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数学恩仇录》读后感摘抄

《数学恩仇录》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3 03:50:17
《数学恩仇录》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23 03:50:17   小编:

《数学恩仇录》是一部描写数学家与数学之间的故事的小说。主人公在数学领域中充满着挑战和矛盾,通过对数学的探索和挑战,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小说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深刻,让读者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和美丽。

数学恩仇录读后感篇一

数学的东西很少,争斗的东西很多,我的心让我厌烦于看争斗的内容。就如同看卢梭的《忏悔录》,一旦有了争斗,让纯粹的东西便的不那么美好。但是,貌似没有争斗作为推手,纯粹的东西便少了一个强大的推动器。

1/3页

数学恩仇录读后感篇二

作者跟数学一点关系没有,也就是在读者文摘之类发点文章的畅销书作家。书里大段大段的引用E·T·贝尔(想看科普数学书的人不可以错过他的《数学大师》,有中译本),克莱因等其他人的数学史,对数学家或者数学成果重要性的评价自然也是全无主见。

翻译么经常有低级错误,比如经常把意思完全弄反了,比如Gascon这种连英文词典里都能查到的没翻译(加斯科涅人/吹牛者),还有最后的译文对照表里比比皆是:

Newton,Issac;

death of 之死

Taylor and 和泰勒

on fluxion 关于流数

.....

译者你是纯搞笑呢还是骗字数骗稿费呢

2/3页

数学恩仇录读后感篇三

整体翻译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基本就是完全直译。

比如:

1、插入语:“它宣称,本质上,在一个……”(P.58)

2、用词:“人们会期望这个命题被实在地用合理的方法证明过。”(P.58)

3、主语位置:“1661年,在……基础上,通过……,用了……,他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了自己的正弦定律。”(P.58)

4、被动句:“但他的正弦定律被证明与笛卡尔的毫不矛盾。”(P.58)

5、定语从句:“费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后来……”(P.58)(定语从句按句式直译不一定有问题。比如这句就没什么问题。但是这本书几乎所有地方都是这么翻译的,这就很有问题了。)

……

这些我没有特意去标记,这里也只不过是随手翻了一页而已。这种译法就像微波背景辐射,弥漫通篇,但并不造成实际障碍。

我更受不了的,是对于人名和专有名的“非主流”译法和译名的前后不一致。

以下列出我发现的那些:

P.2 将“Ars Magna or The Rules of Algebra”翻译成“大衍术或数学的规则”,不知道译者是从哪知道“大衍”这个词的。中国古代已经有一种“大衍术”了,但那是一个和数论有关的方法。这里“Ars Magna”的意思后文也写了,就是“the great art”,一般翻成《大术》。“algebra”翻成“数学”简直莫名其妙。

P.10 “压缩的三次方程”,原文可能是“condensed”,翻成“简化的”就行了。

P.21 《各种问题和发明》。原文是“New Problems and Inventions”,“new”呢?

P.34 “巴伯斯(Pappus)”一般译成“帕普斯”。

P.36 笛卡尔的《方法论》全称英译“Discourse on the Method of Rightly Conducting One's Reason and of Seeking the Truth in the Science”(本书中没有后一个“of”),译文译为“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和英译的并列关系不符。

P.38&95 “Snell”在两页中分别被译为“斯涅尔”和“斯涅耳”。

P.51&53 “van Schooten”在两页中分别被译为“凡司顿”和“范司顿”。

P.60 前面的“韦达”在此页又写成了“维达”。

P.88 “罗必塔(L'Hospital)”一般译成“洛必达”。

P.140 “Kummer”在同页以“库墨尔”和“库默尔”两个译名出现。

P.144&146 “Schwartz”在两页中分别被译为“施瓦茨”和“舒瓦茨”。

P.239 “易误论者(fallibilist)”一般译成“可谬论者”。确实,根据维基的说法,“fallibilism”词义是“liable to err(倾向于谬误)”,但这个词所代表的理论却不是这个意思。“易误论”和“可谬论”都不太准确。

P.246 “Kantianism”非要译成“康的哲学”,不知何故。

然后是一些可能错译和翻译不妥当的地方:

P.40 "而这就是前人所做的",指代不明。

P.46 “感觉维吉尔是在恩尼乌斯的屎里面淘金”,真的没译反?

P.71 “在《Works》第一卷(1695)……,在第二卷(1693)里……(日期有些不确定。)”

不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指的第二卷出版时间先于第一卷。

P.78 注释②完全让人看不懂。

P.104 “罗必塔不再为自己辩护了。”前文说“在雅各布去世后的那几年,他对境遇充满抱怨。他连书带作者一并攻击,跟本就是在指控罗必塔剽窃。”

但是雅各布死于1705年,洛必达死于1704年,何来不“再”?

P.163 “他宣称要给塞维利亚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男人刮脸”。光是“要给”是构不成悖论的,应该是“只给”才行。

P.215 “第三个问题是公理化那些数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理科学。”

这句话读了几遍才搞清楚结构:第三个问题是,公理化(←动词)那些(数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修饰语)物理科学。

直接说“(如何)将XXX的物理科学公理化”不就明明白白了吗?

P.232 “你发出的对我的要求(最先的辞退信是XXX发出的)”。注释语直接插入到引用文段中,字体也一样,不注意还以为是原文。前面有很多地方是这样,但都没引起我注意。

P.237 “Wir mu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译成“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应该知道”不恰当。

这里“werden”是将来时,相当于英语的“will”,所以不是“应该知道”而是“将会知道”。

P.247 “对于为什么某个数学家”这一段简直像硬插进去似的,割裂了上下的文脉。

P.292 前面的“哥德尔”在这里写成了“歌德尔”。

下面是打印错误:

P.1 “Wiley”印成了“Willey”。

P.8 "Ars Magna"印成了“Arts Magna”。

P.29 “De Ludo Aleae”,应该为“Liber De Ludo Aleae”。

P.167 “Collins”印成了“ollins”。

PS:关于最后的中英对照

那个在原书中应该是索引吧,译文页边没有原书页码,这个索引的价值低了很多。而且像这样列出来估计很多人会觉得莫名其妙:

Newton,Issac

death of 他的死

Taylor and 与泰勒

on fluxion 关于流数

也无怪乎有豆友会对此吐槽。没有页码,这种主题索引基本没有意义。

———再—稍—微—谈—谈—书—的—内—容———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写法并不很高明。虽然译者兴致勃勃地称赞作者写了部数学武侠,但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个回合制RPG游戏。

而且有些内容会前后写上两遍,但那些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如果按张轩中的风格来写,估计会有意思得多吧。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