就像《玩具总动员3》里的大熊一般,控制了整间玩偶之家。
这个玩偶可不简单,她用尽心机和华丽外表得到了俩姐妹的宠爱,然后就开始虐待玩偶之家的托蒂及她的伙伴。
《玩偶之家》的故事主要包括两部分:展销会意外发现身份不菲和坏玩偶专权,恰巧对应着《玩具总动员2、3》的两段情节。虽说《玩偶之家》的情节看上去很简单,却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内涵。
文学与电影的区别就在于此。如果你能静下心来阅读着跃然纸上的文字,思绪就会慢慢散开,也引发出更深一层次的思考。
02、物质与心灵孰轻孰重
文学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有寓意的,之前也谈到过托蒂临时家庭的材质组成。托蒂的坏姐妹瓷碗偶的形象也发人深省。
她是由麂皮和陶瓷制成的高档娃娃,拥有能使任何人都会一见钟情的外貌。她心气高傲,虚荣心很强,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贵族生活。渴望被展览进博物馆,住进豪华的居室,从内心深处,她就是一个只追求浮华的娇小姐。
就像许多拜金主义者一样,她一切都以钱看齐,除了物质之外,目中再无他物。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是祸害,除了富有的人能被她暂时利用之外,任何人都没办法和她成为朋友。这种人往往是肤浅的,她终将会有被孤立的那一天。
初入家门,这个虚荣的玩偶就开始争论房子的归属权,她与托蒂一家展开了探讨。那个傲慢的玩偶只愿意说出:“哼”等简短傲慢的字眼。而托蒂的父亲缓慢说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话语,他认为:玩偶的本质在于陪伴,在于心灵的交流。如果,你只愿高高在上,最终也只不过算是物质而已。
真正的交流在于心灵的碰撞,世间的物质再浮华也只是遥远的摆饰。爱,能给人以温暖,触及内心的那份柔软。许多坎坷都会在爱的滋润下化为乌有,但是,物质却不具备这种功能。
03、隐喻孩子对物质和情感的深度探讨
如果,感到孤单无助的时候,不妨读一读童话。告别了电视屏幕的闪光,没事捧着一本书,心灵也会得到抚慰。如果,你静下心来思考,就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玩偶之家》这本书不仅仅暗喻了人性,探讨了物质与心灵的追求,也是一本讲述儿童成长的心灵读物。
河合隼雄也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故事虽然以玩偶为主角,讲述的却是玩偶的主人——俩姐妹的故事。透过玩偶的经历,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两个女孩的成长。毕竟,玩偶是不会动弹的,它们只会默默“许愿”而已。那么,谁将玩偶的愿望成为了现实?自然是它们的小主人。
《玩偶之家》实际上讲的是孩子对物质和情感的深度探讨。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孩子对待物质与情感没有太多意识,随着两件事情的发展,使她们的情感最终战胜了物质的诱惑。
依然说一说《玩偶之家》中的两段故事:
第一次,俩姐妹为了筹钱装修玩偶之家,差点冒着托蒂被卖掉的风险不惜把它租给了玩具展销会的阿姨。
幸亏俩姐妹在送出托蒂的那一刻开始领悟到托蒂的重要性,开始后悔,执意拒绝收下阿姨的佣金。
见到姐妹俩的态度,阿姨立即明了托蒂是两位女孩的心爱之物,差点想买托蒂的女王殿下才最终让步,将托蒂还给了姐妹俩。
第二次,姐妹俩被高贵漂亮的坏玩偶蒙蔽了双眼。然而,面对漂亮、高傲、冷冰冰的花架子玩偶,还有温暖、朴实的托蒂,两姐妹最终还是选择了陪伴她们多年感情深厚的玩偶。
由此可见,她们在玩耍过程中,逐渐懂得了去爱,最终她们的情感也战胜了物质。
然而,成长,往往伴随着失去与痛苦。第一次的领悟在于两姐妹发现自己即将失去的一刹那。第二次的领悟则在于她们的玩具小鸟为了救下差点被坏玩偶烧化的托蒂的“弟弟”,一瞬间飞过,牺牲了自己。
失去了小鸟,两姐妹才顿时领悟出旧玩具的珍贵性。她们开始更加珍惜这些从小到大陪伴她们的玩具,不再被华丽的物质外表迷惑,转而更加珍视内在的柔情。
成长,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伤痛,在坎坷之中,感受到世间的珍贵之处。从两段故事中,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与两姐妹对待玩具的态度,我们能感受到成长过程中赋予她们的真情实感。在经历波折之后,人们内心深处才会产生碰撞,逐渐开始进行更多深层次的思考,而不再被表面的奢华所迷惑。
在经历了波折以后,伴随着内心世界的波动起伏,最终才会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