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星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孩在病痛中坚强奋斗的故事。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与成长历程,令人动容。通过主人公的坚韧与执着,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无限可能。
命若星塵读后感第一篇
22年冬天读到了《书店四季》和《凡人之心》,于是整个冬天每晚钻进被窝都有了一份甜蜜的陪伴,从此对这种日记体裁的大部头有了很深的亲切感。今年在《八分》里知道了艾瑞克的这本《命若星尘》,果断决定赶在12月前入手作为今年冬日的睡前读物。最初是带着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无法从来世的概念获得慰藉的社会学家会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这个主题的好奇而阅读,但与我预期的不同,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意义、关于各种生与死的宏大主题的论述,更多的是艾瑞克对自己病情的描述、对自己每天身体和心理状态、所思所想、如何在病中安排生活的坦诚表达。在阅读的这一个多月里,从孕中期步入孕晚期的我也经历着身体变化所带来的疲惫和不适,在状态起起伏伏的过程中仿佛与艾瑞克成为了两个互相鼓励的病友。到了今天终于要合上书的这一刻,我也并不觉得他从此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后记中引用的这一句:“如果一个已逝的人的照片,在生的人看到时仍然会想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仍然能让他们心里泛起涟漪,那么,一个人生命的界限在哪里呢?”对我来说,虽然这一段与他同行的日子结束了,但往后我还是能不时翻开某一页,看看艾瑞克在那个时空的某一天里的生活,或是肖恩在那个寒冷的英国小镇的书店里又对哪个客人发出了辛辣讽刺,然后带着从中获得的快乐与勇气投入我真正的生活。最后还是想摘抄这句书中最让我感到动容的话:“不抱任何期望地漂流吧,此刻既艰难且悲伤,但一切都会好的。你也可以觉得悲伤”。
1/3页命若星塵读后感第二篇
真正的死亡或许不是肉体的消逝,而是被遗忘——正如我的失误失去丈夫的客户,她通过反复诉说痛苦来延续丈夫的存在感,仿佛自我惩罚能证明爱的深度。这种"记忆的枷锁"在中国农村的丧葬仪式中也有体现:哭丧团队的专业哀嚎、抬棺上山的传统,甚至公墓政策对土葬的取代,都折射出民间对"完整死亡"的执着。而作者面对绝症时的琐碎记录,恰恰揭示了死亡最残酷的一面:它不仅剥夺未来,还将当下的尊严碾碎成重复的骨髓穿刺和药片。
"如果爱是假的,什么都是一场空"。我们聊到婚姻制度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尽管婚姻被批判为资本主义的结构,但white在现实中找到了让婚姻完整的可能性。这让我想起电影节上看到的《Endless Love Tape》项目,不同形态的爱如何成为艺术永恒的主题。而在中国,老一辈对党和革命的情感同样是一种"爱",这种被西方视为意识形态灌输的忠诚,实则是无神论文化中信仰的替代品。爱是否真实,或许不取决于形式,而在于它能否在破碎的体制中开辟出温暖的空间。
我自己的死亡的噩梦暴露了人类最深的恐惧:不是终结,而是被困在永恒的虚无中。那个灰色异世界的梦境里,没有形状的魔鬼追逐着同样没有形状的我——死亡作为存在的终极界限,反而赋予生命以紧迫性。疫情时期的"时间停滞感"、爷爷缓慢凋零的"正在死亡状态",甚至非典记忆的集体模糊,都印证了时间如何因重大事件而扭曲。当我们说"告别是死去一点点"时,或许正是在承认:每个消失的联结,都是存在版图上的一小块塌陷。
作者的善良藏在细节里:他称赞护工推车的技术,在病床上仍保持幽默。但这种温柔背后是残酷的特权——他的教授身份和医疗保险让他能专注于写作而非疼痛。而当我们讨论是否该把工作中遇到的悲惨故事写成小说时,伦理困境浮现:叙事冲动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或许正是人类学者和写作者永恒的难题。
2/3页命若星塵读后感第三篇
命若星塵 艾瑞克·莱特 听梁文道的播客八分半买来了《命若星塵》,这是一本亲历疾病和死亡的书,作者艾瑞克在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后,为了让关心他的人了解近况在网络上发日志,后来这些日志被整理成《命若星塵》。之所以想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亲人的离去,但他们鲜少谈论起治疗情况、病中的心理情绪,我也很难去了解他们的痛苦,以及最近有朋友的家人即将离世时忍不住哭泣,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这些都让我很想要更好地参与亲爱的人的生命,也更好地感受自己的生命。所以,提前进行点死亡教育也不错。 读这本书很费精力,不仅因为这是一本繁体书,和我平时的横向简体阅读习惯不一样,有时读了下文不接上文,往往需要倒回去重新读一下,才能理解艾瑞克在表达什么,不知为何,他的任何表达我都不想错过。另一个原因是在一开始我就知道这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旅程的终点是死亡,必不可少会感到沉重,但是艾瑞克在治疗期间又在字里行间真诚的向大家表达他乐观积极活泼的一面,这让我感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只是通过文字我就被他的情绪牵引。 艾瑞克是一位社会学家,终身研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不认为有上帝或轮回转世,所以他的这段经历对我们这些从小信奉唯物主义的人是很有帮助的,死了就是死了,没有天堂或地狱,也不会转世成任何人,我们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将不复存在。 因此,他在患病之初就在思考: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生命是既疯狂又了不起的现象:某些元素在恒星和超新星爆炸的中心酝酿,并在宇宙中喷涌而出。这些元素最终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颗围绕着一颗中型恒星的小行星;然后,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这些“星尘”成为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复杂分子,我们称之为生命。又几十亿年过去,这些自我复制的分子结合成为更复杂的形式,进化成能察觉、甚而具有意识的生物体,最后甚至意识到了意识——至此,星尘变成了有意识的生命物质,觉知自己的存在。而由此而来的,是对死亡的感知。” 这本书让我非常动容的一个段落是,艾瑞克说他面对死亡的遗憾,一是无法续写关于自己的故事,二是关于对他人的关怀与爱会被按下暂停键,他想陪伴孙儿女成长,参与ta们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ta们的人生逐渐绽放时,我希望在场支撑ta们。”但这些都在死亡即将来临之后变得不可能了,比起自己的不存在,不能参与所爱的人的人生更痛苦得多。 当然,日志中除了疾病引发的痛苦部分,大部分还是幽默诙谐的,因为艾瑞克显然是个乐观、积极的小老头,他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心、有活力,艾瑞克是一位业余小提琴手,喜欢听古典乐,有一天他在听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时身体不由自主舞动,模仿演奏团演奏的场景,以及终曲时他化身为指挥家指挥乐队。 死亡与我们正存在的事实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死亡并没有剥夺我们存在的意义,正是这一点使得为生命注入意义成为可能。虽然明知生命的终点是死亡,但在“活着”这个过程中不断注入意义是很奇妙的事情,比起庸庸碌碌不如有所作为,不要匮乏,一定要丰盈,要活的有质量,终有一天,我们会坦然面对死亡。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