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闪光的氰化物》描写了主人公在追寻爱情和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矛盾。通过对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
《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一)
阿加莎的这部侦探推理小说写得太妙了!餐桌上的每个人都有动机、都有作案嫌疑,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即使随着越来越多细节的披露把个别人的嫌疑排除后,偶尔又不得不回过头去怀疑。即使到接近揭露真凶的时候,你还是无法把凶手是如何作案的具体过程给推理出来;等谜题揭开的时候一切又那么合情合理让人恍然大悟!喜欢推理小说的人一定不能错过的一本阿加莎的著作!
1/7页《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二)
开头每个人物性格心理描写很流畅,避免了看阿婆小说分不出人物的麻烦。
不过后面翻译的有些不清楚了,第二次谋杀是误杀的话,放错包的是真的小侍者还是唠叨姑姑的坏儿子?如果是真侍者放错了道情有可原。剧情还说得过去。如果是那个坏儿子。有必要放错包吗?
放错包的是真的小侍者还是唠叨姑姑的坏儿子?放错包的是真的小侍者还是唠叨姑姑的坏儿子?为什么要140字
2/7页《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三)
多给一分,是为了其中一个想象中的场面:在众人各怀鬼胎,讪讪地彼此对望时,一个熟人慢慢走向那张空着的椅子……
有人说:难道他指望凶手看到亡者显灵时就会因为恐惧而将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
确实,很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节,凶手精神崩溃将杀人的细节一一说出。但我其实不太信,我如果是凶手,看到亡魂出现,那一准是要吓跪,但我完全可以把这份惊吓解释成【诶玛有鬼好可怕】,逻辑上你挑不出毛病。我就算吓死也不会招供自己杀人的,有本事你让那鬼来亲自指证我。再说了,你既然都能显魂,干嘛不直接作祟把我带走算了?这么一想我觉得我完全挺得住=。=
最后的真凶揭秘让我不太高兴。怎么说呢,这种把犯罪嫌疑人围个圈的做法是波洛老爹热爱的,然后他好嘚啵嘚啵【凶手就在你们中间】,这回没有波洛老爹什么事,但咱也别这么打马虎眼啊……说句剧透的吧,这简直就好像是在说,死者死于那天天花板上掉下来一块砖把她拍死了………………一样敷衍。
3/7页《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四)
(案发于十一月二日星期四卢森堡饭店,一年前罗斯玛丽死亡)
罗斯玛丽·巴顿 马勒家族的大女儿,一年前在宴会上死于剧毒
乔治·巴顿 罗斯玛丽的丈夫,一年之后的今天决定再现去年场景时和罗斯玛丽死于同一种剧毒
爱丽丝·马勒 马勒家族的二女儿,小罗斯玛丽6岁的妹妹
露西拉·德莱克罗斯 玛丽和爱丽丝的姑妈
维克托·德莱克 露西拉不成器的儿子
斯蒂芬·法拉戴 罗斯玛丽的情人利奥莱特
桑德拉(亚历山德拉的昵称)·法拉戴(旧姓海勒)基斯明斯特家族二女儿,斯蒂芬的妻子
安东尼·布朗 旧名托尼·莫雷利,罗斯玛丽的朋友
鲁丝·莱辛 乔治的秘书
办案人员:约翰尼·莱斯(前作译为雷斯)上校 乔治的朋友;肯普 新苏格兰场总督察
没必要去记但我不得不记下来的闲杂人等:查尔斯 卢森堡饭店侍者领班;朱塞佩·博尔萨诺 卢森堡饭店侍者;基德敏斯特勋爵和夫人 桑德拉的父母。证人们:彼得罗·莫拉莱斯;帕特丽夏·布莱斯-伍德沃思、伍德沃思将军;克里丝丁·香农;玛丽·里斯-塔尔伯特太太、贝蒂·阿奇代尔;克洛·伊丽莎白·维斯特 演员
4/7页《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五)
在所读过的A.C众多作品中这本给我的感觉是最糟糕的……
前面的故事情节很好,逻辑条理清晰,情节布置新颖,紧凑,任务刻画的也很好,但是这个结尾实在是让人有种费解的感觉:
1.第一场命案最后我觉得并没有交代清楚,到底第一场命案是怎么发生的?作案过程?香槟酒谁下的毒?也是维克多?
2.第一场命案里的那个胶囊最后是否吞下?
3.第二场命案发生后鲁斯为什么不把爱丽丝扔掉纸包告诉警方?这样不是更能摆脱嫌疑?
4.鲁斯写匿名信之后怎么能保证乔治就会傻乎乎的做那么一个情景再现的舞会以实施第二场谋杀?只是凭借着8年对他的了解?
5.是谁给那个演员打的电话告诉她不要来了?电话号码那里来的?乔治连莱斯都没有告诉(并且说了这个计划谁也不告诉)
6.爱丽丝的姑妈露西拉也是凶手?结尾说的很含糊
7.整个案子的证据在哪里?最后一章完全是一个叙述,推理,并没有拿出证据
读完最后的结局不是让我头脑一亮,而是让我两眼一黑
有点类似“三幕悲剧”总之我个人感觉这个案子最后的推理有些牵强,费解,维克多作为主谋实在是戏份太少,对于他的描绘不是很清楚明朗,让读者很难怀疑到他,而且本书推理相对较少……当然,也许是我漏掉了细节,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答这些疑惑。
5/7页《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本要仔细阅读,细心推理的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太多值得玩味的信息。情节在一章节一章节的人物心理描写中不紧不慢地展开。
以爱丽丝的回忆为开端,像进入梦境一般地叙述姐姐罗斯玛丽生前的故事,接着按照人物主次以章节为单位分开描写各个人物围绕罗斯玛丽的复杂情感,这么写既有助于读者理清纠结的人物关系,又能清晰地呈现每一个细节,以供阅读者推理。最后将人物汇总,继续剧情的发展,直至找出真相。
克里斯蒂不愧是推理小说王国的女王,一切阴谋假象,爱恨情仇都在她从容的笔下不断展现,而且又是如此自然。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都可能是破案的关键所在,这让原本就复杂的剧情变得更加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然而纵观全书,我们能看到克里斯蒂的小说精彩的不仅仅是情感与智慧结合的小说情节,还有她精湛的写作技巧和从内容中传达出来的对爱的价值的重视。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克里斯蒂绝对有一手。不同的人物内心中扑朔迷离的活动通过不同的视角得到恰当适宜的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因此一览无余。通读完后能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性格各异的人物的呼吸和心灵颤动,放下书后便少了某种时空的距离感,恍惚间只觉得刚刚加入了案件的侦破,并在人物中间自由穿行。这便是阿加莎可感叹的写作功底。而包含在其书中的爱的价值体系是除了情节外值得细细思考的一部分。作为线索人物的罗斯玛丽在整本书中只是出现在人们的回忆里,但她却是作者向读者传达这一思想的主要媒介人物。罗斯玛丽,又名迷迭香,是一种花,花语是“为了爱与纪念”。
一部好的侦探小说不仅仅要拥有智慧,还要有人文关怀包含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充分地做到了。
6/7页《闪光的氰化物》读后感(篇七)
本来以为自己是看了月见TX的推荐才入手的这本书,结果,不负众望的,记忆再一次的混乱了……
好吧,虽然说人文这版的翻译啥的不是很好,但是看着还是顺畅,翻译得很有古风,挺符合那个年代的。
(以下有剧透,慎入!)
案件本身的诡计没什么太大的难度,经常看推理小说的TX应该会想到那个用“明显标示物”来“换座位”的诡计的。但是没想到的是——居然是误杀……显然,因为本书叙述的引导,大家都把这两次谋杀的作案手法跟动机复杂化了。还真以为里面有无尽的“爱恨纠葛”~~而本书最大的坑爹点在于,居然还是同谋啊同谋,凶手有两个!而且,“主谋就是笔墨最少的那一个!!”终于把这句话吼出来了,畅快了啊~本来还以为这也是推理小说作家惯用的一种“诡计”,但这好像只是单纯的作家的“误导”……呼,谜底揭晓过后,总算是舒畅了,下面慢慢说下手法吧。
从一开始,就明显的指出是“氰化物”中毒,而且肯定是他杀。但是由于文中一直强调是“在场的7个人”,所以那个第八人明显是被作者坑了。整个案件的谜团在于是“谁”,“怎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下的毒还不被人发现。洞悉了作案手法过后,自然就能挨个排除到锁定凶手。第一桩案件应该就是我猜到的那个人偷偷下的毒,这个,文中没有明确的解释,因为重点是第二桩案件。第二次的误杀才是将凶手显现出来的,因为阴错阳差的误杀,才洞悉了第八人的存在。而犯罪动机也是那么的野蛮原始,跟文中铺垫了很长的“爱恨情仇”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关系,真的让人觉得被作者给涮了。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案件本身,也不是作案手法跟动机啥的。而是第一章的“各怀鬼胎”的自叙。太典型了,很有代表性。对于同一个人,每个人的看法是那么的不同。对于对同一人的“爱”,那表现形式也是天差地别,而且没办法分辨孰对孰错。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真是,看着很有感慨也让人唏嘘。“成人的世界”真是有很多狗屁醪糟的破事儿啊~我还是更喜欢干净透明的“爱”。但是“法拉戴”夫妻那种连对方人性中最卑劣的方面也一并包容接受并爱上了的,也很让人感慨就是了。中间还插入了一小节母亲对于虽然不是自己最喜爱的子女,但也完全盲目的无条件的保护的爱。让人真不能单纯的做出“你这样是错的”这种评论。虽然主谋是个完全就利用人性利用“爱”来达成肤浅私欲的完全不值得同情滴家伙,但是同谋的那个确会让人唏嘘一下。到底是错过了什么,才会把自己爱着的人拱手让人了啊~~但是,再怎么有理由,杀人也是不对滴!!
阿婆的书中,对于人性有着深刻且智慧的理解,特别是男女关系。看了还是很有启发的。以上。
(终于憋完了……)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