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昏起飞》是一部描写青春、友情和成长的小说。主人公小林在遇到了新同学小雪后,逐渐打开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在小雪的帮助下,小林慢慢释放出自己的情感,重新勇敢地面对生活。这部小说通过真挚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成长的力量。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一
【英国生物大赏】
文本翻译流畅生动优美,尤其适合散步时听,心一下子就安静了,听着章节句子感受自然,与动物与自身。
尤其喜欢这三段话特此摘录:“动物的存在不是为了教诲人类,但是一直都发挥着这种作用,而它们教给我们的大部分东西,只是我们对自身一厢情愿的了解。’
“全世界最后一只旅鸽的照片,让我们对难以想象的灭绝的悲哀和恐惧变得真切可触。动物承载了我们的理念,放大和延伸我们自身的某些方面,将其变为简单安全的避风港,容纳我们可以感受却无法表达的东西。”
“谁也无法将动物看清楚,它们身上满载着我们赋予的故事。和动物相遇,遇见的是你从先前所有的目击中了解的一切,来自书本、影像和谈话。即使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提出问题的角度也反映了我们人类的关注。”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二
这里没什么好说的,“足以令人致残”是明显的病句啊,应该是:那足以致人残疾或死亡。
另外,关于书中的另一处翻译,我想真诚请教各位豆瓣网友:
在这个句子里,一泓的“泓”真的可以用作形容蓝天吗的量词吗?
除此之外整本书的翻译都很棒,语言流畅简练,没有翻译腔,阅读体验很好,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佳作。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三
她就那样打开回忆里儿时房间的窗户,看着眼前一排排的孩童收藏品,语气明明像炫耀着专属战利品的骄傲,眼神却透露着无尽的荒凉。而后她递给你一杯茶,指着那个鸟巢开始展开话题。就在这样平静却寂寥地氛围下,你循着文字就被拉进了那个世界:视线无法离开鸟巢所在之处,明明内心再清楚不过那应该成为鸟类的秘密,却还是被吸引一直追寻,因为它是自由的鸟类唯一被束缚的所在之处。第一篇定基调,真的写得太好了。她以一双能与飞鸟对视的双眼,带我穿越一个从来不只属于人类的世界:苞芽中卷拢的新叶、飞过大厦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醉晕的小鸟……。
作者的文字就有着这样的魅力,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构建的水波推着走,在水面上荡漾着情绪起伏,不会有被说教感,只是久久凝视于作者构造的一篇篇鲜活闪烁的自然中。作者有言:“讲述自然便是袒露时常萦怀的悲伤”,这种悲伤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愈发极端化,又或是围绕在周遭的一切不断消亡--灭绝的动物,不再的多样性,难以捉摸的时令天气。
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是去人类中心主义,然而在麦克唐纳的笔下,书中的动物被赋予了大量的文化和道德的符号,时不时夹带些许政治的成分。在每一次观察自然的背后,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自身的情感与偏见,而过多个人情感的流露让我有一些腻。“情感的泛滥有时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对动物的客观认识”。(洛伦茨)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四
在地球另一端的我的好友说,她的身边有一群观鸟爱好者,所以她也想找个周末参加一次他们的观鸟活动,因为“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比我的眼睛看着丰富好多”。那时候我的心里大概是有那么一点向往,又有那么一点不安。我大概是怕鸟的,因为他们尖尖的喙,也因为他们拥有飞翔的能力,能够快速地接近我(如果他们想的话,快速攻击我)又快速地撤离。小时候就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鸟,长大了听说乌鸦喜欢收集闪闪发光的东西,每次在小区里遛狗,每每遇到枝头的乌鸦,总担心他们把小狗闪亮亮的眼睛当做目标,大步流星拖着毫无头绪天真烂漫的小狗飞速逃离。
已经不太记得是在什么时候的或许是随机波动的某一期播客里听到了关于《在黄昏起飞》的讨论,想必是那个时候就把它放在了书架里。好友提起观鸟的事儿之后,我突然就想到了已经再豆瓣书架需要下划好几次才能找到的这本书。或许我可以“电子”观鸟呢?
开始阅读了之后才知道,不仅仅是鸟,这里还有蘑菇、草地、鹿、山羊、鸵鸟、牛,还有隐蔽屋、展会、废弃工厂、公路、收音机。说出来是很老掉牙的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讨论,但海伦在自然观察时候,产生的对于环境,对于人和自然的边界的思索,那流露出的哀伤,喜悦,和需要用描述宗教式的语言才能传达的灵魂的震撼,无一不是透过文字强势地冲到了我心里。虽然无法做好分辨,但我觉得我也可以开始聆听鸟鸣;可以开始因为邻居前院的树上蜂鸟筑起的小而坚实的巢穴欣喜;开始为了夜晚城市灯光困住的鸟群忧心。如果我保持尊敬,维持距离,大概是没有理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吧。我或许也可以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拥有更多小小的烦恼和小小的欢喜吧?比海伦晚了二十多年,现在开始有一片野草地也不算太坏!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五
“谁也无法将动物看清楚,它们身上满载着我们赋予的故事。和动物相遇,遇见的是你从先前所有的目击中了解的一切,来自书本、影像和谈话。”——《在黄昏起飞》
2024.4.18读完《在黄昏起飞》。
这是以一名博物学家的视角观察的世界,不仅是自然,还有与之相关的人类。好像一名诗人穿过高山河流描绘眼里的诗情画意,又像一名多年后的老者温柔地讲述生命的来往。作者笔下的鸟类浪漫灵动,如人类的朋友般出现、死亡,读者感到的是深处自然的内心的平静。
自从贝克写的《游隼》让我着迷后,对作者笔下的《游隼与高塔》产生了留意。如果是前者是渴望成为鸟的自由的浪漫主义,后者是自然融入人类后的现实思考。“但是观看一只游隼在布满伤痕的破碎大地之上追捕猎物,感觉就像在平静地抵抗绝望。”游隼是强者,是火焰,英雄般的美,“短暂如一阵剧痛般的冬日黄昏”,似乎早已预测一切的悲伤,冷漠且寂静,从自然跃入人类视角。在黄昏中,作者埋藏了死去的雨燕,如此热爱导师一样的鸟儿。见证了它的聪明机灵,见证了它的落寞,向鸟类学习,联想思考,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欢子随笔
在黄昏起飞
8.4
[英]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 / 2023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六
天堂是爱,是光,又是诗。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观鸟的?大概8年前吧,觉得生活无聊的时候。在外面的自然环境中,除了季节、天色的变化,小鸟带给我们许多生机。
当我看到红嘴蓝鹊一只接着一只起飞的时候,觉得心旷神怡,它们有如凤凰展翅。自己的心也被带到了空中。
观鸟时,也邂逅了不少心动的时刻。
比如:一只停在柿子树上的猫头鹰,抖着尾巴歌唱,见我靠近就飞走了。
在日出时刻,陆续登场的鸟儿演员们,打破清晨的沉寂。其中有两只斑鸠,互诉着恩爱。
爱潜水的小鷿鷈,我会猜测它几秒钟后在哪里冒出头来,又怎样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高兴时,它们还会凌波微步,让人惊叹。
女儿和我的共同记忆:有一次,我们在江边散步,几只红头长尾的山雀的前进路线和我们一致,飞一飞,又在路边的小树上停一停,好像是跟着我们,美丽的邂逅,我始终记得它们的叫声。
我在望远镜里看到过它们偷吃腊肉的样子。
坐在山里,一回头看见一只画眉,是第一次,这个妹妹像是哪里见过的。
对鸟儿认识不多,“这是画眉”,认出品种,好像知道了它的名字。
我也在竹林里听到过几声空灵的叫声,只遇到一次,非常地悦耳。
城市里似乎见不到多少鸟类,偶尔在公园里见到夜鹭,诧异它的身躯那么庞大。而翠鸟的鸣叫声是清脆的,它们好像一道闪电,疾飞而过。
读过《在黄昏起飞》这本书,是在半年前。到现在,我还记得几个动人的故事。
海伦是爱鸟的,她不住地抬头,仰望蓝天和蓝天中的精灵。
椋鸟群的数量过多,让人害怕。就好像初来乍到的难民,而落实到个体,追求的无非是食物和安全。
她在温控室里,隔着蛋壳,和一只鹰对话。想到这个小生命不久之后,就能在西海岸上空滑翔,海伦哭了。
她也曾排除万难,在野草和蚊子之间,看到金黄鹂的巢穴,听见鸟妈妈对孩子的低语,让她不再担心小鸟宝宝的安危。她看到的小鸟不一定是全貌,但她感知得到,一个身影、一声鸣叫,让她不再孤单。
谁在黄昏起飞呢?是一群雨燕,扮演着气象员的角色,用群体的智慧来决定明天的道路和方向。这是多么精确的预表,好像人类的先知,说话不好听但让人觉醒。
她也放飞了一只朋友救助的雨燕,她的手指成为雨燕最后的支撑点,支撑着这只无脚鸟在空中生活、繁衍生息。
有一次她失恋了,一只天鹅给了她奇妙的陪伴,好像一位忠实的朋友,给了她些许安慰。
她也写了自己的鹦鹉和一个小男孩的互动,充满了欢乐和惊奇。
她为一片九英亩的草地哀悼,这里有她自由的童年,这片草地让她成为一个博物学家,如今却被铲除了,她怎么能不流泪?
作者患有严重的偏头痛,痛得彻夜难眠,痛到怀疑人生。然而,一种药片的干预让她的症状缓解,作者因此得到启示,是否有一种药物可以医治自然的病?有没有什么有效的行动,阻止人们伤害大自然?
“末日”早先的含义是启示、预见、洞察,从前未知的事物变得分明。末日论才是行动最大的敌人,它让我们放弃主动,只有被动地等待结局。
不管我们信不信,我们有干预的力量,奇迹等着我们去发现。
就好像森林地下的真菌,我们不了解的世界,却不停地循环水、营养物质和矿物质,至关重要,维持着森林正常的运行。是未知,也是希望。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七
世界于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一副尊荣?从地球诞生之日到今天的亿万年间,它作为无比坚实且身临其境的参与者塑造着这庞大浩瀚的一切事物。在人类有限的时光中,对于世界的认识一直处于一个持续深化与探索的过程,后者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多少领域的人们试图揭开的答案与谜团,科学家眼中宏大与微观的构成,艺术家笔下灵动与沉稳的写照,都是世界之于人类主观深刻的印象与存在。我们需要用一颗富有生命力的心灵去发现它的魅力与精彩,也正是如此的发现之旅,成就了我们对于客观世界最真实本质的理解。如今,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着世界的静动相宜,是现当代英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历史学家海伦·麦克唐纳通过《在黄昏起飞》一书向读者传递出的写作意图。对于这位身兼多重身份的创作者而言,用文字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细致深入地讲述关于她眼中的世界,是值得我们用心灵去领悟她所要表达的初心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亘古无言的新叶森林,还是神奇跃动的其他物种,都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窗口。
不同于我们之前阅读过的涉及于外部客观世界的任何非虚构类书籍,《在黄昏起飞》的创作风格延续了麦克唐纳多年来在写作上的出色理解与积累沉淀。这位女性作家所独有的细腻观察成就了书中每一个值得深入发掘的关注点,似乎简短的一个开始就能够唤起读者的兴趣与关注,在作者随后的运作下逐渐沉浸其中。在她的笔下,没有所谓的故作高深、矫揉造作或者无病呻吟,也没有刻意为故事带来一种绚烂华丽的轮廓,白描化的语句运用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几乎能让任何年龄层面的读者能够很轻易地理解其中的意味与内涵,字里行间的流畅与自然仿佛让读者置身于其中,同时可以想象和作者同样身处一地的认同感。文字上的简洁干练充分融合作者的心得体会,实现了外在文字与内心思想的完美融合,对于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作者显然有一个十分清晰和明显的认识,思维的逻辑性表现出了严谨专业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麦克唐纳对于细节的认知与把握极为精准,她能够准确还原自己认识之下的林林总总,将其尽可能地真实还原,这样的处理显然建立在了充分考证与严谨钻研的基础上,而并非是那种信口开河只为顾及读者情绪的哗众取宠,这就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观性与艺术性,每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小、内容多少,都很好地兼具了意、情于一体的整体性,这也就是其能够非常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在黄昏起飞》一众文章所引申出的特点,我想可以归纳为富有层次的空间感、具有跨度的时间性、深邃贴切的感知力这三个特殊的方面。在作者笔下,富有层次的空间感是建立在作者周游世界的过程中所见证到的一切,世界也好、地球也罢,在表现自然生态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过程中,始终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空间广度,从天上到地下,从大陆到海洋,空间的宽广程度远超于人的想象,但同时也并非是无法认知的对象,对于作者而言,几十年行走过的旅程意味着探索世界的旅程,从家的周围到身处其他地方,每一处地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见证,它们投射在作者眼中彰显出了世界空间范围内的浩瀚无垠,具有可以全面认识与了解到的诸多特征。作者于途中发现的点点滴滴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动人篇章,对于种类繁复的动植物群体而言,世界所具有的空间包容性极为深远和广大,也是人类从事任何事项与行动的开始与起点,所以我们在作者笔下,往往能够领略到地球生命之美,无论是身处于哪个地方与区域,从宏观的天地到细微的尘埃,每一点都包涵了作者之于空间之美所传递出的意义与价值。
具有跨度的时间性体现在了对于流动时间的把握上,生命的过程亦如时间的经历,自然与生物也兼具了时间所传递出的神奇属性,作为人类亦是如此,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到死亡的经过是在时间面前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作者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的改变中延续着自身的生命过程,每一个特殊时段的表现其实都是生命之于时间的折射。在她的记忆中,儿时的回忆以及后来的经过,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与方式上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改变,我们常常能看到麦克唐纳通过时间所带来的对比与映衬,也藉此观察到属于生物不同阶段生长的魅力所在。作者可能截取一天中某几个小时的时间段,也可能通过观察与思绪的展开联想到它们的千百万年,时间仿佛是可以伸缩延展的工具,在作者看来具有着相当神奇的魔力。
深邃贴切的感知力意在表现出作者之于外界互动联系所产生的交流与引导,外部事物在作者的脑海印象中不单单是一个个简单的存在,而是富有许多种可以思索探索的地方,无论是悄然不动的森林植被,还是灵动欢快的飞禽走兽,它们并非是与人类没有联系着的对象,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人类赋予它们的理解与尊重彰显出了对于生命的信仰与追求,此时的人类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能够肆意主宰众生万物的统治者,而是被作者坚持摆在了一个平等观察之下的位置上,万物有灵且美的精神始终引领着作者走向许多未知的前方,也能够通过她的感知与领悟向我们传递出对于世界自然之美的真谛。
作为富有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实践者,麦克唐纳所表现出的理性思维以通过文字充分赢得了我们的尊重,将自己的目光放置在对于客观世界的专注上,其实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类当下现实的一种态度与原则。我们无法忽视和回避的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在面对多样化的地球生命面前表现出了深刻强烈的两面性,在利用与改造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与毁灭,现实人类的足迹与生物存在的客观并非是两条不相干的主线,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不可分离,人类的介入带来了不少物种的消亡,工业的机器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摧残,这样真实的现实问题摆在了作者面前并成为了她笔下思索的问题之一,对于坚持理性精神的作者而言,反思人类过去与现在的种种行径才是面对今后未来的开始,人类之于世界所表现出的两面性并非是沉浸在自我膨胀的狭隘空间之中不受约束,而是要在客观对待与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理解,进而克服与规避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当代的努力与付出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康。
从这一点上来看,麦克唐纳更像是这条道路上的启蒙探索者,她孜孜不倦的在用自己的努力感化着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向我们讲述那些我们不易察觉的美好,生命无论尊卑贵贱,无论大小高低,对于鸟类、鱼类、爬行类生物等等这样生物族群的认识下,能够收获到更加趋于开放包容的理性精神,生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塑造成了今天的摸样,过去曾经逝去的或许带有无法挽回的留恋与悲伤,眼下鲜活存在的现实更加清晰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在作者与读者所能建立起的共鸣之中,一种深沉悠远的思绪情感让彼此都坦然面对与接受,也成为了启发彼此更好面对未来的决心与信心。
最后的想说的是,我非常欣赏本书最后由译者周玮女士所完成的译后记,并将这篇至真至情的理解之文反复阅读了几遍。得益于周女士在这本译作中的精彩贡献,使得我们能够作为读者欣赏到来自世界上另一种思想的宝贵洗礼。在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见证之下,她与麦克唐纳于文字间的相会注定是意义非凡的存在,也凸显出了同一个时代之下人类所共有的那种热爱无畏的精神与勇气。无论时间如何永不停歇,当我们打开《在黄昏起飞》这本书时,等待我们的将是在驻足观察与看待世界的过程中,那片于寂静黄昏之下昂首起飞的远方。
在黄昏起飞读后感篇八
我很少读这种书
类似于散文,类似于意识流的笔记,
但这本书我从头到尾好好读完,细致地阅读,仿佛一种灵魂深刻的享受,
潜入作者的脑海和目光之后,观察她所观察的美好的世界。
虽然名字叫《在黄昏起飞》好像是关于与鸟类有关的自然笔记故事,但在作者的这本新书中,已经将所探讨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她身处的自然界,作者是一位博物学家,更是一位知名作者。细腻的笔触映射出作者博大的自然观。对于动物,以及自我的反思。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
在周遭的生物中,我们看到了自已关于家和家庭的理念。我们处理信息、思考问题、给出判断,在树枝、泥巴、蛋壳和羽毛的镜厅中投射自己假设的命题,又自证其为真理。
作者喜欢不断地观察周遭的一切生物,她说,那仿佛就像需要认识和记住学校里的同班同学一样重要。一种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她的生活状态非常文艺,也类似于文艺青年拍摄的自己书房照片一样的家庭布置,她的家里放满了从各地收集来的独特另类的收藏品,非常有趣。
她不断参加各种自然观察活动,跟朋友或者自己,把自然的一切填充进自己的脑海里,但她又时常感到孤独,在一次观察鸟蛋孵化室的过程里,她找到了之所以尤其喜欢鸟类的原因。
我喜欢这种孤独中的深刻思索,
她通过观察隼蛋,仿佛找到了自己孤独的根源,
拿起鸟蛋,贴近自己,用牙齿发出咯咯声,居然鸟蛋中的雏鸟也回应以咯咯的声音,失去鸟妈妈的鸟蛋中的雏鸟和作者,在这种静谧中相互呼应,最后她哭了,这段写的简直太好,看得人心里滋味独特。
但我不得不说
这本书是我今年以来读过最文艺的书。
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一个自然段都充满了文艺气息。
——
作者因为工作的关系,会去世界上各种地方观察动物,在各种环境中,“家”这个意象被反复提及,在她看来,那并非是一个物质上的空间,家是灵魂的一种安慰场所,她收集各种动物植物搜藏品在家中陈列,如同在脑海中收集各种动物植物的名称,在自然中,把自我融入进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她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多彩的。
鸟巢,等于人类的家。对于家的定义,倔强的人类有些固执的划分。只有家人在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家,家,并非一种建筑实体,它更多指代了有家人的空间。巢,一种意象,它象征了人类的家,候鸟一样漂泊的人啊,四处都是他的巢(家),随身携带属于自己的温暖。
作者海伦·麦克唐纳的大名如雷贯耳。
我记得若干年前,我还会用我的kindle,那时候我在新闻上得知《H is for Hawk》获得了国际上的文学大奖,就迫不及待下载读,那时候刚刚获奖,还没有翻译成中文,但是从中也能体会到作者独特另类的大自然视角,那种与动物平等的描写角度,创造了文学上的独特性。作者是女士,相貌上有一种俞飞鸿的即视感,说简单点就是,看一眼就是文艺女青年的感觉,自由,洒脱,不被世俗牵绊,一个自由的灵魂。
作为一个以描写自然,尤其是对鸟类有浓厚兴趣为特色的女作家,通过她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表达。传递给读者一种引领的感觉,引领读者向着细致观察鸟类生灵的目标思索,通过对于鸟类的思索进一步反思身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的生活意义。这样充满哲思的写作手法,确实非常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