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与艺术》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作者通过讲述数学和艺术的历史背景、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数学与艺术的奇妙交融,启发读者对于美学和数学思维的新认识。
《数学与艺术》读后感(一)
第一版由于校订印刷的问题引起众人吐槽(我只能说瑕不掩瑜吧),我买的是修正过后的第二版,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个评分我觉得太可惜了(单看内容我觉得至少得过9,这个评分还是有误导性的),对不起这么好的一本书,汇集了作者译者等人这么多努力,主要是内容真的很赞。
期待作者的《科学与艺术》也能出中文版呀!
《数学与艺术》读后感(二)
首先,《数学与艺术》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桥梁,它巧妙地连接了两个看似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领域﹣﹣数学与艺术。在数学的世界里,有着严谨的公式、精确的定理和无尽的逻辑之美;而在艺术的殿堂里,则充满了感性的表达、创意的火花和无限的想象之力。这本书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数学与艺术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场穿越古今、横跨东西的奇妙旅程。从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之美,到中国八卦的二进制奥秘;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革新,到现代派画家对拓扑学的运用……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这些例子不仅让我对数学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琳恩.盖姆韦尔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数学与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不仅揭示了数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还探讨了艺术对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探索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数学和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数学与艺术》读后感(三)
在国内出版的关于科学与艺术的书籍中,琳恩·盖姆韦尔这部巨著——《数学与艺术:一部文化史》,毫无疑问是最气势磅礴、精美辉煌的。书中巨细无遗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中数学与艺术的相通,这种相通之处就是美,柏拉图意义上的最高的美,一种可怕的美。
说到数学与艺术,也许不得不提到爱德华·卡斯纳和詹姆斯·纽曼的《数学和想象》。博尔赫斯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多处提到它:
“全书的四百页清楚地罗列了数学上近期的和可以接近的令人兴趣盎然的内容,使一位仅仅是搞文学的人也能理解,或者以为能理解的内容:布劳威尔不间断的地图,莫尔猜测到的和霍华德·欣顿声称直觉了解的四维空间,莫比乌斯有点费解的带子、转变有限数字理论的基础知识,芝诺的八个悖论,笛卡儿的平行线结束于无限之中,莱布尼茨在《易经》的卦象中发现的二进制,素数无穷小的欧几里得美妙的证明,汉诺塔的问题二难推理三段论或二段论。”
从中,博尔赫斯似乎参透了数学和数字的奥秘:
“罗素曾说无边的数学是一种无边的同义反复,说“三加四”就是换一种方法来说“七”。不管怎么说,想象和数字并不对抗,而是像锁和钥匙那样互相依存。数字也像音乐那样可以没有宇宙,但它了解宇宙的范围,探察宇宙隐秘的规律。”
当然,如果要为数学与艺术找个代言人的话,那应该非刘易斯·卡罗尔莫属。《数学与艺术》一书中当然少不了会提到他。
另一个与数学有关的作家是帕维奇(母亲是数学家),他有篇小说《威治伍德茶具》,借人物之口,谈到了“数学”:
“一个电视机,”我告诉她。“也就是说,它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它使用的数学和你学的那种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她问道。“很简单,”我回答。“机器,宇宙飞船,交通工具,都是以你的那种涉及数量的数学运算为基础的,它们都建立在三种元素之上,这三种元素却是压根没有数量的。它们是:奇点、点、此时此刻。奇点的总和才构成一个数值;奇点自身缺少任何可测量的数量。至于点,它没有任何维度,既没有宽、高、长度或纵深,也经不起度量或运算。时间的最小成分却永远有一个公分母:那就是此时此刻,它也是没有任何数量,也无法被估算的。所以说,构成你的那种涉及数量的科学的这三种基本元素,它们自身的性质却是和任何定量方法都相悖的。我该怎么去相信这样一种科学呢?这些关于数量的错误观念寿命短暂,比人的寿命还要短三四倍、或许更多倍,为什么遵从它们造出了这些机器?”
这就触及到了数学的本质。《数学与艺术》一书最后就谈到了数学千百年来不变的一个本质,那就是确定性。数学具有根深蒂固的确定性。如果说数学与艺术互通的历史,不仅仅是数学思维引入艺术世界的话,那我们也应该看到,艺术想象也在对数学确定性产生了动摇。这或许才是让数学家们感到可怕的地方。
当然,让中国读者感兴趣的是,《数学与艺术》一书中提到了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书中透露说,李约瑟当时从事这项研究,有一个个人的人道主义的愿望,那就是超越政治争斗,实现世界的团结。现在看来,不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