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价秘密》一书深入探讨了市场上量价关系的规律和奥秘,揭示了价格波动背后的秘密。通过分析交易量和价格的关系,揭示了市场走势的真实趋势。读后让人深刻理解了市场波动的本质,提升了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能力。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经典之作。
量价秘密读后感第一篇
此书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如果还没有形成自己选股方法的朋友推荐一读,形成大致的轮廓!此书最大的缺点我个人觉得是书中大量应用的指标我们国内的软件中是没有的,所以在学以致用上有所欠缺。当然若有高手能够会使用其中指标,欢迎交流!
1/7页量价秘密读后感第二篇
市场上主流的技术分析往往偏重于价格信号,对成交量不够重视,甚至于缠师也持有类似观点。事实上,量、价是交易的两大要素,成交量对于交易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经常讲“”天量见天价”,但是国内真正系统研究成交量与价格关系的专业著作寥寥无几,更多是“江湖郎中”的经验之谈。《量价秘密》豆瓣评分不算高,仅7.4,个人认为有失公允,我愿意给10分——奥德系统、准确论述量价关系,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成交量指标对股价的前瞻性判断。于我而言,成交量结合MACD,可以大胆抄底,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么好的著作,10分并不过分吧?美国作为资本发展最为成为的国家,在包括技术分析在内的金融市场分析方面拥有长时间的积淀,相关经典书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学习。
2/7页量价秘密读后感第三篇
市面上有很多书都谈到了成交量的重要性,但这本书对成交量的描述是我看到所有书籍中最经典、最详尽、最独到的。
老美跟国内人士最大的区别就是什么都必须量化,哪怕做菜需要进油锅几分钟、油温控制在几度,都有严格要求。
这一点当然被用到了本书的成交量指标上。【奥德量】——一个崭新的名字,说穿了也就是个每日均量,但之前大家为什么都没想到呢?这个跟拆穿魔术后说:“有什么稀奇!”倒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盘整趋势最终向哪个方向突破是中外证券市场用技术分析方法最难解决的难题,而本书中的【转折点量】倒是彻底解决了这个疑难杂症。
书中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国外投资者能利用到的很多技术指标和分析工具,回想国内真是少得可怜那,可叹那!
本书作者的交易系统中奥德量的实际运用有点滞后,以成交量为核心,以价格为辅助指标,这个也有点太主观,并且还没有保护止损措施;低点转折点的买入也显过早,这是左半球的抄底行为,风险过大。不过在选股上对强势股的选择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3/7页量价秘密读后感第四篇
摘要:
1.在端点的位置附近,通过将当前次级趋势内的成交量均值,与同一主要趋势内的之前的同一方向次级趋势的成交量均值进行对比,来评判当前的次势趋势的强弱程度,以及它会突破或者反转的机率;
2.在由一个价格端点,或者一组连续的端点所形成的阻力位置附近,通过将突破阻力的那一根K线的成交量,和在阻力位置的之前的端点K线的成交量进行对比,来评判,该突破K线发生之后,会突破或者反转的机率;
3.1)定义大盘趋势的方法,书中列举有:摆动指标,期指持仓分析和成交量分析;2)对比不同的 板块/个股, 它们在之前的大盘的主要下跌趋势内的跌幅,跌幅越小,板块/个股 上升的潜力越大;3)在支撑/阻力位置,将近期成交量,与之前的成交量,对比分析,确立入场条件。
4.通过分析黄金板块指数对应黄金价格的升贴水,预测黄金板块指块的趋势和端点,其它金属应也可使用,比如铜。
问题:
1.书中的例子,拐点的设定含未来函数。
2.比较详细讲解了选股和入场位置,交易系统的其它方面没涉及。(卖空和买进的入场位置,不等同于相反方向仓位的出场位置。)
4/7页量价秘密读后感第五篇
《量价秘密》的交易思路简单来说就是“顺势放量,逆势缩量”。利用广量指标、成交量、动能指标依次评估市场、版块、个股,然后利用成交量提供交易点位,交易分为趋势交易和波段交易。
趋势交易,区间成交量分析(以做空为例):比较最后的上升区间和之前的上升区间成交量缩小>=50%;比较最后的上升区间与相连的下降区间成交量放大>=50%。
卖出信号:当价格回落至前期高点之下。
确认顶部:当顶部后下降阶段的奥德量①与上升到顶部阶段的相比增加50%或更多时,顶部得到确认。
波段交易,拐点②成交量分析(以做空为例):高点或低点的成交量与前期高点或低点成交量相比,成交量下降<=3%,表示趋势不变;成交量下降>=8%表示趋势会反转。成交量下降在3%~8%之间时保持观望,等待进一步信号。
卖出信号:当价格回落至前期高点之下。
跳空卖出信号:当价格反弹至跳空时,成交量下降>=10%时,且收盘于跳空的下方。
最大成交量日③信号:价格触及最大成交量日顶部当日成交量较最大成交量日缩小>=8%。
注:
①奥德量:区间平均成交量。
②拐点:股价、指数或者其他指标改变方向时,所处的高位或者低位。
③最大成交量日:当日成交量与前一天或后一天放大>=20%。
5/7页量价秘密读后感第六篇
内容:★★★★☆
翻译:★★★★☆
排印:★★★★☆
装帧:★★★☆☆
成交量对于技术分析来说,是重要性仅次于价格的一个技术指标。有技术分析人士甚至认为,没有成交量的支持,价格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要依据不同的交易系统具体分析;在这里引用这个说法,是为了说明成交量在技术分析中的重要地位。
市面上关于成交量分析的专著较少。大多关于成交量的论述,都散落在其它技术分析书籍中。这本书虽然名字为《The Secret Science of Price and Volume》,但也只有三章是关于成交量的内容。整本书的主题是一套基于成交量分析的完整交易系统,其思路类似于史丹·温斯坦的交易系统,不过,交易系统基于的原理有所差别。
作者对成交量的分析,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平均成交量。大致来说,上升浪的平均成交量,大于下降浪的成交量,趋势看涨;反之,看跌。
二是,拐点成交量。作者认为,市场在测试上一个高点时,如果成交量下降,则有看跌的意味;测试上一个低点时,如果成交量下降,则有看涨的意味。
作者在本书中提供的交易系统,整体思路类似史丹·温斯坦的交易系统,即按照大势、板块、个股的思路来挑选股票。作者也坦承曾从史丹·温斯坦的思想中获益。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较大的区别。史丹·温斯坦的交易系统以价格为核心,以成交量为辅助指标;本书作者的交易系统以成交量为核心,以价格为辅助指标。作者认为,成交量是价格的基础,没有成交量,价格没有任何意义;史丹·温斯坦则认为,价格呈现一切,也包括成交量(个人以为史丹·温斯坦的理念更接近直指核心,明心见性,在此不详述)。
这本书一共九章:
第一章,简单叙述了作者的交易生涯,以及接触和研究成交量的历程;
第二章,简述了本书交易系统基于的理念;
第三章——第五章:关于成交量的分析,这三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如果对作者的交易系统不感兴趣,可以只读这三章;
第六章和第七章:详述作者的交易系统;
第八章:以黄金股票为例,再次阐述作者的理念;
第九章:本书总结。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简单地通过对平均成交量的分析,从混沌的市场中发现规律,将一幅清晰的市场走势图展示在交易者面前。这对于技术分析初学者极具参考和揭示意义(因为技术分析初学者总是试图掌握更多、更复杂的技术指标)。
6/7页量价秘密读后感第七篇
这是一个技术分析式微的时代。
17年的一波牛市行情,茅台、格力等蓝筹和白马一路突飞猛进。茅台更是站在舞台中央,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这次行情也被称作“价值牛”。
“一股茅台的价值就是一瓶茅台酒的价格”。那个时候,谁手里持有茅台的头寸谁就手握投资的真理。“估值“、“护城河”、“滚雪球”、“时间的玫瑰”等成为投资者交流的口头禅。
蓝筹突进白马狂奔的同时,中小创则一蹶不振,创业板指数创了“熔断底”的新低。手拿创业板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茅台的新高和中小创的暴跌都被视为“价值回归”,前者被称为投资者的时间回报,后者被视为投机者的愚蠢代价。
然后渐渐的,有一种逻辑被混淆,热衷价值分析的价值派被称为投资者,研究技术分析的技术派被划为投机者。
由于价值投资已被视为“郑智正确”,格雷厄姆、芒格、巴菲特的思想在投资领域的影响无异于当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于是,技术分析逐渐被视为非科学的投机,通俗讲,近似“求神问卜”。
实际上,价值分析和技术分析只是不同的投资方法,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市场。
但与价值分析稍有不同,技术分析方法的逻辑基础很难被认清。大多数所谓技术分析者都没有选择正确的基础作为投资逻辑的起点。
逻辑论证主要有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技术分析多采用前者。他们总结归纳历史上,可能更多是经历过或错过的,牛股在时间序列上的某些特征。有相当多的技术分析者选择蜡烛图和各种指标作为策略依据,然而这些策略鲜有成效。
所谓找出必涨的k线图形,划分建仓洗盘,寻觅庄家的蛛丝马迹,或者天真的以为指标无所不能,用这些方法交易以期望获得回报基本上是缘木求鱼。
他们手里的样本空间数量十分有限,样本类型也不见得全面,因此用这些样本归纳的策略往往失去一般性。久赌必输是必然结局。
这当然不是技术分析方法本身的错。
我认为成功的技术交易策略应该找一个真正坚不可摧或者接近坚不可摧的基石,然后围绕这个基石的某些特征去推理,寻找具体的交易方法。
那么什么才应该是技术分析的真正基石?
也许成交量算是接近的一个,因为它代表了资金这个市场驱动力的本质和源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巨额的成交量也不是没有人为制造的可能。
还有没有其它?
这本书核心内容在于对成交量运用,其它涉及指标的内容没有太大价值。内容3颗半星。
但是书中一处不起眼的内容对我的交易系统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因此给5颗。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