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摘抄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8 04:10:19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8 04:10:19   小编: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江湖与庙堂两个不同社会场景的对比,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文章中揭示了江湖的残酷和庙堂的虚伪,引发读者对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文章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一)

时光易老,生命会逝,思想的星辰不灭。千年万年,仰视夜空,依然闪烁,照亮历史的星河。《在江湖与庙堂之间》,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总有人溯流而上,踽踽独行,触摸先贤的风骨,论诗喝酒,长歌吟啸,放浪风云。人活着,当有粥有饭,也当有明月清风,而文字,让人会心,让人愉悦,让人不老,让人不灭。来呀,和十一位宋人把酒临风,不醉不回!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二)

作者从大宋归来又用文字将我们领进一千年前的宋代,十一位大家面目不同,神采迥异,但都经历过宦海沉浮,在穷达跌宕间成就了千古不朽的诗文。一个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成就他们诗文的不是遭贬谪而是骨子里的忧国忧民以及履险如夷、笑对人生的仙风道格。仰望星空、回首过往,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在享受风花雪月的时候是否也该关注一下雷声和雨声?感谢作者让我们在与十一位大家同辉煌共落难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领略了宋词宋文的美。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三)

11:07 5G 46 75 再泡白茶一壶,续读储劲松大作《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收到邮购快递,拆包匆匆一阅,光是前序,已然值得品读再三。当即微信给他由衷奉承两句“真的好!这个中国作协会员是货真价实的!”。今日读罢第一篇“王禹俘在商州、滁州与黄州”,犹如二十年老白茶入口,润嗓、润胃、润心,通透淋漓。大师之前自惭形秽不敢妄加评议。就一点感慨:都说“书生误国”,那是书生心怀叵测或生不逢时。遥想千年前的两宋,士人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秉笔直言逆批龙鳞,而不惜置自身于被贬谪之境。难怪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然复振何时?以史为鉴,活在当下自认为“士人”的吾辈,应该从这本书中读出怎样的感慨与启示?我想,这正是作者及本书赠予我们这个时代的珍贵礼物。 书中有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书中有言:“人无瑕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 真气、无深情也。”似乎在何时何处跟作者有过 类似交流。 日影当空,浓荫一地。 心存一个闲梦,其他且随风去吧。有书,有茶,坐窗一日几回看。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读后感(四)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一书以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辛弃疾这11位两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士大夫为书写对象,以他们的落魄失意阶段为书写线索,通过对青史、年谱、作家作品、传记、行状、祭文、墓志铭、历代相关文章等的爬梳,再现了他们在贬谪、罢职、赋闲期间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况味,从中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在失意中展示傲然风骨,在磨难中铸造精神徽章,在落魄中实现涅槃重生,在逆境中尽显人生风流。

虽然他们遭到贬谪,但他们心中那根做人的标尺始终没有移位。他们仍旧敢于直谏,维护道统,舍生取义,坚持真理;他们依然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尽其所能,为民办事,从而流芳百世。如在《履霜操——范仲淹在睦州和饶州》中,作者写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往饶州任职。针对饶州民风顽劣好斗的特点,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学校、移风俗。他选择一块林木掩映的地方,重建学校,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读上书。范仲淹在学校开学时说:“二十载后,当有魁天下者。”果然,治平二年(1065年),饶州学子彭汝砺状元及第,他的弟弟彭汝霖进士及第。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生情怀。与范仲淹重视兴学一样,在《归袖翩然——杨万里最后十九年》中,我们看到,当杨万里被贬谪到筠州后,发现高安县没有县学,学子们只能寄居在州学的小斋房就读,于是马上动手兴建县学,让“一方学子咸集,学风大盛”;同时,他还“以德抚民,无为而治,州内刑清诉简,百姓安居乐业”;杨万里离开筠州后,这里的民众建起“三贤祠”,纪念先后贬谪至此的余靖、苏辙以及杨万里。

两宋时期,官员贬谪之地,大都在偏僻蛮荒之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作者通过查阅林林总总的史料发现,这些文人士大夫面对人生的重大考验,大都显得从容自若、乐观豁达,在贬谪中著书立说,在放逐中完善自我,将人生的至暗时刻转化为高光时刻。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如景祐三年(1036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牵连,被贬往峡州出任夷陵令。年届而立的欧阳修,对这次贬谪并不在意,反而认为是砥砺、升华自己的良机。在贬谪夷陵的三年间,欧阳修先后撰写了《易或问》《易童子问》《诗解》《春秋论》《春秋或问》,还完成了记录五代十国的史书《十国志》(《素履之往——逆境中的欧阳修》);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返回金陵老家,“致仕后的王安石,读书、写诗、钻研群经、深研佛家和道家著作、修订《字说》”(《江南多翠微——罢相后的王安石》);而黄庭坚在贬谪黔州期间,“书艺猛进,《廉颇蔺相如传》《砥柱铭》《李白秋浦歌十五首》等书法作品,为其奠定了宗师地位”(《风流犹拍——黄庭坚的逐客生涯》)……一个又一个文人士大夫,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君子坦荡荡”的人生格言。(读者 贾登荣)【来源:文汇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