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7 07:48:17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
时间:2024-05-17 07:48:17   小编:

《枉凝眉诗词赏析》是一篇高一作文,通过对古代诗人枉凝眉的诗词进行赏析,展现了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文章从诗人的生平背景入手,深入探讨了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同时,文章还分析了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揭示了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枉凝眉的诗词创作。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记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如繁星丽天,数不胜数。翻阅千年诗卷,李白的激情澎湃,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萧洒乐天,李清照的凄切哀婉,辛弃疾的痛拍阑干,无不深深地打动我们。今天我便先鉴赏诗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看泰山的雄辉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节摘录一、二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写远望泰山之景,烘托泰山的高峻和连绵不断。三、四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第五句抒盼望之情,不仅是诗人攀登高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誓的誓言。最后两句更加突出泰山的高大和雄伟。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泰山的高峻雄奇,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2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2/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3

今天,咱们旁观了央视《典范咏传播》节目,此中由陈力和余少群倾情归纳的来自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曲——《枉凝眉》,带给我的感到不少。

《红楼梦》重要报告了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惨剧,它也真实反应了那时社会的暗中腐败。当陈力教员用略带沧桑而仍然冰清的声线唱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时,我分明感觉到了此中的悲惨凄苦,这让我想起了封建社会腐败看法对人道的毒害,想到亲人之间也要时时防范、构造算尽,想到即便是每天糊口在一块儿的人,相互阶层分歧三观分歧,也会让心与心有着天渊之距……

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电视剧的时候,开首是一片平和、热闹喜庆,中心是猛火烹油、鲜花招锦,而终局倒是大厦倾颓,雪暗凋声,四大师族“贾王史薛”酿成了“家亡血史”,陈力教员无穷伤悲唱起副歌“啊……”长音袅袅,我心中无穷升腾起对时光消逝的感触,这首歌,比我的春秋足足大了10多个年初,我却久久徘徊在歌声凝着光阴沧桑的长河岸边,沉醉此间不能自制。我想,这也充实表现了四台甫著之首的《红楼梦》或书或剧的魅力所在吧,它“满纸荒唐言,一把酸楚泪”,揭穿了社会见貌,揭穿了真实人道。

陈力和余少群两位教员的演出相当出色,可以说将《红楼梦》中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都全数融入了这一首歌中,经由过程讴歌家带无情味的归纳,令人久久难以忘记。

3/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4

以信念的引擎,驱真心为轮。期想力挽如驹光阴的缰绳,祈愿,时光——你别走的太快。

俗世无奈常羁绊,流年季节暗流转。清光飞逝,红尘中繁闹熙攘的名利事,芸芸中多少人的放不下,不经意终会站成短松岗上的记忆,爱恨情仇——终须别去。

叹时光,飘梦一黄梁。梁祝化蝶,宝黛死别,试问沧海,是什么变你成桑田?

青史书风云,红尘流转泪,今日泣笑天大事,知否是后世楼角饭后一轻叹?韶华白头,大江东流,千年离别事,尽在烟雨郊外,荒草萋迷地孤冢,或有两树长青松,风中摇动。回一回首,冰轮高悬天心处,埋尽大千千古风流……

清浅着臂弯,等候时光夜泊船。光阴的脚后,随拥亿万无形的刀锋,无情的修砌我们昨时的容颜。谁可躲过?

时闲,独倚古松在晴岚,看天穹浅蓝。山染叶黄,水绕浅环。近观秋草接连天。风生处,枯叶呛鸣,伏昂碎灭何曾倦?

揽一怀清秋飘指尖,心却驻足在曾经。遥忆在念念的极致,期想等天边一颗炫目的流星,固候静谧许心愿。一剎,声起如潮,仿如夏蝉噪鸣,苍凉似高天处雁声。力睁双睛,清神细听,不过一天寂静,恰似昊镜经天,空碎一带追月彩云的依恋。问时光,你可否缓一缓?

愿为一粒微尘,反射你温暖的光明。愿化一轮皎月,轻吻在岁月的眉心。祈荫一地花影,清风中等夜笛的幽咽,抚一曲暗香疏影,听心音水银泻地般轻盈……

指来看,谁在憔悴中淡然,却在无觉时轻叹。平静如旷野的草塘,偶有涟漪扩散。凝眉处,仿佛静夜里灯花崩然悄绽!谁煮诗魂?温暖着一双忽灵的美睛,一颗时光深处的孤心?

聚散人间无佛问,怅忧思,凡尘多少苦离分?杯酒犹温在青城,阳关三叠才入云,海棠江南瘦尽!随雨飘入三千梦,罗布海中水,枯涸浸孤枕,透晶莹。犹记江头潮已平,战国铁马正远行……

千百回心在梅花岸,千百回古今英杰——描不尽梦里仙境。十万字心往揉清词,三千里明月寄幽思。云破月来谁人识?

今生,惟求你常在梦境。卷,深情成笔尖,折叠,幻境为彩笺。借,秋月成灯盏,倾尽,沧海为墨砚。写尽时光的漠然,铭刻下秋逝梅杳的无助,枯寂唯自懂。

不怕尘间繁闹,何惧蝶花纷扰。守一块圣土,虽寂字殇浅,宛新月之色,是什么让我不舍得?时光似海深,那一缕暗香,任流年无情的去折枝沉沦。

然,心若在,当冬雪飞凌,流光挡不住你的盛开!根若在,你终是你。天地证,踩着花信到来——我想,你永无更改……

4/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5

今年的暑假我们一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去了云南。而那时,刚好是盛夏的季节,云南也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在西双版纳的一个景点,我就想到了大家都会背的,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他的解释是: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多么美妙的诗句啊!一说到荷叶、荷花或者睡莲之类的句子,我们就都马上想到了我们杭州的第一打景点:西湖。

西湖里面就种植了许许多多的荷花,睡莲,只要是杭州人,所有浙江人,全中国的人,甚至是外国人,都会好好爱护我们的荷花和睡莲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些人的手痒痒,想“捞”几朵回去。我在电视上就经常看到这种新闻:

“除了西湖水域里的荷花塘,今年,灵隐管理处在花圃里,也种了不少荷花。和西湖里的荷花不同,花圃里都是缸栽荷花,品种以睡莲为主。比起荷花,睡莲早就‘睡醒’了。

‘睡莲更容易被人偷!’灵隐管理处(杭州花圃)组宣人事科科长许玉东着急地说,去年夏天,公园保安在花圃当场抓到一个‘采荷大盗’,一名早锻炼的中年妇女,趁四周没人,撸起袖子将手臂伸进荷花池,把一簇睡莲连根拔起后塞进了衣袖,被路过的保安逮个正着。

许玉东介绍,花圃很多缸栽荷花都摆在路边,游客伸手就能触碰到,再加上睡莲体积比较小,有些游客就顺手牵羊,把睡莲藏进了袖子里。

每年夏天,西湖边都会发生市民和游客偷摘荷花的事件。今年,许玉东想给不自觉的市民打打“预防针“,“没有足够的条件,把荷花摘回去的话,荷花根本种不活,还不如时常跑到西湖边,和大家一起看看,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破坏西湖的美景了这些荷花,不仅是给我们观赏的,更是保持一种大自然的平衡啊!

5/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6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6/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7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7/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8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瓜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想一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个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捏一柄,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它幽静而沉闷,活泼`而不杂乱。和谐自然,是一个另人心旷怡的世界。

8/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9

行路难·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9/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10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曾记得那是一年的初春我和家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一排排柳树整齐地站立在平静的西子湖旁。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柳枝就像一位少女在欢快的跳舞,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枝叶上刚刚冒出的嫩芽,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碧玉粘上去的一样。我们慢慢靠近湖边,看到那柳枝细长细长的都垂到湖水里去了。古人常常把柳树来形容美人苗条的身段,那么这“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美丽的裙带。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如果这棵柳树真是一个美人的话,那她的长发肯定能去申报世界吉尼斯。如果她要洗发的话,要不知多少瓶洗发水才能洗干净吧!同时也不知有多少广告公司来请她打广告吧!我边走边想:这么美丽的秀发究竟是谁给她修剪的呢?我一定要去看看这位出色的“理发师”,下次也帮我修剪一下自己的头发,正想着,迎面吹来一阵微风,柳枝那纤腰又在风中款摆。这时我才明白,哦!原来最好的“理发师”是春风啊!

柳树真是太美了,再加上又春风这么出色的“理发师”使柳树更添秀色,也使我更加热爱这美丽的柳树,这美丽的大自然。这“理发师”不仅裁制出细长的柳枝,也裁剪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这春风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10/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11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11/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12/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1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一作:随君)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13/14页

枉凝眉诗词赏析高一作文篇14

全方位解析高校自主招生四大“联盟”_自主招生锦囊

随着北大公布校长推荐制,清华公布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各校自主招生政策再次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近日,又有媒体报出,明年有可能会取消自主招生联盟。消息一出,部分考生和家长的视线再次被拉到今年实行的自主招生联考。

背景回顾

自2003年开始推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以来,高校自主招生主要采取各校分别考试录取的方式。2010年,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实行“五校联考”,统一命题,考试成绩共享并互相承认。2010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宣布加入“五校联考”。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组成了13所学校参加的自主招生考试“联盟”。2010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理工学科高校组成“卓越联盟”。再加上2006年就开始实行自主招生笔试联考的“特校系”,至此形成4大自主招生“联盟”。

4大联盟

4大联盟分别为“北大系”、“清华系”、“工科系”和“特校系”。各联盟都统一进行初试。选拔条件和认定方式由各校自主确定。

“北大系”联盟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所高校,基本是以文理医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有相似之处。

“清华系”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组成。这些学校办学层次、水平相近,采取通用测试、高校特色测试和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通用测试由高校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进行,成绩在7校内互认。高校特色测试成绩可在7校间彼此参考。

“工科系”由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9校在自主选拔录取中采用了联合初试、自主选拔的方式。

“特校系”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5所高校,这些学校行业特色鲜明。5校笔试联考始于2006年。

申请学校数量

“清华系”的7所学校通过统一网站进行报名。考生可同时申请2所学校,如果初试成绩没有达到所申请学校的要求,还可以向第3所学校申请;“北大系”的考生最多可申请3所高校;“工科系”高校的自主选拔条件和认定由各招生学校自主决定。考生可同时填报9校中的2所高校;“特校系”的考生只能选报1所高校。

考查能力

“北大系”联考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突出对考生视野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更加突出对考生未来学习潜能的考查。希望招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生。

“清华系”联考考查的重点不是考生通过大量训练获得的解题技巧,而是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潜质,特别是考查考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工科系”选拔的考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卓越人才培养潜质。

“特校系”笔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

考试内容

“清华系”的7所高校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即“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考试科目为阅读与写作(含中文和英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其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两科目为必考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情况在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2个科目中任选一科。

“北大系”的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和政治。各校自行决定本校要求考查的科目及成绩使用方式,考生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自行选择考试科目。

“工科系”的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共设2个科目,分别为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和数学物理水平测试,内容涵盖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内容。

“特校系”的测试由5校联合命题,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能力测试。

14/14页

还剩1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