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四合如意》读后感精选

《四合如意》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1 06:35:24
《四合如意》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1 06:35:24   小编:

《四合如意》是一部描写清朝乾隆年间的历史小说,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人物的奋斗故事展开。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精彩的情节设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读后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揭示。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一篇

关注作者很多年,一直在想问题出在哪。能看出来这本想做突破的努力。时代是新的,人还是旧的。近年有影响力的80和90后小说家,作品有极强的生命力。张怡微掉队了,写作总是差这一口气。作品一本一本出,不温不火。可能原因在于,如同体制内作家被框住一样,高校工作的作家从上学到毕业没走出过校园,一切都顺利到没有深切感知社会和人的痛苦的条件。就像从访谈里看到的张怡微一样,没有表情,没有惊喜。稳定的情绪,稳定地输出,有时稳定得像个机器人。这样的人格确实适合在高校,但是高校不是好的写作土壤。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二篇

读完了书,再补充一点感受吧。先是关于“社交媒体新世代”的title,书封上这样的介绍确实…有些流俗,让人担心文字偏向当下似的碎片化,或是被手机/微信/社交网站割裂得不成一体。读后却出乎意料,这是第二次在书中读到豆瓣网,第一次是2022年6月份路内的《关于告别的一切》,(无心的)对比之下不得不承认,张怡微对于当下世情的洞察以及把生活和技术勾连起来的方式真的太难得,当你看到《白观音》豆瓣里自称来自2060的未来人发帖,完全不会觉得这是生硬的嫁接,她言说的方式似乎在提醒读者:我们来自这个世代,那又如何呢。我们在此时的烦恼与他人在其他时刻的忧愁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三篇

看完张怡微的新书《四合如意》喜欢。书稍厚但是一点都不重,纸张翻起来很舒服,文字读起来很自然连贯又细腻有趣,《缕缕金》和《字字双》很感动。《字字双》是最触动我的一个故事,它讲述了很可爱又迷茫不清的现实亲情关系,奇异又压抑,很有爱的一篇。最后两篇虽然写的是疫情间的故事,但是一晃三年了故事的环境依然如实。作者对手机语言或聊天内涵的理解非常具有观察力,很贴合现在生活。最近都爱看短篇,因为心浮气躁,看长篇我的气力不够,也不知道该从哪本下手。从金爱烂开始看的短篇,非常有东亚人的感受,很喜欢,接着又看爱丽丝门罗,很有奇思妙想但是整个精神内核会更独立西方一些,看完张老师的新短篇集非常感动,能从故事中感知到她了解读者,特别是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比如我,推荐。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四篇

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作者和文本中,好像很少看到关于当代青年的书,多还是乡村、故土和20世纪的种种。于是总有一种疏离感,也有困惑,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值得写作的吗?可是,明明有那么多的素材。

张怡微的这本书算是个小惊喜,读来会有共鸣,也会心有戚戚。因为他/她身上可能也有你或我的影子。

我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独自长大,好像也没怎么被训练过集体意识和团结,而是在竞争中踩着独木桥成长起来的。比起照顾他人的感受,更乐意活的自我。而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好像也助推了一把,独自打拼的年轻人像游荡者,也像孤岛。可以谈论工作,谈论吃喝玩乐,却少有人敢问一句:你怎么样?快乐吗?不快乐吗?也少有人会将心事全然诉诸于另一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有一点点小遗憾就是,短篇的力量还是显得单薄了一点,期待下次能看到长篇的作品。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五篇

坚持到了220页,还是没看完。因为确实不够好看到让人看完。

作者的文字是有灵气的,里面有很多句子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有点尖酸但是不会太痛。

“女孩子有了稳定的工作,周围人便只关心她有没有结婚。这听起来是中学生必读世界名著中的一句话,其实不尽然,周围人还会关心她每个月赚多少钱,有没有房子和车,一年出国旅行几次,家里有没有戴森。”各种引用,描摹,也让人看得出,作者的文化功底不错。

但是封套上写的是“张怡微 全新力作 情随世变 事事如新 社交媒体一代的新世情小说”。这么大的帽子,但是却说不好一个故事,或者说简直没有一个故事说好了。大段大段的描摹心理的,感受的,每一点点小事情都伴随着大段大段旁白一样的东西,唯恐我们不明白这个事情当事人在想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故事本身是苍白的,无力的,让人无法共情的。就更显着那些拉拉杂杂大段大段的文字又做作又多余。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六篇

我很喜欢这本书,但也难免会生出一种自负:作者的写作功力和天赋都这么好,为什么要写这种东西?

写当代都市的人情世故,体面包裹着所有喜怒哀乐,咖啡因和威士忌填塞着过分紧凑的人生里最后的空隙。金句频出,感觉随手摘录就可以成为收获万转的微博文字。但比起金句更动人的是那种新一代都市人精致的疲惫和微妙的狡黠,但更更动人的是皮囊之下的情。

其实风格真的有点像GQ公众号(当然是高高高配版本的),但像的只是那种小机灵的表象,内里反而是与后者的市侩的同辈压力下永不停歇的攀比截然不同的情。

描述性的文字才是最真诚的,GQ总是在文章来一段装模作样的升华并没有用,那些攀比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攀比失败的阴阳怪气都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扭曲的东亚病。

其实这本书看起来也没有达到绝对的自洽,不过我很惊奇的是有当代语境下的纯文学写作,我寻找这个很久了。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七篇

《花束般的恋爱》像是一个献给文艺青年浪漫爱情的葬礼,此书像是一个献给文艺青年理想生活的葬礼。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并热爱它,可是有多少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又有多少人倒在了热爱的路上。

如果说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那么亲爱的朋友,我们跋涉这么久,穿梭于现实与虚拟,学习生活的明辉与狼藉,识得若干世故,沾染多少清冷,我们旅途的终点是什么?要知道我们可能除了死亡,无法到达任何预设的终点,往往越过山丘,发现无人等候。

答曰:生活没有终点,它的意义就在本身,山丘的存在也不是为了遮掩某人。

放低期待,减少依赖,是一味良药。保持热烈,多陪自己,又是一味良药。

人世间的事,总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到底是留下什么余威,还要等着往下看。既然这种余威不可测,那么欣然领受就好。

坦然承认自己的孤独,那么我们无需言语,对一本书的喜爱,对栀子花的凝望,对任何一件渺小琐碎的喜爱,就像我们都吹过同一阵风,都凝望过月亮,算作相拥。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八篇

有些篇章写得真不错,并且总体来看每篇都蛮有韵味,各篇独立又仿佛有联系,风格蛮多样,作者笔力可以。上海话给我一种亲切感,城市文化背景不同,章节氛围不同,处理得当。

主要体现科技时代普通人的迷茫和挣扎,生活宛如一个泥潭或一条暗无边际的隧道,看不到尽头。即使曾经挣扎,生命力也逐渐流失直至殆尽。意义消亡,对命运俯首,逆来顺受着腐烂。

最喜欢《锦缠道》,对女性友谊描写非常深刻,联想起《我的天才女友》。读这篇想起曾经的好友无数次,意识到人的一生能拥有深刻的关系就是很幸运的事情了。现实世界是影视作品的复杂版,一段关系体面的外表下只有极少人知道真实情况。快速的生活中罕有机会真的“看见”某一个人,好幸运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我太幸运了。

承认深刻的关系对人确实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过往的羁绊是生命的烙痕。我不遗憾那段关系了,我已看清它的本质。我铭记的只是一个人的某一个阶段,甚至只是某一个阶段里的一些品质。这些品质才是永恒影响我的事物,人无非是一个寄体,我想我会永远喜欢那些品质。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九篇

感冒昏昏沉沉这几天,看完了《四合如意》,在社交媒体日渐渗透的时代,看这本书,颇有意味。每一个故事,都和网络有关,每一种情感,都由线上媒介铺陈。日常琐细的呈现,微妙曲折,细腻反转,看似丰满,实则虚无,每一篇都透着似有若无的伤感。

故事里的人物,与其说是孤独,不如说是寂寥。孤独的人是可以独自丰盛的,但寂寥是一个人内在的空虚、无力与迷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游丝般脆弱,甚至不看手机就没有任何关联,切断网络便自行消失。人,可以敏感,也可以冷酷,可以在乎,也可以当做一切都未曾发生过。长久地把真情实感建立在网络之上,真实的变得无奈,虚假的变得荒谬。

也不是没有走向现实的可能,只是有多少人能够双向奔赴,有勇气将真实的自己坦诚地让对方知道呢,多少有些顾忌与猜疑,担心错付与欺骗。

再看看自己生活的圈子,亲戚、队友、朋友知根知底,与在意的人有真实的联结,电话、微信常联络的人,想见就可以相见,这种生活的真实让人感到踏实,这样的可触的温暖让人觉得心安。

终归要走到真实的现实的生活里去,才能找到存在和前行的意义。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十篇

这本书在张怡微老师出版时就被种草了,很久很久之后才在图书馆找到,读得很慢很慢,在图书馆,在培训课上,在睡前。读得恍恍惚惚,迷迷离离,而这种感觉可能是作者编织的过于细腻,反而觉得拗口的文字,好多时刻我发觉一个句子读过去,我在大脑里构建不出画面和含义;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太薄弱了,波澜起伏都被稀释了在琐碎的叙述中,但转念一想,又会觉得明明发生了那么多大事啊,却很轻盈地度过了。

每一篇小说里都在试图探讨一些宏大叙事,揭露一些社会现实,比如离异的家庭、坐牢的父亲、第三者的爱恋、被抛弃的女儿、亲人的离世、台湾的陆配,伦敦的移民。 读小说可能也就是迷恋那种氛围感吧。读到最后回过头去看,就是一种失去感和疏离感,对正常世俗生活的质疑与困惑,对家庭种种面貌的观察和审视。 最喜欢同名那篇「四合如意」,隔着遥远距离两个人日渐淡薄的爱情,却也掺杂了房东家庭的故事。也喜欢「端正好」,一个在上海买房的女孩,因为渴望买房而暗自期许着房东快点离婚。「步步娇」也很好的,祖辈离世前后的种种,夹杂着两个人感情的来源,以及因为无法生育而不知如何继续的来路。「寄生草」这个故事写得好绵长,一个被驯养的女孩,既舍不得这种依赖,但又因为一个男人的出现而心意转变,渴望离开,而那个年长的人面临着失业的危机,但也慢慢选择放手。两个人的告别在一场场的台风天里,被拉得格外缓慢。最后终于还是离别了,女孩的思念却幻灭了,中年男人又养了一直猫。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十一篇

喜欢怡微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喜欢她隐隐透露出的冷情和对生活的无可奈何,用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等中国人时刻感知却默契地说一半留一半的话题架构起来,这本书用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串起很多因果,我个人觉得有些烦琐,写到的段落有些像命题作文。还有就像怡微自己写的“像一个隐喻”,每个主人公都为故事服务,都是面目模糊的,可能也是现代小说的特征吧,这个没什么所谓,只是看完一篇题目和内容不太对得上,要返回去看一下才能想出一些取题的原因,也不是每篇都能明白原因。 读的时候经常读出轻佻戏谑的感觉,虽然很多怡微写到的内容我都深有同感,但是表达没有《樱桃青衣》那时候平淡近自然了,那时候的她写“永远没有他曾经斗胆想过的那么长。很快就要到了,才知道爱她也不过三十年。三十年真短。”,写“雨有错,但不能都怪雨”,是有同情和深深的懂得在里面的,无论主人公是不是可爱。《四合如意》要容纳的主题太多,有些冲淡了真正要写的东西,我知道怡微自己要写的还是世情,我也爱看她写这些,男人的说不出,女人的摆不平,男人的苦,女人的苦,但女人总要更苦些,当代写这一点好的作家太少了,怡微很宝贵。

本来只想写短评,写着写着字数就不够用了。虽然挑了好些缺点,但怡微写得还是好,这次的进步很明显,她太勤奋了,不可能不进步,题材更广泛,人物身份更多样,看的时候觉得她好厉害,了解到这么多。 《端正好》《缕缕金》《四合如意》《步步娇》《煞尾》,我选这几篇。

“外面风大雨大,家里福大命大”,亲密关系就是这样让人磨折又安心的藕断丝连,四合如意是不安心里的小安心,不如意里的小如意。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十二篇

读完三体过来,这本书就文学性许多啦,很喜欢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发掘、比喻和联想。还总是能把那种复杂的感受和情绪用文字描述出来。而她好像是一个局外人,静静观察着现代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沉浸在现实中的我每每看到拼多多、小红书、疫情这样的字眼都会惊喜得跳脱一下。

作者好像有她特定熟悉的人群,关于大城市里的单身女青年、博士生、留学生、去国外打工的人、渴望国外身份的人等,还有她熟悉的场景。似乎可以在这些人的身上看到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他们不如意的人生,也开始思考那我接下来的人生要如何选择。

看着书名及封面,以为迎面而来的会是一股小清新,结果发现得体的背面总有一些小忧伤和刺痛,总要时不时地戳你一下。书名里有‘如意’,可写的尽是不如意的生活。生活里总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被困住的成年人,被困住是什么状态呢,就是男人难以忍受女人的唠叨,女人又不得不对男人的出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他们彼此早已背叛,却不得不假装没事一样的继续一起生活,一切早都不如一开始那么纯粹,但又无法离开,再也不去追求理想的生活,现实里处处是曾经的讽刺,这就是被生活困住的成年人的处境。也许生活无情,在各种沧桑蹉跎捶打之后,稍不留神,我们都会陷入这种困顿。好可怕,希望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女孩永远不要走,不可以陷入这样无可奈何的境地,不可以麻木地随波逐流。

另一个被提醒的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很多面,多到连自己都没有完全看过。所以,要不停的去探索不同面的自己呀。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十三篇

# 疲倦 悲伤 细腻 缠绵 细琐

好疲倦的笔触,看的也好累,现代性很强的小说集,迷茫又疲惫,故事里的人也一样不知所起而不知所踪,故事掺杂大量旁白留白,剖出一个小小地碎片的,带着雾的世界,不精练,却也不太细腻。

其实看得很快,两天多就看完了,现在回忆起来却没有什么清晰的情节,每一个故事都隐匿在印刷字迹后面,被不明晰的语句遮掩着,但读的时候确实在一瞬间看到一些触动,然后立即很想哭,又觉得矫情,于是憋回去。

其实不大喜欢用偏古风的标题,结果文章是几乎毫不相干的,我也反思过,是不是我没读懂作者的言下之意,可能确实心意并不相通。我想到五六年前狂热地迷恋过古诗词,觉得那是最美的文字,越长大反而越不懂传统美了,这几天读了几本当代书,反而想一头扎进古代文学里去,那里似乎是永远的安全港湾。我想了想原因,现代的科技的书总是要人写的,小几十年前余华莫言苏童的时代似乎也过去了,当代作家总是给我一种细腻有余,犀利不足的缠绵感。似乎是在很努力去贴近生活,写上海,弄堂,留学,巴黎,伦敦,但总是太边缘,没有实在的真实感,或许也是叙事笔法太缥缈导致的。

之前写作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做出一点什么,读得越多,本意是想贴近当代作家的笔流,但越来越害怕,越不想去做创新,作家们似乎想尽创新之法,但仍旧停滞。

对了,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排在前面,真是五味杂陈,因为我无法去肯定这本书优于那本。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十四篇

读这本书,时常感觉刀锋已经抵住了命门,接近情绪失控的边缘,但是刀锋是被固定住的,是命门主动的,所以又平安无事,只会有或浓或淡的惆怅晕染出来。幽幽飘在无定的思绪中。既有勘破虚幻的直言,也有欲语还休的温和,大概就是这本书吧。

留学、劳工、非主流人们和学有所成、大学教职、踏入婚姻的人们生活剪影,离我都很遥远,却共同映衬出生命相似的明辉与狼藉。远中蕴近,近中含远,远和近早已不是小学时代的一组反义词。

漫长跋涉之后,我们可以向生活,或者现实一点,我们能向自己要求什么呢?世故的寒意?像女生化出的清冷妆感。遗世独立。自成一派。

坦然是最可贵的选择,坦然于明辉下的狼藉、漫长跋涉后的枯萎、世故的寒意,坦然生命的终将失去,坦然爱情的必然逝去,坦然众说纷纭的生活。

都坦然了,为什么这些故事还会让人感到忧伤?因为我们都是有感情的。懦弱是保护自己的方式,拒绝直接拥抱人生的无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太注重内心生活,可能不止会困惑,还会孤独,就像难以卸尽的浓妆。和别人一交谈,就知道非我同类。

坦然承认自己的孤独,那么我们无需言语,对一本书的仁爱,对天然气罐的凝望,对一项事物的喜爱,就像我们都吹过同一阵风,都凝望过月亮,算作相拥。

情感生活绝不迁就,永远不在正确的道路上狂奔。

生活不会理会我们和他讲道理,至于他还会赠与什么?欣然领受。

四合如意读后感第十五篇

《四合如意》是作家张怡微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录了12篇小说。在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这是一本“社交媒体一代的新世情小说”,也就是说,活在当下的我们,都是小说书写的对象。

读《四合如意》,仿佛在照镜子。这本小说里有好不容易在上海买房的独身女性,有以讲上海故事为卖点的电台主播(兼职带货),有和女朋友异地恋又不愿意结婚的男博士,有在英国当保姆养活国内一家子人的中年妇女,还有去台湾当交换生结果和老师谈恋爱的年轻女孩。他们都和自己的手机形影不离,不管是老人、中年人还是小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场景的似曾相识而爆发出强烈的认同与共鸣。

在12篇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冉冉云》。小说的男主角是个到处贩卖老上海情节的电台主播,他有位忠实听众叫阿德,父母是上海人,当初跟随阿德的爷爷奶奶前往乐山支援三线建设,从此扎根四川,而他们的女儿阿德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回了上海,成了所谓的“新上海人”。小说通过“老上海”和“新上海人”的碰撞,牵扯出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历史。

张怡微的文字自带幽默,不是刻意讲笑话的那种,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经验,让人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她写上海的夏天,到处都有露着肚子的爷叔在乘凉,这是一道和台风一样的风景线(《端正好》)。

可惜的是,这种幽默只出现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小说失去了那种潇洒、从容。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思考的层次更深了,但作为读者的我,并没有引起太深的感触。

《四合如意》写的是新世情,写出了当下许多人都面临的困境:发达的网络、多种多样的社交媒体本应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事实是,我们都比以前更孤独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