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同游》观后感:这部电影以一种温暖而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力量。故事情节紧凑,角色形象鲜明,通过细腻的演技和感人的剧情,引发观众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影片的主题是“人海之中,我们并不孤独”,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让人深刻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人海同游》影评(一)
故事单纯又心思细密。女孩寻父的动机既是一种历史的好奇,也是自我的命理学探究。与人类学家相遇并进入雨林的桥段把这种探究置入了更神秘的想象。影片叙事的时间跨度大约30年,以九七为界,前十年的父母爱情,后二十年的母女生活,广州与香港不再仅仅是大历史的符号,也是私人生活的文化地理。水果的意象巧妙带出亚热带南方的味道,与空镜中的那些热带植被、建筑空间、家俬装饰、日常物件集合成作品空默缓的热带南方美学。伦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在叙事中凝结成幽灵一般的精神牵引,让人物看上去魂不守舍,却在游荡中找到生活的力气。
《人海同游》影评(二)
黄树立的长片掌镜首作。长焦镜头,隔介质拍摄,雨水,晃动的树影以及频闪的运用,大量的自然光的运用,雨林里低位深的摄影机拍出了爆掉的人物高光,在空房间里雨林的投影(一种美术馆影像的气质),影像气质上确实非常的符合黄树立的风格,影片整体也很有阿彼察邦的味道。配合自然的声音拍的非常的灵动。 剧本层面真的没什么可说的,扣的分都在这里了。邦味儿的电影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吃香也很讨巧。此片拍的不是故事,而是每场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细腻的感受,比如,台风天下男女处在同一屋内,用同一副耳机听音乐,耳机带上环境音降低,却没有音乐想起,只有微微的雨声以及前后焦点呼吸一样的变化,拍的就是这细微的感觉 心得就是好的影像要打破一切常规,运用一切可以用上的影像瑕疵、空间里的道具,空间里“不干净”的自然的状态来塑造影像,白塔之光是如此 人海同游亦是如此,课本里的规范要尝试去反着理解。 几个镜头:借住丝袜(看起来像)拍的模糊影像,铺满雨水的玻璃,路灯,积水
《人海同游》影评(三)
这是一个有关寻找的故事,但远叔叔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的自我面对,自我认知,自我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女孩变强大的过程,看似很私人,但它有它包容的气质,影像的魅力是它的表层,更深层打动人心的是一个魅力善良的灵魂。 同游人海,人海同游,当我们勇敢面对过往,特别是生命中的某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或者是不完整的情感是想要冲动的,每一次的“鼓足勇气”都是变强大的过程,正如身处命运路口的麦婉婷,她为什么心心念念就要寻找一个记忆中的人?她是在寻找那个人还是寻找某段人生?寻找对她有多大意义?找到找不到有没有分别?这是麦婉婷思考的问题,也是导演像带着观众思考的问题。而当这些问题被一个如此干净清澈的女孩“问”出来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我们只会跟着她走,广州也是她,香港也是她,当下也是她,1995年也是她,荔枝园也是她,果栏街头也是她,万里无云也是她,台风过境也是她,漏雨的屋子里也是她,神秘的热带雨林也是她,这很神奇,但这的确真的发生了,然后她和每个观众拥抱,拥抱之后改变便自然发生。
《人海同游》影评(四)
台風,作為亞熱帶、珠三角、大灣區的生活記憶穿插與兩地之間,這是他們之間的集體回憶,也是他們連接的鑰匙。這串鑰匙不僅聯繫著親情,還承載著那些虛無縹緲的夢與幻想。
本片圍繞廣州與香港兩地,聚焦於情感流動與自我身份尋找的“複雜”故事。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導演在影片的呈現方式中選擇設置了部分情節給予觀眾很大的想象空間,無論是關於他者還是自我、關於夢境還是現實,每一位觀眾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答案。
“在田野調查的地方,地方人分不清夢境與現實”想起列維布留爾曾提到“对原始人来说,客体和存在物从来都不是与其神秘属性分开的,这种神秘属性构成了那个在任何时刻都显示出是复合整体的集体表现的组成部分。”
雖然後續導演也提到用人類學這一元素更多是想挖掘時間與空間對人塑造的影響,但在我看來,這一元素不僅讓觀眾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還能通過“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使觀眾代入劇中麥婉婷的角色。她來到陌生的香港,這里有曾經熟悉的老友,一直消失的父親還有無數次想要提問卻悶在心頭的苦悶。面對同父異母的哥哥,她是一個闖入者,如同她的母親闖入哥哥家庭一樣,對於婉婷母女而言,她的父親也像一名闖入者,短暫停留變消失不見。在與老友的重逢中,她就像一名人類學家一樣,闖入他的生活,在曖昧的氛圍中聽著從前的打口碟音樂。音樂作為一種載體讓他們身處夢境般的熱帶雨林,就如老友的自身的田野調查一樣;在雨林中探險,尋找那些片刻存在但也很好的貘。那些真實留下的腳印
《人海同游》影评(五)
蔡杰的《人海同游》是一部带着嗅觉意识的,如抒情诗一般的电影。在女主角面对的不同情境里,你仿佛会嗅到不同的味道,它们融入电影流转的场景之中,烘托起不同情景的微妙气息。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观感,带着感性与直觉的指引,化作看电影过程中的感慨与悸动。
盛夏果园里的清甜味道,让女孩在感情的落定与亲情的困惑之中,萌生寻求安放内心的旅程。果香是她爱情中确定的意念,也是她精神世界缺失父亲的痕迹。以味觉作为人物情感线索的开启,这也是《人海同游》在我来看,特别与众不同的所在。
一面是情动对象的追寻,一面是失落亲情的追寻,在风暴氤氲的情绪里,也是折射出女主角信念感的不确定性。你仿佛会嗅到台风压境的那种窒息感,在摇动的渡轮里,在一切未知的旅程之中。浸入人海的彷徨感,是每一处感官神经都极致放大的感觉。在陌生境遇里的敏感谨慎,像是被风吹动的红色塑胶袋一般,带着躁动与不安的复杂情绪。
重遇情动对象之后倾泻的雨,似乎变成女主角临界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内心洗礼,沐浴着梦幻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美妙幻像。拼出人生初时闪着光芒的爱情图画。那个世界带着雨后潮湿且透着阳光暖意雨林里的味道,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也是告别年少的奇幻仪式。美好,短暂,且永恒。
最终见到父亲后,嗅觉重新回到果香的轨道,油麻地果栏忙碌的身影,映照着父女二人远去的背影,像是一切记忆与情感的归处,清甜酸涩回味无穷。
导演镜头里对于广州和香港双城的细腻观察,带着诗意的展示情感变迁下,人与城市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果园的惬意时光,到喧嚷流动的街头;从城市远景的静观,到台风过境下一种隐性飘摇,电影展现的每一处城市的场景,都被赋予不同情绪的细腻表达。
《人海同游》是一首带着不同嗅觉的,写给感情与城市的抒情诗,这首诗是属于岭南电影的奇妙一笔,让人难忘回味悠长。
《人海同游》影评(六)
“赤道上的雨多是在午后才来的。前半日太阳有多暴烈,后半日的雨便有多凶猛,像是用半日蓄势待发,一举向日头报复,以牙还牙。顾老师说,因为雨下得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这是黎紫书在《流俗地》里写的。
有幸看了蔡导的新电影《人海同游》,在看的时候总是浮现《流俗地》,我对他们有相似的感情,他们是充满声音的,香港广告作为背景声穿插在记忆里,“鸡蛋六只,糖呢就两茶匙,仲有d橙皮”,这些广告不带感情的,但它们再出现的时候,轻易就勾起各种感情。他们是充满气味的,是台风暴雨天湿漉漉的空气,是家里插姜花又清新又浓郁的气味。它们是一种不经思考的习惯,是进门先拿碗去装一碗汤来喝……是夹杂着各种声音的粤语,甚至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留白。
《人海同游》和《流俗地》都用了不少笔墨去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细腻中流淌出导演/作者本人的偏爱,因为就是我成长的背景,所以很丝滑就融进去了,像一条鱼回到它最熟悉的水域。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出嫁前从广州出发去香港寻找生父的故事,电影结束了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也并没有以直观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新的故事又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孕育。是一个关于寻找与重遇的故事,但又不止是一个故事。
在赤道以北的广州和香港,小时候新闻里常听但现在却少再听的一个四字词“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地理天气风貌,还有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小时候成长于香港文化引领的阶段,香港电影、粤语歌曲,甚至综艺里的流行语句,耳熟能详,是底色一般的东西。当「它们」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我们日常表达开始在粤语中夹杂着突然转变成普通话的网络语言,我们都知道有什么东西消失了。
年轻人总是轻盈的,电影里女儿说你为什么不卖掉房子搬过来和我一起住,母亲说,当年有人上门追债泼红油的时候,都没想过要卖掉这个房子,现在更不会卖。放在门口的备用钥匙,十几二十年没有动过,满是锈渍,开不了门的,等待的那个人不会出现,但给自己留有了一丝想象中的可能性。
剧情开始时,母亲在玩《模拟人生》,她有没有念想过,希望自己的人生重来一次。人人在想「假如」的时候,想的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时间让我们误以为回到当时,我们就能重新选择,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命定的,当时的选择,就是你这个人会做出的选择。我们选择了,然后又去粉饰这些选择。
究竟是回忆,还是时间,塑造了我们?可能是两者的合谋,让我们变成今天这个人。而不是经历,因为经历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回忆太主观,注入了太多我们的个人情感。当经历变成回忆,时间太久了,无人对证,那段偷来的时光就真正变成自己的了。
可能我们也是有幸,在成长中有一段偷来的时光,以前觉得是理所当然,现在只觉得是幸运。
早两年,疫情期,看到Eason早晨6点在维港开的演唱会,有些片段看到眼眶湿润,“黄金广场内分手,在时代门前再聚,你和谁结伴前来,是否比我精彩,自从前爱到现在,是哪个可一可再”,听着是情情塔塔的事情,但你又知道不止是爱情。是一个长的叹息,最终不得不用一句“大时代落幕”这样模糊的词语带过。
这种惆怅以及模糊的情感终需有人表达,《流俗地》是这样,《人海同游》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