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读后感:小说以一对夫妇的生活为切入点,描绘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过程。通过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展现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让人感悟到幸福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自内心的追求与努力。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一
艺术家指的是一种始终在寻求,但未必一定有所收获的人……我在寻求,我在奋斗,我全身全意地投身于艺术中。 ——梵高
那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和他们即使四处碰壁即使饥不果腹衣不蔽体即使只有极少数人能理解并看清他们的价值,但是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不停地画下去!或许艺术家都要有那种不疯魔不成活劲头,才能在这个平庸的世界里不平庸。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520多页,41.9万字的传记小说,对于它的封面居然不是向日葵,我还是表示困惑的,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梵高就是向日葵,向日葵就是梵高。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所描述的梵高的,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他的看法。梵高从事过很多的职业,有画廊销售,有传教士,到画家,每个阶段都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内心的世界,毫无遮拦的表现出来,他的那份表现接近痴狂,以致癫疯,我想这就是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热爱。作者表达的很清楚明了,但是我还是理解不了。但能够肯定的是,他的一生并不遗憾。因为他无论从事什么,都会尽很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是用他的生命去拼搏。但是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用工是代替不了天赋的才能的”。他最终也是找到了他所钟爱并且擅长的事情——绘画。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四
之前做梵高艺术展的志愿者,就已经很喜欢他的星空和杏花。看完这本书后,对梵高的认识更深刻了。比起为了追逐月亮而自私自利的高更我更喜欢执着而真诚的梵高,他跟弟弟之间的感情很让人动容,他在博里那日的生活,看出他是个善良而富有同理心的人,虽然不知道传记有没有美化人物,但我觉得我更爱他了。
在书里还深刻体会到,伟大的艺术家都需要经历痛苦的命运,通常还是个半疯子,很同情他们,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流传千古的人物就必须要经历这种疯狂和痛吧。
现在好想去看梵高的作品,因为对它又有了更多理解,以前更多是单纯的喜欢,没有深入去发现里面的美,现在想好好去体会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五
用了连续六天的时间,贯穿了一个伟大画家的一生。现在看来这个伟大词语的赋予真的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那些最为单纯的对痛苦体味的不屈和吞咽,才是这一生经久不衰的主题吧。我们又何尝不是对离经叛道的人毫无宽容之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但是有太多人的一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也许真的就是对信念的坚守吧。我无从感同身受文森特对自己一生画画使命的定义,太过于神圣和不可亵渎,甚至觉得在这样执着的一生面前去提坚守,都不够资格。也真的知道,太多信念是需要经过生命的淬炼才会绽放出不可替代的光芒的。那些在瓶子里熊熊绽放的向日葵和纠缠在黑暗星空里的脉络,却是一个人一生最单纯的坚守。竟然难过到不可抑制的掉眼泪。可惜告别是没有办法画出来的。这些热烈,沸腾,是最大的痛苦给予你,又是不可复制的财富。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六
“你什么时候回家来,画那些墓园里的木头十字架呢?”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耳机里循环播放着马頔的“南山南”,一股巨大的哀伤扑面而来。
梵高是不会无缘无故放弃这个他所渴望的生活的。他从不畏惧死亡,他怕的是变得不能死去,而拉着提奥一起堕入地狱。
那样的话,提奥、乔安娜和小温森特,这些世上对他最重要的人,将会遭受命运怎样的煎熬。所以,当他画完《麦田上的乌鸦》,他知道,是时候结束一切了。
这个疯子。这个天才。就这样自私的离开了。
而提奥。亲爱的提奥。“这个曾经为他经历了长久的痛苦,然而却一直爱着他,在迄今有过的兄弟之中最好、最亲爱的弟弟。”让我想起了北辰。
今天是8月5日,6天后,又是你的祭日了。我想说,梵高有提奥这样的弟弟,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而你,对我来说,也是一样。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七
虽然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一个月才读完,但书中的情节却印象深刻,是最近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
我认为作者对于梵高内在品质的挖掘尤为到位,一个极度敏感、心无旁骛、至情至性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他的孩子气和敏感让人心疼,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他的感情也逐步加深。
被书中多处描写打动,因为他对别人苦难的感同身受,因为他单纯热烈的爱情被拒绝,因为他们兄弟俩之间彼此爱护的感情,因为他梦想实现之后的选择......
读到最后一章,不出自己所料,果然是泣不成声,虽然早知道结局,可看到他的离去还是不舍。提奥因为他的离去而悲痛,半年后也追随他的脚步而去。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毫无保留的信任,竭尽全力的支持,发自心底的为对方考虑,一生能拥有一份这样的感情也不枉此生了吧!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八
我常想,为什么一提到梵高,就会莫名地激动。是他赫赫的大名吗?是附庸风雅的人云亦云吗?是感同身受的不得志吗?我喜欢得纯粹吗?我追根溯源而不得解。那就看看他的画吧,我非专业,只能听从本心。我感到生命如此热烈的绽放,怒放,仿佛燃尽骨血,灵魂。这仅仅是看复印件。我难以想象直视真迹时他的炙热,更不能想象创作画的人又会如何?这些伟大的作品还是在百年之前,那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再来读读他的一生吧,我们以上帝视角早早看到了结尾,但依旧为他的怒放而癫狂。为提奥与哥哥之间的友谊而泪流。他过快燃尽了自己,我希望他活着。可这终究徒劳。艺术即生活。曲终人该散。我们只能唏嘘感叹。他是个幸福的人,他带着使命而来,热烈的生活,他有亲人又是朋友。他曾孤独,但终究不会独行。他会看到,因为画作而得以永恒。只是,他们的离去仍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也好,他们活着的时候相亲相爱,死时也不分离。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九
书不薄,花了1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看的时候有压抑,有为梵高充满曲折和艰辛的一声的叹息,但最大的收获就是,曾经是一个略懂皮毛的一个世界艺术巨匠慢慢在心里立体起来。
无论是否为美术爱好者,总是会通过各种机会看到这位大画家的作品,之前看他的画,总会觉得有些怪怪的,有些冲击,但无法欣赏。看完他的传记,再看他的画,无疑能理解的更深入。那炙热的颜色是他用生命之火点出来的,那似乎有些奇怪的动感是他敏锐的嗅觉无法遏制涂抹出来的。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在俗世世界,梵高无疑是一个怪咖,是让普通人觉得是精神病的一号人,很难与普通人进行交往。损失了俗世的能力,补偿的是一双迥异于常人看待静物的眼睛和视角。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十
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 仅仅是阅读了他从开始绘画到结束生命的一段经历,就仿佛跟随他过了一生。 读到还剩十分之一时,眼睛开始酸涩,鼻头发痒,胃里翻腾。 我知道梵高所受的苦难快要结束,可是阅读他最后日子里的平静,画画热情的逐渐冷却,对自己精神发作的痛恨,比阅读他曾经遭受过的无数苦难还要悲痛。 对于他来说,不能作画比任何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都要难熬,画画是他的精神信仰,是他活着赖以生存的空气。 我永远敬佩他始终坚持画画的初衷,为了表现苦难,他深入苦难。这本书开头,他在博里纳日矿区所目睹的却无力改变的人间,成为他一生为之奉献的信念。 他为在苦难中生活的人们作画。 他最后的死亡,我认为并不全是精神失常,还有他对于绘画热情全然耗尽的无力,以及不愿成为弟弟提奥的困扰。 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保持自尊和理智,当他认为自己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已经过完,他便选择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的热爱,智慧和信念,在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怦然绽放。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十一
用一个多星期,断断续续终于把500多页的《渴望生活》读完了。
这本关于梵高的个人传记,如同他的画作一样明亮多彩,我相信在他真实的生活中,要比小说更加精彩,或许他并未感受的到。
梵高的成功一半功劳是提奥的,他从精神,物质上给予梵高太多。
梵高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深知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朴实的去劳动者。热爱他的土地,热爱他周遭的一切。
梵高从没有过太多的要求,只想通过自己的画,来养活自己。
他却没有看到多年之后他的作品上亿的价值留存在世界上。
就像是一场关于夏天里土地上面的追逐,看到了向日葵,跑到果园看到了杏树,跑到街上看到了咖啡厅,跑到了黄色小屋面前,在屋子上面的烟筒上升起了一团烟,到了夜晚又看到了满天的星空。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十二
看到这些艺术大师们觥筹交错之间,感叹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一个个通过眼睛、心,用双手去描摹这个世界,他们是偏执狂,他们是哲学家,他们同样也是人,正如这本书名一样《渴望生活》,可是上帝赐他们非凡,不平庸的人生,那注定要历经坎坷。欧文沙通尽管在细节上有过多的描摹,也是为了向读者真实的展现巨擘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画家、自杀、向日葵这样的字眼,正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欧文笔下的温森特梵高一开始像今天大多数年轻一样,渴望爱情,迷茫,彷徨,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最终走了自己的艺术之旅,他冲破家庭的阻力,不甘心社会的窒枯,一步步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一生的追求,不论他艺术成就高低,至少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艺术之旅,不遗余力,梵高是幸福的,而且他哥哥一生不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给了他极大的支持,死后依然在一起,看到最后也是一种莫大的感动。而至于他在到巴黎之后,与那些殿堂级大师保尔高更、乔治修拉、爱德华马奈、保尔塞尚相处,讨论,尽管他们的理念不同,但是知道他们是相互尊重,比起来巴黎前的遭遇有着天壤之别。 美美看到这些大事伟人的传记,感动于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够冲破一切障碍,不懈的努力,才能赢得后人的雨尊重!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十三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是《皮囊》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诚如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渴望生活-梵高传》就是一本了解他人,感动自己的故事。很开心能在17年末把这本买了三年的书读完,也算完成一个目标。缘起15年的话剧《燃烧的梵高》,然而因为懒就一直放着睡觉。直到这月初看完电影《至爱梵高》才再次激起阅读的欲望。梵高其实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面对家人,社会种种压力。。。。他迷茫,渴望赤诚的爱情。他的一生坎坷,做过牧师,做过商人,流浪汉,甚至被当成精神病人。他在种种身份境遇中寻找自己,也曾怀疑否定绝望,但他在种种人生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我们做不了梵高,但是应该读这本书,感受梵高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热情渴望。梵高是一名接地气的画家,他贴近大自然,他的画换发着生机和大自然共有的节奏。他曾对高更说“当你开始感觉到世间万物运动这一普遍的节奏时,你才算开始懂得了生活”。阿尔是梵高创作的高峰期,在那里,他感受到极其纯净透明的空气,活力蓬勃的田野。读着读着我好像也随着梵高来到了那片法国普罗旺斯的小镇,涂抹我的满腔热情。
新年即将到来,愿不平凡的伟人能给予我力量,新年新出发!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读到文字间的那副《麦田上的乌鸦》时,我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了,
渴望生活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第一卷的读后感: 我不喜欢梵高这个人,他在博里纳日的时候,对旷工怀有无限的热心与同情,他甚至倾尽自己所有去帮助这里的每一个人,但是我觉得他的做法近乎痴迷,难道首先给自己营造一个不算舒适但还过得去的环境不行吗?我们可以为他辩解说,他当时只不过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罢了,我们应当理解他的行为。 那故事就来到了埃顿,在他离开博里纳日之前,他的弟弟提奥来找到他,并且愿意相信并且支持他的画画梦想,他出发了,丝毫没有想到博里纳日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已经26岁却依然要靠弟弟的接济,此时他的心中只有画画画画。我不喜欢这样的人,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觉得一个人有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事情是件好事,但是他首先要有能力支持他的梦想,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接济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这始终是不长久的,而且给家人也带来负担(梵高除外,他家有钱)。 这个突然让我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他也是人到中年事业家庭双丰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热爱的东西是画画,他毅然决定去了各地流浪画画,相比于梵高,我更喜欢他,他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追求着自己的一生挚爱。 我也不喜欢斯通这个人,我觉得他把他笔下的梵高美化了,而没有辩证的去看待,正如书的后面评语说的“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他却丝毫没有看到梵高的缺点。 这是我才看到第一卷的感受,可能还有许多有失偏颇的地方,等我看完《渴望生活》再来谈谈我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