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自恋》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探讨了自恋的积极意义。作者认为适度的自恋可以提升自信,激发潜能,助力成功。文章还提到了自恋的误解和负面影响,呼吁人们应该正确看待自恋,找到平衡点。阅读后,让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颇有启发。
《何妨自恋》读后感(篇一)
你如果听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应该知晓,此时正是海棠花开的季节。如果说这套书隶属于“撞见”系列,是不同朝代的诗词人的跨越时空的撞见,而此时,李清照与春天的相遇,是不是也算是一次错位时空的交集。 然而,这世间总是充满了遗憾,即便我们再喜欢。岁月更迭,旧人早已辞世。幸而还有诗词流传。 只是,如今我手捧着这套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小书,竟有些汗颜。我虽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点绛唇。读过李商隐的锦瑟,霜月,晚晴。脑海中却一时间找不到来形容这本书的词语。原来美到令人失语并不是一句夸张的措辞,只是我未曾见过。
我们曾不止一次读过李清照的孤冷,读过李商隐的落寞。我们也不止一次在唐诗宋词中窥见过那个愁绪万千的自己。 于是,我们渐渐明白,那些被流传了千百年的诗词,不仅有山河壮志,还有凄风苦雨,有浓烈的思念和再也无法相见的遗憾。于是,我们愈加喜欢读唐词,也学会了在平仄之间寻求生活的支点,寻求情绪的共鸣。 读李清照,你会读: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便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读李商隐,你会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时间不语,它默默带走了很多的不舍,关于爱和思念。可是,它又是那样的善解人意,在庸常的生活中,它仿佛也厌倦了这乏味的日复一日。于是它悄悄为我们带来纸上的浪漫。 是淡淡的愁绪也好,是朦胧的情愫也罢,于我们而来,遇见即是美好。
1/3页《何妨自恋》读后感(篇二)
我们从小都是背诵着唐诗宋词长大的,那时我们当然并不十分理解句中真切的内涵,只能单纯感受到美。及至年岁渐长,好像忽然有一天就懂了。 懂了他们的爱恨情仇,也懂了他们的苦乐悲欢。 中国讲究“修辞立其诚”,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和词人的心血和情动,是他们的信义和精魂。 我们当然也都读到过李商隐和李清照的作品,在古代文学的夜空,这二位成百上千年来始终熠熠生辉。 谈到李清照,她写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字里行间总是笼罩着一种浓烈的动荡和愁思。 吕思勉曾讲,“易安词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这话实在是很妥帖的。 而谈到李商隐,他写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生在晚唐,相比于初唐诗人的神采奕奕、盛唐诗人的英姿勃发,晚唐动荡的局势使得这位敏锐多思又轻狂从事的诗人常常心有郁结。 每一个文人的每一句诗词,都是他们对人世的感触——你既有所求,便要拿天真来换。天真剩得少了,好诗词自然也就多了。 这本诗词选集采用精美函盒设计,精心收录了李商隐和李清照的多首作品,并附赠导读手册和书签4枚等多种周边,素净雅致,推荐入手。
2/3页《何妨自恋》读后感(篇三)
从小就开始学诗词,但真的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词的机会太少了。对这些诗人和词人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点滴文字。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曾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寄情于山水,无心朝堂的文人。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凄惨惨戚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曾让我以为她是一个犹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女子。
诗词如作者,当我拿到这套诗词选,翻开精美的匣子,触摸着有质感的封面,小心翼翼的拿出他们的作品,这本诗集收录了59首李清照的词和100首李商隐的诗,正反两面翻开就能看到独属于他们的世界。当唐末的才子李商隐和宋朝的才女碰撞到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火花?
我一边读着他们的作品结合注释理解意思,一边对照着彭国忠教授写下的讲述他们作品背景和人生轨迹的导读,我感觉我接近他们的灵魂了。李商隐的诗我以前只能读出缠绵,但如今我却品出了很多感伤和惆怅,他生于晚唐,少年丧父,多次科举不中,卷入于朝堂之争,郁郁不得志,45岁便因病去世。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母亲早逝,她虽被定义为婉约派诗人,但她特立独行,天真浪漫,爱好喝酒吟诗,性情肆意潇洒,前半生顺遂美满,后半生坎坷孤独,她在古稀孤独离世。
我沉浸在李商隐和李清照的诗词中,感受字字动人的情怀与力量。他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出现,但他们同样经历过动荡与不安,他们情感和经历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振,也让我感受到了诗与词的碰撞,文化与才情的交融,是那么的有魅力,那么的让人沉迷。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