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一部描写清代社会生活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对官场、家庭、人情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揭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道德沦丧。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读后让人深思人生的真谛和人情世故。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
《浮生六记》里的沈复和芸娘是夫唱妇随的典范,他们三观一致,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够相互包容,看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最可贵的是,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生活贫穷却不轻贱彼此,而是相互扶持,相依相伴。
在《闺房记乐》里,芸娘如此温柔聪慧,她既能与沈复在谈事论书、赏月饮酒;也能在清苦的岁月里安贫乐道,与沈复过着风流文雅、简单温暖的生活。他们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一心想过“布衣饭菜,可乐终身”般的简单生活。
芸娘深爱着沈复,包容他散漫自由的性子,和他一起“不食人间烟火”。沈复也感谢上苍,能给他如此善解人意,贤良温柔的芸娘。芸娘去世后,沈复不怕鬼神之说,想着芸娘的领会回家能见最后一面,令人动容。爱情虽然有各种表现,但只要情真,就让人感动。读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沈复和芸娘生活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里的真挚感情。他们两小无猜,竹马青梅,相伴终生,约定来世的爱情令人向往。如果生活真能一直平淡如水多好,而在《坎坷记愁》里沈复字字血泪的向我们呈现了他们后期生活的困境:父母不喜,亲族不容,一家人四处投宿无处安身,漂泊谋生,借钱度日。芸娘重病去世,他们唯一的儿子早夭,女儿做了童养媳。
沈复和芸娘历经众多坎坷后,最终阴阳两隔。人生苦短,浮生如梦,能够拥有一个知心伴侣,相伴一生,真的是人间一大幸事,沈复和芸娘的爱情令人羡慕。最后还是用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读《浮生六记》,生活在清中期的沈先生,出身宦官之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是有才之人。
在书中他先讲述了与妻子芸娘相濡以沫的爱情,可夫妻没能一起走到最后。芸娘患病早逝,这样的结局有些凄凉。
但夫妻之间的感情之深,仍然让我感动。
被芸娘无私的爱感动。她的爱是那么纯洁,可以用晶莹剔透来形容。他主动去为丈夫寻找得体的侍妾,和她们以姐妹相称。都说爱情是自私的,自古如此。可芸娘又是怎样想的呢?
丈夫对芸娘的爱在当时不知算不算“出圈”。两人经常会手牵手出门,即使黑夜不允许女人出门,芸娘想去,他也会让芸娘女扮男装带她一起出去看灯。这在古装剧中都是不多见的场景吧。
感情之深,以至于芸娘去世后,沈先生每每出行都会想到如果芸娘在身边该多好。可悲的是他懦弱隐忍,不能护妻子儿女周全,最后落得妻离子散。
从现在人的角度评价沈先生,他应该不算是优秀的男人,对自己的家庭缺少担当。
可从书的后几篇看,他却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中他对插花,盆景,园林都有自己的见解。后来做了幕僚,他走遍大江南北,远渡琉球。接触的人,经历的事儿,使他悟透人世,将养生之道写在了书的最后一篇。
一个人认真的爱过,即使留有遗憾,每每回忆在一起的美好的时光也会在心中泛起丝丝甜意。
坎坷潦倒的生活与相爱的人在一起也不觉得委屈,芸娘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过抱怨。
人无完人。人生的经历也是时而美好,时而困难重重,没有好坏对错,这些重重叠叠形成了人生的厚度。这本《浮生六记》值得细细品味,从爱情、生活、工作、心态各个方面都能给人以启发。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三
两个人从懵懂的相识到热烈地步入婚姻,再到归于平凡,他们之间最重要的是爱情还是面包。 有人说:“有情饮水饱”,爱情最重要。还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爱情不能当饭吃,面包最重要。其实从古至今,关于爱情和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课题,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在晚清布衣文人、画家沈复写得《浮生六记》中,作者用他一辈子浮萍般的经历,向读者讲述,只要爱情而没有面包的生活,过得很不幸福。 《浮生六记》遗世两百余年,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畅销,版本先后有六十余版。从晚清到民国,王朝更替山河易色,《浮生六记》却再版不绝,还被费穆先生拍成电影,风靡一时。 珠玉在前,著名诗人、评论家何三坡,在收到重新译著《浮生六记》这个本书,犹豫不决,但是又对这部断简残篇之书,有着深深的遗憾,这就促成了他重新译著的念头。 这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何三坡译著的《浮生六记》,让人眼前一亮,小清新风格的插画,仿若走进芸娘的诗意世界里,简单而又满足。 作者力求还原作者的原意,用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原意的语言去译著。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附加了沈复的生平和《浮生六记》的竖版原文。装帧复古,让人爱不释手。 翻阅带着墨香的古书,仔细看芸娘和沈复的一生,为他俩之间的小情趣而开怀,他们在有限的条件里,一起给家里布置的充满诗情画意,也会一起游山玩水;在经济困难之时,也尽自己所能,给家里布置的温馨而不失生气。 同时也为他俩之间的不谙世事而苦恼,也许是文人的风骨作祟,他们的前半生只有诗情画意,而没有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打算过。 芸娘被朋友背叛之后,一气之下病倒,在芸娘的后半生,沈复为她求医问药,花光家里的积蓄,一度落魄到需要朋友资助的地步。 也因为家中落魄,居无定所,芸娘和沈复再难舍难分,也抵不过生活的磨难,芸娘最终病逝在求医的路上。沈复向朋友借了十两银子加上变卖家产,才凑够为芸娘入殓的花销。 读到此处,唏嘘不已,他们夫妻的相处之道,固然让人感觉欢喜,但是过日子,还是要以经济为基础。“贫贱夫妻百事哀”,跳过生活琐事只谈爱情,只会让自己的生活更糟糕。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读《浮生六记》已经过去好多年,很多书中的细节都已经忘记了,唯有记得当时读这本书的心情,两个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爱情,富裕时清闲的生活,贫困时潦倒的状况,这样的两个人,从初始到阴阳分离,我们看得见爱情,也看得见封建的婚姻状况。芸娘是一些人眼中完美的妻子,温柔有才情,勤俭持家,符合大众对妻子固有的印象。关于芸娘,沈复在第一次见到芸娘的时候便对母亲说要娶这个人,成年后再次相见也便成就了这段婚姻。在沈复的描述中,两个人的感情相当浓厚,是那种少年初见的惊喜,也是而后多年生活的默契,那个时候的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他们的爱情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让我们也相信世间是有这样的爱情的,世间也是有这样的一个人。 有人说沈复是渣男,看似一往情深却依旧做着有违道德的事情,而芸娘呢,知道丈夫的一切,却依旧想着给丈夫纳妾,那个时候的女人是没有自我的,即使她有着才华,有着自己的想法,却依旧逃脱不掉以丈夫为天的想法,而沈复呢,他对芸娘是爱的,但他依旧还会爱别人,在他们的思想中,似乎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想法,或许有过而已。 《浮生六记》的前一部分都是很温馨的,似乎很多人没有生活物质的压力,精神层面就会更加富足,那个时候的他们家底还是殷实的,所以吟诗作对,文人墨客的生活是他们的日常,然而后来总总原因,生活变得贫困潦倒后,甚至早早嫁出了女儿,而沈复呢,似乎自始至终他依旧是那个他,只是一介书生,有着迂腐懦弱的一面。他从未真正的努力过,年少时家境富裕,给他很多闲暇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成年后在被驱逐后便少了供给,而自己本身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养家。然而幸得芸娘这样的人,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能跟着他。 沈复并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或者多数人也都是如此,殷实的家庭给予了他们最大的自由,却也限制了他们的能力,离开了家庭,一切也变得艰难起来,然而终究也是他们自己走的路。然而对于后来只读这本书的我们终究沉迷于他们最初的爱情,那种令人羡慕的相处方式,那曾经只是爱情的他们。《浮生六记》记录的是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是他们从初识到黄土白骨的一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五
苦情回忆录 ——读《浮生六记》 清代的一个小落魄文人,也是底层奋斗者,写了一部回忆录,留下来三分之二。这回忆录写的很有文学水准,也切合了一些人心灵的弦音,因此后来传的越来越广,名气越来越大,也就成为经典一类了。 这本没什么可说的,历史上很多书都是这样。经历风霜雨雪,火灾水害,能够流传下来,非常不容易。其实,最大的不容易还是名气问题。活着的时候,作者就是个平凡人,像他一样活着的,更多。那么,他的生活也就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写出来也不会吸引什么人。在他的时代,他就真是蝼蚁、蓬麻一类了。他在死了以后,更是寂寞了很久。 不过,在一个时代轻松平常的事情,在另一个时代就可能非常具有考察和观测的意义。非常恰巧的是,这个落魄作者把一切都记录下来了,而且非常具有文学笔法。这样,历史就有了一个给他发扬光大的机会。于是,他自己活着时没有刊印的回忆,在他死后被另一个人发掘出来,金子终于要发出它耀眼的光芒来了。 《浮生六记》里面,最有深情趣味的,就是闺房记乐。这倒不是写的什么隐私,或者奇技淫巧,而是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记录。读来令人唏嘘,也有点可歌可泣的意思。爱人不可同路,最终天地悬隔,乃是人生的伤心事。对于不能妥善保护自己的妻子,一个男人的心境是苍凉并且有点自责的。可是,一个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生活,四处颠簸流离,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叹生活的艰辛,造化弄人了。 其余闲情篇,坎坷篇,浪游篇,无一不是生活的点滴记录。艰难有之,不过生活的趣味也在里许。或者说苦中作乐也罢。但是,作为一个俗人,日常的烟火人间是要仔细体味的。有些人经历过了,就糊涂过去了,没有很好的把它们记录下来,更没有总结和发掘思考了,于是也就辜负了生活,白白地浪费了光阴岁月了。当然,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而文人就要敏感、细致得多。这样,也就留下了这样的有生活气息的文字。 后来的人看以前的人,除了那些伟大思想或者社会改革发展路径,最深切感知的还是普通平凡的生活。就像每个人的生活一样,这样的生活接地气,也和人毫无隔膜,不管过了多少年,后人都能从中管窥生活其中的细节,而且品味带有温度的同情和怜悯,以及趣味。今人其实和古人没有什么区别,时代和时间只是眼前的幻象。 好的东西总要成为经典。经典就是常读常新,就是每读必有心得。因此,劳烦出版社和诗人何三坡先生又操刀起来,做个庖丁。翻译的文章通俗易懂,也具有现代感,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是普及的功劳。配图是时代的潮流,而后来的人和前代的人成为了知己,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不竭和永恒的。因为它就是人性之中发出来的,如是而已。 2023年3月5日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六
“陌上花开,缓缓归矣”是吴越王思念夫人吴氏的诗句。“赌书消得泼茶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玩出来的文雅。“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是沈复与芸娘之间的伉俪誓约。 “天上月亮,书中芸娘”,清人沈复的一部《浮生六记》的感染力和传播链可见一斑。诗人何三坡继《夜航船》之后,又来翻译《浮生六记》,典雅唯美,简单易懂,配上迩相的插画,令人爱不释手。 沈先生与爱妻芸娘是姑舅老表,芸娘大他十个月,他们一见倾心,在恋爱中发生了不少趣事呢。两人婚后相知相惜,琴瑟和鸣,处处见真性情,尤其是他们妙用真心的点点滴滴,令人拍案叫绝。 可惜的是芸娘突发血疾,在扬州离世,年仅41岁。沈父在丧妻之后,又丧父,还丧子,这重重的人生打击,并没有打败他。在46岁那年,他用真挚的笔墨写出了《浮生六记》,来低诉人生的欢笑和眼泪,自光绪四年开印后一纸风行,成为不朽经典。 一个朋友说:我对芸娘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还有的人把沈复先生的《浮生六记》只字不漏的背下来了。人们为什么会对他们的事这么感兴趣?因为他们身上有诗酒琴茶的儒雅、布衣疏食的恬淡、心有灵犀的共振、活出自我的真善美。 沈先生是怀着深深的爱意来写芸娘的,比《纯真博物馆》更纯粹更明净。一个人的爱达到了这种境界,就可以链接所有众生的爱。芸娘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插过的花、受过的气……都在他的心头喷涌,你说他怎么可能写不好。 俞平伯曾这样精彩评论《浮生六记》:“俨然如一款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诗人何三坡最懂沈先生的心,哪怕是最微妙的地方,也翻译得恰到好处。让不喜欢看古文的朋友们,得到了另外一种美的享受。 如果你肯沉浸在沈先生的古文中,也妙不可言。他的每一个字都运用得那么娴熟,没有任何一丝造作。单看这一句,你就能品出芸味来了: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喷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也许你看过了很多版本的《浮生六记》,但是诗人何三坡的翻译的《浮生六记》会让你惊艳不已:前半部书是他的白话译作,后半部书是沈先生竖版的古文,偶有插画,令人忍不住想穿越到芸娘的家里。 在芸娘短暂的一生里,她得到了沈先生全部的爱,用全部的自己活出了神圣的自己,让很多女子向往不已。而沈先生用赤子之心给了芸娘最好的灵魂陪伴,这完成自己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美好的情感世界。尽管这中间有许多苦,但他们将苦当做调心的道具,调出了美的世界。 雪漠老师说:“命运给你什么礼物,你都要坦然的接受它,微笑的接受它。你能坦然地、微笑地接受它,你就是一个高贵的人。”沈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赢得了许多粉丝的爱。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七
清代作家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以作者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琐事为主要内容的自传体散文。沈复用细腻的笔触,将陈芸体贴温柔、蕙质兰心,面对清贫仍能甘之如饴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她也因此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举案齐眉、贤良淑德,而是女性敢于突破世俗的枷锁,追求精神自由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那个时代,陈芸能够主动学习已经是很难得的品质,甚至可以说已经打败了当时99%的女性。毕竟在明清时期大部分女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境贫寒的陈芸也不例外。而当她面对一本偶然翻到的《琵琶行》时,竟然能够根据年幼时的背诵,对照着挨个识字,渐通吟咏,以致后来对李白、杜甫等诗人有一番独到的体悟与见解。在与沈复成婚后,她仍然极其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遇到疑问就会请教沈复。 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下,女性始终处于话语权缺失的地位,始终是被动的,陈芸却做过许多与那个年代不相称的“出格”事,无论是为沈复选妾,还是打破女子足不出户的陈腐观念,尝试同男性一样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终尝山水之趣、庙堂之乐,都是陈芸占具主动性的。 沈复对于陈芸的态度也是《浮生六记》的亮点。他对女性的尊重,愿意给陈芸提供追求理想生活的对等权利,并帮其实现“走出去”这一具有自主意识的愿望,给女性实现自我觉醒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这些在那个年代的男人中也是极为进步和超前的。 在封建社会中,《浮生六记》犹如一股清流,得到推崇,是时代的缩影,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有人说,一个国家对待女人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大约在同一时期的大洋彼岸英国,伦勃朗·夏洛特的传世巨著《简·爱》中,也刻画过一个类似的形象——简·爱,同陈芸一样,她既不漂亮也不妩媚,却有着善良、独立、自爱和一个干净宁静的灵魂。她有苦难做伴,有智慧围绕,有自尊在怀,所以她不会堕落,不会矫情,也不会依附。在男权至上的年代,她的出现在英国文学女性画廊中可谓独树一帜。从时间上看,《浮生六记》的成书时间要略早于《简·爱》,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环境、语言文字的差异,想必成为世界名著的就是《浮生六记》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八
太平盛世,小康人家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浮生六记》描绘了幸福的样子。
作者沈复,生于乾隆时期的1763年,当时正直太平盛世,沈复又生于苏州小康人家。外部环境一片清朗,在这种情况下,他娶了心爱的女子为妻,人生至幸,莫过于此。
也许当时的环境下,记录家长里短的散文,并不显得多么珍贵,也没有得到重视。这本书的命运,像红楼梦一样。被后来人当做珍宝挑选出来时,已经残缺不全了。
此后的200多年,这本书穿越战火,积贫积弱,备受欺辱的大环境,再次来到太平盛世,这份美好就显得弥足珍贵。
林语堂先生翻译过这本书的中英文双语版,他说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子。
但我读这本书,发现陈芸,绝不仅仅是可爱而已。
她聪明,4岁丧父,从来没有上过学,4岁之前父亲教过她琵琶行,听了一遍就能背诵。琵琶行616个字,我到读高中的时候,才因为很喜欢,读了很多遍才背得下来。相比之下,我无比汗颜。
她生存能力强,古代聪明的女子形象有很多,比如林黛玉。父亲去世后,一家三口的生计全靠她十指操劳,她不仅赚出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还给弟弟赚了学费。
她好学,操劳一家人的生计之余,在家里翻捡出来的琵琶行,对照着记忆中的词句自学,开始识文断字。后来还写诗,对诗还有相当的见解,可以和她十年寒窗苦读的丈夫一起谈诗论文,还做了女师。
她手巧,苏州盛产刺绣,手巧的绣娘一定不少,她绣出来的鞋子,精巧的绣工让人一眼就能看见。
她有智慧,丈夫娇嗔怪她拘泥而多礼。她说世间各种反目,大多因玩笑而起。
这些全都记录在沈复的笔下,倘若不是出于爱恋的滤镜,我不禁怀疑,世间真有这么出挑的女子吗?
得到这样子的妻子,沈复无疑是幸运命运的。俩人还有着世间夫妻少有的浪漫。
七夕节的时候,两人摆了瓜果,还刻了“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一人一枚,作为往来书信用。
千年之前,唐明皇和杨贵妃也曾在长生殿许下过类似的誓言,最终四纪天子,也不过是“婉转峨眉马前死”。
沈复只做过不甚得志的幕僚,他和陈芸,一生一世,一夫一妻。
权势和富贵都不能保证幸福,幸福只存在于内心。如果你也想破译幸福的密码,不妨来看看这本书,穿越200年,看看幸福真正的样子。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九
谈及婚姻,选择一个词来形容你正在经历着的婚姻,你的脑海里瞬间闪现的会是什么呢?琐碎,日复一日,平淡,甚至是鸡飞狗跳。特别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多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之后,应该很难出现美这个字吧!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和他的妻子芸娘把平凡的家庭生活过得充满情趣,每读完一卷,就会带着羡慕的幸福感期待下一个章节的到来。
在那个盲婚哑嫁的封建时代,沈复和芸娘的婚姻,能够如书中描述的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他们本人该是非常满意且幸福的,就是放在如今,也是多少夫妻也渴望而得不到的婚姻状态。
女主人公芸娘生性温柔,是个很软和的女子,这点于男子来说,具有天生的吸引力。芸娘有一技之长,擅长女红,且从小家贫,靠做绣品给家庭增收,是个勤劳能过日子的女子。
最重要的,芸娘还有才情和文人的风骨志趣,能很好应和书香世家公子哥的沈复。从柴油米油盐中来的女子,还带着红袖添香,不可谓不妙。
鲁迅说女主角陈芸是中国第一美人,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可见,芸娘对男士的吸引力不小呢!
作者沈复也是文中的男主人公,就当今的眼光来看,着实不是个良配——知情知趣但过于耽溺,没有事业心只顾自己享乐,导致家庭穷困拮据,如此艰辛的生活是芸娘早亡的很大诱因,说到底,沈复本质是个非常自私的人。
沈复很懂生活,极有文人雅趣,带着妻子作画读诗、养花培草、游山玩水,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对于沈复这个来自小康之家的才子而言,已经实属难得。
每每沈复外出,芸娘每日写信寄托相思,每次结尾处都要盖上章,写明“生生世世为夫妻”,这份仪式感,浪漫又缠绵。
沈复在临河的阁楼里作诗读书时,芸娘便相伴左右,或者是默默地看着他,或是与他一起品论花草,悠闲又自在。每天都过着甜蜜而令人心醉的生活。
看似如写意般的婚姻,有诗画作伴,有懂你的爱人相伴左右。婚姻并不只有爱情就足够了,爱意满满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
然而,真实的婚姻生活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两个人脚踏实地的共同经营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让一家老小和睦相处,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家人能健康快乐的一起生活。
沈复没有积极的考取功名,振兴家族,而且靠着吃祖上的产业度日,坐吃山空。外出谋生也要贪图享乐安逸,全然不顾家里妻儿的生计。
最后落得家道中落,贫困潦倒,出生小康家庭,却让自己的妻子因贫困而早亡。放在如今的时代,这就是及其没有责任心的丈夫。
作为一个女人,看着《浮生六记》唯美的文字,但记录的却是芸娘凄凉惨淡的一生。我宁可在婚姻里平凡无奇,琐碎多磨却真实的活着,也不敢要这样华而不实的美!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
喜欢沈复的人说他是风流才子,不喜欢的人说他是绣花枕头。林语堂说芸娘是“古代中国最可爱的女人”,现代女性说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经历,会让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共鸣。我想只要能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迪,让我们反观自己并受益,它就不失为一本好书。
首先,人生当中能有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 芸娘聪慧灵秀,知书达理,能陪沈复读书论古,品花赏月;沈复对芸娘深情宠溺,带她游山玩水,喝酒交友。二人夫唱妇随,不慕权贵,过着清新雅致,布衣蔬饭的淡泊生活。 在追名逐利的时代,这种相知相守,简单而美好的生活是多少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其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小确幸,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沈复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大自然的花鸟虫草,对庭院阁楼的设计建造也颇有心得。即使生活艰难、捉襟见肘,两人也能保持小资情调,不时邀请好友来家里做客,谈诗论画,还通过“俭省雅洁”的方式,为生活增添一些小情趣,把日子过得既节俭又有乐趣。 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第三,《浮生六记》的美与价值胜在真实与真情 它没有完美的男女主,也没有圆满的大结局。两人的弱点都很明显,沈复胸无大志,安于现状;芸娘思想守旧,不善人情世故。两人对生活都没有掌控力,注定结局悲惨。但试想如果沈复是个顶天立地、大有作为之人,二人的相处是否会如此和谐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两人在艰难的困境中,能够苦中作乐,随时看到世间万物的美好,即使贫穷落魄,也不卑不亢,虽然遭遇波折坎坷,但仍不失对生活的希望。活着时认真对待每一天,失去后方不会后悔,因为仍有满满的美好回忆作伴。 沈复的文辞自然质朴,情感诚挚,何三坡的译本文字优美、装帧考究、插画惊艳。前半部分的白话译文读来朗朗上口,诗情画意,极富美感。后半部分为竖版原文,喜欢古文的读者可以对比参考阅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一
拿到《浮生六记》这一本书的开始,就不禁赞叹道:真美呀。
你很少看到一本书,可以被包装的如此之用心:首页排版很用心,一对伉俪在月光做背景的石桥上,女生低头娇羞的不语,而书生执手浅笑。
书籍的下端页面上是散落的花朵。
很美。
这是我拿到书之后的第一个感觉。
《浮生六记》是晚清文学家沈复在爱妻去世后写的一本思念妻子的书,沈复字三白,生于苏州士宦人家,一生已游幕为生。与爱妻芸娘一见倾心,婚后相知相惜,琴瑟和鸣。后生计窘迫,芸娘病故,沈复悲伤不已。46岁时,写成了《浮生六记》。自光绪思念刊印后一纸风行,流传甚广,成为经典。
就连文学大师林语堂都对书中的芸娘赞不绝口,其女儿曾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 促膝长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美德。
林语堂对于芸娘的评价更是完美,他写她: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那么《浮生六记》到底讲的是什么呢?不是什么家国大事,只是沈复对芸娘日常的一些回忆而已。书中分为六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看着六个章节的题目,无非就是生活中的吃喝玩乐以及生活中的困顿之处而已,但何以这些生活记录能让这本书历久弥新的被众多人爱不释手?
其实是芸娘与沈复的相处关系。夫唱妇随,琴瑟和鸣而已。
一个家庭之中,夫妻关系的和睦往往会奠定整个家庭的氛围基调。而大部分情况下,男主外女主内的时候,女人在这个家庭的态度,也决定了男人的态度。
书籍里的芸娘,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亦能诗词歌赋,在那个年代来说,已然算得上是人中之凤的状态了。
更何况在和丈夫朋友相处之中,得知男人会评论谁家的妾好,芸娘又立刻着手给沈复选妾了。
怎么说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这样的女人,把老公当做自己的天,以老公的事情为主要,确实是古代女人的典范。也会被古代的男人们争相作为自己家女人的榜样。
但是,以现代的眼光看,这个男人在妻子死后对她出书怀念,他爱的到底是她的好?还是她带给他的好?
如果这个殊荣给你,你愿意做现代版本的“芸娘”吗?
反正给我,我是不敢当的。
如今这个社会,女性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力量,除了在家庭里有一个位置之外,她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
而反观芸娘。不仅在她的原生态家庭里没有自己,当得知和沈复订婚后,更是凡事以沈复为主,婚前如此,婚后更是如此。
即使贤惠如芸娘,也依然不能得到公婆的喜欢,最终也被逐出沈复的家里,郁郁不得终。
所以咱们就说,文字很美,书籍很美,芸娘这个人也很美,但是新时代的女性,还是要学会爱自己。
你先取悦自己,才能考虑取悦他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二
诗酒琴茶,布衣蔬食,可乐终身。
这是甜蜜的爱情,也是美好的生活。在繁星点点下,听着鸟声四野,看着缥缈面神秘的大雾,美就在此刻恍若一梦。
是芸娘的娇俏可爱,是对每一份深情的不辜负,也是对不曾虚度光阴的怀恋。
理想中的妻子莫过于沈复《浮生六记》中的娇妻芸娘,夫妻恩爱二十三年,时间越长久,感情越恩爱。
读书、写字、闲谈、喝茶、看美景,这样的举案齐眉,嘴里常挂着“岂敢”和“得罪”,让琐碎的婚姻变得情调而温柔。
芸娘闲时既刺绣,也吟咏诗词,她写下“秋侵人影瘦,霜燃菊花肥”的感伤与形象,让沈复在13岁那年对她一见钟情。
没有刻意的装饰,只是一身素服,穿着自己做的绣花鞋,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缠绵的情态,让沈复久久无法忘怀。
这是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情动,沈复对芸娘的喜欢在脸上,而芸娘对沈复的好都在行动里:
芸娘在沈复出水痘后,开始吃斋,为情郎祈福;
在沈复穷困潦倒时,她没日没夜绣花来补贴家用;
在沈复说出自己的朋友们都有美妾相伴时,她主动去找才貌双全的憨园,想为夫纳妾;
在被沈复父母误会时,她默默承受选择离家,不去牵连丈夫。
这样的一个为丈夫着想,又有才华,又有闲情逸致的女人,却半生清苦,受尽了人间的冷眼,不被婆婆喜欢,被公公逐出家门。
不得已之下,芸娘的女儿只能去别人家做童养媳,自己的儿子也不得不去当学徒,还丢了性命。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好女人来说,太过于残酷,但她却一直在尽自己的本分。闲时有趣,忙时有序,苦难并没有将她打垮,反而独自去承担生命之苦。
面对着一穷二白,挥金如土又很要面子,热情好客的丈夫,她从来没有抱怨,而是竭尽全力去满足他的喜好,承担本不富裕家庭中的花费。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芸娘的乐观与情致,当丈夫打趣她戴茉莉花时问:
你为何戴茉莉,远离君子而亲近小人呢?
芸娘莞尔一笑说:我笑你这样的君子,爱我这样的小人呢?
这样的娇妻哪个男人不爱呢?不惜贬低自己,而来捧高丈夫,又幽默又讨巧。
只是爱情归爱情,甜蜜归甜蜜,沈复终究是一个风流才子,他喜欢热闹,喜爱聚会,更爱诗酒趁年华的多姿多彩。
这也没错,错的是沈复事业上,干啥啥不行,家中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了,但他并没有想过要委屈自己,也没有承担起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
芸娘这时只能承担起家中生活的开销,不顾一切去接手工刺绣来过生活,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她,很快累病了,再加上她的小姐妹憨园没嫁给沈复,而是选择了一个有钱人家,让她十分难过。
婆媳不喜,生活很难,闺蜜又背叛,芸娘的生活被黑暗撕扯,很快香消玉殒。
纵然情深,抵不过岁月残酷,但艰难的生活中,也可以被生活之美治愈。
花开花落,庭院从容。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三
一提到沈复就会联想到他写的《浮生六记》,《浮生六记》分为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沈复生于苏州士宦人家,一生以游幕为生。沈复的爱妻芸娘,她自幼聪慧,刚会说话的时候,听了一遍《琵琶行》,就会背诵《琵琶行》。但是,在她四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剩下了她的母亲和一个弟弟。
等芸娘年纪稍大的时候,针线手工熟练,全家全靠它十指谋生。 芸娘在做针线之余,也通晓了吟咏诗词,还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当沈复的母亲得知芸娘性情温和,就以金戒指为订礼,定了与芸娘的亲事。 这年冬天,沈复与芸娘的第一次见面,满屋穿着耀眼的鲜衣,唯独只有芸娘穿着朴素,还有一双新鞋,不光知道她手工了得,后来才知道她的聪慧不限于笔墨。
沈复看着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子,不免一见倾心。 从此之后,“岂敢”“得罪”竟成了他们夫妻间常用的口头禅。 沈复和玉娘相爱二十三年,如梁鸿孟光举案齐眉,时间越久,感情越亲密。 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自从芸娘去世后,沈复一直郁郁寡欢。无论春夏秋冬,登山临水,他都会记得与芸娘在一起的回忆,满眼都是伤心的景色,其中不是悲伤,而是悔恨。 正因为各种忧愁摧残身心,多年郁闷压抑而损害了健康,好友夏淡安劝我每天静坐数息,效仿苏东坡《养生颂》,进行学习。 只要心境与呼吸统一,没有杂念产生,就停下不要再数,任其自然。
益州老人曾说: “凡是希望身体没病,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 。做到心里不乱求,不胡思妄想,不贪图嗜好,不受诱惑,心情就会舒坦。 某天一位禅师与沈复谈论养生之道说到:,欸有发生的事莫要预测,遇到的事情莫要烦忧,过去的事莫要挂念,将来的事任它发生,自然应对,也任它自然过去。忿惧乐忧,会各得其所。 早晨进园子,种植蔬菜瓜果,锄草,浇花,栽药。有时跟几个好友结伴,品茶作诗,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时常会与别人,而是与自己关系要好的人作比较。 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追求快乐的最好办法。 不管跟任何人比较,到头来唯有活着才是最快乐的。 沈复他不是僧人,但有僧侣的境界。自从芸娘的离世,世间的一切趣味都让其心生厌恶,对世间的情缘,都有悲悯的念想,奈何时光不可倒流,怎能不心生悔恨之意? 他常与老僧一起探讨“无生”,才慢慢体会到生之乐趣。 贯穿沈复的一生,沈复是幸福,因为芸娘是他的红颜知己,他们之间相爱二十多年,已不再是简单的夫妻关系,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相伴。 余曰:“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认”。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四
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的过一辈子,是宇宙之至美。 ——林语堂 就因为林语堂先生的这微点评,我便退褪去了初读《浮生六记》的偏见。那种颇有微词的态度,如坚冰般迅速消融。当时真的不明白,由这样一个“穷困潦倒、抛子弃女、只知风月、四处闲逛”的浪荡公子写就的文字,为什么能经历史选择沉淀于优秀文学宝库,留存在若干忠粉心中。 现在看来,即便是记录琐碎生活细节,也展现了人性中更现实、更纯粹的情感,保守了自己的心意,保守了生活中的诗意与宁静,实在难能可贵。 于是便读懂了沈复,读懂了他记闺房之乐、记闲情雅趣、记人生坎坷及各地浪游。因为“那些细小的花朵,也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原来,那个生活不易的沈复,一面挣扎于现实的困境里,一面以真诚善意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于是,在一段段温情脉脉的文字中,留下不经前因后果的惊鸿一瞥,也因此而被珍惜,被爱护有加。 当沈复与芸娘幼时相见,四目相接时,一段一见钟情的爱情结缘。更难得的是,在之后挽手同行的岁月里,始终能够志趣相投、互相欣赏,能够心心相印、举案齐眉,这在当时的环境中难能可贵。更难得的是沈复不惧人言,不以为羞耻,专注于文字,开诚布公的记录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情谊,其中虽有别离,也是足以让人感叹好:一处鸳鸯蝴蝶梦! 生活本就如此。赋予你这个美好的同时,总会拿走那个期望。贤妻在侧的沈复才情兼具,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却父兄龃龉,生活流离颠沛,为他人做幕僚,甚至因贫困将儿女送人。现实与梦境,就这样激烈碰撞,让人头破血流。梦境是醉人的。却抵不住柴米油盐缺失的清醒。并非不爱儿女,实属无奈!又一出凄凉骨肉分离梦! 即便如此,沈复也没有惶恐度日。至于处所,随遇而安。每一处都能觅到些许知音,每一处美景都能品出人间至美。 心有浮云梦,情有千千结。沈复,以他独特的形式记录着小人物的高雅,却也诠释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至真至美的境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行走天地间,谁不是一场逆旅;穿越光阴里,谁不是匆匆过客?唯有情谊不因岁月改变。所以才有乱红零落入淤泥,也会被人记挂心头。 正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再版由何三坡所译此书时所说:“低诉人生欢笑和眼泪,年愈久、情愈深,爱和美将至。” 再说一遍,平衡是世界存在的法则之一。人在低沉时,多看励志的书,给人自己打气加油,;在骄傲飞扬时,还是看看《浮生六记》吧,让内心不再浮躁。 此版本《浮生六记》,以浓郁中国风插画衬托从蓉文笔和思想雅趣,让人爱不释手。美哉!妙哉!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五
说到关于美的古典文学,我们可能第一便会想到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旧时大户人家的讲究与节日,四时风俗之美与器物之美、人物之美都令人心动。
其次便是如牡丹亭那种游园惊梦般的美,恍恍惚惚令人今昔不知是何年的怅惘之感。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宋诗词之美,四季物候与人间百态之美,在诗句中总是纷繁迷人眼的。
而浮生六记,便又要算在这些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了。浮生六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名著之一,不是那么为人所知,而是小众们的爱好。其次,它又与那些传统的古典文学一本正经的样子大不相同,而是脱离传统又超越传统的一个作品。
在浮生六记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芸娘。当丈夫娶了小妾的时候,她不止没有心生嫉妒,反而劝说丈夫去与小妾相欢。虽然我们都知道古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事情,但千古以来却没有一个女人是愿意和别的女人分享一个老公的。芸娘这种气度,可以说在古人里罕见,而放到现在我们的社会来看,更是不可思议。如果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念来看,被放到网络上,芸娘可能会被喷成筛子吧。指不定给挂上一个不守女德的千古罪名。
所以说,芸娘的超前行为代表着她的超前思想,而这种思想是萌发在这样一个久远的时代,更是令人称奇或敬佩。
而此外,浮生六记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二人的生活日常。比如在夏日,平常的茶喝腻了,而荷塘的莲花正开放。此时便选在早晨,将茶叶置入莲花的花心,到傍晚时再将茶叶取出。此时的茶叶已经吸收了莲花的芳香,再用水冲泡,茶汤中便浮着极其清幽淡雅的莲花香气,让人喝来神清气爽。
像这样雅致有趣的事情,放到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会去做?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去做。一方面,现在的社会早已不同往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被从幼儿园的教育开始植入现代人的大脑,这是个人为财死的时代,在钱以外的事情,在现今的人们看来都是无用的不值得去做的。但其实这种教育和思想,却是最违背人性的,将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苟且一生,如同白来了一趟人间,因为自始自终,都是为金钱欲望而受苦。
但也正是如此,书中这种接近失传的人与生活紧紧相连的美,反而显得更加珍贵而令人感动。当人们在看这对夫妻的生活日常的时候,即便只有少部分人能够领悟到其中返璞归真的真意,也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