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摘抄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5 15:15:11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05 15:15:11   小编:

《现实主义的报复》讲述了一个男子在妻子外遇后选择了暴力报复的故事。他用残忍的手段对待妻子和情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文章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探讨了现实主义中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尊重他人的感情。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篇一

不管是历史学家还是小说作家,在描述事实那刻,客观描述就变为了解释,从这个角度看,这两种角色再对现实记述的过程中都不得不受到其内心世界的深刻影响。带着这种清晰的认知去读历史和小说,就会对权威祛魅。也会对他们超越时空限制对话之时油然而生一种同理心。名家大家也不可避免受到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成长背景的限制。从这种慈悲心代入到个人生长的情境中,一会对个人叙事叙情产生一种清晰的视角; 二是这种清晰的视角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在理解已和他人陈述都很难摆脱个人生活和时代影响下的理解。并且即便如此,受到这种影响的叙事依然是鲜活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书作者的身份是历史学家,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任何人要是期待把小说当成涉猎知识的辅助,必须警惕小说作者固有立场,知识上的局限,限定性的文化视角,作为权威提供知识细节,更不用说神经质的痴迷。”又在结语部分反击了怀疑主义,认为“历史学家理想是对过去全面了解的一致认识。”诚然,历史学家的专业领域与小说家存在差异。但不管何种专业或身份,二者都不能否认会受到伦理,哲学的影响,且不论历史学家有多么想摆脱这种影响进而客观公正。并且也如作者指出的,客观与公正本身就是不同的概念。的确,客观的史实未必公正,反之亦然。

无论任何形式的以某种职业居高临下批评另一种职业,那么这种批评本身难以摆脱自身视角的限制,历史学家也不例外。以更为同理心的观点去看待小说家的价值,即使是“神经质的痴迷”,也包含明显的美学价值以及提供小说作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读者对话共情的宝贵经历。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篇二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不同年代的艺术风格的浪潮。在19世纪,是现实主义作为风行的时候。即使进入了20世纪之后,现代主义的盛行。仍然有许多小说家坚定地奉行着现实原则。这种模仿现实的创作态度,其实一直是人类创作的一种基态,即使是那些最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家,比如普鲁斯特或乔伊斯,在他们的现代主义小说中,他们所创作的人物仍然同样坚守着遵循人类本性的法则。

本书《现实主义的抱负》,旧译《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是一本独特而著作,他从一个历史学家的思维角度来看待小说或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创作观念与方法。这对于我们理解文学、历史甚至哲学的关系起到了参照比较的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的三位主要现实主义作家的三部代表作品。他们作品中都有对现实生活进行比较忠实的描写,然而三位作家又有他们不同的写作风格。我们在读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往往把他们所刻画的世界认为就是真实的。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现实主义小说它毕竟也是文学,而不是社会学,历史学。所以这些现实主义小说家,仿佛一位把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成艺术之黄金的炼金术士是一样。把现实带来一些质的变化。正如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中那些令人惊异的怪诞奇情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对一位法国外省地区的女士那忧郁气质的剖析。还有托马斯曼在《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对一个家族故事的最具颠覆性描写的反讽笔调。 历史小说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小说,他是现实主义小说中一个更为独特的类型。对于那些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一个作者是否能够全面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了?恐怕这一部小说作品也做不到。但是我们往往会把历史小说中作者创造出的人物事件当做是真实的事件。就好比《书剑恩仇录》中,说乾隆皇帝的身世一样,好多读者,有时候会认为金庸创作的这个传说,好像是真的。小说创作中的虚虚实实,真实与虚构的交杂,另一个享受着阅读乐趣的读者无从分辨。

现实主义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照本宣科。而所谓的虚构也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像,它们同样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小说中具有真实,而历史中也有虚构。正如作者所概括的那样,“现实主义小说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不可靠记录,然而依靠小说我们确实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方式得知真相”。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篇三

我个人很喜欢《现实主义的报复》这本书的副标题“历史学家读《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布登勃洛克一家》”。正如本书所说,一本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它们其间含有丰富的信息与意义,书中人物作为文化和历史中缩影的部分,稳固的扎根于他们所生存的世界。例西班牙小说《福尔图娜塔和哈辛塔》就释放了1870年左右的关于马德里的大量历史信息,使历史学家如入宝藏之山。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彼得.盖伊(Peter Gay,1923-2015)对《荒凉》、《包法利》、《布登勃洛克》三本小说的解读,以展示历史学家眼之所见的世界与文学家所见的视角差异。

关于《荒凉山庄》的狄更斯,盖伊称其为“愤怒的无政府主义者”。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狄更斯坚持自己塑造的人物全都是真实的,或者说有原型的。例《荒凉》中的斯金波便是狄更斯生活中一个名为利.亨特的剧作家。狄更斯甚至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洋洋自得道:“我觉得这个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

但实则,狄更斯作品中存在着过于美化的人物,以至于美化到读来虚假、为读者所厌弃。如《荒凉》中的埃丝特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艾妮丝,尽管狄更斯自认这是天使般的女性角色,但不妨碍评论家们认为这些角色只是空洞的符号。

盖伊探究狄更斯如此热衷将女性理想化的原因。

一则是他幼时在母亲身上得到的爱与伤害交织的矛盾情感绵延一生,美好的女性角色是某种程度的自我疗愈。二则是他对妻妹的复杂情感,17岁的少女死在他怀中,这种永恒的、凝固的、纯粹到极致的情感,使狄更斯将无可宣泄的难言之情释放在作品中。三则,他作品中这些道德的、高尚的、美好的形象,是狄更斯为了急于“塑造一个崭新而平等的英国。”

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加之作品中丑陋的政府内阁、司法机构和权威人物,这种黑白对比强烈的底色构成了狄更斯“愤怒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世界。

关于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解读,作者提到一个历史背景信息,这也是我全书中最想要获取的类型。

“1816年,波旁王室重新登上王位的第二年,他们废除了曾于法国大革命期间通过的离婚法案。这个法案必须等到1884年——福楼拜死后第四年——才再度通过。”

禁止离婚的大背景下,“通奸问题”就成了福楼拜所处时代的法国的大问题。文学作品中或可一观其貌,“巴黎的资产阶级,从上到下,不分男女,无不渴望投入非法的、婚姻外的爱情活动。”在此时此地,《包法利夫人》的付梓,说它是躬逢盛世也罢,说它是投射时代也好,总之,文学和历史在此确实风云际会了。

最后是盖伊对《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解读。大体有三点,一是书中涉及情色的部分没有通过肢体语言来描摹,而是通过音乐一层层铺垫的释放出来,有的部分音乐呈现出色气满满之感。二是盖伊之所以给托马斯曼一个“叛逆的贵族”之衔,在于他死前将很多资料、文件、日记一烧了之,但偏将自己性取向的部分留了下来,不啻于对曾经那个辉煌家族的最后的嘲笑。三是书中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确实是德国彼时千千万万此等家族的缩影,但其没落之快终究是文学之功。

总而言之,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真实”与历史中的“虚构”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如何在差异化的视角中找到那个点,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这个世界才是根本目的。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篇四

“小说就像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该怎么去理解真实,理解小说作品中描绘的现实世界,并且在虚构和真实中找到平衡感,感受小说的真相。 这是个很宏大的课题。 《两种孤独》里,马尔克斯提到自己作品也属于现实主义的。他指出,在拉丁美洲里,骑士头掉了还能长出来是有可能的。换言之,他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亦是成立的。不过,小说无法像非虚构作品那样真实且有迹可循,它们用独特的呈现方式,给读者们不同的阅读感受,同样的残酷真实。 作者彼得·盖伊试图通过分析《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和《布登勃洛克一家》这三部现实主义作品,来探讨现实主义和小说作品的真实性。 ⭐《荒凉山庄》 读者能从《荒凉山庄》里读到狄更斯的小说人物是根据事实来描写的。(正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和《欢乐与时日》都有人物原型。且他们都通过阅读文本发现自己在普鲁斯特笔下变成什么模样。) 评论家或读者并非都对《荒凉山庄》极尽溢美之词。他们对埃丝特这个角色不太满意,认为其阻碍阅读这部小说的全然乐趣。况且,狄更斯创造这个角色极尽完美,显得太一厢情愿。这样的理想形象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人间哪得几回闻。 茨威格在《三大师传》里指出,狄更斯是一个保护孩子心和童真的作家。他的作品是英国式的,市民式的。他力图保有善恶分明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他设计的故事情节,创造的人物形象都走向极致,要么极度坏,或是像天使般。这种大而化之的描写让读者对作品的人物角色并不买账。 历来的传记作家都用心理学来分析狄更斯的写作灵感和动机。还有评论家试图结合狄更斯的童年经历来推测他写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其实,我们还得确认他对权威的态度。“无政府主义者”的说法乍看很是令人惊讶,但作者认为十分中肯。 狄更斯创造人物形象有多么完美极致,就有多么愤恨身处的环境。他认为只有真善美才能对抗残酷,释放良善。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比起狄更斯大而化之的写作风格,福楼拜显得细腻缜密。他后期的小说作品必须做大量的参考资料工作才开始创作。他的朋友评价福楼拜写作时像在操作解剖刀,他的每一笔都像个熟练的解剖师和生理学家。 写出《包法利夫人》这部在当时看来非常惊世骇俗的作品,福楼拜感到畅快。波德莱尔盛赞福楼拜,并称他写出了“人类最平凡也是最堕落的行为”。《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阅读的东西让她追求感官的喜悦。 (突然想起《初恋总是诀恋》里《谬爱》中的莎琪娜,她喜欢阅读浪漫小说,期待浪漫情节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因为如此,她被法瓦兹表面的俊美绅士蒙骗,听不进母亲的逆耳忠言。) 难怪作者会说,“要是她少读点书,她就会少受点苦”。其实阅读并无过错,只是选择阅读的书目不对,形成的价值观也有些偏颇。 他还说,福楼拜怀揣着对资产阶级的恐惧,却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来冒犯和惊吓那些保守大众。他忧心自己这部作品会不会吓到别人,得到相对确定答案后便说“但愿如此”。 看来资产阶级对福楼拜来说,是梦靥,也是他努力想要跻身其中的野望。 ⭐《布登勃洛克一家》 托马斯·曼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结合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让成名作受到大家关注。 作者提到小说创作动机的来源有三:小说家的社会背景、小说家的技艺水平以及小说家的心灵状态。 托马斯·曼在这部小说中追求的不是现实的家庭故事而已,更多的是在故事内核中探讨死亡问题。小说是他的第二生命,让他加入自己的构思来揣测他的另一种人生可能。 ⭐ “小说家利用他所创造的一些人物,描写他们的反应,继而能够更有效、更壮观地表现小说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恐怕要比通过不修饰的单一叙述看事情要有力得多。小说家必须通过单个参与者的眼睛来看事情的发展演进。” 无论如何,小说毕竟是一种虚构,不是专题写作。读者们无法透过小说能跨越时空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事。不过,小说提供一种容易进入的方式,来让读者通过某种方式对作品及背景时代感兴趣,进而拓宽视野。 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面镜子,照出毫不矫饰的真相。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篇五

秋日喜读·第9册:《现实主义的报复》,彼得·盖伊[美] 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

当我们讨论文学作品时,常常从一部作品的“类型”这一角度展开讨论,谈论作品是一部成功的或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单说“现实主义”这一名词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那么看向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梁晓声的《人世间》、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妻妾成群》都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不乏茅奖获奖作品或国际大奖问鼎之作。

通过这一系列中国作家作品,我们大致可以推得什么是“现实主义”,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用文学的艺术视角承载现实基本,突出的是反映真实生活与实际情况,往往最能令读者产生共鸣,在故事主人公身上看到或是幸福或是苦难,或是喜剧也或是悲剧,虽然夹杂了作者多人物、情节等关键要素的虚构,但呈现的是与实际现实所衔接的,像是在记述生活、社会、环境、时代,并在其中加以歌颂、赞扬、批判、揭露。

以上来自于自己的总结与感受,有不妥之处望专业学者提出纠正或宝贵意见。但这些粗浅的认识足以能表达我的感受,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和影响,直到今天依旧有着无数的作家在创作,其魅力可见。而这忠于对现实的“真实”加以记述的现实主义碰上了更加客观和求真的历史,又会有什么样的火花?作家在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时真的是在对“现实”描写吗?

致力于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研究,曾著有20余本著作,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的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也用其专业的历史研究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并付诸研究实践。以一本《现实主义的报复》向读者呈现史学家读文学时的思考视角,带着外界对历史研究的种种质疑,带着外界对历史真实性的讨论,反向在现实主义文学中寻找答案,也可以说是一次为历史的辩护,一次彻底的“报复”。

彼得教授在书中展开了对《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布登勃洛克一家》等3本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名著的研读细节,重点就是结合我们对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的固有印象,觉得在故事中都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状况,都是真实的呈现了时代细节,人物的际遇可以成为大多数人的缩影和代表,但真实历史又是个什么模样?他将文学中的记述与历史相对比,找寻关于“真实”程度的答案,看看故事中的讲述是否符合历史。

比如《荒凉山庄》,作者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查尔斯·狄更斯,他最善于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特别是儿童来作主人公,用时代带给的苦难、悲惨与不幸命运,揭露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同时表达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而作者正是对《荒凉山庄》重细节的呈现和其他作品的对比间,给出自己的判断,特别是注意到了狄更斯的创作时期影响,不同人物及所处阶级的审视。

人物的塑造是充满真实体现的,这一点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即便再多的强调“这是真实的”,也无法改变狄更斯个人情绪的存在,他对当时的一些情况憎恶与自己的价值判断向左,这也体现在了作品中,致使成为一种“异化”,带给读者的“真实”感真相似乎也并非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优质的文学讲稿,历史学家自有独特的角度去审视作品与作者,更多的内容希望你能到书中去阅读,毕竟批判也有极强的意义,失真有些时候也是一种价值。

现实主义的报复读后感篇六

“他们把想象的蟾蜍放到真实的花园里,这些蟾蜍看起来甚至也像真的了。” 在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的《现实主义的报复》一书中,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可能存在虚构的问题吗?换句话说,你今天看到的历史,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还是经过美化、伪装以后呈现到人们面前的? 还有一个问题:小说家可以创造历史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而历史学家或者小说家则更是如此,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当我,或者某个人,提起笔来想书写一些文字时,能够完全客观而不带有自己的认知颜色去书写吗?我想,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事情。 那么先回到第二个问题:小说家可以创造历史吗? 彼得·盖伊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小说家最独特、最个性化的人物可能同时代表了更多的包容性现实。”也就是说,小说家所描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接受态度,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比历史学家更加主观。职业便利的原因,使他们也更容易将历史事件多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方面,小说家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依托于现实,但却在现实事件中加入虚构元素;另一方面,他也可能真实、纯粹地去呈现现实。 所以,小说家所营造的,也许是真实历史的写照,也许也是虚构的现实。 我们再回到第一个问题,一位好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被人说无情,因为就如彼得·盖伊所言:“一个历史学家可能会动用比他的竞争者所使用的更为突出的资料,有的则会使用非传统的辅助学科去研究某一熟悉的主题,然后得出比前面研究者更为深入和丰富的成果。同时,历史学家亦不为伦理观念所摆布,一个历史学家可能相信吃人是错误的行为,但依然试图为食人者公正评判。” 那么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又是如何的呢?在这本《现实主义的报复》中,彼得·盖伊就结合《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布登勃洛克一家》以及它们的作者,做了精彩而翔实的讨论。 ——

盖伊称福楼拜是“患有恐惧症的解剖师”。 福楼拜每准备写一部巨著之前,做的准备工作有如历史学家一样精密和考究:首先,他会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正如前文提到盖伊评价优秀的历史学家一样,他不仅会去查找相关信息和书籍,就连不太相关的内容,也会一一找来翻阅。在福楼拜准备撰写与迦太基文明有关的《萨朗波》时,他翻遍了鲁昂市立图书馆所有与迦太基相关的书籍,同时又阅读了大量历史相关杂志。为了小说中一个和柏树有关的句子,他不惜去阅读一本400页的书籍,就是力求让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其次,他会对自己即将要描写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他在1858年时造访了突尼斯和摩洛哥,也就是古代迦太基的遗址,他“必须用事实来激励他的想象。” 最后一个因素,在我看来没有前两个重要,但对于写作者却至关重要,就是这个人如果有幸参与过他所要描写的历史,那就是获得了一项天然的加持。 正如亲历过哪个年代,就擅长描写哪个年代一样。让我们回到福楼拜所在的19世纪法国。在19世纪初,波旁王室就废除了离婚法案,直到福楼拜去世4年后的1884年才被恢复。所以,在此期间的民众,因为无法离婚而滋生了相对扭曲的狂欢——禁止离婚带来了通奸狂欢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出轨、通奸等情节的细致描述,这无疑是现实世界映照进文学作品,给文学作品带来了生长土壤。 《包法利夫人》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福楼拜期待在连载时惊吓到读者,他确实做到了。虽然大家都心照不宣,但福楼拜却因为这本书吃了官司。当局将作者、出版商,以及为这本书连载的《巴黎评论》一并告上法庭,指控罪名是“有伤风化、道德污染”“弥漫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是一种情欲解放的气息”。 于是,长达几年的诉讼开始了。虽然检察官不喜欢福楼拜写的书,但一众巴黎的夫人小姐们,都对福楼拜的小说情有独钟,甚至请愿,要求法院从轻发落这位她们最喜爱的作家。 如果爱玛真是一个庸俗的女人,那么福楼拜因为作品被告就一点也不冤。但透过爱玛,福楼拜让读者看到了,她虽然释放情欲,渴望爱情,被书中的假象所欺骗,但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甚至说,她在书中经历的痛苦挣扎和内心的恐惧,要远远超过她所得到的幸福。 在她死后,丈夫变卖了所有财产为她还债,并且发现了她连续出轨的秘密。最终,唯一没有受到影响的,竟然还是那些资产阶级。所以福楼拜揭露的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无论谁输了,资产阶级都是赢家。”“他写作时就像在操作解剖刀,他的每一笔都像个熟练的解剖师和生理学家。” —— 在这本《现实主义的报复》中,盖伊用历史学家独特的角度与眼光,除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还剖析了经典文学作品如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喜欢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