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十话》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深思。这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一)
情绪失控直接关系副交感神经,影响肠胃,中脑和前额叶,难怪我这礼拜因为一件事生气又没有出口,不能让所有人明白,看东西眼睛都有点虚晃,读什么都很粗残,没有办法冷静判断。身心是一体的,以现在的智商我需要把要看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写下来。书主要是说会影响到人的共感和大脑发育,意识到就好,否则会变得不认识自己。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二)
书的封面很好看,还送一个书签哈哈哈哈,我很喜欢上面花瓣的设计(咳咳,跑题了)。翻书之前我觉得我是一个对数学不是特别感冒的人,但是这本书更多的倾向于讲日本的教育问题,而不是在说数学。这本书也更像一个老人在缓缓道来他的一些经历,想法,让人读起来很亲切。
里面关于素质教育说的一句话我很同意:素养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约束人的行为。其中说学数学:数学的本质在于和谐。感觉有点意思。
整体这本书翻起来很快,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读完,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读读看~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三)
一位很爱看书的算很有读书涵养的做教育辅导的朋友的朋友圈推荐的书,很不好意思坚持到二十几页弃书了。之所以第一句有这么多定语,是想解释我为什么对它有那么高的期待值。
《春夜十话》副名《数学与情绪》就感觉充其量一本随笔杂谈吧,谈的也不深。完全无法被吸引。
不过呢,是个有人情味的教授,那希望大家都能文理相融,是挺好的,愿我们有更高的修养欣赏人生。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四)
现在再回头看简介,还是觉得有些出入。其实本书就是一个数学家的随笔集,包含了作者对教育,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对自己生活的一些记录。
简介中最强调的数学与情绪的关系,其实是讲教育与情绪的关系。作者认为日本战后的教育忽略人的情绪的教育,使人过于早熟,缺乏道德感,这样使得教育质量大大下降。作者虽满怀热情,但对问题的理解层次比较浅,分析不透彻,也没有提出什么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反而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关于日本文学,艺术的一些看法,以及其求学的经历。总的来说,还是我期望过高了。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五)
貌似是作者在报刊上开设的专栏随笔的合集,整体比较轻松,跟数学的关系不大。有一些对教育的看法,是独到但停留在感慨层面并无深入论证。这种自觉的态度说来值得称赞但好像也应该是一个高校教授的必要素质?所以并不惊艳。
在日本受好评的原因可能是名校情结?对美学和文学有见解的几篇自己的观点也比较少,多数是对喜欢作品的总结与陈列。/ 5分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文字不多,却耗费我足足看了3天,按照我的阅读速度来说,这本书的好看程度仅有2星半,应该是我2019年阅读至今评分最低的一本书,作者的时代背景跟现代的时代背景不同了,尽管作者不停的呼吁在教学之前应该先育人,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但是时代滚滚洪流,已经不是我们这些参与者可以左右的了,我自己是一个幼儿园小班宝贝的妈妈,力排众议,关闭焦虑朋友圈才能做到仅仅只给孩子报了3个课外辅导班,就这样,我常常看到幼小的孩子练习的身影,都会转身落泪。尽管如此她在学校里已经算是辅导班比较少的孩子了,对比其他孩子,她每周末至少能确保一整天的玩耍时间。看到冈洁老先生的呼吁我不住点头,然而,大势已去,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是否能够力挽狂澜的改变这个世界,我并不乐观。
除此之外我个人觉得就剩下老先生的碎碎念了,他喜欢的事物和艺术的和谐性,对于我们而言,不具备吸引人的素材,在此就不赘述了。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七)
当在豆瓣上读到本书简介时,提到数学是一种关于“情绪”而非“逻辑”的学问,觉得有趣。拿到书后第一时间打开阅读,一口气读完,深觉失望。书封上为本书冠以“日本XX时代畅销书”的名头,其内容也果然和畅销书一样无聊且极端。关于数学的部分勉强可以给到三星半,其他如作者个人感悟、对于教育的态度、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考等等,充斥着迂腐、理想化与俯视众生,并不值得阅读和思考。想来也是,世间有那么多通透的大哲,为何偏要听一位数学家布道呢?
当然,书中关于数学的论述,有些还是很有见地的,如书中提到的“发现的快乐”,是由作者本人多次亲身经历后加以详尽描述,让读者也能体味到类似的快感。“轻逻辑重情绪”不仅是作者对于数学的态度,也是作者写随笔时秉承的理念,因而全书云里雾里,无限呓语也便不奇怪了。我个人较为喜欢他将计算比作黑夜中灯笼的比喻,放弃计算,便无法验证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继而迷失方向。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八)
《春夜十话:数学与情绪》在豆瓣鉴书团被抽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当老师把作业留完了,我就必然会写,因为我一直很听话。
首先表扬一下整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美而且拿在手里刚刚好,字体行间距也很不错,一本看起来很舒服的小册子。
书里第一节,就提到了日本青少年犯罪的情况,作者认为是因为缺乏了同情心的教育。其实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校园暴力的恐怖程度让人胆寒,而且不少青少年仗着社会对他们的宽待,更加肆意妄为。
我觉得同情心是一方面,但同理心更重要。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具体怎么说的我忘了:我们要尊重弱小的存在,平等就是无论强大还是弱小都能被接受,被爱。
诶呀,有点跑题了啊。作者冈洁在书中的随笔主要表达了情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在孩童到青少年时期遇到温柔的好老师(交感神经的必要作用),培养心智成熟的人才能更好的做研究,而不是强行催熟(应该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吧)。
整体来说:比较絮叨,文笔一般般吧,我不喜欢。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九)
看到书名的第一眼会主观性的代入这是一部散文作品的想法,阅读完后发现的的确确是散文。虽然有分到三个章节,但其实在每一个章节的每个小节写作中,冈洁先生的叙事都比较零散,而对于副标题中提到的“数学与情绪”这个点,更多的感受是着重在讲“情绪”的点,以及情绪运用对生活及自身研究领域的启发。
情绪对于冈洁先生来说非常有助于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其实通篇阅读完会发现情绪的运用不仅仅是对于学术领域有作用,在学习、工作和最日常的生活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元素,好的情绪会有助于我们清晰的思考,放松的思考。书中所提到的情绪也不仅仅是限制在情绪管理上,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累积,发现情绪是可以通过周边事物环境迸发的,在情绪迸发的瞬间,我们能够产生更多的智慧与灵感。
虽然整体读下来会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碎碎念,但同时也发现冈洁先生虽然是研究者,却并非古板之人,反而应该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想来也是,能在考试中大喊出“我会了”,继而因为兴奋又忘掉后面考试的人,的确是所描述的重情绪之人了吧。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十)
经历了兵荒马乱的一周,在持续低落情绪中看了这本书。近期降温多雨的江南,春夜依然,但已不似四月初那般春风沉醉。
言归正传,本书作者是日本数学家冈洁,他从“情绪与心智”的角度,论述了认知发展、义务教育中的深层问题,同时阐述了对人性的细微考察与独到理解。但本书并非前述问题的专著,而是报刊专栏随笔的集结。因此,虽所涉话题较为奥妙深刻,但更像作者几十年人生思考的直接展现,而非逻辑性梳理。本书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语境需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环境才能理解,阅读体验并不友好。
总体而言,本书读后让人遗憾。我对作者企图探讨的情绪、认知及其与数学、创造的关系充满好奇,初次从该角度论及数学也确在一瞬间给了一我丝灵感,让我似乎离世界的真相近了一小步(从印象主义修辞而言)。我对数字不敏感,算是在教育阶段与数学结下了“深仇大恨”,但从本质而言,我又对这个世界,或者说森罗万象充满了积极意义上的好奇;对于去探求和去创造存在一种逆熵层面的快感。那么把我阻隔在美丽世界与键盘日常之间的究竟是什么?是本书作者所说的“健全情绪”吗?那再往前进一步是目前教育的问题吗?
这是我阅读本书前提出的疑问,但阅读过程并没能给我带来解答。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通常认为,数学是逻辑性的学问,而日本数学家冈洁先生却认为数学中最重要的是“情绪””。”本文是作者冈洁先生回顾一生在数学研究上的体会和对日本当代青年与教育制度的担忧。围绕“情绪”诉说自己的人生经验。
“人是在动物性的砧木上嫁接人性之芽,如同在涩柿的砧木上嫁接甜柿的芽苗。”作者借此比喻如今日本教育的急功近利,并不关心嫁接上去的是什么,放眼国内同样如此,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当代的教育忽略了同情心的培养。”同情是对于他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一个好的作家往往有着好的共情之心,才能感同身受地揣摩他人的心思并付诸与纸面。作为普通人,我们同样需要同情心去理解他人,推心置腹。
“虽然我希望能彻底改变教育,但教育改革如同大型轮船用网拖着日式老木船,欲速则不达,须平流缓进。”对于国内同样如此,改革之路遥遥无期还面临着朝着错误方向行驶的风险。
“常有人问,研究数学最后能干什么?我一直认为,紫花地丁只需如紫花地丁般在春日田野中开放即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至多也就是失败罢了。
《春夜十话》既不是数学专业书,也不是精彩的故事小说,它只是冈洁先生思想闪耀地片段而已,却熠熠生辉,令人受益匪浅。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十二)
日本数学家冈洁所著。提到数学,首先想到的是严谨与理性,日夜不怠地计算与钻研,读完这本冈洁的《春夜十话》,颠覆了我对数学家的想象。
整本书的节奏十分地舒缓,轻松的,语言很是优美,读起来轻松愉快,用了几小时读完一遍。
看完书,对数学家冈洁有一定的了解。他喜欢画画写生,喜欢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夏目漱石,喜欢美术、音乐……与其说他是一位数学家,我感觉他更像是欣赏生活的艺术家。
一、人性。他反复强调数学与情绪是密切相关的,所作的学问,与其刻意密集地训练,不如顺从情绪,顺从自然。他反对的是动物性,所担忧的日本的教育,把人的人性磨灭,留下了麻木不仁的情绪。
二、日本人。他爱着他的祖国与人民,他认为日本人所拥有的是良好的品德。我们所熟知的和风,真的是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个也是文化的力量。但是他反对军国主义,认为军国主义是教育失败的结果。也警惕着如今的教育。
三、生平。百度过作者的生平,作者一生可以说真的是醉心学术,书中他说,不曾担忧过金钱,可是他一生也有过穷困潦倒,还是醉心学术,这种心境,也是一般人所难达到的。
四、关于翻译的疑问。书中引用了大量俳句,全部翻译为五言对联的形式,感觉有点奇怪。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十三)
《春宵十话》这个充满暧昧的题目大概会让人误解为日本情色小说,然而副标题“数学与情绪”大概又让人大跌眼镜。这种违和感贯穿了全书。日本人也真是有趣,很多明明是技术性的工种,捏寿司,炸天妇罗,打铁,缝包,数学证明之类的,一定要提炼出一个艺,道,魂之类的东西。日本人对超越技术层面的哲学的追求真是执着。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个德国人学习日本弓道的随笔《学箭悟禅录》。大师对作者的技术动作几乎不做指导,让他花了几年时间练习呼吸,冥想,以至于作者怀疑大师在拿他开心。但是最终作者被这种日本哲学征服,写下了这本经久不衰的名作。
这本书本质上是一个路子,只不过数学教授的文笔确实比德国的哲学教授差很多。当然几乎所有日本人写东西都比较磨磨唧唧,对中文读者确实不大友好。比如“情绪”这个词,明显指的不是喜怒哀乐这些,但是的确也不太容易找到对应的词。翻译困难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从我自己一些低水平的研究经历来看,对作者很多说法都颇有同感,大概未经历过研究工作的无奈,理解不了这种灵感终于来袭的玄幻感。
当然,本书内容远谈不上完美。作者对日本教育的批评到了“日本已经危在旦夕”的地步。作者认为明治以后教育一直在变差,强烈地指责驻日美军。然而,日本的某些邻国似乎更无话可说,作者还是知足吧。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十四)
不是拿到手里,简直无法想象这本看似“很文艺很小清新”的书,竟然是一位数学家所写,而且是一位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学士院奖、朝日文化奖、在专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大数学家所写。整本书薄薄一册,分“春夜十话”、“情绪与认知”和“漫笔与忆旧”三部分,更是凸显出这位大数学家的与众不同之处来。
在平常人看来,搞数学研究的人通常都是逻辑思维演绎能力比较强,也造成了大家对其偏执刻板的印象。但整本书却时刻散发着一种气息,数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研究也不是冷漠的寡淡的,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它也是和人的思维情绪、心智结构密切相关的。
在我看来,这本书传递的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其“人文精神”。无论是对日本教育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应用型,而忽视了道义的作用,忽视了心智的培养,而流露出来的深深的担忧与深刻的反思,还是对其个人从事数学专业研究的心得、对其数年磨一剑写论文解决难题过程的回忆来看。作者始终强调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心绪控制的重要性,都强调其社会道义与人本精神。
同样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科研工作者,虽然从事的是社会科学,但是也需要处理相应的数据分析,尤其是社会科学愈演愈烈的数学化倾向,看完此书,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也表示能够感同身受,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加入些许温度,这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吧。
《春夜十话》读后感(篇十五)
没有想到的是,冈洁写得极为散漫,似乎没有数学家的那种强烈的逻辑感,通读一遍,实际上全篇都在批评日本教育。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冈洁的一个观点,不同教育会改变学生的样貌,因为我自己对这个观点有过大量的观察。
引起我的这个注意,第一次我从初中到高中之时,那时候班上学生背景各异,慢慢觉得不同背景的人确实相貌各异,从此意识到幼年教育对外貌之重要性。
后来阅历多了,尤其是高三时期读了大量小说,学会了习惯性地去分析一个人,慢慢意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样貌之差别,真乃天壤之隔。
所以看到冈洁说到日本女学生样貌之变化,真切地击中了我的内心。我母亲和我是同一所高中毕业的,那次偶然看到她的毕业照,再看到我们的毕业照,那种学生相貌和表情的变化太明显了;后来来到本科所在的学校,硕士所在的学校,这种微妙的变化令人深思。
相由心生,本来人之初,孩童还是一片混沌,在这黑暗之中,如何教他们认识和成长于世间之中,乃教育之本心。以此观之,不知现在教育到底教了什么,学生是否还有灵性?
这几年也认识了不少人,但是有灵性、灵气之人,确实少见,不知道把人本身的那些东西丢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