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100字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1 03:10:13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31 03:10:13   小编:

《早晨从中午开始》讲述了一个人的生活从中午开始,他在清晨的时候感到无所事事,直到中午醒来才开始有所改变。在中午的阳光下,他发现生活的美好,开始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篇文章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从简单的事物中找到快乐。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一

路遥在这本书里很真挚地分享了他写作的经历以及自己人生的历程。看完真的有被感动到!没有想到茅盾文学奖作家也会有这么多纠结的时刻!看到他写《平凡的世界》写不出来的焦虑,真的联想到自己写论文那会儿抓耳挠腮的样子!我自己也是从准备材料开始一步步完成的论文,实在是太像了!感同身受!原来路遥也会有头秃的时候呢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二

开端:万事开头难 行为上看似简单的写作,也是需要人在纠中做抉择,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有了《平凡的世界》的诞生。

其中涉及的构造人物特点的经历,询问相关的工作朋友,我想这本身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一次次的询问,确定好具体的询问问题及数量,耗费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不是简单人可以轻易做到的,每一个伟大人曾经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努力和不甘,从而有了动力,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作者路遥是如此,我们也是如此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我们。

……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三

本书是路遥的创作随笔集,内容包括《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讲述了作者的整个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以及其他几篇随笔、采访和发言稿。 这本书看得让我有点难受,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前后花了将近十年孤注一掷呕心沥血靠透支青春和生命写成了《平凡的世界》。这不是我理想中作家的样子。创作诚然是辛苦的,可以是冷静的也可以是疯狂的,但应该是自由的、痛并快乐的,而不是先设好我要写一部名著出来,然后画地为牢丢下全世界透支身体把自己关在牢里硬逼出来的。这就能解释整部《平凡的世界》里那种用力感了,我只能说路遥很努力很认真且感情充沛,但是真的没什么文学才情。这里面的自我感动一点都打动不了我,而且我非常同情曾经供养他多年后来执意和他离婚的太太。 我不认可这种创作方式,但是作者的某些理念和周详的准备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作者不随波逐流选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这部作品并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作者坚持创作中的真实感并不惜为此阅读海量著作查阅10年的报纸。 怎么说呢,就算不是个天才作家,有这种企图心、毅力和执行力,是个狠人,就算他不写作,换成做别的事,也大概率会成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四

在这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以前,我一本路遥写的书我都没看过。像这种杂记一样总汇的书,也能看出他的文字功底是挺不错的。当你的书看多了,你除了想要看内容的精彩度、流畅度,你还会想要知道作家写的每一个字,他使用的形容词,是否恰当。以后跟别人交流,是不是能用上更合适的词汇?就第一篇《早晨从中午开始》,不论他对别的作家和自己的态度,他的用词真的很不错。他对新中国的文学是有追求的吧,带着理想主义尽自己的努力给大家最好的作品。我很喜欢他在P20写的那一句:“既然我一直不畏惧迎风而立,那么,我又将面对的孤立作者说将要惊醒的挑战,就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根据他的描述,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已经演绎着“工匠精神”。

在《答陕西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问》的章节,问题出得很好,路遥也给出模板般的理想答案,身为父母的读者看到这个章节相信也是获益良多。他把自己和小孩放在同等的地位,而不是站在自己一米多的高度看着小孩和教导他们,这个尊重与交流的亲密度怕是许多家长都未能做到。

总的来说,他在这本书展现的人生观都挺正面,对工作兢兢业业,下次有机会一定要看看看他笔下的作品是否有他自己所说的如此真诚。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五

这本杂文集还是什么的,通篇看下来还是第一篇《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和末3章在西安矿业学院演讲《文学•人生•精神》2篇最具含量。特别是前者,详写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照此架构,作一充分的准备,或许可以拼凑出一部小说,看的时候大概记录了下,6方面架构(草草勿怪)。

一,定下写作手法,结构。

二,大量阅读,对细节作一充分掌握。

三,大量背景资料的准备,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家无法中立其中,更多的是作者生活态度的表达”,近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报 地区报等,“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

四,感受现实,体验生活。

五,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纵横交叉,大网。

六,先找终点,溯游而上,和前两天温俊岩说的一样。

七,额外补充,情感!情感!!情感!!!

中间更多的文章我感觉如果我即将走上写作之路,或许还会深读一番,但,总体的思想,我感觉,已经在首篇中充分表达了。

路遥的书暂时就先读到这儿了,总体在读了这几本以后,从风格和内容上得到的,想来想去,四个字,“内心坚定”。这一会感觉是核心,或者说是海明威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个感觉,之前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说这一代作家总是在歌颂苦难,对此,我不作表达,像余华老师说的“苦难不值得歌颂”。最后用之前,前些日子自己一直在琢磨中的一句话结束。

“苦难的意义不在于折磨,在于铭记,我们铭记的不是苦难,铭记的是那个在苦难生活中坚持、不屈又韧劲十足的自己罢了。”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从3月中旬开始读,到现在才读完,不算厚,除去因工作变动、身体不适等原因耽搁的时间,却也读了一月有余。为避免再有事情耽搁,就趁热打铁将自己的一点感悟写下来。

全书以作者写《平凡的世界》的心理路程为主,另收录了一些在访谈或杂志上发表的随笔,大都围绕作者对作品创作背景、人物设定、写作过程及写作方法等问题展开。就内容而言,是很具有文学性质的,对于有文学兴趣和学习文学写作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作者在创作时不为人知的一面,门外汉也能窥见写作的不易、超越自我的那份勇气和韧劲。

书中关于写作的几点我印象深刻。第一,积累素材不是记具体的故事,是积累当时的那种情感经历。文学作品中大多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你故事背后反映的情感决不能虚构,读者是很聪明的,一眼就能看出,绝不能糊弄读者,更不能糊弄自己。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多思考,增强对事物和人的共情能力,并将那种情感深深记在心中。只要你有了关于那种真情实意的情感,艺术呈现就有了多种形式,文章和文字也会更加真挚。第二,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行文中,作者反复提及自己是农村出生、农村长大,是农民的儿子,我想一方面是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爱,另一方面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本,不忘初心。多篇文章中提及写作要向劳动人民学习这样一种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的劳动。第三,在做小事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得大一些。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自信一些,不要认为我们是小人物-我们确实是小人物,要把所写、所感放到整个中国整个社会背景下,甚至是世界整个社会背景下,看是否恰当,是否有代表性。刚开始,写的一团糟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思维,将此作为习惯,这样你的文章才不会过于狭隘、偏见。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慨就是事形于不易,抛弃一切荣誉从新开始的勇气,创作《平凡的世界》6年类似于牢狱般的煎熬,对自我心智和身体的双重消耗,对文字和人物情节的精益求精,其中任何一条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万事皆不易,唯有用心与坚持。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七

【总概】 关于写作,路遥的观念放在现在也不见得过时,而路遥的毅力在当今甚或任何一个时代、任何地域都实属罕见。苦行僧的写作路,好像是上天替路遥选好了的。贾平凹评价其是追日的夸父,渴死路上。 我迷信地认为,若然不叫路遥,也许他不会那么早离我们而去; 我迷信地认为,若没有被寄养若没有穷透天苦透地的经历,路遥成为不了路遥; 我迷信地认为,对于一般人,路可以测量马力,而对于路遥,马力可以测量路——从路遥的写作,我仿佛看到了青藏铁路的修筑过程。 【内容】 第一部分是最好看的,占了全书五分之二的篇幅,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写作和成长路,特别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之如何诞生。 路遥, 着重强调写作就像农作; 着重强调写作不能分好人坏人; 着重强调意志品质、情绪调动和感受能力等精神力于写作的作用及运用。 他还强调田野调查、个人经历和见闻于写作中的发挥,但是不主张为了调查而调查,为了经历而经历,为了感受而感受,而主张调查应重点解决技术问题(比如百科式记录。可怜他那时没有网络),体验只对感受负责。 他继承的是柳青和托尔斯泰的衣钵,把自己活成了一部作品,所以他的书写就像抄录了一份自己的人生,带有极强而不易让人察觉的自传性。但他自己说孙少平的原型是他的弟弟王天乐,并把《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包含50节)献给了他。 【性情】 他似乎在与全世界为敌,写出的《平凡的世界》,大胆采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完成作品,这在当时不受待见,面临花了极大精力写将出来,可能连发表都发表不了的“噩耗”。他给自己编了个孤城,把自己锁在里面,蒙头硬写,抽大量的烟。这是他的任性,也是他的坚持。 他的任性和固执被许多人所不理解,也带来了非议,比如她的女儿,作为正常的孩子,怎能理解一个很难见到面的父亲?但是从一次采访中看出,最终她理解了父亲。 还有一个细节:他半夜在屋外不远转圈,冥思苦想,被人当做神经病等危险分子或“寻无常的”的人而被举报,为此当地县委特别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 能想见,这是多大的温情。 他是文学界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仿佛不置己身于孤地,就不可完成某些超人之举。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要想获取自我完整,又被人理解,以最危险求得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坚持自我。第一,不被理解多了,慢慢自己有了免疫;第二,不被理解,才能更顽强生活;第三,不被小理解本身,就是生发大理解的土壤。 路遥,他面对世界感受,背对世界写作,把两个自己极度分剥,因而作品会对得起他。被他极度吝啬使用的生命,没有浪费一分。时光之屋,光彩熠熠,他登堂入室,却不做偷盗者。他天生自带强者气质。 而他对生活的爱,让被爱的都退避三舍,因之注孤生,直接连累了亲情和爱情。而这是必要还是非必要的牺牲?留给他人评说。 【演绎】 我同意有些人的观点,路遥是被严重低估的作家,特别是被所谓官方文学界。但他终究以其力道极大,极其用心和刻苦的写作赢得了读者,影响了一批文学追随者和普通人,甚至影响了像潘石屹,马云等一批知名企业家。 正如他的老友老贾所言,他是个大气磅礴的人。而他的《平凡的世界》,则是一首对生活的赞歌,里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旁白】 下面是我的一些批评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八

语言的应用是最基本的交流技能,因此写作成了几乎没有门槛的工种,不论好坏,一支笔就能随意创作出一部作品。正如诺兰导演借《追随》中游手好闲的青年所言,“一个二十几岁,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多半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作家。”

简单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一部好的作品流传至今犹如从无边无际的沙堆中淘出金灿灿的光泽,它可赋予这贫乏的土地难以估量的价值,例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即便是名声如雷贯耳的作家路遥,写作也不是信手拈来。晚上夜深人静,思绪都沉淀下来,路遥才提笔写作,待天际泛起微弱的鱼肚白才钻进被窝补充一天的睡眠,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的成名序幕是由《人生》拉开的,故事背景放在飞速变革的年代,主人公高加林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人生》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高加林是当下社会青年的缩影,为了理想而奋斗却被现实所桎梏,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高加林也没有力挽狂澜,他从农村出来,摸滚打爬之后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农村。这部作品并没有给读者希冀,用当下的话来说甚至可以称为“负能量”,但这种揭露伤疤式的写作才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作家立足于当下去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冲破时代的束缚去追求“大团圆”,而是通过共鸣去告诉读者“你不仅仅是一个人”。

回到创作本身,仅仅靠日复一日的写作,而不去读其他书籍,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答案是不行。“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一个截取他人只言片语当作自身观点的人,外人是无法说服他的,他的思想被禁锢在狭小的范围之内,他不能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进而否定框架之外所有的事物,甚至会萌生出“我是有独立思考的人,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狭隘所带来的满足感最易让人执迷不悟。

说到框架,小说最大的忌讳便是在框架之内的创作,若是写工厂,对人物的刻画仅仅在四堵墙以内,那么文章会显得尤为淡薄,读者只会感受到机器的轰鸣对人物的影响,而不会联想到社会大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例如老舍的《茶馆》,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短短几万字,他只用一个“茶馆”便表现出来了,把人物从四堵墙里面拉出来,和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作品将会是截然不同的风貌。

创作最高的境界是什么?用路遥的话说便是“让读者沉浸于‘受骗’的过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情感的积累是编不出来的,必须要创作者自己感觉、体验,而且在感情层次里积累得很深”,创作者若能抓住生活中某个深刻思考的点,进而穿针引线,读者便可感同身受。导演或者作家应注重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发掘诗情画意,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让读者或观众“延长三倍生命”。“在生活中要感觉、发现什么真正冲击了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写出来的就会和大家的不一样。”

写作没有捷径,但也不是一望无际的坎坷之路,某些巨大的东西或许藏在日常的细碎之中。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个小小的征服。接下来,脚步已经开始变得豪迈了一些。

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

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

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人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它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

雨天,雪天,常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最爱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作;灵感、诗意和创造的活力能尽情愤涌。

雨雪天就如天赐假日,人们的情绪格外好,往往也是改善一下伙食的良机。

雨雪天由于情绪格外好,工作进展似乎也很顺利。有许多突然发的奇妙。有许多的“料想不到”。某些新东西的产生连自己也要大吃一惊。大的思路清楚以后,写作过程中只要有好的心绪,临场发挥就有超水平的表现,正如体育运动员们常有的那种情况。

两个分裂的自我渐渐趋向于统一,开始重新面对唯一的问题了,那就是必须接着蓬勃的雄心再一次鼓动起来。

沿着河边树林间的小道慢慢行走,心情平静而舒坦。四周围静悄悄没有一个人。只有小鸟的啁啾,只有纯净的流水发出朗朗的声响。想到自己现在仍然能投入心爱的工作,并且已越来越接近最后的目标,眼里忍不住旋转起泪水。这是谁也不可能理解的幸福。回想起来,从一开始投入这部书到现在,基本是一往如故地保持着真诚而纯净的心灵,就像在初恋一样。尤其是经历身体危机后重新开始工作,根本不再考虑这部书将会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全心全意全力去完成它。

完成!这就是一切。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博大、苍凉,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世界。身处其间,你的世界观就决然不会像大城市沙龙里那样狭小或抽象;你觉得你能和整个宇宙对话。

天高远碧蓝,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鲜花的气息。

无论如何,能走到这一天就是幸福。

再一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天冬,从生到死,第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

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由此,这劳动就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由此,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员,而不是高人一等;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十

“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比眼前这种浮华的喧嚣更让人向往吗?是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柔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笑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人类学史和文学史表明,伟大劳动和创造精神既是产生一些生活和艺术的断章残句,也是至为宝贵的。

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

退回去吗?不能!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

尽管我不会让世俗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做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这其间,我得在所谓的“文坛”上完全消失,我没有才能在这样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还能像某些作家那样不断能制造出许多幕间小品以招引观众的注意;我恐怕连写一份信的兴趣都不再会有。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

那么,就让人们忘掉你吧,让别人说你已经才思枯竭。你要像消失在沙漠里一样从文学界消失,重返人民大众之中,成为他们中间最普通的一员。要忘掉你写过《人生》,忘掉你得过奖,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从今往后你依然一无所有,就像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路。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我的观点是,只有在我们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出真正具有我们自己特性的新文学成果,并让全世界感到耳目一新的时候,我们的现代表现形式的作品也许才会趋向成熟。正如拉丁美洲当代大师们所做的那样,他们当年也受欧美作家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一直跟踪而行,反过来重新立足于本土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创造性文学成果。从而才又赢得了欧美文学的尊重。如果一味的模仿别人,崇尚别人,轻视甚至蔑视自己民族伟大深厚的历史文化,这种生吞活剥的“引进”注定没有前途,我们需要借鉴一切优秀的域外文学以更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新文学,但不必把“洋东西”变成吓唬我们自己的武器。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当代西方许多新的文学思潮,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甚至已经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而我们何以要数典忘祖轻薄自己呢?

访问结束,从北京一下飞机,听见满街嘈唠的中国话,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旋转。走了全世界最富足的地方,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

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仅严肃,而且苛求。一种深远的动力来自对往事的回忆与检讨。时不时想起青少年时期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那些迷离失落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渺茫无知。一切都似乎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昨天。而眼下却能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一种与千万人有关系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因此,必须紧张地抓住生命黄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现在我已全然明白,像我这样出生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的被黄土掩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图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你没有继承谁的坛坛罐罐,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应该为此而欣慰。”

这篇文章写于1992年春天,他在结尾说自己正直壮年,还可以重新扬帆起航,再创辉煌,其中的意气风发却戛然而止在那年的11月。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十一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十多年前作为一个无知少年,看无数大家都在推荐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我便匆匆地去图书馆找来阅读,我还深深记得,等了两周才借到第一册,借到后一整天没有出文学阅读区,废寝忘食的阅读这个发生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历时十年间的故事。路遥老师在整个故事的开篇,便用扎实的文学创作功底将我吸引到故事之中,似乎我置身于冬意还未退去的黄土高原。

有波涛巨浪,有涓涓细流,在风雨相加、颠沛流离的年代中,普通的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干部等到底在经历着什么,路遥老师用一支笔,一本稿纸,全都浓缩在孙家的变迁和孙家人的成长里。我在阅读的时候,最深的感受是“朴实”,那时那里的人是多么的简单,他们在黄土地中劳作,他们的心是如此的纯粹,他们的爱情如大地般亘古不变,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属于自己内心的追求。我想《平凡的世界》里的十年,正是路遥老师青春中的十年,他写的故事或许就是来自于自己亲历的故事,无论是幸福亦或苦难。

当然生活待人皆相等,我想这就是平凡之意,生活带给他们除了幸福、欢乐、希望,同样有着打击、挫折、痛苦,在黄土地上的平凡日子,虽简单但显得更容易受时代的洪流所影响。我最爱的就是路遥老师笔下人物的立体感,他们的一行一动、一言一语似乎都能从书籍的纸面呈现出立体画面,路遥老师将他们平凡人的形象,即便是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刻画的无比真实,那些复杂的矛盾纠葛,正是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正在经历的。

我想这本书不单单是对我,很多人都会将那种故事里的精神带到生活中,阅读这样的书籍是一种对自我的滋养。同时,我了解到亲爱的大大也曾说“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这就让我对当年的路遥老师、当年创作故事的经历、背景有了诸多的好奇,我发现路遥老师曾在1991年的初冬到1992年的初春创作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的经历详尽的进行了记述。

前不久,我在书店看到路遥老师的随笔精选《早晨从中午开始》出版,开心地买回家细细品读。其实这本书我早就种草,曾在2019年央视黄金档,播出了一个以讲述故事里的中国,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的综艺栏目《故事里的中国》中,讲述路遥老师创作故事的节目中,主持人进行过推荐。《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收录《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自传》等多篇散文随笔,我特别喜欢推荐语中的那句话“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您了解路遥老师的最佳渠道,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如果您阅读过《平凡的世界》那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你会看到那些故事中的点滴是如何而来,那些细腻的情感、真挚的感情、立体的人物,是如何构造出来的,那些精彩经典的文学文字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书写下来的。如果您还没有阅读过《平凡的世界》,那么这《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是一个最好的解读,让您真正真实真挚真切的体验到,为何“世界”是“平凡”的。

开篇是我在《平凡的世界》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希望您也能去阅读《平凡的世界》,去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感受一个故事带来的精神升华,感受一位作家对生活的挚爱与深情。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十二

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我们读过《人生》,读过《平凡的世界》,读过路遥对这黄土地深重的感情,也读过他对于漫漫人生路的困惑、执着与坚定。

可是我们却总是疏于了解作家“背后的故事”,比如怎样收集素材,如何抒发情感,对于社会现状持有怎样的观点等等。

而《早晨从中午开始》正是了解作家路遥“背后的故事”的一部作品,这本收录了22篇随笔和访谈的小书,实际上是路遥的绝笔之作,它凝聚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最后阶段的心血,也是路遥对于自我成长的一次全方位的回顾和剖析,但与此同时,它又不仅是简单的“回顾”,更是一场漫长的“追根溯源”之旅。书的体量不大,每一篇文章也非常简短,却饱含着作家的深情与热情。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他是如何完成《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这些经典著作的,也可以看到路遥对于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以及对于人生和梦想的深刻感悟,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与揭露,也阐释了他对于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那些现实问题和普遍现象的理解与观点,文字一如他的情感那般真挚而朴实。

就像王安忆曾评价的那样,路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地上用他的心血在书写着。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路遥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

凌晨两三点入睡,午饭前一个小时起床,先是抽上三五支烟,洗完脸后再喝上一杯浓咖啡,这才算彻底醒过来了。

诚然,这绝对算不上是好的生活作息,路遥也自我调侃道:“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

可是对于路遥来说,这难改的“积习”却是他写作时的一项必备流程,也是对于《平凡的世界》的一个象征。因为他用整个下午去埋头工作,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思绪活跃,这些都是他阅读和写作的最佳时段,完成当天的任务之后,在阅读中睡去,任凭书从手中滑落,然而于第二天的中午迎接新的“早晨”。

“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正是抱着这样的一种热情,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中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辛苦,他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从1975年开始着手创作,直到1988年要才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十年磨一剑,三年又三年,路遥从偏僻的煤矿医院,到黄土高原腹地的偏僻小县城,再到榆林的宾馆,他为了得到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写作素材去真正地体验生活,身体健康也在这“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状态下出现了问题。然而,这也正展现了路遥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一天中的中午尤可以像早晨一样充满朝气,那么对于即将开始人生下半段的自己,又怎能在这“人生的中午”时刻耽于现状、裹足不前?

光阴不可虚度,“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而路遥也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但这种“路遥式”的写作却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他对于创作的热情和付诸于作品的心血,无不体现着路遥对生活、对文学之梦的深沉而执着的热爱和忘我。

他因为陷入构思的泥淖,“苦思冥想,为无能而痛不欲生”,也会因为半夜时分突然而至的想法而激动得浑身直打哆嗦;为了投入到《人生》的创作,路遥“准备了近两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而终于穿过障碍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他会在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时,感受不到身体的存在,生命也幻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这让他感到享受并深觉美好……

终于,路遥收获了他“最丰硕的果实”,但是当荣誉来临时,路遥却格外的清醒,甚至“恨不能地上裂出一条缝赶快钻进去”,因为在他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他没有沉醉于自己所获得的掌声、赞扬和荣誉当中,而是坚定地要从这张“网”中解脱出来。

他不惧于“对自己残酷一点”,也不屑于“鲜花和红毯”,不惮于迎风而立地面对将要进行的挑战,也不齿于“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当阅读过路遥的经典名著之后,再来读这本《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从故事走进了生活,而由此也深深地明白,为何路遥笔下的故事可以如此真实入心,因为,那都是他曾一步一步走过的路,才有这一字一字的、有血有肉的深刻顿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十三

每一天都努力着,在文字与光阴中寻找人生的真相,而生活写出了所有的挚爱与深情——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我看过的《平凡的世界》最长、最真挚、最感人肺腑的前序,看完前序后,忍不住找出收藏的《平凡的世界》决定重读,好书不厌百回读,《平凡的世界》值得一读再读,路遥值得一品再品,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早晨从中午开始》值得!

“人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第二天午间醒来,就又是一个新的早晨了。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一部随笔精选集,收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自传》、《漫谈小说创作》、《东拉西扯谈创作》、《文学·人生·精神》、《路遥文集后记》等散文随笔。其中,《早晨从中午开始》用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和剖析了路遥自己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有生活实景,有思想波动,甚至还有情感经历,写作经历的回忆再现,甚至可以说《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自己的写作朝圣之旅。

“一九九一年三月,当《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以往漫长而艰难的年月里,我的全部心思都是考虑怎样写完这部书,而不敢奢望它会受到什么宠爱。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我深知道任何荣誉并不能完全证明真正的成功。这一切只不过促使我再一次严肃地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是的,我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这段话是路遥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结束语。

路遥是在一九九一年初冬至一九九二年初春写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路遥便走完了自己42岁短暂的一生。42岁,正是一个作家最辉煌的年纪。关于他的死,没有人能意料到这场意外的发生,路遥的早逝实在实在是来的太过突然。

多年以后路遥生前好友贾平凹发文悼念路遥时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随笔集里,路遥分享了他的人生观和创作体会,文如其人见字如面。我们从中可以管窥路遥,是如何将自己献身于书写《平凡的世界》时,那段苦役般的沉浸式写作,字里行间皆充满路遥质朴真挚的个性,对于写作中劳役般的刻苦自律与矢志不渝,今日今时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微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

就是在写作《平凡的世界》这段时间,路遥的身体已然有了问题征兆,他常会感觉腹部疼痛难忍,但是他一直都没当回事,到了后来即使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他也拒绝前往医院。如果路遥知道自己会因此英年早逝,还会选择写作与健康极端纠葛、不眠不休的生活方式吗?答案应该是:会。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准备工作后,路遥大量阅读长篇作品,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找来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阅读。积累社会背景素材,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把这种恼人的工作做完。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前期光准备案头工作就用了整整三年,他一次又一次去偏远的矿区体验生活;在当时文坛各种文学流派席卷中国的大环境下,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的写作和文人态度。

准备三年,写作用了三年,六年磨一剑,试问如今谁能做到!

以至于,全书完结,路遥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象几岁的孩子,走过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说路遥是用燃烧生命来写作《平凡的世界》一点都不夸张。

写作整个的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

路遥是在到达事业《人生》“顶峰”之时,依然回归初心,毫不眷恋世间的繁华,踏入看不见前途的《平凡的世界》远征。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对写作《平凡的世界》期间,那段艰辛而漫长的时光的回忆与追述。于路遥而言,《早晨从中午开始》是完成了自己的小小心愿——记录下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更是读者借此了解、倾听、解读路遥,全面深刻阅读《平凡的世界》、《人生》不可或缺的前序。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十四

如何写出像《平凡的世界》《人生》这样的名作经典?

如何成为像路遥一样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

不需要从各种营销小号上道听途说,也不需要向虚无缥缈的流星许愿,官方解答就在这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中!

《早晨从中午开始》收录5万字《平凡的世界》创作笔记,精选路遥珍贵的随笔、访谈等共22篇。在本书中,我们将会看到从名作《人生》到茅奖作品、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光环背后,一段真实的、令人头秃的创作故事。

睡到日上三竿,熬到凌晨三点……

战斗三天,终于写了个开头……

“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

只能靠N杯咖啡续命……

写最完美的计划表,赶最疯狂的ddl……

欢迎来到“打工人”路遥的生活,他的一天要从中午开始说起……

每天睡到中午起

“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

先来一杯浓咖啡,神清气爽能量满满!

没有早餐,直接进入简单的午餐模式

“每天中午吃完两个馒头一碗稀饭,

就像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匆忙地赶回工作间。”

“午饭过后,几乎立刻就扑到桌面上工作。”

日上中天正是写作的好时候

“整个下午是工作的最佳时间。”

“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

一切都是神圣的,

似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选择,

令人战战兢兢。”

“晚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消闲时间”

休息的时光总是快乐而短暂

晚上灵感喷涌而出

“夜晚,当人们又一次入睡的时候,我的思绪再一次活跃起来。

如果下午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便重新伏案操作直至完成。”

偶尔也摸摸鱼、走走神

“或者进入阅读(同时交叉读多种书),

或者详细考虑明天的工作内容以至全书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问题,

并随手在纸上和各式专门的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以备日后进一步深思。

这时间在好多情况下,思绪会离开作品,

离开眼前的现实,

穿过深沉寂静的夜晚,

穿过时间的隧道,

漫无边际地向四面八方流淌。”

“入睡前无论如何要读书,这是最好的安眠药,

直到睡着后书自动从手中脱离为止。”

“第二天午间醒来,就又是一个新的早晨了。”

《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以最真挚的情感和语言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与创作故事,让我们得以穿过鲜花和掌声,看到一个普通人书写普通人的点滴心得。

在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活得丰富而精彩。路遥将自身化作文字,致敬每一位不甘平庸、为梦想奋然前行的普通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