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这篇文章讲述了金融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作者通过自身经历深刻剖析了金融海啸给他带来的困扰和挑战,呼吁人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理性对待金融投资,保护自己的财富。文章读后让人深感警醒,引发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思考和警惕。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一篇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金融、经济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想了解金融、经济的人,那一定要学习韩老师的书,真的很精彩!她是真正的大家,这些很深奥的东西在她笔下是如此浅显易懂、引人入胜。更特别的是,她将金融海啸与近十年的经济背景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全面、精辟又不失生动。
1/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二篇
清华大学教授的杰作,较为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美国如何在免费地享受着全世界的劳动成果,同时传递出“欲望是罪恶之源”的理念,介绍简单但是内容覆盖面很广,资料翔实,内容覆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同时书籍很诸如《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货币战争》等畅销书的风格,不过读来确实很有收获~值得一读~
2/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三篇
这书是在网上看的,这类型书看的比较多。本来只是想浏览下打发时间,被她的一句,中国大势轮吸引到了。知道能有这种大势眼光的人,这书值得一看。
看完之后,可以很明白的知道,作者平民经济学家果真不是冒的,整本书涵盖了这几十年重要的金融事件和政经互动包括一些阴谋论之类的。可以说大部分判断我都同意。不过可能真的是写给百姓看的吧。
没有很深入的逻辑分析,只是告诉你那么一回事而已。告诉完了,你自己可以把这个当段子在火车上在饭桌上给其他人吹吹就行的那种。
3/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四篇
联系的方法论是我一直推崇但模仿不来的,不仅是我,很多的人无法做到的是把跨距一段时间的事件做出联系,没有付出的精力,也没有找寻真相的责任。
韩老师的信念和坚持,为1997年的亚洲风暴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做了发人深省的注解。金融是一系列连续的金钱风潮,按着金钱逐利的原则,有人为的暗箱操作,也有逐利过程中无法控制的隐形因素。说无法判断走向是不准确的,可是作为普通,仍在迷雾中做着发财美梦的百姓,却一点也够不到风向标的一角。
作为金融的初学者,有时也会对整个金融圈感到羞愧。金融圈钱已然成为合法合理,但失尽民心的伎俩。因为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比战争,经济,政治更加残酷,它的冷面已经不打上国别的标签。此书中,韩老师致力于联系美国无限膨胀的欲望与中国受到的影响,读罢全书,我们会一致地同意,用心良苦的是最后一节中对文化的呼吁。可以说,第一部分剥茧抽丝的次贷危机始末使每个人对“世界大国”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标尺,所以文末提出的唯一与金融抗衡的文化因素更像是一股热血,至少我明白,这一次的文化口号不空泛,也应当成为我国重要的输出脐带,它是抑制无限欲望的一剂良药。
4/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五篇
金融海啸与每个人都有关,哪怕你只是最淳朴在勤恳耕作的农民。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所以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才会如海啸一般席卷而来,波及到每一个微小的角落。
坦率地说,我是因为韩老师才看本书的。因为读《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时觉得非常好,最大的特色是讲稿式的叙述方式,将热点问题一一道来,层次比较清楚,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的观点情绪,这样的老师讲课一定是翘课率非常低的。
在书店看到本书被摆到显赫位置,即使在多如牛毛的经济类图书中也很显眼,因为作者已然成为畅销财经书作家,书店也自会辟出最好的位置。拿起来翻看,感觉可能有那么点投机取巧,因为行间距显然大于一般,这样整体字数势必有限,但想到应对突发事件而作时间显然是非常宝贵的,于是还是决定买下仔细阅读。
客观地说,本书优点在于能够通俗易懂地将次贷危机的原委介绍得很清楚,并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分析了十年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发展对形成今天局面的影响,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是非常好的普及读物,并且能够跳脱出经济的限制,从更广意义上的大文化概念提出警示。而缺点则表现为深度略显不够,虽然也从上世界到本世纪、从美国本土到世界范围谈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但从经济意义上讲,还是没有看到更加令人期待的深层次剖析,感觉不够解渴;同时,谈到的狭义经济以外的种种,一是感觉务虚居多务实不够,二是呼吁为主,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5/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六篇
金融海啸与每个人都有关,哪怕你只是最淳朴在勤恳耕作的农民。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所以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才会如海啸一般席卷而来,波及到每一个微小的角落。
坦率地说,我是因为韩老师才看本书的。因为读《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时觉得非常好,最大的特色是讲稿式的叙述方式,将热点问题一一道来,层次比较清楚,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的观点情绪,这样的老师讲课一定是翘课率非常低的。
在书店看到本书被摆到显赫位置,即使在多如牛毛的经济类图书中也很显眼,因为作者已然成为畅销财经书作家,书店也自会辟出最好的位置。拿起来翻看,感觉可能有那么点投机取巧,因为行间距显然大于一般,这样整体字数势必有限,但想到应对突发事件而作时间显然是非常宝贵的,于是还是决定买下仔细阅读。
客观地说,本书优点在于能够通俗易懂地将次贷危机的原委介绍得很清楚,并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分析了十年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发展对形成今天局面的影响,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是非常好的普及读物,并且能够跳脱出经济的限制,从更广意义上的大文化概念提出警示。而缺点则表现为深度略显不够,虽然也从上世界到本世纪、从美国本土到世界范围谈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但从经济意义上讲,还是没有看到更加令人期待的深层次剖析,感觉不够解渴;同时,谈到的狭义经济以外的种种,一是感觉务虚居多务实不够,二是呼吁为主,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6/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七篇
引进20本金融危机类的图书,或许还不如一本本土作者的编著图书来得畅销。这就是国内财经图书市场的现状。这本图书是《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也是《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如果你觉得作者韩秀云的教授身份而想得到些专业知识的话,你定然失望了。这和我第一次得知韩秀云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时的心态有关,总觉得有专业的东西(不过,在《金融海啸与我何干》新书中很难找到“教授”这一身份认定了呢,真是奇怪)。其实,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早已明确:“我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普及宏观经济知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是一本金融危机的普及读物。
或许还可以这样解释:不要认为这里有专家的视角,不要认为这里有新颖的东西,我只是从各种资料中综合得到一个金融海啸概括性的东西。
如果你和我一样,翻看了各种各样的人撰写的有关金融危机类的著作,特别是当事人的一些著作、顶级金融学家的著作,或许你也会认为,《金融海啸与我何干》是个大杂烩的东西。
当然,文章一气呵成,气势如虹,看到书中的文字,犹如看到演讲中的作者,挥斥方遒,听众雷声响动。
如果你喜欢这位演讲者,你就买这本书;这已经是财经图书出版被证明了的上佳商业模式。
就个人而言,我已经不喜欢宏观得不能再宏观的东西了,不喜欢开口闭口中华民族如何崛起,美国、欧洲如何日落西山之类的论调。通俗的讲,那些面对上百号听众,鼓动民族情结的所谓图书作者,多少是扮演着小丑的角色(郎咸平已经是财经图书中的小丑作者了)。
当然,我最近才悟出一个道理:不管你讲得多冠冕堂皇,不管你引用了多么有名人的观点,多么重要的文献,对于演讲者,对于码字工来说,你一定要讲清楚,你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该不会认为《金融海啸与我何干》中,“百姓应有一技之长”、“企业家该抬头看路”这里章节名是有鲜明观点的东西吧。
经常有财经图书出版的业内人士问:我们到底离读者有多远?潜在意思是,我们的图书都过于高端了,销不动。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非常畅销,可以说是离作者很近的作品了,其中的遣词造句,算得上现实通俗得最贴近大地。不过,如果都是这类的图书,才算离作者近的话,那还是远点好。省得让沸腾的读者烧坏了自己。
虽然韩秀云已经算的上本土最畅销的财经书作家了,不过从她在书中的简介来看,还是显得不太自信,不显大气。一长串500字还多的简介,清晰的罗列了她的每个职位和能显成果的文章,何必呢。
俞敏洪在央视“赢在中国”节目点评时有句话:建议把小算盘给去掉,变得大气一点,真正的大气,而不是表面上显得大气。
真正的大气谈何容易,都要潜心研究,对读者负责精神支撑的。我们的财经图书出版,远谈不上这一点。
7/8页金融海啸与我何干读后感第八篇
这是一本躺在床上写出的书。
2008年写完《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由于过度疲劳不慎左脚骨折。但又不能放弃对各地读者之前的许诺,因此前后花了三个月时间坐着轮椅走遍中国。
在这过程中,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中国经济急转直下,不断有读者在见面的时候问我,中国经济是不是也要出大问题。我说:中国经济正像我一样,不小心从楼上掉了下来,摔折骨头,痛苦是肯定的,但心脏还在跳动,大脑属正常,这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会好起来的。中国经济亦如此。
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为了从全球数十万亿美元金融海啸的损失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对我国下一步经济发展有启示、有帮助的东西,我拒绝了所有讲座的邀请,倾注全部精力,投入到金融海啸的研究当中。
我对美国经济的关注,并不是从金融海啸开始的。真正引起我重视,是从1997亚洲金融风暴开始。每一次美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我都在努力寻找中间的规律和趋势。当我把日元升值、卢布暴跌、英镑溃败、亚洲各国货币贬值、欧元重创、资贷陷阱这些大量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时,发现了其中很多不为人知或者可能熟视无睹的共同规律和秘密,我感到该给读者朋友们一个交代了。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的问世,首先要感谢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栏目和中信出版社对我的敦促,作为媒体他们甚至比我更有责任和义务,要及时给中国的老百姓一个交代,没有他们对我的催促,我恐怕坚持不到现在,这部作品也不可能这么快问世。
我和助手严雪铵为了写这本书,真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到了“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的地步,我们深陷其中,欲罢不能,这是一本心血之作。
钱大川先生作为编辑,连夜加班、不眠不休,帮我修改书稿,对他的感激之心无以言表。
还要感谢我的先生盛斌,自从金融海啸爆发后,他就一直跟我讨论对金融海啸的看法。由于他始终站在政府经济工作的前沿,为我从政府角度思考金融海啸的应对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参考。
女儿在国外经历了多年历练,如今对金融海啸的熟悉程度已经让我感到震憾,她帮我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对完善本书做出了贡献。
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让我们有机会、有勇气、有可能去深刻反省,今天的中国虽然在大发展,但我们同样也面临了不可忽视的危险。我们从学习美国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是否最终会成为美国的翻版?
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文化最终会成为决定这个国家、民族命运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面对世纪金融海啸,面对中国世纪的崛起,作为一名普通经济学者,我感到了自己肩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我愿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倾尽我的心血,去不断思考和探索。
韩秀云
2009年3月1日
于中央党校家中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