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环城大道》读后感锦集

《环城大道》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6 07:10:30
《环城大道》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1-26 07:10:30   小编:

环城大道读后感第一篇

先前不久看完了《暗店街》,《环城大道》有着相似的风格。暗店街的笔墨着重于战后的迷失与荒芜。时间就像一把草药覆盖一切,灰蒙蒙的空气中飘忽着迷离不定的过去。环城大道则更像是一场浮世绘。“我的父亲”——一个年轻活力的人被扔进了荒诞动荡的生活熔炉以后变成了什么?一个神经质的臃肿胖子。也许是岁月会使我们苍老,但希望我们不会忘记生活的目标和勇气。

另一方面,“我”寻找“父亲”,也是在生活失去了方向,再也难以前进的时候。“父亲”未必是真的血缘之父,然而“我”穷极一生所寻找的,不过是和他一起促膝长谈的夜月与烛光。“我”也始终是孤独的,不为外界所接纳,也用敷衍和谄媚去对抗外界的虚妄与冷漠。可以说,作为一个孤儿,“我”除了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都是空虚孤独的。‘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寻得所爱,都可以拥有在最后时刻跃身而出守卫自己所爱的人的勇气。

环城大道读后感第二篇

本来我写书评,是要在豆瓣上阅读别人的观点,突破一下思维定势,拓展视野,然而这本书,该怪我选得绝妙,只有一篇长评。

那就没什么可参考的了。

读《环城大道》是在一场无趣味的讲座上。老师在上面激情洋溢,我在下面强打起精神,看这本晦涩,日常,细致的小说。

打头我就被作者所迷惑,以为文中的“我”,真的摒弃和父亲在车站的前嫌,前往乡间,迂回地深入父亲的内心。然而结尾却令我诧异,“我”还是个年轻人,父亲却已经长眠地下。留下的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

作者绝对深谙省略与克制的尺度,虽然文章读来流畅,关键背景却一概不提。父亲为何当初抛弃“我”?又为何回来找“我”?在车站他伸手推“我”又是为了什么?“我”当真心里没什么怨恨?又何必苦苦去追溯父亲的背景?那些细致入微的假设与猜测,难道也可从他人的言论中推得?以及最考验逻辑与情理的,火车站别后,“我”是否就与父亲再未相遇?

问题在重章叠句中一层层掩埋风化,在我读完这本书几周之后,下定决心写书评的时候,早已变得轻忽缥缈,一吹即散。

我几乎找不到什么鲜明的主题,只是一个孤独者不断追索,又不断创造标识的喃喃呓语。父亲,缺席“我”大部分人生的父亲,可能也并不是“我”真实的父亲,却让“我”抛却了冷漠而平常的寄养家庭,选择四处漂流。他所追逐的,也许只是期待,梦幻,仅仅一点安慰。

“我”与父亲游走在灰色地带,这段堪称快活的日子因为父亲突然的谋杀行为戛然而止。“我”寻找父亲的过程不辨真假。有心结识父亲之后的同伴,一群与文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放纵贪欢,不知去向。或许人物背后,蕴含了隐晦的社会白描,群体与群体的碰撞,个性与个性的冲突。

但我能够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微妙的触觉。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奇妙,相遇与别离都充满了偶然与谜团。有时一无所知却不自知。我们擅长心理与行为的双向预测,却总是缺乏足够输入,或是太过自信,太过武断。

谁能为生命规定一种意义?如果没有,皆赖前人创造。那些一意孤行,跋山涉水的人,将来时的长路卷起,塞到心头,向前方不定的地方继续迷茫。

环城大道读后感第三篇

同质化倾向极为严重可能是每一个莫迪亚诺读者都会有的感受,从《环城大道》《暗店街》再到《地平线》《青春咖啡馆》,莫迪亚诺对于寻回和追忆的主题,从来都是不惮其烦。且这位法国鬼才喜欢利用倒叙、插叙、人称角色的转换,把一个本就扑朔迷离的故事强行撕扯的支离破碎。(个人认为《八月的星期天》是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温和的,所以可以接受的人更多一些)这样独特的叙述风格不仅造就了莫迪亚诺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文字的变化空间。

《环城大道》发表于1972年,紧接着《星形广场》和《夜巡》,相比于前两部作品,少了些轻狂,也褪去了戾气。《星形广场》狂躁而纷繁,现实与虚幻交织错乱,且时有辛辣尖酸的讽刺。而该书也因其反犹太主义思想被长期封禁。总得来说,在《星形广场》中的莫迪亚诺,是一个未成型的莫迪亚诺,显得才气纵横却有些古怪乖张。而《环城大道》则讲述了一个更为温和的故事,关于“我”幻想回到1945年,去找寻拼凑自己出世之前关于父亲的生活片段。我的许多朋友看完书后,会和我描述书中的某种孤独感:不论是父亲和他的酒肉朋友,还是“我”自身,都处在某种彷徨、迷茫、恓惶之中,像是巴黎边界线上深夜出没的游魂。他们在聚会上亲密无间,生活中形影难离,但终究是一介过客。纸醉金迷浮华梦,色竭人衰一场空。

莫迪亚诺出生于1945年,那一年,二战结束。他在2014年的诺贝尔奖演讲词中说:“这是一种特别的记忆,试图从过去搜集一些片段,一些由匿名者和陌生人留在大地上的痕迹,这记忆也与我出生的1945年有关联。生于1945年,城市已被销毁,所有人都消失了,这让我这一代人对记忆和遗忘的主题尤其敏感。”《环城大道》就是对法国被占领后的那一辈人生活图景的寥寥数笔,简单明了,却把痛苦深深地镌刻在了书页的每个角落。

毋庸置疑《环城大道》是莫迪亚诺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占领时期法国一代恣意放纵的生活图景。而作者对于这种放纵究竟持怎样的态度呢?不得而知。也许“难以置信”会是一个相对契合的解释,因为莫迪亚诺曾不承认自己生于1945年,只因不愿承认自己是占领时期的孩子。对于占领,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对于父亲的魂灵,莫迪亚诺也许想要选择遗忘的,回避的,释然的,但遗忘从来不是消失,选择遗忘是埋藏心底的借口,所以他执笔,去写下那些本该消失在巴黎郊外,比法边境和灰色地带的人,那些“海滩人”也许本该流光溢彩,但他们终究只是冲洗的胶片角落上的无姓之人,生来蹊跷,消失的也颇为荒谬。

“如今,我感觉到记忆远不如它本身那么确定,必须不停地同健忘和遗忘斗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