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1000字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6 22:00:23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06 22:00:23   小编:

《目瞪口呆看地球》引领我们穿越自然奇观,探索世界的美妙和神秘。它让我们意识到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也让我们反思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阅读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一)

地球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星球,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但是有太多关于这颗星球的事实让我们目瞪口呆!本书由四位顶尖科学家带领我们从地面逐步进入地球中心,探索地球的真实面目。 本书的第一章就令人震惊:原子弹爆炸为研究地球打开了新篇章。1945年美国集结了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共同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但是在此期间他们还有些别的收获,比如他们发现自然状态下广泛分布且具有放射性的铀会极其缓慢地衰变成铅。通过这个发现,科学家们确定了地球的年龄:45.5亿年! 此外本书介绍了地震、火山、海啸、板块移动等重大的地球活动。火山活动是地球大气和海洋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生命的源头。但是有些火山的爆发着实让人联想到世界末日。比如两千多年前毁掉庞贝古城的维苏威火山,以及1883年波博瓦坦火山爆发,其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用了差不多5年才恢复正常。火山爆发形成的各种岩石也让人着迷:花岗岩、玄武岩、橄榄岩,难以想象当我们从地上随便捡起一块石头,就有可能已经将几亿年的历史拿在手中。

接下来从第7章开始,作者们带领我们从上到下深入地球内部,从地幔到地核,深入探究地球。在这里我们非常惊讶地了解到,地幔竟然是以固体状态流动着的。想象一下,厚达2900千米的地幔,由各种岩石矿物构成的地幔竟然一直在流动。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所构想的”“地心之旅”恐怕是我们目前所无法企及的了,因为真正的地心位于6370千米的深处。而目前为止人类钻过的最深的孔也只有12公里深。 本书还配有大量幽默的插图,说明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还穿插大量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因此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本书,孩子们能够了解有关这颗寿命已有将近46亿年的星球的若干秘密。同时也为我们的想象插上坚实的翅膀。 但是最后,还有一个让我目瞪口呆的事情是:这本书我只翻过一遍书页就大量脱胶了!唉其实脱胶这件事还是挺常见的,外行人也不太懂,没有办法改进吗?这整得太遗憾了!期待我们的图书装帧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而配得上如此好的内容。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二)

在《流浪地球》中,太阳急速衰老膨胀,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能和活下去,“流浪地球”计划应运而生,全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以帮助地球脱离太阳。

在这个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舍弃所有投身于地球拯救工作,看完后让人不禁感慨,地球啊,这个这个在太阳系中存在了45.5多亿年的星球,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证明有生物存在的星球,它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秘密?

4位法国科学家用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专业,用一本地理科普类图书《目瞪口呆看地球》向大家解答了这些问题。这本书一共有10章,从发现地球的秘密到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在书中,作者介绍了非常多的冷知识,让人看完之后不禁一再反省:我们只是地球的过客,不要试图改变地球,征服地球。

地球已经在存活了45.5亿年,在1945年的美国新墨西哥周州沙漠的原子弹爆破之前,地理物理学家从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元素,但是这一次爆破却打开了他们新的篇章,他们开始研究地球动力学。

为了研究人为地震和自然地震,米国国防部开展了一系列让阿拉斯加人和枫叶国人愤怒的事情,当时阿拉斯加的老鼠岛刚刚经历了8.7级地震,谁知道在8个月后,米国人进行了几次核试远投,这次核试引发了地震和海啸,让还没有从地震中恢复过来的人们陷入了恐慌,近7000人聚集在米国和枫叶国的交界处进行抗议,但是米国一意孤行,几年后又进行了两场核试,顺利引发了7级小地震。

全世界对米国的行为进行了谴责,米国只能放弃自己对核试的执着。40年后,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高达37米的海啸吞噬了18000多条生命。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导致16万人永远离开。

这也给我们最深的警醒:在地球这个生态圈中,核试等人类炸弹并不能引发最强烈的地震,但是地震却能让核武器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污染物。

你知道火山爆发孕育了海洋和生命么?你知道板块运动和气候是相辅相成的么?在四位科学家的用心的介绍下,我们将会对地球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加关注和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三)

近百幅幽默手绘的插图与有趣的地球知识共同构成了未读出的这本翻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最大的政府研究机构,也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科学机构)出版社的地球科普书译作,名为《目瞪口呆看地球》。原来法国人除了带有浪漫主义底色的那部儒勒·凡尔纳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还会有这样一本正经的科普书籍,打破了一贯的刻板印象,让人会心一笑!

不难看出,不论是上面提及的《地心游记》,还是这本目瞪口呆,首要感兴趣的点就是我们居住的这颗母星的内部结构究竟如何……上个世纪中叶,就是这个谜题更是引起了USA与USSR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在“铁幕时期”的一场科研竞赛,“莫霍计划”与科拉超深井的名气一直到今天仍不绝,甚至有都市传说描述USSR的深井打通了通向地狱的大门,期间还传出了怪异的叫声。话归正传,书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展现了原子弹的爆炸炸出了地球物理学的新春天,真正的颤动了这颗星球,也是通过铀及一个来自USA亚利桑那州的一个与地球同龄的陨石坑从而真正测得地球的真实年龄-45.5亿年!一个古老有故事又充满生命力的星球!

中国的古人很早以前就对月亮十分憧憬。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也有诗仙“疑是地上霜”以月为霜的浪漫。换一种角度想,这也是最先对地外的畅想。在现如今浩浩荡荡的航天时代,站在太空看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也逐渐成为一件常事。地球,这颗水一般的蓝色星球,如同一个悬浮在太空中的橡胶球,在不停的有规律地运动,绕地人造卫星则在预定轨道上不断探测着这些运动。

而书中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第二章“火山:能制造末日,也能孕育海洋与生命”。火山喷发给人的感觉总是遮天蔽日,剥夺生灵的生命,让人心生畏惧。但往往宁静过后就会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又给人以希望;更是会带来地质地形的不断变换与迁移,这颗星球中的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又是那么的让人着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深入。正如书中所言,这么多的地球大发现,原来都是近几十年的事,也是科技大爆炸时代特有的便捷。也正是这本书带着我们去实地考察了地球,了解了她从内到外的样子。地球地质演化与变化这一话题,在本书中,文笔清晰,通俗易懂,行文风格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契合的,值得大家皆来一读。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四)

本应在四小时前就上床睡觉的我又在凌晨写书评,都是因为一打开这本《目瞪口呆看地球》就看得停不下来。

作为一本科普书,它足够有趣。书中穿插着大量与内容紧密结合的手绘插图,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这些插图的画风和创意,比如将卫星画成一只只眼睛、将爆发的火山画成形状各异的菌类等等,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书中附带了三枚书签,书签上那个“口”字的设计仿佛就是一张目瞪口呆的脸,设计巧妙,不仅呼应书名,还显得可可爱爱,令人心生欢喜。

书中还对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了一一注释,辅助理解,如:什么是火成论、俯冲、宁静式喷发、橄榄岩、玄武岩、花岗岩、流纹岩、等离子态等等。但是有一点让我觉得别扭的是,这些名词解释穿插在文中时,不像手绘插图那般能和正文明显地区分开,会影响对正文的阅读。注释较多的章节常常正文的句子读了一半,翻页之后却紧跟着注释,导致正文的连贯性不够强。其实可以考虑将注释集中在文后,若是为了便于参考而置于文中,可以用虚线之类的标记将其框出来,使其有别于正文。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总共分为十大章节,每个章节前都有各自的导语,或者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第三章和第九章),或者概括本章节的大意(如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和第十章),所以内容其实是很清晰的。而且这本书在前言部分也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将十章的内容按顺序全部串联了起来:

“顶尖的科学家将带领我们完成一次名副其实的地心之旅,我们将借此机会重新发现地球。在纷繁的证据与假说中,我们既能领略地球有形可感的一面,也能了解它抽象的一面。得益于“二战”期间资源的倾斜,地球物理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等到研究框架搭建起来之后,研究地球的专家首先向我们阐释地球为何会大发雷霆。从各类火山活动,尚无法准确预测的地震,到板块构造活动,我们将逐步理解“万物皆动,才能不动”。中途,我们将稍稍休息,从空中眺望地球,地球的第一张照片诞生至今已超过50年。接着,我们将尽可能地潜入地球深处,依次了解地幔、地核以及组成地球的各种天然矿物或地外矿物。这部关于地球的史诗将在我们对无尽宇宙的遥望中结束,地球重新回到它在系统中的位置,我们也应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处境,因为我们是地球人这一点,至少暂时不会改变。”

最后来谈一谈这本书引发的思考。我觉得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单单只是一本科普书,正如前言中所述,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处境”。1965年10月29日,美国国防部为了记录人为爆炸产生的地震信号特征以便于将其与自然地震区分开来,进行了第一次核试“远投”。此后,美军无视其他国家居民的恐慌和不满,接连进行了第二次核试“米尔罗”和第三次核试“坎尼金”。美军进行的核爆破试验引发了地震和海啸,“坎尼金”引发的地震达到了7级。这一行为招致全世界的批评,因此美军只好取消继续在阿拉斯加进行试验的计划。美军的行为展现出的正是人类企图用科技力量征服地球的傲慢,殊不知人类的炸弹或许可以撼动地球的皮毛,但地球打个喷嚏轻易就能抹去人类的文明。我们一直在说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可我们真正保护的难道不是人类自身吗?当人类成为地球的毒瘤时,地球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就将人类全部抹杀。地球才不需要保护呢。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处山中之时,无论选用怎样的角度,我们都无法真正识破此山的真面目。同理,窝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之中,我们能否窥视到地球的真面目呢?或者说,我们以为的地球是不是就是地球真正的面目呢?这本全面展示地球科学家工作的《目瞪口呆看地球》,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上述疑问。

封面

《目瞪口呆看地球》是由四位法国科学家、精英学者尼古拉斯·科尔蒂斯、罗曼·乔利维、让-亚瑟·奥利维、亚历山大·舒伯内尔等人联手撰写,再由插画师多纳西安·玛丽加以趣味配图;从地球内部研究的角度,带着我们踏上动人心魄的地心之旅。

火山、地震、原子弹爆炸

有史以来,人类一直默默地享受地球母亲给予的无尽资源:水、土地、矿产等等,并误以为地球无比温和,任由我们采撷。所以,偶发的火山、地震、海啸总让我们讶异。甚至在古代,还曾引爆某些别有居心的言论。其实,温和也好,动荡也罢,这些都只是地球45.5亿年的正常动态。但这个认知之路,人类走了几千几百年......

庞贝城的永恒定格、圣托里尼的火山喷发、波博瓦坦火山口的巨大爆炸......《目瞪口呆看地球》以故事型科普方式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硬核」专业概念,带着我们认识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也帮我们厘清人为地震和自然地震,以及它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板块构造与板块活动

初中地理课本告诉我们:地球板块的运动,塑造了地球上的高山、大海,也干扰、甚至改变大气的流动。但地球板块的结构如何?它们活动的原理是怎样的?又是如何与气候相互作用的呢?这些内容,课本仅以简短且苦涩难懂的文字一语带过。我曾想深入了解,却又因此陷入科幻小说的迷雾之中,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幻象。

这本由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审读译稿的《目瞪口呆看地球》,从地球科学家的研究角度,把这些课本上学不到或者说学不清楚的地球知识一 一解析。读后,我才知道,原来地壳的嵌合物,可以反映大陆的演变过程和此地生命的演化史;也才明白侵蚀隆起会「卸载」大陆,使得地壳的吃水线上升;更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洋流还会影响太阳热量的全球分布(此处感叹一番当年背「洋流走向」的苦涩与无奈)!

地幔、地核、地矿

西游记型的传统神话故事、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卫斯理系列的地下探险等等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作品都对地球内心抱着无限想象,我们都好奇那里会是个怎样的地方、有着怎么的精彩!可是,课本只告诉我们,在薄薄的地球外壳之下,是厚达两千九百多千米的地幔,然后就是地核(地外核及地内核);其间还蕴藏着数不清的地矿。至于地幔、地核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与其所蕴含的地矿,又有怎样的关系?我却无处得知。

看到《目瞪口呆看地球》的目录时,我以为地幔、地核、地矿这些内容一定非常地苦涩难懂。没想到,随着可爱的导读者「大眼儿」,也可以轻松地认识地幔、地核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地矿,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地球表面环境的演变以及物种灭绝和地球内部活动之际的关系。这里赞一下《目瞪口呆看地球》的趣味插图,它与科普文字的结合使得这些苦涩难懂的知识点也可以轻松学到。

从屈原的《天问》到古代占星学的发展,从飞机的发明到现代航空之行。在寻求地球之迷的路上,人类不甘心停留在「此山之中」研究地球,更期盼可以从太空回望地球。于是,我们有了人造卫星,我们发射了载人航天器,我们登上了月球!因此,我们得以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看着地球在不断地移动、分裂、扭曲和回弹......这真是个有趣的星球!我们又何其幸运生长、生活在其中!我又何其幸运遇到这本让我目瞪口呆的地球之书,从新认识这个美丽、有趣的星球!

非常推荐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阅读这本《目瞪口呆看地球》:书中故事式的科普文配以趣味的插画,使得地理科学知识生动起来,让孩子读得下、看得懂,甚至还将激活孩子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当然,最重要的是,它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让人十分放心,不怕陷入不知真假的幻象。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六)

你小时候有没有想过就着脚下的泥土使劲地向下挖,一直不停的挖,会不会把地给挖穿,泥土下面会不会还是泥土?我想过的,尤其是在做语文练习题说有一个人挖了很多坑都没挖到大宝石,他决定放弃了,但是其实他只要再多挖一点就可以挖到。那时候,我就在想,把地挖穿了,会是什么?这本《目瞪口呆看地球》会给你答案!

首先要说的是,一个人一直向下挖地需要很久很久,如果从大陆地壳出发,你大概要经过35千米才会看到上地幔,对从地表经过大陆地壳我们是最先遇到的是地幔。

地幔很厚,2900千米,跟它一对比,地壳真的是薄极了。而且,你知道吗?地幔里面是粘稠的固体,它会流动!是地球内部的极端条件让地幔里的物质能像冰川一样以固体状态流动。同时这些物质在地幔对流的帮助下,会将主要由热辐射产生的热量从地球深处运至地表,这个时候,就会形成——山脉和火山。

凭一己之力,挖到地幔可不容易,据记载,俄罗斯科学家在1989年挖出了当时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19年。所以,这真的是很深很难。

欸,那既然没有人到过地幔,我们又怎么知道有地幔呢?因为科学家们用间接的方式去探索,用波。地震波的波形可以向我们传达地球深处的秘密。科学研究下,地幔有什么作用呢?前面已经提及,会产生地球表面上壮观的隆起——山脉和火山。

经过上地幔,再经过下地幔,我们来到了?

地球的心脏——地核,这时候,我们已经来到了地球深处2885千米,地核也分为地外核和地内核,地外核是液体,地内核是固体,而且,地核是以铁为主的金属组成。因为金属是导体,在地外核流动的时候呢就会像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和能从地表观察到的磁场,而且,如今的南极曾经多次是地磁的北极,这就是磁极倒转,对于我们来说,它依旧是神秘的。

地球的扁平形状就已暗示了地球有一个密度非常大的内核,地核的温度在5000摄氏度到6000摄氏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相仿,研究它是很不容易的,不过,科学家们从陨石开始研究,发现了地核的部分秘密,其中一个就是它是以铁为主的金属组成,至今仍不知道其他微量金属是什么。

这时候,我们大概就真的来到了地心,所以,你有没有被震惊到?有没有目瞪口呆?地壳-地幔-地核,每一层都是由不用的物质组成的,并不都是泥土,它们甚至有不同的温度,地核的温度和太阳一样高!

在《目瞪口呆看地球》中不止能让你探索地球深处,还能带着你看看地表的“运动”——火山、地震、板块运动,还能去看看宇宙,再从宇宙看看我们的地球,让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一个更深更深的认识!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七)

1864年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发表出版了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它是作者长篇科幻小说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坚定果敢,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和向导汉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博闻多识的凡尔纳掌握丰富的的科学知识,他将地理、地质、航海、生物、气象、物理、化学、考占等等学科熔于一炉,在此科学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死寂的地下世界描写得那么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或许,对于地球无限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基因会遗传。在时隔《地心游记》问世的15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来自法国的四位地质爱好者,他们在延续发扬了先辈的求知创新精神基础上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部科普图书《目瞪口呆看地球》。这是一本用10章内容展示地球科学家的工作,带领我们踏上一场深入地心之旅,从地壳断层游览至熔融状态的地核,去了解将我们与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联系在一起的奥秘。

在本书中,作者们不仅将科技的探针伸向了地底深处,也伸向了人类的灵魂深处。他们求真探索的执著不断挖掘着我们对于地球未知领域的好奇与迷恋,不断照应了人类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四位作者跨越时空的故事里,与科技探索者一起研究神秘的地下世界。每一章对于地球的神奇叙写都交织着诸多元素内涵,如影响和左右地球变化外力的有原子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气候;地球自身内力的因素有地幔、地核、地球矿物、海洋洋底,以及太空宇宙中永久存在却又不断变化的地球本身,涉及内容之广泛,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一部探索地理常识背后的故事,解密科学家的工作过程的科普著作,《目瞪口呆看地球》广泛涉及物理核能、军事战争、大陆漂移、海洋生命、地壳运动、灾难预警、地球磁力、自然能源、太空探索以及人类命运走向的终极思考等等,可谓领域之广之阔之深之远,无所不能,无所不及。这些都是作者为广大读者学习地球未知而划得重点知识,力图让每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都能学懂:把“硬核”专业概念讲得简明易懂,重点词条单独列出,让每个青少年都能不再因课本上那些拗口的术语头疼,真正激发出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这本书以丰富的科学实地探险,科学负责务实的文笔,在不经意间,自然得当地为我们消解了“地表沙文主义”的地球观,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星球不为人知的隐秘一面,也引领我们思考人类自身的价值。书中选取了近百幅精美的全彩插图,绘本般阅读体验:使读者们告别枯燥无趣,在趣味插图与科普文字相结合中获得知识,汲取营养,更好地去审视和思考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神秘又美好的另外一面。

《目瞪口呆看地球》读后感(篇八)

答案是不能。

同样令人苦恼的还有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地震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而不是在另一时刻? 为什么地震会在这里停下而不是那里?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无法一一解答。

©️Lilith

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地球已知的部分太少,而未知太多。

地球形成至今的时间:45.5亿年 人类观察地球内部的时间:几十年

从古希腊时代一路走来至今,我们对地震的误解层出不穷:

亚里士多德:地震与风如影随形

塞涅卡:水蒸气是导致地震的原因

皮埃尔·伽桑狄神父:地球内部热量燃烧和爆炸带来了地震

©️Donatien Mary

然后到了十八世纪——

人们又认为闪电带来了地震 (闪电袭击地球后将被储存在地壳中,电能积蓄过多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地震。)

1775年波士顿地震之后,人们甚至声称正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安装的避雷针接受闪电,才导致当地地震活动日益频繁。

那么到底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才开始从地质角度研究地震的成因。

起因是1891年浓尾大地震,日本科学家小藤文次郎意识到在地球表面观察到的断裂呈直线排列并形成了断层。

浓尾大地震在日本政界和学术界引起震动,并促成在日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震害预防研究机构。

©️Donatien Mary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然而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Donatien Mary

火腿和鸡蛋之怒

1906年,美国旧金山爆发了一场7.9级的大地震,80%的城市毁于一旦。据统计,死亡人数为700人至3000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公园里安营扎寨,一住就是好多年。燃气管道在地震中断裂,不经意间就引发了火灾,火灾造成了地震中最严重的损失。一位母亲在准备早餐时点燃了最严重的一场火灾,人们戏谑地称为“火腿和鸡蛋之怒”。

以上只是书中十个章节之一的地震部分。

©️Lilith

整本书倾尽四位法国顶尖科学家之力完成,因四人主攻方向的不同,本书的专业程度也可见一斑,也令读者能借此机会全方位的重新发现理解地球。

书中通过详实的内容,从地球内部动力及我们所生活的地表的联系,研究地震、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地震力学,由表及里深入展开,各章节之间知识点结合紧密,彼此相得益彰。

这一次,来自法国的这四位顶尖科学家带领我们完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地心之旅。

最后再加上插画作者形象生动的视觉呈现,足以令人大饱眼福,目瞪口呆看地球。

©️Donatien Mary

PS. 被多纳西安·玛丽这个译名骗了,插画师其实性别男。

Donatien Mary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